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袓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铯,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袓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袓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袓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袓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袓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袓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袓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着名。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 所心得, 代代相传, 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 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间,依据袓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镧、双人黏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庭的着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庭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 把拳术与导引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华佗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井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也就是后来的气功中、内行朮方式方法。

陈王庭根据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动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则神肌反常而疾病生焉。「和」 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陈王庭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极拳套路。

(三) 创造了双人推手

自古以来,踢、打、摔、拿、跌是我国武术的五大主要技击法。由于这五种技击法在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鉴于此,陈王庭才创造了推手方法。这种方法伤害性较轻,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实习技击的练习方法。

(四) 创造了双人剌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陈王庭创造了双人粘枪法。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八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将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 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陈王庭太极拳理论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又总结和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经验而创立的。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如(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境界。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话,「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字云亭,着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袓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 (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撞、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艺棈奥,继续走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教有名弟子扬露襌。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凊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世人称为赵堡架。

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囗传为主,文字着作很少,为阐发袓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着书立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

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着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着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栵.肘、靠、拿、跌、掷.打,兼旋井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 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 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983一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着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探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 太极单刀、双刃、单剑、双剑、双镧、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 吴、 武、 孙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 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链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 (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着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着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于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着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 (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 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 (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着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上所流行的太极拳,虽然在风格特点上有所不同,在套路形式大小、繁简上也各不相同,但其组织结构,都明显以陈氏老架一路演变而成。近年来,北京、上海、河南、南京、西安、石家庄及陈家沟等地,都先后成立了陈氏太极拳协会(研究会),研究探讨这一袓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太极拳推向世界而共同努力奋斗。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太极拳是一种传统中国武术,源于道家哲学,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本文将从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历程、不同流派的演变以及现代传承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起源于道家哲学

太极拳起源于道家哲学,强调以柔克刚,追求阴阳平衡。传说中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张三丰,他是道家真武派的高僧。太极拳的招式和动作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

太极拳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技法和套路。在这个时期,太极拳开始传入民间,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拳术。

太极拳的起源和道家哲学的关系密切,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修身养性,符合道家追求身心统一的思想。

2、发展历程演变

太极拳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派别。其中,陈氏、杨氏、武氏、吴氏等流派是太极拳发展的代表。

不同流派的太极拳在套路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秉承着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每个流派都有着自己的传承和特点,为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现代以来,太极拳逐渐传入国际,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武术。现代太极拳注重健身保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3、不同流派的演变

陈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最早流派之一,由陈王廷创立。其套路注重内劲的发挥,动作简洁流畅。陈氏太极拳传承严谨,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杨氏太极拳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套路更为繁复,动作缓慢圆润。杨氏太极拳在近现代的传承中影响深远,成为太极拳的主流。

武氏太极拳和吴氏太极拳也各具特色,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技法。各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4、现代传承与发展

现代太极拳注重健身保健,强调以德行人,提倡和谐共处。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将太极拳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调节身心,保持健康。

太极拳的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传统技艺的流失、年轻人对太极拳兴趣不足等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太极拳的国际化,太极拳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

太极拳源自道家哲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派别。现代太极拳注重健身保健,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武术。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气功气功
上一篇 2024年2月27日 上午12:35
下一篇 2024年2月27日 上午12:36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