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与中国人PDF是作者: 许烺光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副标题: 两种生活方式比较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目的是对美国和中国两个社会的人的共同性做深入考察。作者首先考察了艺术(特别是绘画,文学和男女之间的行为模式),接着将这些个人性格特质与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讨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特定境况中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两种民族文化模式相融合。最后探讨了两个社会。
作者简介 · · · · · ·
许烺光(Francis L.K.Hsu)简介
心理人类学开创者之一,美国人类学会会长(一九七八~一九七八)。 一九○九年出生于东北,一九三三年自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毕业,一九四一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北京协和医院、任教于国立云南大学(一九四一~一九四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九四四~一九四五)、康乃尔大学(一九四五~一九四七)、西北大学(一九四七~一九七九)。退休后转任旧金山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并参与旧金山州立大学及夏威夷大学研究工作。1999年12月15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0 岁。 许氏一生游历甚广,着述丰富,目前台湾出版《许烺光着作集》(10卷)。
中国人写中国人,林语堂、柏杨、易中天等各有专论。外国人写中国人,肇于清末,绵延不绝,至今已成显学。学跨中西,把中国人与美国人对比着写,徐烺光先生的《美国人与中国人》当为翘楚。
看这种基于文化分析的人类学着作,总有照镜子的感觉,盯着“镜子”细细对照,优点、缺点均无处可藏。徐烺光先生此书出版于1953年,1981年完成第三次修订,是一本扎实可信的学术着作。虽然时代变迁,有些论点与当下情况出现差异,但不掩其客观深入的价值,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有助于开阔思路。
谈到中美文化模式的差别,徐烺光概括为中国人属于相互依赖,美国人则倾向自我依赖,中国人讲究情境中心,美国人沉迷个人中心。在此立论之下,徐烺光指出:“美国人最大的问题集中在人际关系领域,即个人的原子化及其积聚的爆炸性。中国人最棘手的难题多与外部环境有关,他们缺乏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改变现状的内动力。”自我依赖模式造成美国人社会地位降低的恐惧感,当“一个人如果不能继续向上,他就必须要找到一些人把他们推下去,从而造成自己向上的假象。”
对于美国长年来对新中国的围堵,作者分析:“事实上,中国人是否是扩张主义者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美国需要制造一个特别的威胁,以便重建它历史上一度坚不可摧的‘围墙’。这才是围堵政策的真正根源。”对于亚非人民对平等权利的声索,美国表现出严重的“保留心理”,作者认为:“一旦发现过去的弱者获得平等地位,自我依赖的人必然将其理解为自身优越地位的丧失。
为了抵御内心的不安全感,美国人必须靠众人的赞扬、入住高等社区、加入私人俱乐部等显着标志来确保地位,有时甚至不惜向‘劣等人’施加暴力,以免其逾矩犯上。就国家层面而言,经济援助往往不及军力的增加更能缓解对落后的忧虑。”看一下近期四处插手国际事务、高喊“美国第一”的美国政府,再到美国国内极端主义者对非裔、亚裔的仇视,徐先生的分析切中要害。
在纵横捭阖的详细论述之后,徐烺光在第十六章《不平静的世界:共产主义与美国》中,大胆地预测:“尽管眼下共产主义在中国获得胜利,而在西方世界暂时驻足不前,但我坚信,长远来看,鉴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人在各类组织中表现出的不可逆转的极端主义,西方各国更容易陷入极权主义的危险。”
政治学者对未来的预测,看似条分缕析理性可靠,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快,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被现实否定掉。徐先生的预测还有待历史的见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