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杂组》(取各种色彩织成的丝带之意)是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着作,明谢肇淛撰。全书十六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大多记录作者本人的读书心得,亦有国事、史事之考证,前有李维桢序。此内含两种明代刊本。
《五杂组》,俗本讹作《五杂俎》。此书原题即作五杂组,取各种色彩织成的丝带之意。后世盖因唐人段成式有《酉阳杂俎》,遂讹为五杂俎。本书是作者谢肇淛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作。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
《五杂组》在清乾隆年间、文字狱最盛之时被列为禁书,全国收缴并“全毁”,其主要原因是言辞大胆触到了清统治者的痛处:其一,关于“夷夏”的议论。谢肇淛学贯古今,有着很清醒的头脑,对历史和时局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明朝尚且强盛的时候,就看到了边疆最大的隐患——正悄然发展起来的“蛮夷之族”女真。不但如此,谢肇淛早在万历年间就已提出了制服夷狄的策略,就是“以夷攻夷”离间他们,防止他们联合。
但《五杂组》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谢肇淛 [ zhào zhè ](1567~1624)字在杭,福建长乐人,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官至广西右布政使。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
注:此书框高19.1 x 12.8厘米,九行十八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卷一第一页第一行下刊「吴航宝树堂藏板」钤印:贞蔡潘氏珍藏,此为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我的书籍收藏,包括收藏的书籍种类、收藏的原因、收藏的方式和收藏的体会。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阐述,展现出我对书籍的热爱和对收藏的独特见解。
1、书籍种类
我的书籍收藏包括文学经典、历史传记、科学技术和艺术类书籍。文学经典中,有着我最喜爱的小说和诗歌集;历史传记则展现了我对人物生平的兴趣和研究;科学技术类书籍涵盖了我对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追求;而艺术类书籍则是我对美学和艺术品味的体现。
无论是哪一类书籍,我都将它们视作珍贵的历史和智慧的结晶,因而都值得收藏。
作为书籍收藏者,我认为不同种类的书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会在收藏时尽可能地涵盖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
2、收藏原因
我对书籍收藏的原因主要包括了情感、知识和审美的需求。首先,我热爱书籍,因此收藏书籍是对我对文学和知识的热爱的一种表达;其次,我认为书籍是见证历史和人文精神的载体,因此我希望通过收藏书籍来保存和传承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最后,我也将书籍视作艺术品,因此在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可以欣赏书籍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因此,我收藏书籍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知识需求,更是为了将这种热爱和追求传递给他人。
3、收藏方式
我收藏书籍的方式主要包括实体书和数字书籍两种形式。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学、历史和艺术类书籍,我更喜欢拥有实体书籍,以便随时可以翻阅和品味;而对于一些科学技术类书籍,我更倾向于收集数字版,方便随时查阅和学习。
在收藏实体书籍时,我也注重保存和保护,以确保书籍的品质和保存状态。而对于数字书籍,我则会在设备上建立专门的书库和分类,以便管理和阅读。
无论是实体书还是数字书,我都认为收藏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因此在收藏方式上我也会尽可能地细心和周到。
4、收藏体会
通过书籍收藏,我获得了很多的体会和感悟。首先,书籍收藏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学、历史、科学和艺术的魅力,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和见识;其次,收藏书籍也丰富了我的生活,让我在闲暇时可以静心阅读,感受书籍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最后,通过书籍收藏,我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
总的来说,书籍收藏不仅是一种个人爱好,更是一种对知识、智慧和人文精神的尊重与传承。
总结:
书籍收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满足了我的情感、知识和审美需求,更让我在收藏中获得了很多的体会和感悟。我会继续坚持并热爱我的书籍收藏,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和传递,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书籍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