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书籍上传封面:

简介:

密宗又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是佛教的重要派别,在中国、印度、日本,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早在三国时代,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实践便传人中国。此后600年间,中国本土的高僧和译师汉译了不少佛教典籍,一些印度、西域来华的高僧和译师精通咒术和密仪,他们所译佛籍,基本上属于“杂密”。在中国宏传纯粹密教(“纯密”)并创立宗派的,是唐代开元三大士善元畏、金刚智和不空。经过他们的倡导,密教昌盛一时。善无畏在弟子一行协助下译出《大日经》,成为密宗的“宗经”。不空译出《金刚顶经》,亦为密宗重要经典。把密宗典籍译为汉字,成为汉地高僧的重要宗教活动,从而为后世留存了许多的佛教典籍。今天存世的密宗典籍,梵本数量极少,而汉地保存的译本数量颇多。据统计,汉译密藏经轨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共计414部,762卷。日本《大正藏》收入密宗典籍193部,1109卷。这些密宗汉文译本对于今人研究印度、中国密宗历史,是极为珍贵的史料,受到国内外宗教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刊印了很多密宗典籍校本,利用存世密宗典籍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也日趋活跃。本书把汉文密宗最重要的典籍汇为一编,按纯密、杂密分期排列。首选唐开元三大±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以及着名高僧不空等唐代所译纯密经典,次及宋代名僧天息灾(法贤)、法灭、施护、法天、金总持及元、明、清时代译经。杂密阶段译经重要者也一一收入。全书共收译经近500种。

语言:

中文

格式:

pdf

作者:

赵晓梅

目录: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回复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是一本关于中国密宗的重要著作。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密宗的起源与发展、密宗的特点与教义、密宗的修行方法以及密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密宗。

1、密宗的起源与发展

密宗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发展。通过对《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密宗的起源、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密宗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密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立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密宗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密宗体系。

通过研究《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密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密宗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

2、密宗的特点与教义

密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教义。《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对密宗的特点和教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密宗强调修行者可以通过特殊的仪轨和咒语,以及观想与呼吸等方法来实现觉悟和解脱。密宗还注重在实践中体验佛性,并通过密续等修行法门来培养修行者的智慧和慈悲心。

通过学习《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密宗的特点和教义,以及密宗修行的方法和目的。

3、密宗的修行方法

密宗的修行方法包括观想、呼吸、咒语等。这些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内观和外观的修持,达到超越世俗事物和追求内心平静的目的。

《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对密宗的修行方法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通过学习这些修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密宗修行的过程和目的,并且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修行实践中。

同时,密宗的修行方法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精神。

4、密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密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通过对密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密宗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在宗教、哲学还是艺术领域,都能看到密宗的身影。密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密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总结:

通过对《中国密宗大典》(第二册)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密宗。从密宗的起源与发展、特点与教义、修行方法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密宗的内涵和意义。密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佛教的理解,还能够对我们的修行实践和人生观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指引社指引社
上一篇 2024年1月17日 下午10:25
下一篇 2024年1月17日 下午10: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