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介绍
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全31种64册)
资料编号:KW7589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9.05G
作者:卞修跃 主编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15-2016
本书选录自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使华1949年以前约一个半世纪西方来华的外交官、军人、传教士、探险家、记者、商人等有关中国的绘画或照片等,以及在此时期内西方报刊或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西文报刊发表的有关中国的图片资料。
目录介绍如下:
001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巴伯·玛格丽特·哈特 哈里森·福尔曼 洛蒂·韦奇尔卷.pdf 151.08 MB 002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白露德 児岛鹭麿 杉江房造卷.pdf 104.19 MB 003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东北写真帖卷.pdf 129.64 MB 004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恩斯特·奥尔末 托马斯·查尔德 礼莲荷卷.pdf 180.45 MB 005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恩斯特·柏石曼卷 1.pdf 151.99 MB 006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恩斯特·柏石曼卷 2.pdf 145.25 MB 007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弗兰克·迈耶卷 1.pdf 131.67 MB 008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弗兰克·迈耶卷 2.pdf 111.10 MB 009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海达·莫理循卷 1.pdf 106.70 MB 010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海达·莫理循卷 2.pdf 124.09 MB 011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海达·莫理循卷 3.pdf 127.34 MB 012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海格.C.R卷.pdf 109.45 MB 013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亨利·威尔逊卷 1.pdf 192.17 MB 014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亨利·威尔逊卷 2.pdf 230.14 MB 015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罗伯特·拉里莫尔·彭德尔顿卷 1.pdf 205.56 MB 016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罗伯特·拉里莫尔·彭德尔顿卷 2.pdf 182.69 MB 017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罗伯特·拉里莫尔·彭德尔顿卷 3.pdf 202.41 MB 018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迈施·威廉·弗里德里契卷 1.pdf 116.30 MB 019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迈施·威廉·弗里德里契卷 2.pdf 104.02 MB 020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美国《生活》周刊卷 1.pdf 134.67 MB 021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美国《生活》周刊卷 2.pdf 135.77 MB 022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美国《生活》周刊卷 3.pdf 139.22 MB 023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美国《生活》周刊卷 4.pdf 156.72 MB 024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美国《生活》周刊卷 5.pdf 108.10 MB 025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美国《生活》周刊卷 6.pdf 102.97 MB 026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美国《生活》周刊卷 7.pdf 107.42 MB 027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美国《生活》周刊卷 8.pdf 107.01 MB 028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莫理循卷 1.pdf 245.43 MB 029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莫理循卷 2.pdf 215.48 MB 030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莫理循卷 3.pdf 179.39 MB 031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派尔森卷 1.pdf 208.69 MB 032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派尔森卷 2.pdf 265.75 MB 033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派尔森卷 3.pdf 203.55 MB 034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派尔森卷 4.pdf 202.75 MB 035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皮肯斯卷.pdf 142.22 MB 036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平井谦卷.pdf 154.98 MB 037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山本讃七郎 南怀谦 沃特·乔治·恩斯特卷.pdf 144.68 MB 038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山崎鋆一郎 大西守一卷.pdf 157.70 MB 039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山田米吉卷 1.pdf 104.89 MB 040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山田米吉卷 2.pdf 104.19 MB 041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台湾老明信片卷 1.pdf 205.27 MB 042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台湾老明信片卷 2.pdf 188.96 MB 043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台湾写真帖卷 1.pdf 100.16 MB 044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台湾写真帖卷 2.pdf 95.60 MB 045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台湾写真帖卷 3.pdf 106.54 MB 046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威廉·亚历山大 托马斯·阿洛姆卷.pdf 153.45 MB 047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西德尼·D·甘博 1.pdf 143.31 MB 048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西德尼·D·甘博 2.pdf 137.18 MB 049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西德尼·D·甘博 3.pdf 144.87 MB 050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小川一真卷 1.pdf 147.37 MB 051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小川一真卷 2.pdf 140.63 MB 052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小川一真卷 3.pdf 132.41 MB 053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小川一真卷 4.pdf 124.31 MB 054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亚瑟·威廉·佩奈尔卷 1.pdf 124.24 MB 055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亚瑟·威廉·佩奈尔卷 2.pdf 94.34 MB 056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约翰·查利斯·奥斯瓦尔德卷.pdf 96.43 MB 057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约翰·汤姆森卷.pdf 174.24 MB 058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张伯林卷 1.pdf 104.04 MB 059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张伯林卷 2.pdf 93.47 MB 060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张伯林卷 3.pdf 89.14 MB 061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 奥斯瓦尔德·喜仁龙卷.pdf 118.62 MB 062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 古特曼·卡尔·克里斯卷.pdf 111.33 MB 063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卷 1.pdf 158.25 MB 064西方的中国影像 1793-1949.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卷 2.pdf 158.35 MB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西方对中国的影像在1793年至1949年间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和误解。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这一历史过程:第一,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中国形象,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画作表达对中国的独特见解;第二,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叙事,探讨西方作家如何在小说和散文中构建对中国文化的想象;第三,旅行与探险中的中国印象,研究旅行者的叙述如何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第四,影像技术的兴起与中国形象的传播,考察摄影和电影如何塑造了西方对中国的视觉印象。通过这些探讨,本文旨在揭示西方对中国影像的多维度理解及其历史背景。
1、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中国形象
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绘画逐渐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许多艺术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画作中常常出现中国的山水、花鸟以及传统服饰。这些作品展示了西方对中国美学的欣赏,但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例如,英国画家威廉·霍加斯和乔治·斯图尔特等人通过他们的画作,表现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化理解。他们的作品往往强调中国的神秘与美丽,呈现出一种充满幻想的画面。然而,这种理想化的表现常常忽略了中国的真实社会和历史背景,使得观者对中国的理解变得片面。
此外,西方绘画中的中国形象也受到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影响。艺术家们在展示中国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将其与西方文明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不仅凸显了西方对中国的优越感,也反映出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排斥之间的矛盾。
2、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叙事
西方文学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叙述同样充满了幻想与偏见。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描绘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形成了一个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中国形象。这些作品中的中国往往被塑造成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充满了异域风情。
例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尽管他的描写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和理解。然而,这些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往往是片面的,掩盖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叙事也受到殖民背景的影响,许多作品在描绘中国时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优越感和偏见。这种叙述不仅反映出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知。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看到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3、旅行与探险中的中国印象
19世纪是西方旅行者纷纷前往中国的时代,许多旅行者通过日记、游记等形式记录他们在中国的见闻。这些旅行文学不仅为西方社会提供了关于中国的第一手资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方对中国的印象。
旅行者的叙述常常充满了对中国文化和风俗的好奇,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的城市、乡村和风土人情。然而,这些叙述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旅行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常常影响他们对中国的评价。有时,他们的描写充满了浪漫色彩,渲染了中国的神秘,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又表现出对中国社会的失望与困惑。
此外,旅行文学中的中国印象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旅行者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作品中开始出现对中国的批评和指责。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西方对中国的不同视角,也揭示了西方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复杂心理。
4、影像技术的兴起与中国形象的传播
随着摄影技术和电影的兴起,西方对中国的视觉影像发生了剧变。摄影师们不仅将中国的风景、建筑和人民记录下来,也通过影像传达了他们对中国的个人理解。这些影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但同时也强化了某些刻板印象。
例如,早期的中国摄影作品常常聚焦于中国的古老文化和传统习俗,这种表现不仅吸引了西方观众的关注,也使得中国在西方的认知中被封闭在一个历史的框架中。同时,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也开始尝试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往往是经过西方视角加工的,难以真实再现中国的多元性。
在这一过程中,影像技术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中国形象的构建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情感态度。影像所传播的文化信息,使得西方观众在视觉上与中国建立了某种联系,但这种连接往往是表面的,缺乏深入的理解。
总结:
通过对西方对中国影像的多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1793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不仅仅是通过艺术、文学、旅行和影像技术的传播构建起来的,而且也深受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一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复杂情感,既有好奇与赞美,也有误解与偏见。
总体而言,西方的中国影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叙述,它不仅揭示了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与交流,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消除这种误解,促进真正的文化理解与融合。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