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郭建龙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郭建龙【文字版_PDF电子书_】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封面图片

书名:失去的三百年
作者:郭建龙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译者:
出版日期:2024-10
页数:472
ISBN:9787213115295
8.2
豆瓣评分
全网资源sm.nayona.cn

内容简介: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已出版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丝绸之路大历史》、“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失落的世界》等。译有甲骨文丛书《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目  录:

失去的三百年 1

楔子 洋人翻译告御状(1759) 5

一条小船的冒险之旅 5

乾隆时期的外贸规则 8

宁波的贸易尝试 10

原来如此 13

擒拿汉奸案 19

真正的分歧 22

第一部 百年试探(1516-1644) 25

第一章 从耀兵到锁国(1516-1567) 25

第一个来自西方的使节 25

元朝的遗产 31

封闭的帝国 33

朝贡式贸易 36

第二章 隆庆开关(1567-1583) 39

无法禁绝的海外华人 39

无力禁止的葡萄牙贸易 40

隆庆开关 44

竞逐东南亚 47

晚明对西方的认知 51

矿税之祸 54

第三章 利玛窦和徐光启(1583-1622) 57

两位文人的经历 57

利玛窦的进京之路 59

科学传教策略 63

中国第二次大翻译运动 65

保守派的第一次反扑 72

第四章 战争与枪炮(1622-1644) 77

满洲战争的转变 77

无可奈何花落去 80

西洋科学在中国 82

被遗弃的海外华人 84

荷兰占领台湾 87

新势力英格兰 88

第二部 在希望与失望中跌宕的百年(1644-1735) 91

第五章 换代时期的传教士与割据者(1644-1683) 91

南明皇室的西教化 91

明清换代时期的传教士 93

郑一官的事业 96

海禁政策和澳门的选择 99

台湾:海洋帝国的根基 102

换代时期的国家押宝 104

郑氏集团的覆灭 107

第六章 黄金时代(1644-1716) 110

汤若望的沉浮 110

康熙皇帝与南怀仁 115

科学的黄金时代 118

满清时代的北方国际关系 123

尼布楚条约 126

一半中国的回归 131

第七章 帝王与教皇(1683-1722) 137

中俄“朝贡”贸易 137

东正教的北方教团 140

冲突不断的北方贸易 142

南方的四口通商 146

与天主教的争执 150

英吉利的崛起 157

华商的艰难 162

第八章 强人皇帝的紧缩(1722-1735) 166

雍正上台与禁止天主教 166

阴谋论下的国际关系 168

皇帝关注下的内亚 172

恰克图条约 175

第一个正式的中国使团 178

第三部 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1735-1840) 182

第九章 乾隆皇帝:盛世闭锁(1735-1796) 182

葡萄牙使节见乾隆 182

准噶尔的灭亡 184

帝国圈战争 187

北方的贸易 190

一口通商时代 192

与皇帝无关的华人世纪 195

美利坚的到来 199

马戛尔尼:盛世的最后一瞥 202

第十章 孱弱的军事,强硬的姿态(1796-1820) 209

西山的动荡 209

海盗时代的起落 212

戈洛夫金:被迫返回的使节 218

阿美士德:英国人最后的尝试 224

第十一章 战争是仅剩的可能性(1802-1840) 228

英国人觊觎澳门 228

鸦片由来 232

鸦片“冷战”和伶仃模式 236

当国家主义面对个人主义 241

破产的十三行 245

鸦片战争前的最后一瞥 250

结论 失去的三百年 256

后记 260

附录 262

晚明两广总督表 262

前清广东督抚表 264

明末中国各省教会发展情况 269

历届东正教驻京使团 271

参考书籍 273

中国史书 273

中国资料 273

中国研究 274

外国资料 274

外国研究 275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是郭建龙对中国在地理大发现后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著作。书中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开放与封闭,分析了内外部因素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各方资料的对比,揭示了中国在全球化初期的选择与困境。书中不仅回顾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历史,也深刻反思了在变革与适应中所失去的机遇。这部作品为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脉络提供了重要视角,值得广泛关注与思考。

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人对新航路的探索,这一时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也促使了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郭建龙在书中指出,这一历史背景为中国的开放与封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通过航海技术的进步,逐渐打开了与亚洲的贸易通道。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市场吸引了大量的欧洲商人。这种外部压力迫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然而,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商机,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冲突。中国的儒家文化面对西方的宗教信仰和科学观念时,逐渐显露出其封闭性,这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了隐患。

2、中国的开放与适应

面对外部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在16世纪初期采取了相对开放的态度。这一时期,明朝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增多,尤其是与葡萄牙、西班牙的贸易交往,使得中国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一阶段的市场繁荣与文化交流,特别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茶叶、瓷器等商品大量出口,极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开始影响中国的学术界,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理念。

尽管如此,随着外部势力的介入,明清时期的开放政策也遭遇了内外阻力。儒家思想的主流影响使得对外交流常常受到限制,部分官员与士人对西方文化的抵制逐渐加剧,这一趋势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了封闭的根源。

3、封闭政策的形成

进入17世纪后,随着西方势力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封闭政策逐渐成型。郭建龙在书中分析了这一政策形成的多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压力。

明末清初,随着农民起义的频繁,中央政权的动荡使得国家安全感降低,朝廷对外开放的态度逐渐变得谨慎。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试图通过封闭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

此外,封闭政策的形成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促使清政府采取回避的态度,逐渐形成了“闭关锁国”的局面。这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却也导致了技术的落后与经济的发展停滞。

4、历史遗留的影响

郭建龙指出,地理大发现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走向,也为后来的中国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封闭政策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中叶面临的重大危机,无法有效应对西方列强的入侵。

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开放与交流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封闭导致的文化与技术的滞后,使得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显得捉襟见肘,难以自保。历史的反思促使我们认识到,适度的开放与适应是应对变化的有效策略。

书中提到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平衡开放与保护、创新与传承,是摆在当代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总结:

郭建龙的《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选择与失落。书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促使我们思考在新时代如何吸取教训,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更应明确开放的重要性,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只有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雅书雅书
上一篇 2024年10月27日 下午9:26
下一篇 2024年10月27日 下午9: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