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 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规画课,用「设计思考」重拟问题,打造全新生命蓝图 (做自己生命的导演)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历经15年实证的课程(8年在柏克莱,7年在史丹佛)
本书精练自史丹佛设计学院知名的生涯规画课程,由两名教授共同撰写。历经十几年的实证,此课程的生命设计模式对于个人的改变相当有效,大幅降低焦虑感以及有关职涯、生命的错误迷思,能更有效地达到职业目标。作者教学经验丰富,深知激励人心的祕诀,将设计与生命观点的共通性紧密串连。

◆适用于各年龄层人士
课程内容经过浓缩,适用于不同的生命情境,简易、实行度高。不论是对二十、四十、六十岁的人,刚踏入社会、转换跑道、中年转职或届临退休的人士,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有启发性跟实用性。

◆轻鬆解决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
在人的一生中,职涯成功与否、生命快不快乐,都是重要课题。然而,针对此课题,以及面临生命走向的重大决定时,我们的教育系统几乎没提供相关的工具。本书用「设计思考」回答人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我这一生要做什么?」展现在史丹佛开创、于硅谷发扬光大,崭新又富创意的生命设计过程。

◆硅谷顶尖设计团队
本书作者的设计作品包含苹果「老鼠」、第一台消费性笔电、雷射印表机、星际大战动作人物等。比尔是史丹佛设计系的执行主任,也是苹果Powerbook的行销主管。戴夫则是史丹佛生命设计实验室的共同主任,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跨国性互动娱乐软体公司「美商艺电」(Electronic Arts)的创办人之一。

*设计师也热爱问题
‧如何才能找到喜欢的工作?甚至是热爱的工作?
‧如何才能打造让我过着美好生活的事业?
‧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如何改变世界?
‧怎样才能瘦到爆、性感,并且有钱到天怒人怨?

*生命设计的五种心态
‧好奇心
‧行动导向
‧重拟问题
‧觉察
‧通力合作

设计师靠着「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解决问题,带来我们今日的世界。看一看办公室,看一看家里,手上那台平板、那支手机、坐着的那张椅子,生活中每一样东西都源自设计,而每一个设计的起点,都是设计师或设计团队想解决的问题。

本书作者比尔‧柏内特(Bill Burnett)与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让我们了解,如何透过设计思考,创造出有意义又快乐的人生。不管是谁,身处何方,现在或先前的工作是什么,目前多老或多年轻,都可以藉着那些带来世上美妙科技、产品、空间的设计思考,打造专属于自己的事业与生活,活出圆满、有趣、创意无限、生产力十足、永远有惊喜等在前方的人生。

名人推荐

丁菱娟 世纪奥美公关创办人
廖韡 平面设计师
刘安婷 Teach for Taiwan 创办人
郑宇庭 新手书店店长
赖丽秋 《熟年誌》总编辑

各界佳评

「本书用设计师处理挑战的方法,带着读者打造出具有意义的满意生活。实验、找路,制作原型,不断找出更合适的方法。读这本书吧,每个人都会读。」──丹尼尔•品克(Daniel H. Pink),《动机,单纯的力量》(Drive)畅销作者

「未来十年的生涯指引,就靠这本书了……每当你面临人生重大阶段,准备好活出自己热爱的生活,都可以翻翻这本书。」──大卫‧凯利(David Kelley),IDEO创始人

「来自两位作者在史丹佛大学人人抢修的同名课程……本书最重要的启示,或许是世上没有失不失败的人生。我们唯一会做错的事,就是死守着让自己不快乐的人生。这本书懂我们的迷茫,给予理智的建议,引导我们找出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人生规画的经典之作。」──《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介绍

比尔‧柏内特(Bill Burnett)

史丹佛大学设计学程(Design Program)执行总监。

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

史丹佛大学产品设计学程(Prosrcct Design Program)兼任讲师、管理顾问、美商艺电(Electronic Arts)共同创始人。

「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官网:www.designingyour.life

译者简介

许恬宁

自由译者,译有《好日子革新手册》、《为什么这样工作会快、准、好》等书。


目录

简介:人生是「设计」出来的
第一章:从此时此地
第二章:给自己一个人生罗盘
第三章:找出一条路
第四章:卡住怎么办
第五章:自己的人生,自己设计
第六章:打造原型
第七章:找「不」到工作的方法
第八章:打造梦幻工作
第九章:选择幸福
第十章:万无一失
第十一章:建立团队
结语:好好打造生命之后
谢辞
注释


内容连载

前言 人生是「设计」出来的

艾伦喜欢蒐集石头,平日热中把战利品依据大小、形状、种类、颜色分门别类。在一流学府就读两年后,学校要她选择主修。老实讲,从小到大,艾伦不晓得人生要做什么,也不晓得以后该从事哪一行,但既然一定得选,念地质系似乎顺理成章,毕竟石头是她的最爱。

艾伦的爸妈以女儿为荣。哇,主修地质,以后是地质学家耶。然而,艾伦大学毕业后搬回家住,开始帮人带小孩和遛狗,赚点零用钱。父母困惑不已,这种工作女儿高中就在做,而他们才刚付完昂贵的大学学费。女儿什么时候才会摇身一变,成为地质学家?什么时候才要展开事业?她读地质不是吗?理应成为地质学家。

真相是艾伦不想当地质学家。对于地球是如何形成、组成物质是什么、前因后果又是什么,她其实不太感兴趣。她对田野工作也兴趣缺缺,不想替自然资源公司或环保部门工作。制图,不喜欢。写报告,也不喜欢。她念地质,只是因为当初不晓得要选什么科系,恰巧又喜欢石头。艾伦大学文凭在手,老爸老妈又整天在耳边碎碎念,但她实在不晓得该如何找工作,更不晓得人生的路怎么走。

大学的确就跟大家讲的一样,是人生最美好的四年,但是一毕业,快乐时光就结束了。艾伦不晓得自己的困境并不特殊。许多人跟她一样,不想找和主修相关的工作。在美国,甚至仅有二七%的大学毕业生,后来的工作与当初念的科系有关。不论是「主修什么,这辈子就会做什么」,或是「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再来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和无聊到死)」,困住艾伦的念头,都是本书要谈的「无效的想法」(dysfunctional beliefs),也就是让许多人无法设计美好人生的迷思。

***
⊙无效的想法:大学念什么,以后就得做什么。
⊙重拟问题:四分之三的大学毕业生后来做的工作,都和自己的主修无关。
***

珍妮从小到大都努力念书,到了三十五岁左右,开始收割甜美的果实。她一帆风顺,从来不曾跌倒,先是毕业于一流大学,念完了顶尖法学院,接着进入专门打大官司的法律事务所,眼看就要功成名就。不论是大学、法学院、婚姻、事业,人生的一切,样样心想事成。珍妮靠着意志力和奋发图强,要什么有什么,堪称成功的典範。

然而,珍妮有一个祕密。
有时,晚上从硅谷最负盛名的法律事务所开车下班后,她会在华灯初上时,坐在阳台上流泪。她觉得自己理应拥有、应该追求的事物,统统都有了,她却非常不快乐。她知道理论上,该为努力赢得的人生感到志得意满,但是她一点都不开心,一点也不。

珍妮觉得自己有问题。有谁每天早上醒来是成功人士的代表,晚上睡觉时却心有千千结,好像人生缺少什么,一路走来似乎失去了什么?一个人拥有全世界却又一无所有,该怎么办?珍妮和艾伦一样,抓着无效的想法不放,以为只要按表操课,跑完人生大地游戏的每一关,最后就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珍妮不是特例。在美国,三分之二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五%的人甚至达到痛恨的程度。

***
⊙无效的想法:只要成功,就会快乐。
⊙重拟问题:真正的快乐,来自打造适合自己的人生。
***

唐纳脚踏实地赚钱,同一份工作做了超过三十年。房贷差不多快缴完,孩子拉拔到大学毕业,平日也有好好存退休金,拥有踏实的事业、踏实的人生,每天起床,上班,缴帐单,回家,上床睡觉。隔天早上起床,上班,缴帐单,回家,上床睡觉。工作,缴帐单,工作,缴帐单。

多年来,唐纳一再问自己同一个问题。不管是在咖啡厅、餐桌上或教堂里,他都在想那个问题,甚至到家附近的酒吧也没丢开。几杯威士忌下肚后,可以暂时忘掉,但酒醒后又会想起来。近十年的时间,那个问题让唐纳半夜两点醒来,站在浴室镜子前自问:「我究竟为什么要过这种人生?」

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镜子里回望的那个人,从来不曾给他答案。唐纳的无效想法和珍妮很像,只不过他撑得比较久—一辈子认真上班,事业有成,理应快乐才对。人生这样就够了吧?唐纳另一个无效的想法就是,人生如果向来这么过,以后也非得这样过下去。要是镜子里那个人能告诉唐纳,他不是世上唯一觉得被困住的人,没人说以前做什么,以后就一定得做什么,那就好了。光是在美国,四十四岁到七十岁之间,有超过三千一百万人渴望拥有「安可职涯」(encore career),也就是能带来人生意义、不间断的收入,还能造福社会的工作。其中一小部分人找到了安可事业,但大部分的人不晓得如何着手,担心年纪大了,想做什么重大改变都来不及了。

***
⊙无效的想法:太迟了。
⊙重拟问题:设计你热爱的人生,永远不嫌迟。
***
三个人,三道棘手问题。

设计师热爱问题

各位可以看一看四周,看一看办公室,看一看家中,你坐的椅子,手上的平板电脑,或是智慧型手机。身旁的每样东西都来自某个人的设计,每个设计的起点,都是一个问题。今日的我们,靠着别在上衣、约一吋见方的东西,就能听三千首歌,是因为有人碰到以下这个问题:要是想听很多音乐,得扛着一箱CD四处跑。正是因为有人碰上问题,我们才能拥有可一手掌握的手机、电池续航力达五小时的笔电,以及能播放鸟叫声的闹钟。什么?鸟叫声的闹钟?的确,人生重要的事很多,讨厌闹钟的声音,听来不是什么重要问题,但是有的人不想在标准闹钟的刺耳哔哔声中醒来。对他们来讲,这个问题很重要。有问题,所以今日我们家中才有自来水,才有隔音隔热墙。水管会出现,是因为有人碰上问题。牙刷的发明,是因为有人碰上问题。这世上会有椅子,是因为某个地方的某个人想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坐在石头上屁股会痛。

「设计问题」与「工程问题」是两回事。身为本书作者,我们两人都拥有工程学位,只要手中握有大量资料,而且确定有单一最佳解,工程是解决问题很好的方法。举例来说,比尔从前负责苹果公司(Apple)第一代笔电的转轴工程问题,团队想出的解决办法,让苹果成为市场上最可靠的笔电。那个解决办法有过众多原型,还经过无数次测试,和设计过程很类似。然而,做出「能撑五年的笔电转轴」这个目标(或是能开阖一万次)是固定的,比尔的团队测试众多机械方案,直到达成目标。一旦达成,这个解决方案就能复制数百万次。换句话说,笔电转轴是一个很棒的工程问题。
然而,笔电的转轴问题,不同于设计出第一台有「内建滑鼠」(built-in mouse)的笔电。由于苹果电脑所有的功能几乎都仰赖滑鼠,打造一台不外接一般滑鼠就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笔电,简直白费工夫。内建滑鼠属于设计的问题,因为没有前例可循,不晓得最后会得出什么,没有预定的终点;起初,大家在实验室抛出各种点子,其中几个经过测试,但没有一个行得通。接下来,出现一位叫强.克拉寇威尔(Jon Krakower)的工程师,克拉寇威尔当时正在实验微型轨迹球,他有一个疯狂点子,想把键盘打字的地方往后挪,前方留空间给小型指向装置。这个点子最后成为人人期待的重大突破,以后每台苹果笔电都有这项标准配备。

美学,或是事物的外观,是另一个没有明显单一解答的例子,也是设计师要解决的。举例来说,世上有众多性能优异的跑车,都让人觉得是速度的象征,然而保时捷(Porsche)的车,长得一点也不像法拉利(Ferrari)。两家的跑车,都来自专业工程技术,零件几乎一模一样,美的地方却完全不同。两家公司的设计师,同样极度重视每个弧度、每道线条、每具车灯跟水箱罩,却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每间公司都用自己的方法做事—法拉利一看就知道是热情如火的义大利车,保时捷则是精准、迅捷的德国车。设计师花上无数年钻研美学,好让跑车这种明明是工业产品的东西,有如在路上奔驰的艺术雕塑品,那正是为什么从某方面来讲,美学是最极致的设计问题。美学与人类情感有关—而我们发现,涉及情感时,「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我们两人平日协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让他们在大学毕业、出社会时,快乐且具备生产力,有办法找出前方的人生究竟该做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设计思考是最佳途径,因为要设计出没有明确目标的人生,不同于制造能撑五年的转轴,也不同于盖出可以安全连接陆块的大桥。转轴和桥樑是工程问题,我们可以替各种选项找出一目了然的数据,进而打造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知道想要的结果(超好携带的笔电、性感跑车、设计一流的人生),眼前却没有明确解决方案,就得脑力激荡,试一试疯狂的点子,即兴发挥,接着「想办法一路往前推进」,直到找出行得通的方案。不论是曲线无懈可击的法拉利,还是超轻薄的MacBookAir,当「就是它了」这样的东西出现时,我们马上就知道。优秀的设计,不会来自方程式与试算表,也不会来自数据分析。优秀的设计就是有一种特别的样貌,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一件打动你心坎的美丽物品。

经过妥善设计的人生,也会有一种独特面貌,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设计思考可以协助每个人解决自己的生命设计问题。世上每一样让日常生活更方便、更有生产力、更美好、更有乐趣的东西,当初之所以出现,都是因为一个问题,因为在世上某个角落,有某个设计师或设计团队,想办法解决了那个问题。我们生活、工作、娱乐的空间,全都来自想让生活、工作、娱乐更美好的设计。放眼望去,处处是设计师解决问题后得出的成果。

设计思考带来的好处,看一看周遭就知道。

设计思考也能在我们的生命中派上用场。设计不仅能带来电脑或法拉利等酷炫物品,也能带来酷炫人生。我们可以靠着设计思考,创造出有意义、好玩、成就感十足的生活。不管各位以前或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过往或今日从事什么职业,不论现在多老或多年轻,都能靠着创造出最迷人的科技、产品、生活空间的思考方式,好好打造自己的事业与人生。经过妥善设计的人生,将不断带来新生命—永远具备创意与生产力,千变万化。意想不到的惊喜,永远在前方等候。努力一分,将可得到十分。经过妥善设计的人生,不会是行尸走肉、无限重复的人生。

我们怎么知道?

一切要从一顿午餐说起。
好吧,其实要从我们在一九七○年代念史丹佛大学说起(戴夫早比尔几届)。比尔在大学时发现,原来世上有「产品设计」这种主修,而且这个领域提供令人兴奋的职业生涯。比尔从小就喜欢坐在祖母的缝纫机底下画车子、画飞机。他之所以主修产品设计,是因为他(讶异地)发现,原来世上有人每天跟他做同样的事,那种人叫「设计师」。比尔今日是史丹佛设计学程(Design Program)执行总监(executive director),依旧在涂鸦和做东西(不过已经从缝纫机底下钻出来);此外,还指导大学部与研究所的设计课程,任教于「d.school」(「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The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的简称,史丹佛大学的跨领域创意中心,学院所有课程皆来自设计思考流程)。此外,比尔也在新创公司与财星百大企业(Fortune 100)工作过,包括在苹果待了七年,设计出得奖笔电(还有刚才提到的转轴),以及在玩具产业待过几年,负责设计星际大战(Star Wars)玩偶。

比尔知道自己能够找到产品设计这个领域,而且很早就拥有丰富有趣的工作生涯,可说是异常幸运。我们在教书期间,知道这种事有多罕见。学生通常不会早早就知道自己的道路,就算是史丹佛大学的天之骄子也一样。

戴夫和比尔不一样,念大学的时候,他不晓得以后要做什么。入学时主修生物,但成绩一塌糊涂(后面会再讲这个故事),最后毕业于机械工程系—老实讲,他改念后面那个科系,也只是因为不晓得要念什么才好。戴夫在大学期间,从来没有人能协助他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找到人生要做什么?」戴夫后来一路跌跌撞撞,才终于有了答案,三十多年间在高科技产业担任高层主管与管理顾问,是苹果初代滑鼠与早期雷射印表机的产品经理、「美商艺电」(Electronic Arts)共同创始人,还协助过众多年轻的新创公司创办人找到自己的路。戴夫最初磕磕绊绊,虽然后来事业顺利,但他一直感叹,当初要是知道方法,就不必走得那么辛苦。
我们出了校园之后,虽然在外头闯蕩与成家立业,依旧与莘莘学子有合作机会。比尔在史丹佛教书时,无数的学生在办公室时间跑来找他,烦恼毕业后该做什么。同样地,戴夫在柏克莱加大(UC Berkeley)教书时,设计了「如何找到自己该从事的行业」课程(How to Find Your Vocation,又名「你的天命在呼唤你吗」〔Is Your Calling Calling?〕),八年间开了十四次。儘管这个课程受到热烈欢迎,戴夫后来到史丹佛大学任职时,希望能多做一点。就这样,他和比尔开始有了交集,工作及私底下一再碰到面。戴夫听说,比尔刚接下史丹佛设计学程执行总监一职,那个学程他很熟。戴夫接着想到,设计师需要的跨领域能力,大概让设计系学生承受着不寻常的庞大压力,必须发想出原创、对自己有意义,商业上又可行的职业道路。戴夫于是打电话给比尔,邀他吃午餐,聊一聊自己的想法,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一切顺利,或许他们能多吃几顿午餐,聊聊这个话题;一年后,说不定能酝酿出一些东西。

那就是为什么前文说,一切始于午餐。

我们两人吃了五分钟饭,就一拍即合,决定一起为史丹佛设计新课程,将设计思考用来设计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先在设计系学生之间推广。一切顺利的话,再推广至所有的学生。

那堂课,后来成为史丹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别人问,我们在史丹佛做些什么,有时我们会给个一板一眼的简单答案:「我们在史丹佛教书,协助学生运用设计思考的创新原则,在求学阶段与出社会后,解决生命设计这个棘手问题。」大家听完后都说:「听起来很棒!这到底什么意思?」

此时,我们通常接着说:「我们教人运用设计的方法,找出长大后究竟要做什么。」听完这个答案,几乎每个人都会说:「哇!我可以去上这门课吗?!」每一年,我们都得说「不行」;至少,如果你不是史丹佛一万六千名学生中的一员,我们都得说抱歉。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每个人都能在www.designingyour.life,参加「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Designing Your Life)工作坊。此外,我们还写了这本书,各位不必大老远跑去史丹佛,也能好好设计自己的人生。

我们将协助大家设计人生,然而各位得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几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设计师也热爱问题

如同唐纳每天晚上问镜中的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要过这种人生?」每个人都会碰上类似问题。究竟为什么要过这种人生、做这种工作,活在世上的意义和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何才能找到喜欢的工作?甚至是热爱的工作?
●如何才能打造让我过着美好生活的事业?
●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如何能改变世界?
●怎样才能瘦到爆、性感,并且有钱到天怒人怨?

本书可以协助各位回答前述所有的问题—最后一个除外。

每个人都被问过:「你以后要做什么?」这是人生非常基本的问题—不论我们是十五岁或五十岁都一样。设计师喜欢问题,不过他们热中的,其实是重拟问题(reframing question)。

「重拟」是设计师最重要的思维。许多优秀的创新都从重拟的过程开始。设计思考永远告诉我们:「不要从问题开始,从人开始,从同理心开始。」一旦对产品使用者有同理心,就会知道该从什么观点出发,脑力激荡一番,开始打造原型,找出问题中的未知数。这样的流程一般会启动重拟的过程,有时也称为「轴转」(pivot)。重拟是指依据问题的新资讯,重新描述观点,接着再度发想、重新打造原型。举例来说,一开始,你以为自己要设计产品(新咖啡口味、新型咖啡机),接着发现其实是在重新打造咖啡体验(星巴克〔Starbucks〕),于是你开始重拟。或者,想打击贫穷的话,别再贷款给国内的富裕阶级(例如世界银行〔World Bank〕做的事),改而借钱给穷到还不起的人(微型贷款与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苹果想出iPad点子的团队也一样。他们彻底重拟了可携式电脑的使用经验。

人生的设计也需要很多重拟的过程,最重要的观念重拟是了解到:「人生无法事先做完美的规画」。人生不只一个解决方案,没有标准答案是好事。人生可以有各种设计,每一种设计都能带来希望,你可以过着有创意、不断开展、值得体验的人生。人生不是死的,而是一种体验,设计并享受那个体验,将带来无限乐趣。
「你以后要做什么」这个问题,重拟之后,变成:「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的重点是不断成长、不断变化。人生不是静态的,没有固定终点,也不是回答完以后要当什么样的人之后,一辈子就这样了,不能再变。没有人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算是那些决定当医生、律师、工程师的人也一样。所谓的要当什么「师」,只不过是模糊的人生方向,一路上依旧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过程」—一个设计过程—找出自己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打造自己热爱的生活。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本文来自用户投稿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刺梨占星塔罗刺梨占星塔罗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