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研究 全2册 2015高清
《红山文化研究》PDF电子书全2册,由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距今6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书通过系统梳理红山文化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材料,对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类型与分期、聚落布局特征、埋葬习俗、祭祀遗存、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与等级制度确立、与辽西地区及相关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终确认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5300~5000年,以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埋葬和祭祀遗存、兴隆沟、那斯台、哈民忙哈等不同规模的聚落遗存为代表,辽西地区进入初级文明社会。
《红山文化研究》书目:
红山文化研究 上册
红山文化研究 下册
《红山文化研究》出版说明:
得知刘国祥的博士学位论文《红山文化研究》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很高兴,欣然允诺为这部书写序。
刘国祥是1990年8月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的入所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队,跟随杨虎先生参加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1995年9月,他通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为考古系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师从我所副所长、欧亚草原考古专家乌恩岳斯图先生攻读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关系的研究,并于1997年7月完成学业,顺利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9月,他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仍然主持兴隆沟遗址发掘资料的整理和发掘报告的编写,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考古发掘和相关资料整理的大量工作,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承担了大量工作。就这样,刘国祥在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公共考古中心的工作、蒙古族源项目实施和攻读博士学位,“四线作战”,使他不得不延长学业的时间,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学业,2015年7月顺利毕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实在是可喜可贺!
刘国祥最初考虑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研究》,并按照这个题目做了开题报告。我考虑再三,觉得虽然红山文化发现已将近80年,但对其还缺乏比较系统与深入的研究,在其分期、分区、类型、年代、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及其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的研究都有待于深化。刘国祥自进入考古研究所以来,25年的时间主要在内蒙古东南部做考古工作,对红山文化的考古资料有较多的了解,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对红山文化的综合研究。于是,建议他把博士论文题目改成了《红山文化研究》。
经过艰苦的努力,刘国祥终于顺利完成了《红山文化研究》这篇博士论文。这篇博士论文无论是体量、研究问题的全面和讨论问题的深入,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认为,这是一篇很好的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参加答辩的几位答辩委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延平、赵志军研究员,辽宁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田广林教授一致对刘国祥的论文给了“优秀”的评价。
论文答辩之后,刘国祥抓紧时间,再接再厉,在原有论文的基础上,吸收各位论文答辩委员提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和充实,交给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在分社社长、我们的老朋友闫向东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责任编辑的辛勤努力下,该书得以在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半年后出版可以说创造了国内考古学博士学位论文正式出版速度的新纪录。
作为刘国祥的博士生导师,我要向本书的作者刘国祥表示祝贺,还要向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热情帮助和辛勤努力的所有同行和朋友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我希望并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对红山文化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这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重要实证的文化的内涵和辉煌成就更好地为国人和国际学术界所了解、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