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网上有很多关于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的问题,今天刺梨占星网(nayona.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本文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网上有很多关于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的问题,今天刺梨占星网(nayona.cn)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2、子时和丑时分别代表什么时候?

3、月亮什么时候出来

4、解释三更初刻月挂树意思是什么?

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有关年、月、日时间的计算方法就是历法。天文学是历法的基础,古人通过观测天象获得天文知识,然后以之为凭据编制历法,从而安排各种生产活动。

1.三大历法系统

各种历法可分为三大系统,即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地球自转一周de时间为一日,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 一年。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不同的计算方法就构成不同的lì法。阳历系统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来计算,阴历系统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基础来计算,阴阳合历则把两种周期加以调和来计算。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阳历(即基督教历法),中国人又称之为公历,其纪年的起算为假定的耶稣降生之年。中国民间现还用农历,又称之为阴历,但它实际上属于阴阳合历。中国古代的历法基本上都属于阴阳合历。

2.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3.日、气、朔一一历法三要素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使用六十干支纪日。中国古代没有星期这个概念,日的周期为六十天。六十干支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从甲子到癸亥,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气”是中国古历的阳历成分。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年(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十二节、十二气),称为二十四节气。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不尽相同,按时间等分的叫平气,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朔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也就是天气晴朗无云却看不见月亮的日子。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不过,经过长期观测统计,可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称为一个朔望月,基本上为三十天左右。很多时候,需要对朔望月进行日、月运动不均匀性的改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

4.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星象,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 酉、戌、亥,代表地上的动物。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俗话说的“花甲之年”也就是指60岁。干支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这是中国古代创用干支法的功绩。在古代历法中也使用干支法,只要求出气、朔的干支,其余就一目了然。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古人也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点至1点,丑时为1点至3点,等等,称为十二时辰。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

5.六十甲子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已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jiǎ申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6.夏小正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历法学文献,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为农历之起源,解放初时农历仍称夏历,1970年才改为农历。《夏小正》按xià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候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旦中星、晨见和夕伏的恒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汉(银河)的位置以及太阳在星空中所处的位置等,例如“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现在流传下来的《夏小正》,内容已有部分残缺和谬误,而且《夏小正》的正文与后来注释的传文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辦,所以也有称为《夏小正传》的。据分析,正文只有400余字。书中也有取自更早时代的资料,所以我国应当在xià代以前就有比较完善的历法了。

7.太初历

为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它的朔望月和回归年的数据虽然不比四分历精确,但有以下显著进步: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古代天文学家把二十四节气中的单数称为节气,双数称为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将行星的会合周期cè得很准,如水星为115.87日,比今测值只小0.01日;采用135个月的交食周期,一周期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两次为一食年,即1食年=346.66日,比今测值大不到0.04日。它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实施的历法。以天象实测和多年天文记录为依据,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5016日,一shuò望月等于29.53086日。《太初历》原著已失传。但是它在中国历法的设计上功不可没,在rì月运行规律的精确度上远远超过了西方同代的计时方法。

8.大衍历

由唐代僧人张遂(僧一行,673~727年)编订的历法,标志着中国历法体系的成熟。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他青年时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在张遂yǐ前,天文学家包括像张衡这样伟大的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但是,张遂却用“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根据这个事实,张遂推翻了前人的恒星不运dòng的结论,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在《大衍历》的基础上,元代编制出《授时历》。明代继承《授时历》的传统,又颁行了《大统历》,一直沿用至今。

9.帝王纪年

我国古代的纪年有多种方式,最简单的是帝王纪年,即以帝王即位之年为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直到他出位为止。我国古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具体纪元时间是西周时的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此后,每一代帝王都有明确的纪元,如公元前770年为周平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为汉高祖yuán年。

10.年号纪年

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从此有了年号纪年。公元前140年即是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34年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古代文史书籍中年号纪年是非常普遍的。要弄清楚某个年号对应的公历纪元,可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所附的《中国历史纪元表》。

11.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始于汉代,多与年号纪年并用。干支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相互交错组合构成60个复合符号,称为六十花甲或六十甲子。古代史书的纪年,年号与gàn支并用,如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又可以写作淳熙甲午,还可以写作淳熙元年甲午。

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12.干支纪月

由于十二地支正好与十二相配,古人把冬至所在之月(十一月)称为“子月”,次月即为“丑月”,正月为“寅月”。若用干支纪月,则有个规则:逢甲或己的年份,正月为丙寅,二月为丁卯,依此类推;逢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逢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逢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逢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

13.干支纪日

古人纪日只用干支,如《旧唐书・太宗本纪》记唐太宗驾崩的时间为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若想了解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日子对应公历纪元的哪一天,可以查阅陈垣先生所编的《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99年重印版)。此书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1940年间每年每月每一个朔日(即初yī)的干支。

14.斗建

斗建的意义是《史记・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处于恒星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中国古代,人们发现在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de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鹃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等。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等,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ー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15.朔望

每月初一称为朔日,每月的十五称为望日。朔日这一天,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几乎和太阳同起同落。这时月球chù于tài阳与地球之间,朝向地球的一面因为照不到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是看不见的。望日这天,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这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满太阳guāng,所以从地球上看lái,月球呈光亮的圆形,叫做满月或望月。从朔到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称为一朔望月,约为29.53059日。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因为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都是不均匀的,两者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关系,所以需要定朔来调整。因此,每两次朔之间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最长与最短之间约差13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包含朔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朔日,把包含望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望日;并以朔日作为一个朔望月的开始。在日历的安排中,通常为大小月相间,经过15~-17个月,接连有两个大月。

16.弦

月亮和太阳成90°角叫弦。月亮在太阳东面90°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指每月的初七或初八。这时,月亮yī半明亮,明亮的一半朝西方。月球在太阳西面90°叫做下弦,这时明亮的一半朝向东方。下弦指22日或25日。

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17.四时

我国古代历法把一历法年分为四时,现在叫四季,每季三个月,有闰之季四个月。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十月、十ー月、十二月为冬。每时三个月又可称为孟、仲、季月,这样每个月都可以用时名叫出,如孟春是正月,仲夏是五月,季秋是九月等。时是跟历法月走的,同天体运转规律没有直接关系。我国古代史书中凡提到月份时总是冠以时名,所以读古书时必须了解这一点。

18.岁首

夏历以正月为岁首,称“建寅孟春之月”;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称“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称“建子仲冬之月”;秦历以十月为岁首,称“建亥孟冬之月”。汉初承秦历,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从此之后,中国历法就以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到现在。

19.三正

指三种不同岁首的历法。“正”指正月,三正为夏正、殷正、周正。秦汉以前各诸侯国的历法大体相同,但因岁首的确定不同而构成了三个系统。周正以十ー月为岁首,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夏正以正月为岁首。三种历法有三种正月,因此得名“三正”。

20.农历月份别称

农历的十二个月各有其别名。一月为yī年的开始,自古称一月为正月(或端月)。二月杏花含苞欲放,称杏月。三月桃花开,称桃月。四月万物皆生枝叶,称为余,同时槐树吐花絮,因而称余月或槐月。五月逢端午节,古人用菖蒲叶做剑,与艾叶等并扎悬于门首,用以辟邪,故称蒲月。六月遇荷花开放,正值大伏,故称荷月或伏月。七月,妇女在七月初七晚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月。八月桂花盛开,称桂月。九月恰逢九九重阳,菊花盛开,称为为菊月。十月,史称为阳,故为阳月。十一月革故取新,故即辜,称辜月,又称冬月。十二月古人要进行腊祭,便以此月为腊月。

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2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表示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时间划分方法,是古人的一项独特创造。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径),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份,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季节的开始,产生四季;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表示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表示温度;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表示气候的变化;而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则表示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了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22.计时

西周时,中国人民就根据日月运行规律定出了计时的方法,为十二个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23点至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3点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有的时候为了区分得更细,也有将十二个时辰中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段,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小的计时单位常见的还有一盏茶、一炷香等,具体换算为:一时辰(十二时辰制)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有五分钟,一分钟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shā那就是一秒钟,所以一盏茶为十分钟,一炷香为五分钟,依此类推。

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23.计时器

中国古代常见的计时器有三种:圭表、日晷、漏刻。圭表是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由土、玉、石制成,有圭和表两个部件。圭表是通过竖立根长柄形的物体,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第二种是日晷由一根长针和一个带有刻度的圆盘组成也是靠日影来判断时间,与不同的是,它是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判断时间的,所以长针的影子就好像今天时钟的指针一样。第三种是漏刻,用于阴雨天气。漏刻是通过漏斗的水所流动的时间来计时,原理同沙漏相似。

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24.十二时辰

中国古代人民将十二地支与一天十二个时辰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十二时辰说。古代,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每一时辰代表一种动物。古人认为,天地生于子时,即夜间23点到1点钟,这时天地还没分开,只有老鼠咬破之后,才能打开天体,故子时属鼠。丑时为夜间1点到3点钟,鼠开天地之缝,牛才能出来耕耘,故丑时属牛。寅时是3点到5点,这时人最怕老虎,故寅时属虎。卯时是早晨5点到7点,这时还靠月亮映照,月亮中只有一个动物兔,于是卯时属兔。辰时是早上7点到9点,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故辰时属龙。巳时是上午9点到11点,此时蛇不在路上爬行伤人,所以巳时属蛇。午时是11点到13点,正是阳气达到极点,预示阴气将要产生之际,马属阴类动物,故午时属马。未时是下午13点到15点,据说此时羊吃草并不影响青草生长,所以未时属羊。申时是下午15点到17点,猴子善于伸屈攀登,有“申”之意,所以申时属猴。酉时为下午17点到19点,这时,鸡要归窝,于是酉时属鸡。戌时是晚上19点到21点,天黑后狗开始看门守夜,故戌时属狗。hài时为晚上21点到23点,万籁俱寂,天地混沌,猪不吃即睡,与天地混沌一样,所以亥时属猪。

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

25.五更

又称五鼓。古时,由于平民百姓家没有精确的记时仪器,晚上掌握时间很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代设立了打更制度。更夫根据官府标准的刻lòu时间,用打梆子或击打更鼓的方式宣告时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打一更时为19时至21时,三更时为23时至次日凌晨1时,五更时为3时至5时。“sān更半夜”一词就由此而来,但“更阑”或“更深”的说法不是精确的时间概念,只是夜深的文雅说法。

说明:本文来源于谭龙曼编写的《传统文化常识》。

子时和丑时分别代表什么时候?

子时后面是什么时辰:丑时

中国有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八卦,五脏与养生方法,子时算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起着带头的作用,那么子时后面是什么时辰?

中guó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zi(晚上11时正至凌晨1时正)鼠鼠在这时间最活跃。(一说为0:00~2:00,以此类推)丑:chou(凌晨1时正至凌晨3时正)牛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寅:yin(凌晨3时正至早上5时正)虎老虎在此时最猛。卯:mao(早上5时正至早上7时正)兔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chen(早上7时正至上午9时正)龙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巳:si(上午9时正至上午11时正)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马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jiāng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未:wei(下午1时正至下午3时正)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申:shen(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酉:you(下午5时正至晚上7时正)鸡鸡於傍晚开始归巢戌:xu(晚上7时正至晚上9时正)狗狗开始守门口亥:hai(晚上9时正至晚上11时正)猪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丑时【chǒushí】“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代汉族rén民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月亮什么时候出来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白天晚上都存在。月亮通过反射阳光被我们看到的。

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谚:“大二,小三儿,月出,一杆儿。”就是讲的每月上旬蛾眉月首次出现的时间。每月下旬,月亮出来的时间越来越晚,以至前半夜不见月亮,只有后半夜才能见到月亮,到二十三日那天,月亮到天亮时才能升到中天。

具体解释:

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是大月,初二天黑以后,一弯孤形新月就开始在天西边出现了。那新月活像是飞蛾的眉,所以人称蛾眉月,蛾眉月那淡淡的昏黄的光xiàn是不足以把夜空照亮的。它在天边逗留不到一个小时就渐渐消失了。如果是小月,那就是等到初三晚上,才能看到那纤细的蛾眉新月升落。农谚说:“大二,小三儿,月出,一杆儿。”就是讲的每月上旬蛾眉月首次出现的时间。

从蛾眉月出现头一天算起,每过一天,月亮升起的弧度较前一天大约增加15°,而它落下的时间也就随之推迟一个小时左右。到每月的初八或初九,天黑时月亮就会升高到中天,落下时间也就推迟到深夜零点左右了。就是说,这时候仅前半夜有月光,后半夜就是月黑天了。农谚说:“初八、初九照半夜。”就是这个意思,这时候月亮活像一张弓,因此人称上弦月。这张弓一tiān天拉满,就叫凸月了。凸月到每月十五就变成了满月。初八、初九以后,月亮升起的高度也在向东天边降低,每天降低的弧度是15°左右。月落的时间也继续向后半夜推迟。到农历每月十五,月亮降低从东方天边升起,如果是晴朗的仲秋之暮,十五前两天你会看到:太阳还未落下,东方的圆月已经显现了。所以农谚又说:“十五,十六,月亮太阳两头露。”这期间,通夜都会有月光朗照。第二天早晨,太阳也从东方升起了。西边还挂着一银盘似的圆月。“月亮、太阳两头露”,也有这个含义。

“十七、十八,天黑摸瞎。”这句农谚是说,过了十五、十六,到了十七,十八以后,天黑时就不见月亮了,月亮到什么时候才出来呢?农谚说:“二十整整,月出一更。”十五日yǐ后,每推进一天,月亮晚出来又约一小时,到每月的二十月,月亮要等到晚上一更才能出来(古时没有钟表,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大概是晚上八九点)。每月下旬,月亮出来的时间越来越晚,以至前半夜不见月亮,只有后半夜才能见到月亮,到二十三日那天,月亮到天亮时才能升到中天。因此又有“二十二三,天亮月正南”的农谚。这时的月亮又像一张弓了,因为正是下旬,所以人称下弦,十五以后的月亮由圆到缺,人们又称它为残月。

“农历二十三,天亮月正南。”那就是说,深夜líng点左右月亮才从东方升起。以后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升起的时间由半夜向黎明推迟。到月底二十八九左右,月亮黎明前出来照一会儿,“二十八九,月亮黎明露个头。”这句农谚就是形象的描述。

下旬残月de明亮部分逐渐缩小,又变成了蛾眉月。月底二十九以后,整夜都不见月亮了。直到下月初一。这几天,通夜都是月黑一面。月亮藏到哪儿去了呢?仍然在围绕地球yī刻不停地运行,不过它是伴着太阳面向我们,只是阳光太强,它所反射的光,我们看不到罢了。

解释三更初刻月挂树意思是什么?

期待三更一刻(相当于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月亮挂在树梢的时候。

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亥初三刻作为二更,子时整作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以上就是关于月亮是什么日子,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子时的月亮叫什么时候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 有需要联系v;hx-hx4 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网络投稿网络投稿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有需要联系v;hx-h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