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专科目录书,反映了小学在清代由经学附庸变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使小学的研究得到重视,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字学价值。
《小学考》五十卷,清谢启昆撰。启昆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今江西省南康县)人。生于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幼承家学,博闻而强识,尤善诗,是以少有文名。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日讲起居注官,历任镇江、扬州、宁国知府,浙江按察使,山西、浙江布政史,嘉庆四年(一七九九)授广西巡抚。长于吏事,政绩颇着。嘉庆七年(一八○二)六月卒于任。平生所着除《小学考》外,尚有《树经堂诗初集》十五卷,《续集》八卷,(树经堂文集》四卷,《树经堂遗文》一卷,《西魏书》二十四卷,《粤西金石略》十五卷,领修《广西通志》二百七十九卷。 《小学考》为谢启昆任浙江布政史之暇,补清朱彝尊(经义考》中形声训诂书之阙略而作。共计五十卷,总计收书一千一百八十种。本书的主要特点有: 首先,本书实现了作为目录书的基本功用。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章学诚认为,目录学的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书于每一类后详列相关所有书目,书目之后又标注存佚,并有详细解题。解题内容包括介绍作者生平状况、书籍体例内容、考订真伪、品题是非等。可以说,只要是和该书有关的内容,谢氏都极尽其力,搜集而来。可以说,对于所收录的对象,本书实现其作为目录书的三大功用——研究图书状况,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指导读书治学。 其次,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专科目录书,反映了小学在清代由经学附庸变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使小学的研究得到重视,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字学价值。俞樾在本书的序言中许为“自来言小学者之钤键,欲治小学者不可不读此书。”可见其在研究语言文字学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再次,本书征引资料广博。俞樾在《小学考序》中说“一如朱氏体例而加详焉,故虽止“小学”一门而为书至五十卷,可谓博矣。”足见其收罗之富。而本书辑录史料,一般不随意进行增删,更不会更改其文,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
谢启昆(1737年—1802年),字良壁,号蕴山,又号苏潭。清乾隆初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县城东街步坊后。他由科举入仕,历官编修、乡试主考、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成为当时政绩卓着、清正廉明的省级长官,着名学者、方志学家。
微盘下载:小学考. 卷1-50 谢启昆 编 光绪15年
百度云下载:小学考. 卷1-50 谢启昆 编 光绪15年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将对谢启昆编著的《小学考. 卷1-50 光绪15年》进行详细介绍。首先从书籍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背景入手,然后分别从书籍内容、收藏意义、阅读体会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
1、历史背景与作者背景
《小学考. 卷1-50 谢启昆 编 光绪15年》是光绪年间谢启昆编著的一套小学考试卷,内容涵盖了当时的各个学科。谢启昆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教育家,他在教育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套书籍的问世,正值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它对当时的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书籍本身的历史背景外,《小学考. 卷1-50 谢启昆 编 光绪15年》的编者谢启昆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他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书籍内容
这套书籍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当时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学科知识,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每一卷都包含了大量的试题和答案,对于学生学习和复习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书中还融入了谢启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对于教育者和家长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整体而言,书籍内容丰富全面,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学习资料。
3、收藏意义与阅读体会
将《小学考. 卷1-50 谢启昆 编 光绪15年》收藏起来,不仅是对中国教育史的珍贵见证,也是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有力证明。这套书籍的收藏意义重大,对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史的研究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阅读这套书籍,能够深刻感受到光绪年间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当时教育者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谢启昆作为一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情怀。
4、未来展望
虽然《小学考. 卷1-50 谢启昆 编 光绪15年》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在当今社会,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可以从这套书籍中发现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方法,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通过对这套书籍的研读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小学考. 卷1-50 谢启昆 编 光绪15年》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教育意义的书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教育的发展状况,也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通过收藏和阅读这套书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史,并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