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指敲打后脑,再以两拇指沿发迹上下推搓,然后抚摩两臂、前胸后背和两腿。还可以结合做做眼、鼻保健操,活动一下两腿。
二、坐功
两腿自然交合,两手右上左下(女子相反),两劳宫穴相重叠,自然端坐。呼吸自然,舌抵上颚,两眼微闭,结合站桩功的一些要求,“调和阴阳,(意念)聚于祖窍(两目之间),久而不舍而成丹(调息养气出成果),凝结神气(神为主帅,气为驱使,清心虚静则神气凝),充塞通身(道以虚通为义),斯为拳。”
坐功所养的是神气,是静功的一种,太极拳套路是动功,动功与静功是太极拳修炼不可分割的、互补的方法。“神”,指的是人思虑、情绪和心态,“神”如果长期不能主动静一静,得不到调整,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干扰,会出现心态不稳定或改变等问题,天长日久,气便散乱,血便淤滞,百病丛生。
坐功之法,最好每天做两次,早晨一起床和晚上临睡前,就在床上做,哪怕只坐三分钟,久而久之必有好处。“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心安则虚则道自来”,“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只要我们能够身体力行,日日养一养精,天天蓄一些锐气,那么,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就可以做到“目到则神至,意聚则神凝,手到则神气毕集,着足则力量俱来”,于此与各位深思。
基本功二:采气
A.论采气
采气:一种 、内劲功法练习,就是用意念想象,采集大自然精华之气、好的物质灌于己身。对于初学太极拳者来说,是用来培养意念和气感,并结合身法锻炼的一种方式。对于有功底者来说,它是作为练拳之前的准备过程,用以调心、调息、培植内气。所谓“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者,中也,“中者,虚空之性体也”。
气功在我国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黄帝内经》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铒舌下津无数。”这是较早记载气功的文献。气功的作用就是加强肺部扩张和收缩,增强肺活量,长期锻炼可以使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其实人在婴儿时期就是腹式呼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劳作逐渐形成了胸式呼吸。大家知道,人到了病重,呼吸困难时,总是用手把胸口的气往下赶,这就说明呼吸不能短促,要深长慢匀些好。在深呼吸时,横膈膜可以下降到3–4厘米,膈肌每下降1厘米,就能使胸腔容积增加250–300毫升,胸腔容积增加的结果,就扩大了肺活量。
人的呼吸功能取决于“呼吸中枢”神经,能使人不断地有呼吸功能产生。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离开了呼吸,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如果我们利用气功锻炼来加强“呼吸中枢”的健全,这“生命之结”就成了“命中之宝”。气功就是人们用自己的意识,去改变呼吸的节律、次数和深度,使之达到“深、静、细、缓”,与大自然同呼吸,气血盈流。老子云:“孰能浊以止,静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这是说人只要能静,才能将身中浊气渐化为清气,静之既久,则身中又渐生动机也。
气是一种气息,“生命之结”。古人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生物的诞生、生长和死亡,其实都取决于气的存在。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身之气,有先天给与之气—元气;后天水谷精微之气—谷气;口鼻吸入之气—清气。这三种气在人身混合后产生了不同作用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共同抗御大自然中不良因素的干扰,同时人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天地人三才,构成了自然世界。气能采得进身,需要形松意紧,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放松,有脱骨之感,全身关节用意念拉开,所谓:“筋骨要松,皮毛要攻”,气血旺盛,通达四梢,起如飞雁,落如飘羽。意与气合,气与形体动作一致。意念心意要起,形体随之而动,气自然在其中起着催动的作用。意念要停,动作就停,气也就分散开来,体松心静,气自通也。
在采气过程中,意念要始终起主导作用,所谓“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目的是调心、调息、养神、健体。“治病须养气,养气须调息,调息须清心”,动作缓慢,意识空松圆活,呼吸自然深、静、细、缓,采气的目的就达到了。练拳之前,清心、理气,以利涵养。
B.练习方法:
一、捧气通身
两脚自然松静站立,与站桩要求相同。用意念拉开肩、肘、腕、指关节,两臂缓慢从身体两侧抬起,手心向下,抬至头顶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劳宫穴相合,意想捧天地精华之气灌入百会、吸入头脑,此动作过程为吸气。
动作二:呼气,两手外导内行(外边的手导引着,气在体内随着),缓慢下沉,顺身体驱干下降至丹田,意在丹田略守片刻,再经两腿沉入涌泉,想象两脚发热,通入大地,把身上的浊气、病气排出体外。以上动作反复二、三十次为宜。
二、拉气进身
两脚站成左弓步,身法要求与站桩相同。两手搭向左前方,呼气;轻握拳抓气往回拉,吸气,身体重心后移,意念中,象拉起一棵大树,拉向自己的身体,此时两拳不动,身体向前迎上去,好像让大自然、让健壮、清新之气进入自己的身体。以上动作,反复三十次后,再换做右弓步练习。
三、开合沉丹田
自然站立,与站桩要求相同。两手心向外,由额前向两边分开,意念想象用力拉开,要松肩沉肘;同时左脚向左跨一步,成马步下蹲,气入丹田,两臂松沉下落,轻轻握拳,两拳交叉至于小腹前(出左腿左拳在里)。以上动作,反复三十次后,再换成右侧,右脚向右胯一步。
四、提气上丹田
自然站立,与站桩要求相同。屈膝下蹲,两手在身体两侧向下抓取,意念如同抓起重物一样,然后两腿蹬地、两手上提,有把“地气”提入丹田之感,此为收气,反复三十次。
基本功三:缠丝功
A.论缠丝功
“太极拳,缠法也”。陈式太极拳所称的缠丝劲也就是螺旋、弧线运动轨迹,无论是在练拳和推手当中,它都是建立在“掤”劲(太极拳的掤、捋、挤、按四正劲法之一)基础之上的运动。练习时要求周身缠丝劲无处不在,无论是手上、脚上;腰上、腿上;肘上、膝上;也无论是大缠、小缠;左缠、右缠;顺缠、逆缠,在练拳时无时不在。缠丝劲的实质就是一种弧形的引化方法,使对方的来劲改变方向,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练习时一定要加上“稝劲”意念,所谓:“用意不用力”,就形成了太极拳的以“掤”劲为主的沾粘劲,这就是太极拳的精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既要处理好外形方面的辩证关系,又要用意念引导,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如此内外结合,实在是不容易,因此,解决问题就要从最简单的单式基本功开始,世界上存在的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最根本所在。
缠丝劲的实质,就是一种掤劲的弧形运用,无论是在健身和技击运用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功效。在健身方面:这种螺旋、缠绕的运动方式,不仅对于人的筋骨、关节、皮肉以及内脏和各个系统功能,都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加之意念、神经的调节作用,更促使经络畅通,使气血循环旺盛。在技击方面:按照太极拳的原则“舍己从人”,我运用缠丝劲、稝劲、粘黏劲引入彼劲,使对方的来力改变方向而不脱离,并使其失去重心,站立不稳。由于运用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引化,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可使对方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时我处处占据主动地位,随时可以出击,这叫做:“引进落空合即出”。
练习太极拳,不仅要做到形状走螺旋、缠丝劲,而更主要的是用意不用力,每一动用意念做先导,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运动的关键一点。我们要在长期锻炼肢体运动放松的质量上下功夫,非由此入手不可。在意气的引导下,形成极松柔,极灵活,刚柔相济而且是掤劲不丢的、沾粘连随的缠丝运动规律。拳谚云:“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一旦有意念发出刚猛的信号时,内劲就会突然爆发,迅雷不及掩耳,异常刚猛,这就是太极拳的刚柔相济。这种劲,不是你想发就能发出来的,它是在长期练拳、在达到了极柔、极松的质量程度以后,才会自己出现。“圈”越小,内劲越大,其刚猛程度越高。太极拳所说的“圈”,是指练功夫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这种“圈”,并不是指手脚划的圈,而是指内劲的大小、厚薄程度。内劲小,体内气场薄,外形的动作幅度就会大、就明显。内劲大,体内气场厚,外形动作就小、就不会有明显的动作表现。这实际上就是缠丝劲的大小,是由外形的弧线运动和意念、内气的催动,结合掤劲不丢的沾粘劲组成,这种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刚柔相济的劲,是由基本缠丝功夫、太极拳套路功夫和太极推手功夫的长期锻炼而来,这就是太极拳的“掤劲”,这种以“掤”劲为主的劲,就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太极拳练习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统一性,不亚于进行一项科学试验,其精细程度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找不到症结所在,就很难练懂太极拳。现在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单手缠丝开始,以起到提纲携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B.练习方法:
一、正面缠丝(单云手)
以左手为例:两脚分开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张,手心斜向外,虎口圆虚,手臂外展,沉肩坠肘,开裆贵圆,立身中正,气势松沉而饱满,结合虚领顶劲,精神提起,气沉丹田。接下来,身略微左转再向右转,以左手小指领劲,松手指、松手腕、松肘、松肩、松左腰胯,依次由手指(梢节)到肘(中节)、到腰腿(根节)顺缠,此时气已沉入丹田。继续运行使手指方向朝向右侧,再开始以腰劲为主宰,左脚蹬地,催动两腿,腰裆合力,旋踝转膝,右胯松沉,使劲传至右腿、重心右移,身微右转,保持两胯放松。(不仅是在此时,就是在练拳时,无论动作怎样运转,始终活胯圆裆,始终象是坐在凳子上打拳一样。)此势为合、为蓄,合劲蓄势之意。
接下来,左手在腰胯松沉(塌腰)的同时,向右上穿掌外翻,要上下配合,保持身体平稳,上虚下实,这叫做“有上必有下”,阴阳平衡的道理。手的动作不可过大、过快、过猛,要动起有根,动手之前先动腰。如果手的动作过大,那么相应的,腰的动作就体现不出来了。
紧接着,右脚蹬地,腰裆合力,左胯松沉,出肘,重心向左移动,左手逐渐展开,形成一周。此势为开、开展之意。手臂不可伸直,伸到九成,在于将展未展之间。
整个动作要仔仔细细的、缓慢的运作,要认认真真地体会动作是否顺遂,有一星点不顺的地方就要纠正。重点要做到劲起于脚根,要通过蹬地移动重心。要节节贯串,起主宰作用的是腰和腿。俗话说得好:“腰裆膝,发动机”。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
反过来
气功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解密太极拳2》是一部精彩的电影,讲述了太极拳传承的故事。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解密太极拳2》进行详细阐述。
1、太极拳的历史和基本原理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起源于明朝。它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为特点,强调内外相合、虚实相间的原则。太极拳通过练习,可以调和身心,增强体魄。《解密太极拳2》通过展现太极拳的历史和基本原理,让观众更加了解太极拳的深厚内涵,并体会到太极拳的魅力。
太极拳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但其根源则可追溯到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是“以柔克刚”,即通过巧妙的身法和呼吸方式,将对手的力量转化为自身的力量,并用自身的力量来克制对手。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通过锻炼和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呼吸,达到调和身心、增强体魄的效果。
太极拳被誉为“内功之母”,其内在的理念和原则也被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医学、舞蹈和健身。通过了解太极拳的历史和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2、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是《解密太极拳2》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电影通过展现不同太极拳传人之间的师徒关系和传承过程,向观众传达了太极拳的传统和价值。
太极拳的传承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需要传人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太极拳的传承过程通常是通过师父传授给徒弟,徒弟则需要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和体验才能领会太极拳的真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太极拳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年轻一代对太极拳的兴趣不断减少,而传统太极拳的传承者也面临着年龄和健康等问题。《解密太极拳2》通过展示太极拳传承的困境和努力,呼吁人们重视太极拳的传统和文化价值,并积极参与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3、太极拳的健身效果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内家拳,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太极拳通过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平衡,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太极拳的动作需要通过腰部的转动来产生力量,这也可以锻炼腰背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太极拳的呼吸方式则可以提高肺活量和气质,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有助于调整心态和提升精神状态。太极拳的动作和呼吸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获得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4、电影的艺术表现和影响力
《解密太极拳2》作为一部电影,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引人入胜,还在艺术表现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运用了精彩的动作设计和拍摄技巧,展现了太极拳的美妙和独特。
电影中的动作设计非常精湛,通过演员们流畅的动作和舞台效果,展现了太极拳的优雅和力量。电影运用了特殊的拍摄技巧,如慢动作和舞台设置,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同时,电影还通过音乐和配乐的选择,营造出悠扬、舒缓的氛围,让观众沉浸在太极拳的世界中。
《解密太极拳2》的艺术表现和故事情节也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影通过展示太极拳的价值和魅力,让观众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电影也呼吁人们重视太极拳的传统和文化价值,积极参与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
《解密太极拳2》通过展示太极拳的历史和基本原理、传承和发展、健身效果以及电影的艺术表现和影响力,向观众传达了太极拳的价值和魅力。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共同传承和发扬太极拳的优良传统。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