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介绍
中华大典 地学典(共3册)
资料编号:KW7084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2.75G
作者:《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 《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编纂
《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由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担任。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1999-2008
目录介绍如下:
001中华大典 地学典 气象分典 一_13590070.pdf 520.00 MB 002中华大典 地学典 气象分典 二_13590071.pdf 495.42 MB 003中华大典 地学典.pdf 1.76 GB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中华大典 地学典》是中国权威的地学综合性工具书,集中展示了中华大地的地质、地貌、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本书以科学性和系统性为特点,涵盖了地学领域的各个层面,是研究中国地理和地质的重要参考资料。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中华大典 地学典》进行详细阐述:其一,本典的编纂背景与意义;其二,地学典的结构与内容;其三,地学典在地学研究中的作用与影响;其四,地学典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本文旨在全面呈现《中华大典 地学典》的重要性与贡献。
1、编纂背景与意义
《中华大典 地学典》的编纂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对地学知识系统化整理的需求。随着国家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地学学科的发展,传统的地学文献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需求。因此,推动一部全面、系统的地学典籍成为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共同目标。
编纂《中华大典 地学典》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填补了地学领域的空白,还提高了公众对地学知识的认识。该典籍汇集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整合了地质、地貌、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体现了中国在地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和综合实力。
此外,这一典籍的编纂也代表了中国在全球地学领域的话语权提升。通过对中国境内地学现象的系统记录和分析,《中华大典 地学典》在国际学术界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2、地学典的结构与内容
《中华大典 地学典》的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全书按照地学的不同领域划分为若干卷,每卷包含不同的主题和子专题。例如,地质卷详细记录了中国的地层、构造、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地貌卷则探讨了中国各类地貌的分布和特征。
书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字描述,还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数据。这些图表和数据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地学现象,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详细的原始资料和参考数据。
另外,《中华大典 地学典》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原则。每一章节都经过了严谨的审校和校对,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其在学术研究和日常学习中都能发挥作用。
3、地学典在研究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华大典 地学典》在地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首先,它为地学研究提供了系统化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研究者都可以从中获取所需的详细信息和背景资料。
其次,这一典籍还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地学典中的环境数据和资源信息可以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结合,推动综合性研究的进展。
此外,《中华大典 地学典》还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部权威的地学教材,它被广泛应用于高校课程和职业培训中,帮助学生和从业人员深入理解地学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4、地学典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大典 地学典》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加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展示。
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扩大国际化视野。未来的版本可以考虑引入更多国际前沿的地学成果和研究,增强全球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中华大典 地学典》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数字化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将《中华大典 地学典》进行数字化处理,读者可以通过电子书、在线数据库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和互动性。
总结:
《中华大典 地学典》作为一部综合性地学典籍,凭借其全面、系统的内容和权威的编纂,成为了研究中国地理和地质的重要工具。通过详细的编纂背景、结构内容、研究作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典籍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教育和社会发展中贡献了力量。
未来,《中华大典 地学典》将继续在地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核心作用,不断跟随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趋势进行更新和拓展。它的持续更新和完善必将推动地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科研和教育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