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先生的学术生存》(艺文志·社会)施爱东【扫描版_PDF电子书_推荐】
书名:蛋先生的学术生存 作者:施爱东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译者:无 出版日期:2024-7 页数:400 ISBN:9787532190119 | 8.5 豆瓣评分 | 点击喜欢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 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分野、师承与圈子的壁垒、尊老与维亲的传统,还有自卖自夸的学术营销、连横合纵的操纵方略。有些看似国民性的学界弊端,其实是 性的科学社会学难题;有些貌似公平的行业规则,其实严重束缚着学术发展。常规研究和科学革命,既是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行进双轨,也是无需蓝图规划的自然历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注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作者,供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术工作者参考的“社会生态志”。
作者简介:
施爱东1968年生, 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谣言学、科学哲学。着有《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故事法则》《故事机变》《故事的无稽法则》《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金庸江湖手册》等。
目 录:
学术丛林的行业民俗
一、祖师崇拜:学术 的神威与功能
二、学术机构:祖师的香火地、学者的栖身所
三、薪火与香火:导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互惠关系
四、寿者仁:成功学者的成功秘诀
五、学术推广:圈内的口碑与圈外的宣传
六、宏观学术规划:一支无效的学术指挥棒
七、学术创新:压垮学者和学术的第三座大山
八、学术版图周圈论:圈层递推的学术革命
九、圈子的形成:反抗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十、学科危机:研究范式的过度操作
十一、学术革命:重立一个“新”偶像
学派、流派与门派
一、“神论文”与“神答辩”
二、学派、流派、门派的概念界定
三、学派只能形成于学科发展的成熟阶段
四、核心理念:研究纲领及其硬核
五、核心人物:擅长学术经营的学派
六、自觉的共同体意识:共同理念的生成基础
七、学派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八、学派的眼光都是片面的,但也是互补的
九、“中国民俗学派”的悖论
十、门派:丁春秋的弟子群
十一、门派、学派、流派的递进路线
学术研究的学“术”问题
一、常规研究就是“做应用题”
二、学术研究的“问题优先原则”
三、研究进路的“结论先行原则”
四、重复解题的意义
五、理论建设是一种认识活动
六、假说是理论建设 重要的步骤
七、借助归纳推理形成新的假说
八、用普通逻辑规范学术研究、提升学科竞争力
九、弱势学科的自我拯救
学术研究的“边界”问题
一、确定科研工作的课题边界
二、课题边界的特异性原则
三、课题边界的排他性原则
四、课题边界的可操作性原则
五、如何设定操作边界
学术写作的故事学
一、事项民俗学批评
二、事件民俗学:讲故事的民俗研究
三、从 事件切入民俗研究
四、微民俗、低微理论与日常生活
五、关注异常现象
六、基于良好知识储备的问题意识
七、人情练达的民俗感悟力
八、学术侦探一样的勘案能力
九、让民俗学以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
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一、基于认知目的和圈地发展的学科建设
二、基于计划体制的学科蓝图
三、学科体系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四、民间文学研究什么
五、实证研究是民间文学的立足之本
六、外部刺激:时势和利益驱动的学科发展
七、内部刺激:以学术自由促进学科发展
学术对话的功能与路径
一、学术对话的形式与特征
二、学术对话的意义和功能
三、无形学院:“假私济公”的精英对话机制
四、势利选择:对话对象的认同与排斥
五、平台建设:个体与团队的互惠共荣
代后记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
一、偶然选择了民间文学专业
二、用“民间的方法”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三、学术人生的三级台阶
四、参与创办“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五、栖身文学研究所
六、吕微为首的民间室读书班
七、杨早为首的年度话题小组
八、以微博为主的网络谣言研究
九、坚持“减法原则”,服务中国民俗学会
十、把故事研究当主业
十一、转向自我的田野访谈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施爱东的《蛋先生的学术生存》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当代学术界的生存状态与挑战。书中通过对“蛋先生”这一象征性角色的描绘,展现了学者在追求学术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挣扎。文章深入分析了学术环境的变化、学者的心理状态、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学术生存的多维度困境与可能的出路。这本书不仅为学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促使读者重新审视当下学术生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1、学术环境的变迁
施爱东在书中首先回顾了学术环境的历史演变,指出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学术研究的深远影响。信息的泛滥使得获取知识变得更加容易,但也使得学术成果的质量良莠不齐。在这种背景下,学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同时,施爱东探讨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变化,强调传统的评估标准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为了适应市场化趋势,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调整评价体系,这无形中加大了学者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最后,书中提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但这也带来了文化冲突与学术伦理的挑战。施爱东认为,学者在参与国际研究项目时,不仅要关注学术成果的发表,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以实现更为深远的学术价值。
2、学者的心理状态
在面对学术生存的压力时,许多学者感受到孤独与焦虑。施爱东通过“蛋先生”的经历,生动地描绘了学者在追求真理与应对现实之间的挣扎。学术研究往往需要长期投入,但成果的不确定性让许多人感到失落。
此外,施爱东提到学术界的竞争加剧,使得学者们常常在同事之间形成无形的壁垒。这种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研究成果上,更体现在资源分配与学术地位的争夺中,导致许多人在追求学术理想的同时,感受到心理上的压力与疲惫。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施爱东建议学者们要学会自我调节,寻找内心的平衡。通过与同事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支持网络,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术创新。
3、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施爱东在书中多次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术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诚信的基石。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时有发生,学者们必须坚守道德底线,抵制诱惑,维护学术的尊严。
书中通过真实案例揭示了学术不端的后果,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更对整个学术界的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施爱东呼吁,建立健全的学术监督机制和教育体系,帮助学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他还提到,学术诚信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义务。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成果的真正价值。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施爱东通过“蛋先生”的故事,探讨了个人学者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学术研究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学者应当关注社会需求,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以回应社会的期待。
与此同时,施爱东也指出,学者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他呼吁学者们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施爱东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单一学科的研究往往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学者们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多元的解决路径。
总结:
施爱东的《蛋先生的学术生存》不仅是一部关于学术生存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当代学术生态的全面剖析。通过对学术环境的变迁、学者心理状态的剖析、学术诚信的呼吁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书中揭示了当下学术界所面临的多重挑战。
在总结中,施爱东希望学者们能够在复杂的学术环境中保持初心,勇敢面对挑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这不仅是对个人学术生存的探索,更是对整个社会进步的贡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每天用户量很大,添加不上添加其他微信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