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策要》由宋朝陶叔献编辑,收录了两汉期间164篇重要的政论文章,共9800多字,历代盛传为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手书。序文后有翁方纲审定评题,称:“不欲确指为赵书,而于赵书神理,尤得其要焉。”。此本为清乾隆56年(1791)赣郡守张竹轩钩摹影刊元写本,原书缺卷三。
《两汉策要》在明嘉靖年间由着名藏书家周良金收藏,到明末清初,又被有“海内第一藏书家”之称的毛晋所收藏,成为其“汲古阁 ”中最被珍视的藏品。“一生藏书无数的毛晋最爱的就是这部《两汉策要》,他在书上打上了自己的收藏印80多方,足见其喜爱之情。”。此本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存时已为十四册(缺卷三),到了清乾隆年间,《两汉策要》为张朝乐所得,张朝乐补抄了第三卷(第五册、第六册)。
此本名动天下收藏界者,非其所收两汉政论文章百六十余篇内容,而是其手书者及其书法。诚如翁方纲题跋中称:“今以是书,首尾一气,九万八千余言,使鉴赏家必实指为赵书”。乾嘉考据学大家钱大昕观此书叹称:恍如名人法帖。不独全文之为元人精钞,可爱也。故此本四百年来,名家猜度此本书手为赵孟頫者,亦非少数。若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主人毛晋,在《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称:又元人手抄本《两汉策要》十四册,题云:“元人手抄二书(另一书指《古文苑》),一笔赵字,或者谓赵文敏者尔?其笔法之妙,不可殚述,一见便知尔。”及至清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元刻书多用赵松雪体字》云:“乾隆五十八年(应五十三年)如皋张氏以毛本重刻,摹仿极工。……定为松雪手迹,谓非余子能辨,吾亦信以为然。”故翁方纲称:“不欲确指为赵书,而于赵书神理,尤得其要焉。”此本书法深得“赵书神理”,所论中肯。
赵孟頫(1254年—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受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赏识,后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赠魏国公,谥文敏,故称“赵文敏”。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着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等。赵孟頫(1254年—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受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赏识,后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赠魏国公,谥文敏,故称“赵文敏”。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着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等。赵孟頫(1254年—1322年7月29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的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鉴于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受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赏识,后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赠魏国公,谥文敏,故称“赵文敏”。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着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等。
注:此书半页六行十四或十五字不等。钤印有:汲古阁、毛晋之印、毛氏子晋、毛扆之印、斧季、毘陵周氏九松迂叟藏书记、周良金印、玩松穆大展刻、翁方纲、正三、覃溪审定、如皋张氏竹轩藏书等;有牌记:玩松山人穆大展时年七十有三刻;卷九末有:吴门近文斋穆氏局刻,盖出自名家穆大展之手,故摹刻非常精良。此本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存时已为十四册(缺卷三),所以此影刊元写本也缺卷三。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你希望对“两汉策要-我的书籍收藏”进行深入阐述,这部分的核心是关于书籍收藏的哪些具体方面呢?你关注的是历史背景、收藏价值、保存方式,还是书籍的内容及其影响?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