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籍纂诂 全2巨册 2006 阮元《经籍纂诂》PDF电子书全2巨册,由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清代阮元著。我们今天读先秦两汉的古籍或出土文字资料,都需要正确训解字义。这往往需要两种辨法:一是查找《说文》、《尔雅》之类的小学书籍,一是查找古籍中的汉唐旧注。但是,一个字的字义训解往往散见各书,查找极不方便。
清代的乾嘉学者认为:《读书当先通训诂,始能治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除了以极大的精力用心笺释《说文》《尔雅》等小学书籍外,还注意将散见诸书的汉唐旧注汇辑成书,以使查找应用。未能成书。干隆六十年,阮元任浙江学政。因他素好训诂之学,到任后使组成人力,《分籍纂训,依韵蹄字》,搜集小学专书及汉唐旧注中的旧训分纂成册。后又聘精心训诂之学的减庸总其成,坽嘉麇三年纂成《经籍纂诂》一百〇六卷。
《经籍纂诂(套装上下册)》搜集宏富,前人说它《展一韵而衇字华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经典之统宗,训诂之汉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皆非溢美之词。《经籍纂诂》书目:经籍纂诂 上册
经籍纂诂 上册
《经籍纂诂》目录
卷第一 上平声 一东
卷第二 上平声 二冬
卷第三 上平声 三江
卷第四 上平声 四支
卷第四下 上平声 四支
卷第五 上平声 五微
卷第六 上平声 六鱼
卷第七 上平声 七虞
卷第七下 上平声 七虞
卷第八 上平声 八齐
卷第九 上平声 九佳
卷第十 上平声 十灰
卷第十一 上平声 十一真
卷第十二 上平声 十二文
卷第十三 上平声 十三元
卷第十四 上平声 十四寒
卷第十五 上平声 十五删
卷第十六 下平声 一先
卷第十六下 下平声 一先
卷第十七 下平声 二箫
卷第十八 下平声 三肴
卷第十九 下平声 四豪
卷第二十 下平声 五歌
卷第二十一 下平声 六麻
卷第二十二 下平声 七阳
卷第二十二下 下平声 七阳
卷第二十三 下平声 八庚
卷第二十三 下平声 八庚
卷第二十四 下平声 九青
卷第二十五 下平声 十蒸
卷第二十六 下平声 十一尤
卷第二十六下 下平声 十一尤
卷第二十七 下平声 十二侵
卷第二十八 下平声 十三覃
卷第二十九 下平声 十四盐
卷第三十 下平声 十五咸
卷第三十一 上声 一董
卷第三十二 上声 二肿
卷第三十三 上声 三讲
卷第三十四 上声 四纸
卷第三十四下 上声 四纸
卷第三十五 上声 五尾
卷第三十六 上声 六语
卷第三十七 上声 七麌
卷第三十八 上声 八荠
卷第三十九 上声 九蟹
卷第四十 上声 十贿
卷第四十一 上声 十一轸
卷第四十二 上声 十二吻
卷第四十三 上声 十三阮
卷第四十四 上声 十四旱
卷第四十五 上声 十五潸
卷第四十六 上声 十六铣
卷第四十七 上声 十七筱
卷第四十八 上声 十八巧
卷第四十九 上声 十九皓
卷第五十 上声 二十哿
卷第五十一 上声 二十一马
卷第五十二 上声 二十二养
卷第五十三 上声 二十三梗
卷第五十四 上声 二十四迥
卷第五十五 上声 二十五有
卷第五十六 上声 二十六筱
卷第五十七 上声 二十七感
卷第五十八 上声 二十八俭
卷第五十九 上声 二十九豏
卷第六十 去声 一送
卷第六十一 去声 二宋
卷第六十二 去声 三绛
卷第六十三 去声 四置
卷第六十三下 去声 四置
卷第六十四 去声 五未
卷第六十五 去声 六御
卷第六十六 去声 七遇
卷第六十七 去声 八霁
卷第六十七下 去声 八霁
卷第六十八 去声 九泰
卷第六十九 去声 十卦
卷第七十 去声 十一队
卷第七十一 去声 十二震
卷第七十二 去声 十三问
卷第七十三 去声 十四愿
卷第七十四 去声 十五翰
卷第七十五 去声 十六谏
卷第七十六 去声 十七霰
卷第七十七 去声 十八啸
卷第七十八 去声 十九效
卷第七十九 去声 二十号
卷第八十 去声 二十一个
卷第八十一 去声 二十二祃
卷第八十二 去声 二十三漾
卷第八十三 去声 二十四敬
卷第八十四 去声 二十五径
卷第八十五 去声 二十六宥
卷第八十六 去声 二十七沁
卷第八十七 去声 二十八勘
卷第八十八 去声 二十九艳
卷第八十九 去声 三十陷
卷第九十 入声 一屋
卷第九十一 入声 二沃
卷第九十二 入声 三觉
卷第九十三 入声 四质
卷第九十四 入声 五物
卷第九十五 入声 六月
卷第九十六 入声 七曷
卷第九十七 入声 八黠
卷第九十八 入声 九屑
卷第九十九 入声 十药
卷第一百 入声 十一陌
卷第一百下 入声 十一陌
卷第一百一 入声 十二锡
卷第一百二 入声 十三职
卷第一百三 入声 十四缉
卷第一百四 入声 十五合
卷第一百五 入声 十六叶
卷第一百六 入声 十七洽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经籍纂诂》是由阮元于2006年整理出版的两册巨著,专注于经学经典文献的整理与注释。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古代经籍的系统汇编,更是对汉学研究的重要贡献。阮元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精准的注释,确保了原文的准确性与可读性。这部书的出版,极大丰富了学术界对经籍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本文将从阮元的学术背景、经籍的内容与结构、注释方法的独特性以及其对后世研究的影响四个方面,深入探讨《经籍纂诂》的重要性与价值。
1、阮元的学术背景
阮元(1764-1849),字景龙,号源古,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学术领袖。他在经学领域的造诣深厚,受到了广泛的尊敬。阮元的学术生涯中,他不仅注重对经典的研究,还积极参与书籍的编纂和校勘工作。他的学术活动涵盖了多种领域,包括历史、文学和哲学等,使他成为多才多艺的学者。
阮元的学习经历也为他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对古典文献的浓厚兴趣,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指教。在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这样的背景使他在编纂《经籍纂诂》时,能够运用丰富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读。
此外,阮元的社会影响力也为《经籍纂诂》的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不仅在学术界享有声誉,还与当时的许多学者和官员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人脉的积累,使得他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与关注,进一步推动了《经籍纂诂》的顺利出版。
2、经籍的内容与结构
《经籍纂诂》全书分为两册,涵盖了大量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些经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伦理观念。在阮元的整理下,书中的内容得以系统化,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阅读框架。
在内容的编排上,阮元采取了分类整理的方式,将经典分门别类,便于读者查找与学习。每一部经典的选取都经过严谨的考证,确保其历史真实性和学术价值。此外,阮元还对每一部经典的来源和版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其背景与流传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阮元在《经籍纂诂》中还特别注重对经典文本的梳理和校正。他在阅读和研究经典时,时常对比不同版本,从中找出文本中的差异,并进行必要的校正与注释。这样的工作不仅提高了经典文本的准确性,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注释方法的独特性
阮元在《经籍纂诂》中采用的注释方法具有独特性,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创新意识。他的注释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释,更深入到对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对文化背景的分析。这种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中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
具体而言,阮元的注释往往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实际,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例如,在解释《论语》时,他不仅关注孔子的思想,还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使得经典的解读更加立体和丰富。这种注释方式大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实际意义。
此外,阮元还注重注释的简练与精确。他对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解读都力求清晰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学术语言,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这种注释风格不仅展现了阮元的学术魅力,也提升了《经籍纂诂》的普及性。
4、对后世研究的影响
《经籍纂诂》的出版对后世的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部巨著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经典资料和详尽的注释,使得后来的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能够有据可依。许多学者在进行经典研究时,都以《经籍纂诂》作为重要的参考书籍。
其次,阮元所采用的注释方法和文本整理技巧,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经典的重要借鉴。他的工作促进了经学研究的规范化,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进步。在许多研究中,阮元的观点和方法仍然被频繁引用,显示出其学术价值。
最后,《经籍纂诂》的出版也引发了对经籍整理与研究的关注,鼓励更多学者参与到经学研究中来。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经学的理论体系,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现代人了解古代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结:
综上所述,《经籍纂诂》不仅是阮元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成就,也是对中国古代经学研究的重大贡献。通过对经典的系统整理与深入注释,阮元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方法论。在当今时代,这部作品依然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继续影响着学者们对古代思想的理解与探讨。
因此,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者,还是对普通读者,《经籍纂诂》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部作品,感受到古代经典的魅力与深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每天用户量很大,添加不上添加其他微信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