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花园 (新生命花园这本书的简介)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作者:麦基卓(JockMcKeen),黄焕祥(BennetWong)
译者:傅馨芳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出版日期:2018/10/20
语言:繁体中文

我们是浩瀚宇宙里渺小的生命,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
我们相信这个意义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人与人的连结和交流中。

你是否也曾隐约觉得自己不太对劲,
有时还会有种莫名的迷失感,
不知身心应安放于何处?

本书是大幅改写一九九二年与一九九八年出版之《生命花园》(A Manual for Life)的二○一三年全新版,儘管想法与模式与前书相同,但绝非仅是旧书的增修版。

作者融合四十多年来工作上的理论与实践,教导人们如何藉由有方法的沟通模式,在关系里建立连结与亲密感,进而与内在的本质重新连结,深切体会生命的完整与圆满,找到安身立命的信心。

本书特色

本书是大幅改写一九九二年与一九九八年出版之《生命花园》(A Manual for Life)的二○一三年全新版,儘管想法与模式与前书相同,但绝非仅是旧书的增修版。

作者融合四十多年来工作上的理论与实践,教导人们如何藉由有方法的沟通模式,在关系里建立连结与亲密感,进而与内在的本质重新连结,深切体会生命的完整与圆满,找到安身立命的信心。

名人推荐

吴若权(作家/广播主持/企管顾问)
吴静吉(政大创造力讲座名誉教授/中山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李圣洁(种籽对话空间创办人)
吕旭亚(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荣格心理分析师)
金树人(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陈文玲(政大广告学系教授兼X书院总导师)
陈登义(台中静和医院医疗院长)
陶晓清(牵手之声网路电台台长)

诚挚推荐 (谨依姓氏笔画排序)

我相信,儘管有关「生命」、「关系」、「界限」、「自我价值感」、「(内在)力量 vs(外在)权能」、「物化(成客体)到(互为主体的)包容」、「疗癒」等等议题,将永远有空间不断被讨论和探索下去,但Ben & Jock 所走过的路将很难有人能再走过,当然它们不会是唯一的路,却可能是最触动人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路。——陈登义(台中静和医院医疗院长)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麦基卓(Jock McKeen,1946~)

医学博士、文学博士及针灸师,曾在英国牛津的中国针灸学苑研习针灸,并获有英国颁发的针灸开业执照。

黄焕祥(Bennet Wong,1930~2013)

医学博士、文学博士、加拿大内科医学院荣誉院士,在梅宁哲精神医学院(The Menninger School of Psychiatry)接受精神医学训练。历经非常丰富的一生,于2013年过世,享寿八十三岁。

在四十多年专业合作的职涯中,他们于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他们旅游、讲学,足迹遍及亚洲和欧洲各地,以及俄国、非洲和南美洲,因而能够自如地将不同文化的进路融入工作。而身为许多机构、企业和团体的顾问,也让他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人。

他们在专业上所採取的进路,主要是根据他们对两人关系的认真探究,以及他们协助案主的经验。他们独特、平易近人的方法营造出一种亲密、信任的氛围,使得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转化。

2004年海文基金会成立,它是加拿大国家认可的非营利慈善机构。作者和他们的三个儿子将海文学院*的所有权转让给海文基金会,以便海文学院的设施与工作得以永续经营发展。2012年,两位作者荣获温哥华岛大学(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 海文学院(The Haven)是一个非营利的慈善机构,位于加拿大卑诗省美丽的盖佩欧拉岛(Gabriola Island)。2013年为庆祝成立三十週年,海文学院举办了各种个人、关系连结、专业成长团体课程,学员们在课程结束时都能习得拥有充实的人生、健康的关系及有效沟通的能力。

译者简介

傅馨芳

从事翻译多年,译作有《快乐女人从自主开始》、《走出宫殿的女科学家》(再版:《情绪分子的奇幻世界》)、《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学给我们的启示》(初版)、《星星的孩子:自闭天才的图像思考》、《存乎一心》、《生命如此美丽:在逆境中安顿身心》、《当我老去:迎接平静觉醒的晚年》、《信念的力量》(十週年纪念版)、《与家庭共舞:象征与经验取向的家族治疗》、《午夜冥思:家族治疗大师华特克回忆录》。


目录

推荐序 Ben & Jock,The Haven,深藏我心  陈登义
2013年版序  黄焕祥、麦基卓
1992/98年版前言  盖利.弗斯特
作者序 在车站等候 黄焕祥

PART Ⅰ 发现力量
1 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2 外在权力—内在力量连续体
3 再谈外在权力与内在力量导向的区别
4 自我价值感、镜映与自我疼惜
5 理所当然

PART Ⅱ 面对焦虑
6 存在焦虑:人生在世的挑战
7 定位:在时空中找到自由
8 从物化到包含:架桥

PART Ⅲ 亲密关系
9 亲密
10 沟通模式
11 愤怒:负责任地分享感受

PART Ⅳ 健康与疗癒
12 在病症与健康中学习
13 过敏症与畏惧症:关于自我界定的问题
14 多发性硬化症:我们的进路
15 摆脱忧郁
16 能量观与健康

PART Ⅴ 问题与机会
17 改变与转化:做自己的风险
18 超越治疗:助人关系中的发现与成长
19 从求生到发现:走出受虐阴影
20 受虐记忆:需要一个持平的观点
21 信守无谓的「真理」
22 灵性、宗教与意义

后记
附录:注释
出版者致谢


序言

推荐序

Ben & Jock,The Haven,深藏我心

Ben & Jock是两个男人的名字;Ben & Jock是一个心理师兼作家描写这两个男人大半生传记式故事的一本书。1这两人各有一个中文名字:黄焕祥和麦基卓。他们都是医生,但不同的是:Ben受过美国精神分析重镇──梅宁哲精神医学院的严格训练,而Jock则拥有英国牛津中医针炙学院合格证照并精通中医气功哲学,两人都是加拿大籍医师。就我个人而言,他们就是华人古早所称的「奇人异士」,通常走的就是所谓另类的、特立独行的路;而他们两人的结合在一起就是今之西人所称的「灵魂伴侣」。这话当真?

我是在1991年6~7月间去到The Haven(海文学院)2参加PD Seminars的mini-Phase I program,主题是「自我觉察」,用的讲义就是A Manual for Life,但当时尚未成书。那是台湾组团远赴Gabriola岛参加Ben & Jock主持该研习营的第一梯次。前一年(1990)他们来台湾办了史上第一次Come Alive(潜力甦醒营),他们的招牌入门课程。会去参加前面所讲研习营的人几乎都先参加了此入门课程。我参加Come Alive之后才猛然发现,我跟Ben & Jock的第一次接触其实是在早两年(1988)由香港举办的PRCP(太平洋环精神科医师学院)第四届国际精神医学研讨会里。3当时我是台北市立疗养院(今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的第五年主治医师。1993年我再度去The Haven参加mini-Phase II课程,A Manual for Life(1992)已经出书。回台后,我把它翻译出来刊在当时由我和几位同事私底下发行的《採菊东篱下》地下半月刊中,4供少数同好传阅。1995年我的工作已转到台中,但2002年我又专程北上参加了Ben & Jock来台特地选在台北新店开的mini-Phase III课程。本来有心把The Haven的精神多少带进中台湾的我,却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作罢。此后与Ben & Jock的关系就移转到翻译他们出版的书了,然而心里深处始终不曾忘怀两位精神导师的教导!

Ben & Jock在台湾第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就是以「生命手册」为名,于1993~1995年间在当时私下流传的《採菊东篱下》里,大约每期刊出一章。5但正式出版成书时,却已是2000年11月由心理出版社出版的《新生命手册》(The New Manual for Life),6这中间熬了六、七年,译者包括陶晓清、冯铮、林亮吟、黄世明及我本人,并由我担任总校阅。期间的艰辛、曲折、痛苦及无数的折冲,可参见该书的两篇序文。7此后,国内出版社又出版了一系列Ben & Jock的书,一直到最近《存乎一心》(The Illuminated Mind)(2014)、《新关系花园》(Joining:The Relationship Garden)(2018)和本书《新生命花园》(Being:The Manual for Life)的出版,乃总结了Ben & Jock两人合作四十多年的一生心血结晶和思想精髓。

我相信,儘管有关「生命」、「关系」、「界限」、「自我价值感」、「(内在)力量 vs (外在)权能」、「物化(成客体)到(互为主体的)包容」、「疗癒」……等等议题将永远有空间不断被讨论和探索下去,但Ben & Jock所走过的路将很难有人能再走过,当然它们不会是唯一的路,却可能是最触动人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路。我个人在精神医疗及心理治疗专业领域里视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为精神导师,但在触及人性的更普遍议题,包括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上,对我的影响之大,则非Ben & Jock莫属!(巧的是Ben出生于1930年7月16日而Yalom则是1931年6月13日,相差不到一岁。)

回过头来看中文版的译着:《新生命手册》乃脱胎自《生命手册》原始、质朴的文字力量及概念的扩充。《生命花园》是《新生命手册》的中文精緻化、让文字更流畅易懂的新版本;《新生命花园》则是在《生命花园》的基础上大幅向前跃进、扩充及演化的版本;但我最要强调的是如何在亲身的行动实践中体验这些文字所蕴藏的力量。如果有机会的话,亲身走一趟The Haven是最好的方式。当然有了中文译着再去亲身体证会轻鬆一点,其实这些论述早在上世纪的九○年代间已如实地具现在他们的真人实体演出中了。8

总之,很幸运的在Ben走完人生(2013)之前,和Jock一起完成了他们始终不懈的努力精进之路,这一条经由实修体证而成的通往人类终极关怀、和谐圆满的路径,将永远深藏我心,我深知它不容易实现,但……它毕竟是可能的!真心诚恳地向您强力推荐本书,以及Ben & Jock、The Haven!

陈登义(台中私立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医疗院长/资深精神专科医师)

注解:
1.    Gerry FewsterBen and JockLantzvilleB.C.: Oolichan Books2001.
2.    The Haven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美丽迷人的Gabriola岛上,是一个改变人生、转化生命的实修亲证学习中心。1990年代旧称the Haven By-the-Sea,机构叫PD Seminars(fo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www.haven.ca/)
3.    PRCP即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成立于1980年,为亚太地区第一个成立的精神医学国际学术交流团体。(https://www.prcp.org)
4.    《採菊东篱下》半月刊是我跟当时北市疗几位同事创办的一本地下刊物,主要提供对精神医学、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和各种相关着作的阅读感想心得、译着及个人创作小品等,做为随兴发表的平台用刊物,供同好传阅,共发行137期。(私人收藏)
5.    《生命手册》最早中译文由我翻译,发表在《採菊东篱下》半月刊,从第7期(1993/11)到第40期(1995/4)。(私人收藏)
6.    《新生命手册》,Bennet Wong、Jock Mckeen着,陶晓清、冯铮、陈登义、林亮吟、黄世明合译,陈登义总校阅,心理出版社出版,2000年11月(已绝版)。
7.    即《新生命手册》的总校阅序(陈登义撰)及译者序(陶晓清撰)。
8.    有关The Haven的种种,我在1991年12月出刊的《中华民国精神医学会团体心理治疗小组通讯》上刊载了一篇〈我心中有一个「Haven」〉,之后于1998年12月转载在(和上述《採菊东篱下》性质相似,而由我和所任职的台中私立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几位同仁共同出刊的)《蜉蝣论坛》第37期,文内另有一附注。(私人收藏)


内容连载

1
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从多年来的助人工作上,我们觉察到一个十分普遍的困境。我们遇到的人多半都隐约觉得自己不大对劲,我们自己也有过这种经验。它不见得会出现在意识的前景,然而每当我们向内探寻时,就会发现这种莫名的迷失感,或者「身心不安顿」的感觉,生命似乎出了什么差错。许多人也表述过类似的经验,这促使我们开始探究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人们也常觉得自己没有完成该完成的事,也许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出了问题。我们发现这跟我们与自己较深的本质失联,以及那伴随而来驱使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动力有关。

本章所提出的思想架构,探究的就是这个现象。它是我们过去四十多年来工作上的基石,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基石。这个架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看自身处境的视角,以及一个跟他们已经步上的某些道路的不同选择。简言之,我们相信在力图达到理想的自我形象却未能如愿的过程中,人们脱离了他们真实的本质,困在自我憎恨的循环里,为自己带来种种且往往是悲惨的后果。深谙成功之道的人,往往也是备受敬重、被推崇为楷模的人,但这些成功者的内心里,却常因为寂寞、对内在本质的渴望和无孔不入的自我憎恨,而饱受煎熬。

我们认为人们可以选择去运用他们自我疼惜的能力,去开创不同的人生。这些是我们根据凯伦.霍尼(Karen Horney)、西奥多.鲁宾(Theodore Rubin),和其他人的论述,经过多年探究所建立的想法。我们很欣慰已有许多人因实际应用这些概念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真实我、理想我和现实我

我们称这个思想架构为三「我」:真实我(Authentic Self)、理想我(Ideal Self)和现实我(Actual Self)。不过要声明的是,这些「我」并不是分离、个别的实体,而是一个过程的情意丛(constellations)。你或可把它们想成是一个人的不同面向,或是一个历程的不同元素;然而,它们并非是静止的「东西」。

我们假设每个个体生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有,在这个架构里,我们称它为真实我。我们说过,使用这个具体化的标籤是权宜之计;它其实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有着双重的本质:一方面,每个个体的「存在状态」都是独立且独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示现。以此而论,我们在根本上不仅彼此相连,也跟宇宙的运行相连。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分离的个体,同时也都彼此相连,或共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因为这样的本质,我们注定会感到既孤独又相属。个体的真实我面向从婴儿的基本本质和人格特质即可见一斑。一如许多母亲可证实的,似乎每个孩子自生命之初即展现出独特、个别的性格,一种个体生命的特有本质。有些人也许会称这个真实我为「灵魂」,但无论我们叫它什么,它包含了个体生命的所有潜质,这些潜质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和未来的经验而开花结果。一如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每个人自生命之初便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纵使每个人都如此特殊,但每一个真实我都会从所有其他的我以及整个宇宙显现出来,而且始终与之相连。这就是我们的灵性本质。

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还小时,就开始幻想孩子将来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殷切、竭尽所能地提供孩子所需的一切,梦想孩子将来能超越自己的成就。他们也许会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与发展以达到这个目标,一个激励孩子和父母去追逐成功与成就的过程(若孩子做「对」了,父母便成功了)于焉展开。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也会带来很大的问题。父母鼓励孩子完成简单的工作,然后热烈地奖赏他们,从而启动了一个诡异的动力机制。在殷殷期盼孩子成功的同时,父母经常也会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表示不满。面对这样的处境,孩子得到的信息是:自己还不够好,他们必须设法改变这一点。即使得到父母正向的回馈,年幼的孩子也认为那是对他们达到理想我的奖励,而不是对他们本然存在的认同。他们了解到自己的目标就是实现那个理想我,成为一个跟本然自我不一样的人。真实我显然是不够的。就这样,孩子将父母和他人的期许内化为对自己的期许,开始建构我们所谓的理想我;那是孩子取悦重要他者应有的形象,毕竟那些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对象。

这是孩子成长的常轨。来自孩子以外的期许、要求、指令被正规化、铭记在心,成为他在渐趋成熟的过程中内在世界的行为自律系统。孩子想做的、想要表达真实我的冲动,经常与父母的期许背道而驰。但那些期许逐渐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一个自我管理的理想我,真实我与理想我的交战就此变成一场内斗。一旦这个过程被内化,即使没有父母或任何外在权威的监督,它仍是会发生。这个自制机制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便稳当地建立了。就这样,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理想我的期许通常会以「应该」的形式表现;套用凯伦.霍尼的一句名言,我们让自己活在「应该的暴政」之下。这个暴政有着不可违逆的绝对性:因此,「我时时都应宽容体贴」、「我时时都应成功」、「我任何时候都不该生气」等等。一旦将这些绝对的应该内化,我们便注定走向失败,因为要达到这些理想根本是天方夜谭。

最后的结果通常是某种形式的妥协;现实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现实我既达不到理想我的标准,也无法展现全部的真实我。然而,就是透过这样的过程,成长中的孩子才能变得比较中规中矩、守纪律、有教养,准备为将来成年后的责任接受教化。

表面上,也许这个过程看起来相当平和。我们看到年幼的孩子逐渐长大,发展成一个「好」孩子、一个合群的学生、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毕竟,所做的妥协并不是毫无道理的;那些妥协对孩子在家庭或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是有益的。然而在内心里,成长中的孩子却因为活在三个我里—真实我、理想我、现实我—痛苦挣扎着,试图满足所有的我,好让心绪能保持在还算平衡、安适的状态,不至于神志失常。这样的尝试通常会让一个人陷在我们所谓的自我憎恨循环里。这个循环具有两个主要面向。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刺梨占星塔罗刺梨占星塔罗
上一篇 2023年7月26日 上午5:18
下一篇 2023年7月26日 上午5: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