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所属下辖市县旧方志简介pdf下载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弘治】偃师县志

(明)弘治十七年(1504)修,明蓝丝栏抄本, 四卷

魏津修,张让山纂。津字弘济。陕西郃阳(今合阳县)人,由举人弘治九年(1496)来任知县。让山,山东阳信县人,由监生弘治六年(1493)来任本县训导。

魏津来任,慨旧志岁月久远,残缺不全,乃征前训导张让山修纂。让山考订旧志,删繁就简,补缺拾遗,重新纲目,成稿后,托在任训导冯伯达校正,厘为四卷,魏津主持捐俸刻样成书。

志书四卷。首有魏津序,目录曰:卷一沿革,分野,疆域,郡名,山川,土产,贡赋,田赋,农桑,户口,学校,坛检,形胜,风俗,城池,边维,公署,属司,行署,传邮,坊街,桥律,令观,河庙,古迹,陵墓;卷二宦绩,人物,荐举,科第,贡举,寓贤,武职,义行,孝子,烈女,节妇,逸隐,仙释,诰敕;卷三碑,碣,散记;卷四祭文,诗,颂,歌,辞,谣,引,曲,行,杂志。末有儒学训导冯伯达后序。

全志共五十四目,各目皆简明,载记一般无有出处,然而注重突出特点。如山川目,白云山“其山白云时出,或凝聚为雨,或卷舒不散,乡人视之,以为降雨之兆”;记泉,有“是鸥鸭经入内即死,人疾沉疴饮之即疗”的灵泉,有“莹澈如练,饮之若饴”的甘露泉等等,简明扼要,特点鲜明。田赋、农桑、户口三目,均有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年、成化十八年、弘治五年的各项具体数额,资料齐全。职官目中明代职官,均有小传。人物凡录之正史者皆标出。其记载简单尤甚者如风俗,关于明朝只是“为士大夫者事诗书,为农商者重耕货”,简陋得很。杂志目仅记白兔、瑞茄、嘉禾三条,所谓祥瑞之兆。然而与此相辅而行的大量的水旱,可见纂者曲笔,与志法甚不合。此志现仅有孤本藏天一阁,1962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影印本,流传很广。

是书为全本,而骆兆平编著的《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不知何故,与书之目录多有缺遗:卷一学校园后缺坛股,边维后缺公署、属司、行署,寺观后缺祠庙,古迹后缺陵墓;卷二人物前缺宦绩,人物后缺荐举,贡举后缺寓贤、武职、义行、孝子、烈女、节妇、逸隐、仙释,诰敕,共计缺十七目。两相比较,补其缺漏于此。

此志书是现存最早的偃师县志,也是现存河南方志中最早的几种之一,弥足珍贵。

【顺治】偃师县志

(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 康熙九年(1670)增刻本, 四卷

艾元复修,蘭楠然纂。元复,陕西米脂县人,举人,顺治十三年(1656)来任知县。楠然字恬如,号周盘,本县人,监生。本县志书自嘉靖以后一直无有纂修。艾元复在任三载,锐意签辑,适逢宪檄下,遂设局开纂。由前捕然主笔,另有游寓于此的江西泰和县学生郑滴星、本县生员胡淑生二人辅助,阅三月,成就此志。

书四卷。卷前有邑人蔺挺达序、艾元复序,修志牌文,修志姓氏,凡例十则,志目,图,表。目次曰:卷一地理志(沿革、分野、疆域、形胜、山川、保里、村镇、市集、风俗、物产),建置志(城池、公署、学校、武备、街巷,坊表、铺舍、桥梁),贡赋志(户口、田赋、驿站、屯田)、礼仪志(公式、祀典)、故迹志(古迹,陵墓,祠庙、寺观);卷二秩官志(县令、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驿丞、名宦)、选举志(进士、举人、武举、恩贡、岁贡、监生、荐辟)、人物志(乡贤、孝子、封地、武并、烈义、义行、义夫、节妇、烈节、游离、隐逸、仙释)、杂志(临幸、灾祥、纪实、杂纪);卷三艺文志上(碑);卷四艺文志下(记、文、志铭,颂、叙、赞、引、谣、行、曲、五言、七言)。

全书分门为十,共领七十三目,层次分明。各目先有小序,以记其源流及变革,提纲挚领,很有必要。偃师,系上古重要地区,本志专有帝王建都表,记高辛氏、成汤等在此建都事。秩官或称令、称尹、称知县,各随朝制,十分得当。各代沿革均有注典。贡赋志记载明清两朝资料颇丰富。市集均注明存或废,着字不多,皆点到了实处。纪实一目,可视为本县大事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亦有失之于简者:如山川目之洛河条,只叙起止,而于流经本县的具体情况几乎没有涉及,此种记法,最不可取。

此志书原刻本今已不得见,康熙九年(1670)补刊本只在秩官、选举有个别增补。知县目增补孙可训,康熙三年到任,九年以外艰去任,合邑勒石志思。极有可能因为此故才增刻的。所增刻部分十分明显,在原刊版上又补刻,字迹遍异且拥挤。

【康熙】偃师县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四卷

王泽长修,姬之簋等纂。泽长字说霖,直隶广平府曲周县(今河北省曲周县)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二十七年(1688)来任知县。之簋字象方,号嵩樵,本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授江南霍丘县(今安徽省霍丘县)知县,候补内府中书。

此志奉宪檄文而修。知县主持,本县三进土姬之簋、曾任宣平知县李向芝、原任贵州永宁州知州张柏纂辑。两阅寒暑,三易其稿,而后成书,呈上完鉴定,乃付梓成行。

书四卷。卷前有修志檄文,宪颁条例,张杞、李向芝、王泽长各一序,凡例,修志姓氏,目录。卷一总图(县境、县治、学宫、官署、八景、建都表、图),沿革(表、图),天文(分野、隶属),建置(城池、学校、公署、乡镇、河防,桥梁、仓库、社学、街巷、坊第、坛被、礼仪、祀典、书院),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户口、田赋、漕粮、驿递、屯田、里甲、盐课);卷二职官(县令、佐贰、师儒、名宦),人物(乡贤、进士、举人、恩拔、岁贡、例监、武科、荐辟、武并、封地、人瑞),流寓,孝义,节烈(隐逸、仙释、方伎);卷三艺文上(碑记);卷四艺文下(叙文、志铭、颂、赞、引、谣、行、曲、诗),灾祥杂志(灾祥、临幸、事记、杂志、志跋)。

此志因袭前志,另将其后三十年间事增补,重新按宪颁条例编排。实际与艾志没有什么区别。宪颁纲目多有不妥处,如学校在建置纲中,进士、举人、恩拔、岁贡、例监、武科、荐辟等凡有关选举者则统入于人物;又以流寓、孝义、节烈三者为纲统率隐逸、仙释、方伎,十分混乱。河防目只载“黄河虽流经本境,然有山阻,从来无害”数语,却不言其利用,有关本县水利亦不记述,均属缺漏。

本志书现仅有一残殊存北京图书馆(缺卷3)。《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注录为“康熙三十七年”刻本。按本书三序,一为康熙二十九年,余为康熙三十年所撰。查书之内容,灾祥止于康熙三十一年,为最晚的时间,全书不见有三十七年字样。然而,后之乾隆志知县汤毓倬序云“康熙戊寅邑令王尹泽长所修曰王志,亦忧。”查戊寅为三十七年。笔者以为应以本志为准。

【乾隆】偃师县志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胶卷, 十四卷

知县朱续志修,邑人吕鼎柞、乔履信纂。续志字晓村,山东平阴人,进士,乾隆五年(1740)来任。鼎柞字元巨,雍正元年(1723)进士,著有《恕庵诗文集》。履信字实夫,雍正八年(1730)进士,以其寄籍商水,亦可称河南商水县人,曾纂修《富平县志》,并参与《陕西通志》的编纂,著有《宁远堂诗草》。

据其《凡例》云:是编纂修时,明弘治魏津志已不得见,但清初顺治间所修之王志与艾志仍有存书,实为此书所倚托之底本。文化上递增蝉联之迹,在方志纂修中表现得特为明显,一般总是出于前者而后来居上,此书并不例外。编者称其劳绩云:“无嫌续貂,间或广搜载籍,补哪拾遗,冀无漏略,宁谓别具鸿裁,超轶前规。”事实如何可以研究,但此种抱负总是可贵的。其目曰:卷一序、凡例、图、星野,卷二建置志,卷三山川志,卷四赋役志,卷五学校志,卷六典礼志,卷七职官志,卷八选举志,卷九帝纪志,卷十名宦志,卷十一人物,卷十二祥异,卷十三纪事,卷十四艺文。

此书“无嫌续貂”之抱负,并非徒托空言。每目之小序,多朴实可读。如赋役志之小序,引唐理财家刘晏之言云:“理财之本在乎利民,”“民”何所指?自可研究,但刘氏理财二十年,改善了安史之乱后财政混乱状况,卓有成绩,这是无庸讳言的;方志纂修者引此以明志,应称可贵。序物产一目曰:“列土产以辨上宜也,非徒以虫鱼草木注疏笺释仅资博雅云尔。”此言深刻,在方志中言土产者不可多见。

山川志应为是编重点之一,先于凡例中,谓旧志于此“但纪去县道里远近,然山无脉络,水缺归宿。” 吕鼎作之跋曰:“邑境山有嵩脉,川有伊洛,斯其大者,依此为纲,挨次排序,而众山环峙,诸水分流,较若列眉。”查其内容,庶几近之。如叙洛水,谓源出陕西雅南县家岭山,经洛阳入偃师,经桑园头,岳家滩东一里许,伊水自西南来汇。旧志记水,似此翔实者殊不可多见。

卷十三纪事中有战伐一目,仅记李自成农民军在此县活动,便有五次之多。时为崇祯八年(1635)、十年(1637)、十三年至十五年(1640—1642)。十五年农民军破偃师县城,毙知县徐日泰等人。

凡此虽谈不上什么“别具鸿裁,超轶前规,”但是一部较好的方志,应无问题。

此书之疵谬,小焉者姑不论,其帝纪志一目则荒唐殊甚。此从帝喾高辛氏叙起,自大乙(汤)至帝辛(纣)三十一代之世纪,按次排列,详作说明。商朝的统治区以今河南省为中心,伸展至今天的鲁、冀、鄂诸省,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明大国之一,即今河南全省犹不能概括,岂可写入县志,擅作乡土文献!

此书见《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

【乾隆】偃师县志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刊本, 三十卷首一卷

汤毓倬修,孙星衍、武亿纂。毓倬,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举人,乾隆五十年(1785)署任本县知县。星衍字渊如,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授编修,清代著名经学家,著作多种。亿字虚谷,又字授堂,本县人,乾隆进士,任山东博山县知县。精于金石文字考订,一生曾修《安阳县志》、《鲁山县志》、《宝丰县志》数种。以上二人《清史稿》皆有传。

乾隆二十六年(1761)洛水暴涨,冲坏县署,原志板片漂失无存。毓倬来任即以纂修县志为急务,请于知府,得极力支持。恰逢河南巡抚毕沉到洛阳阅兵,来此谒先祖墓,对朱修志书中将其先人删削极为不满,要求重修,并请孙星衍秉笔。后孙联捷入翰林,从京城将所修地理、山川、陵庙稿寄回。知县又请同年湘潭张紫崛开局,二人又相与实地核查,稽考文献,又参照王、朱二志,编纂成此志,其中金石部分由武亿负责。

全书三十卷首一卷,装成十六册。前有知府刘某序,汤毓倬序。目录为:卷首圣制、疆域道里表,卷一、二地里志,三山川,四陵庙记,五风土记,六学校志,七把典志,八赋役志,九帝纪考,十职官表,十一名宦传,十二选举表,十三名臣传,十四儒林传,十五忠节传,十六政绩传,十七文苑传,十八孝义传,十九隐逸传、流寓传,二十、二十一列女传,二十二仙释传、方伎传,二十三至二十六艺文志,二十七、二十八金石录,二十九祥异志,三十大事记、逸事记。

孙星衍长于地理考证,其纂地理,详稽经典,纲举目张,虽未标明子目,而次序井然;山川志采《水经注》、《疆域志》、《太平寰宇记》等书,于旧志内容照录在前,考证在其后,补其缺,订其谬,既留旧志精华,又补其不足,相得益彰;陵庙记亦大体如是,但不言其存废状况,是一缺点。另外祥异志、大事记、逸事记亦标为孙星衍纂,搜辑考订亦勤。金石录为二卷,武亿所纂,记名称,注存佚,录全文,并在其后按语以作考证,十分规整。其它如沿革考证亦优特创帝纪考,专记殷都事等,均很有功力。书之不足处,在于详古略今,如风俗目,历代记载均有,而于当时则不提及。就全书整体而论,所离之人各有纂法。又都为名人,故不敢轻易改动,因之有明显拼凑的痕迹。

此志是现存偃师县志中卷跌最多,资料最丰富,质量最高的一部志书。亦是本县清代最后一修并且最好的志书,由于出自名家手笔,故历来被称为俟志,流传很广。除原刊本外,另有民国20年(1939)补刻本流行。

【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

(民国)23年(1934)偃师树德图书馆石印本,不分卷

乔竹坡编著。竹坡字荣筠,本县人,时为偃师县修志馆馆员。 此人乘其职务之便,搜集、采访资料,汇辑成册,俨然地方文献,但残缺不全,初具方志规模而已。借就此停笔,此县于民国期间终未修成县志。书分五编,编各一目,曰地理、物产、建置、政教、礼俗。

是书较旧志多具特色,虽时代使然,但终决定于编者之指导思想。书之绪言曰:“余之为斯编,其材料之新采者十之八九,录于旧志者极少。……凡关于山川者,必亲履之而后为之记,关于民事者,必亲访之而后为之说。”此种求实精神,为一切事业成功之本。清乾隆间,孙星衍修《偃师县志》,于地理、山川、陵庙诸目,详征博引,皆出自旧文献,世称佳构。今日视之,此种点滴考证,实不能满人意。此书地理一目,据本人之实地考察,对境内山川作系统之叙述,来龙去脉,历历在目,胜前人多矣。并制出全境疆域山水略图、全境水道直线图,二者相得益彰。此编中之土质、水利二目,记载具体而细致。惟对田亩数之记载,仍以光绪二十九年之档册作依据,使人颇有明日黄花之感。

物产编于粮、瓜类、蔬菜之种植面积(亩数)亩产量与总收人量均制出统计表,为旧志所罕见。对于土产与土货,亦作出表格。试以小麦为例,表分三栏:种植亩数、单产量(平均)、总收量(斤),此种统计数字,实为研究农业经济之必要资料,惜旧志从未注意。惟此统计竟未注明年代与出处,实为最大之疏忽,总收量之计算亦有误。

对矿产中的煤与铁,均作出历史的考察,乾隆三十二年后的某些年代,于采煤地点与主要采煤人均—一作了记载,此皆工房有卷可考者。其它如采石、陶冶、烧石灰等手工作业,也都作了登记,虽极简陋,大致可看出其发展情况。

此书善用表,不仅生产事业有表,以至赋税、教育、乡镇、桥梁、陵墓无不有表,查阅方便,较之文字叙述更为清晰。县内居民。谓十之七人皆为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者之后裔,可作研究明初人口迁徙之资料。

使人感到不满者,第四编赋税竟全部是民国23年(1934)之材料,竟未作任何追述,乾隆五十四年(1789)后,县志失修,一百余年之漫长岁月,不仅赋税一项、其它许多方面均成空白,殊为遗憾!

【康熙】孟津县志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刊本, 四卷

孟常裕原修,徐元灿增修;杜宗度、张峻典补纂。常裕字六箴,直隶滦州(今河北省滦县)人,由拔贡于顺治十三年(1656)来任知县。元灿字梅举,镶黄旗奉天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人,由监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来任知县。宗度字希裴,扶沟人,县教谕。峻典宇子叙,仪封人,县训导。

顺治志初创,诸多瑕疵,后人谓其因陋就简,体裁规模皆不得称完备。康熙三十五年,徐元灿来任后,即延杜、张二学博据该志增修,但对旧志未作任何更动。所增补者亦极有限,仅于户口、职官、人物、艺文等目之后,聊补数页而已。且卷页残缺,字迹漫涂,几不可读。因此,此康熙志实为顺治志的翻印本,或曰顺治志增补本,诚不能独立成书。

目录:卷一图考,星野,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古迹,城池(附市集),公署,户口,风俗;卷二职官,宦绩,选举,封赠;卷三相典,陵墓,理学,忠直,孝友,名硕,文学,义口,隐逸,人物补遗,节烈,坊驿,桥渡,土产,祥异;卷四艺文。此顺治志增补本的所谓康熙志,体例混乱,无以复加。卷三于隐逸、节烈之间插进,人物补遗一目,实不伦不类,而所谓人物实仅为列女。其它如理学名硕不仅巧立名目,而实无内容。前者四人均谈不到什么理学,后者二人其中一人尹徐并非孟津人。其它各目亦多草率无似,实为志书草稿。

如有耐心,可从漫游字迹中发掘一些有用的资料。如城池一目,仅百余字,却记载着”壬午,寇陷城垣,损坏大半”。即明崇须十五年(1642)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孟津县城,为意想不到的发现。户口一目,内容颇为富赡,通异于它目。其中人口、里甲、田赋、漕米、河银、驿站、盐引等目都有较多的记载。

卷二职官一目,对明代职官叙之茶详。以知县论,明代五十人,无一遗漏,清代五人,直至顺治十七年(1660),亦无遗漏,其它皆类此。《续四库提要稿》竟谓此目仅述历代官制,不作职官表,故历代职官姓名无从考见者十之八九,实令人莫名其妙。若谓上限不及明以前,下限不及顺治后,为一缺典,倒是真实的。但如此横加指责却无任何根据。

【嘉庆】孟津县志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本, 十二卷首一卷

赵擢彤修,宋缙纂。擢彤字睦堂,山东莱阳副贡,嘉庆十五年(1810)来任知县。缙字西崖,亦莱阳籍,举人。明代所修之孟津志全部散失,清代顺治、康熙间所修方志又皆简陋不成书。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孟宏猷主修之新志刊出。卷十二,目六十六,据云较为完善。至此,此县方可称有志,或可补宋缙上述缺陷,惜又不存。嘉庆间,县令赵擢彤与莱阳举人等人据乾隆志之义例,删繁芜而增其缺略,又益以数十年之故实而纂辑成是编。此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惟一较为完整的孟津县志。此后长期失修。

书十二卷首一卷。目录曰:卷之首袁翰;卷一沿革 沿革表、沿革考;卷二疆域 县境、疆界、道里、形胜、山川、古迹;卷三建置  城池、署周、学宫、营堡、邮驿、仓成、存恤、坊表、桥渡、寺观、陵墓;卷四贡赋里甲、市集、户口、田赋、额盐、杂税、土产、风俗附、灾祥附;卷五官师职官表、宦绩;卷六选举 选举表、武科、武职、椽史、恩荫、封赠,卷七列传 名臣、忠直、义烈附、孝友、经学;卷八列传 廉能、文苑、义举、隐逸、流寓、仙释;卷九列传列女;卷十艺文疏、栩、书、策、论;卷十一艺文:记、序、杂著、基表、墓志、祭文;卷十二艺文 赋、赞、铭、古歌、古体诗、近体诗。

此志无论从体例或内容来说,都有许多可取者。卷首高翰多收有关政教的文字,非如它志连篇累腹地摘录什么乾隆南巡时的无聊诗文。地理沿革有表有考,考即表之说明,益觉详赡清晰。康熙志之列传、以至选举表都找不到王铎其人。此人人品如何可以研究,但在明清之际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是不能否认的,孟津县志没有必要将其人开除县籍,是编则纠正了这个缺点,名人文苑传。艺文志中所选的诗文,瑕瑜互见。所谓瑕者,就是把与孟津毫无关系的作品,如《魏文帝与吴质书》,阮籍、王粲关于首阳山的文章,韩琦、欧阳修关于尹诛的文章等等都拉了过来。在列传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强迫李泌、阎立本、尹珠等人入孟津籍,如此乱来,实有失体统。艺文志中也采录一些有用的文章,如邑人陈揭写的《劾杨嗣昌洛城失陷疏》、《请购遗书疏》等,皆有参考价值。前者写道:“宜阳于去年十二月失陷”,“本月二十六日攻打永宁,连破四十余寨”,“河南府于正月二十二日二更失陷,王总镇为贼内应”。“尤可异者,勒成咒语,行文各府州县。家学户诵,则寇自消灭,不凡事同儿戏,伎俩已穷乎!”多有意思,明王朝已走到黔驴技穷的绝路。

在分类上,风俗、灾祥系于贡赋,实为不伦;而列女系于列传,不另设一门,倒是可取,也完全符合史部目录的传统分类。此书见《八千卷楼书目》著录。此志现存极少,仅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本县档案馆三家有藏本。

【康熙】新安县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 十七卷

知县韩佑唐修,雷声纂。佑唐,山西盂县举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来任。雷声,河南襄城举人,县教谕,康熙二十八年(1689)来任。

此书纂修经过,俱见以上《概述》中。兹不赘述。前后三十余年,经三人之手,最后由韩佑唐敦请雷声始纂修成书,并付梓问世,故仅署此二人之名。是书十七卷,分目十七:卷一总图,卷二沿革,卷三天文,卷四四至,卷五建置,卷六山川,卷七故迹,卷八风俗,卷九土产,卷十陵墓,卷十一寺观,卷十二赋税,卷十三名宦(卷文内中曰职官志),卷十四人物,卷十五流寓,卷十六艺文,卷十七灾祥。

此书发刊于康熙三十三年,时三藩早覆灭,台湾已平定(郑克境投降于康熙二十二年),大规模的战争已于十年前结束,但此县仍是一片荒凉景象。书中之小序、按语多能透露出此中消息。沿革一目云:“……即今暮烟数缕,举目均瓦砾之场:我朝生养数十年,犹未能复十分之四五。”此为长期战争后,河南广大地区的普遍情况,此时所修志书多有类似记载。新安为东西运兵孔道,新函谷关即在今县城附近,遭受兵灾可能更甚。类似此等记载与慨叹,在赋税目小序、里甲之按语中均可看到。这一组资料十分珍贵,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清初河南西部的情况,应引起治清代史者的注意。

赋税一门凡三小目,曰户口、驿站(邮传附)、田赋。所收录之资料,详细而系统,颇为可观。纂修者为之序曰:“新邑田几何?丁几何?荒芜逃亡而外,四户寥寥,存在十不三四矣!”是邑于明嘉靖间有丁口二万六千余人,至康熙中期,不足前者十分之一。人口锐减之原因在逃亡,逃亡之原因在“赋役未均,地价繁重。”(裴裘序),主要是政治上的原因,还不是由于军事。

艺文一门中,辑录有关本县以及当时重大事件的部分文章,颇能反映明代中叶的某些情况。如县人孟化鲤的《条鞭法记》,叙新法在此县的实施情况。县人郭如星的《止矿店疏》、《止采珠疏》等文皆有所指而发;较之某些方志之广收风月之作,不能同日而语。孟化鲤,万历八年(1580)进士。郭如星,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

此志是现存最早的新安县志,只有孤本藏北京图书馆。

【乾隆】新安县志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十四卷首末各一卷

知县邱峨修,吕宣曾纂。邱峨字毅圃,广东南海县贡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莅任。吕宣曾字扬祖,本邑举人,曾任湖南靖州知州。明末清初,新安吕氏家族功名恒赫,百年间举进士者五人。吕维棋、吕兆琳为父子双进士,举人如吕宣曾者倍于此。前康熙志经多人之手,历数十年而始成,后人犹谓使志过简;韩依促例,虽加补缀而犹多不备;至乾隆初知县刘梦柱之所谓补修本(未刊,稿已不见)不过因陋就简,每门续入一二。总之,皆不能称人意。更经七十余年,其间政教、人物、赋役、物产、艺文、灾异诸端,应补应续,登之史册,传之后人,已刻不容缓,知县邱峨遂成是编。

其纲十三:曰封域志、营建志、秩官志、惠政志、武备志、风土志、赋役志、祀典志、礼仪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两卷)、见闻志。凡十四卷,纲十三,目一百一十。又首末二卷,目七。

是编大抵以康熙志为蓝本,康熙三十年(1691)前故实悉仍泊志,予以订正者二十余目;三十年以后事,顺续增补者三十余目;其它并、移、分、改者为数不多。此皆于目下—一注明。不惊前人之美,不掩一己之劳,用心实为公允。康熙志十七目,无纲统率,彼此各不相关,处于目录分类的低级阶段。此则纲举目张,目(纲)简于前,而事增于后,自必要,合二而一,更觉简洁。但仅七十余年,已可见目录分类学之发展情况。此在新志之增加新纲目上,表现得甚为具体。如卷五武备志则为康熙志所无。此等重大历史事件,志书何等遗漏?此纲仅载兵制,而将兵事置于卷十四见闻志中,此种安排是否合适?可以考虑,但不能责其无兵事;而竟谓见闻志不载史事(均见《续修四库提要稿》),则属视而不见,莫名其妙。此中记载:崇祯十三年(1640)农民军破新安城,十五年(1642)李自成军破县城,斩知县陈显元,作者可能不大欢喜这种事情,但却不能否认其史事。

卷六风土志对此县农民、工匠、商贾、市废、妇女皆有叙述,虽极简略,但可见当时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极为珍贵的社会资料。《续修四库提要稿》谓“是编此点可以奴视一切矣!”可以同意此说。又此门中之志方言,为清代中叶河南志书中所少见,值得记上一笔。

游土耀在此书跋中,谓吕宣曾为纂修此志“每寅兴亥眠,一卷辄三四易稿,修饰润色,形神交瘁,不知老之将至。”此种精神,令人敬佩。

此书见《八千卷楼书目》著录,误作十六卷。

志除原刊本外,另有民国3年(1914)曾炳章石印本,上海图书馆有抄本。

【民国】新安县志稿

(民国)13年(1924)稿本,十五卷

张钫修,杨坤纂。钫,字伯英,本县人,河南省军、政界要人。时任陆军第二十路总指挥。坤,字子方,河南渑池县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曾任祥符县儒学教谕。

民国12年(1923)张钫召集杨坤及本县人侯慈肪在铁门镇设修志馆,由知县葛邦炳监修,阅岁成书。旋遭时变,未及付梓,而稿半佚。

书十五卷,佚去一、五、六、七、十、十一卷。所存为:卷二舆地(沿革、山系、水系、古迹、陵墓、庙相、坊表),卷三财赋(丁地、户口、税课、地租、差徭、盐政、公债、赈恤、解支、仓储、附财政机关沿革),卷四职官(职官表、宦绩),卷八教育(儒学、书院、义学、教育行政、学校教育),卷九社会(民族、宗教、礼俗、组织、生活、方言、歌谣),卷十二人物下(民国),卷十三艺文,卷十四金石,卷十五杂记(祥异、轶事、杂著)。另有新安历代仕进表,没有标卷数。最后有修志人姓氏。查其内容,职官止于民国23年来任知县任镇乾,祥异目记事亦止于民国23年。显为后来有人续补。

以本稿与后之李庚白志相对照,二者差别不大,相同之处比比皆是,后志纂修时显然参考借用了此稿。可以说虽然有李庚白志正式刊行,但此稿仍不失其存在的价值。

是稿本现存于洛阳地区档案馆。

【民国】新安县志

(民国)28年(1939)河南新安同文印刷所石印本,十五卷

李庚白修,李希白纂。庚白,字慕仙,唐河县人,民国22年(1933)任本县县长。希白,字亦仙,孟县人,光绪壬寅年(1902)举人,曾任滑县县知事。

民国22年(1933),县长李庚白主持修志,筹资集款,延李希白总修,并聘本邑数人分修,历经十九月书成。但经费告竭,未得刻印,仅手录志稿两部,分藏于私人家中。民国27年(1938),省府命令“即设法筹款付梓,免道遗失”,于是,县长席秉章组织校订志稿,不一月而竣,民国28年(1938)始出版。

此部县志凡十五卷,每卷一目,目次为:大事记(附党务记)、舆地、财赋、职官、建置、民政、实业、教育、社会、佳进、人物、艺文、金石、杂记。卷首有图记。

本志修成于民国二三十年代,有明显的特点。如凡例中曰:“今昔时势不同,体制亦当有异”。所立篇目,与旧志视然不同。大事记列首卷,提纲挚领。其于自然现象外,注重行政区划之沿革、政治变化、经济盛衰等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有清以来的社会政治变动的记载更为详明。财赋一目,其分细目多至十余项,其中税课、杂捐、差摇等细目较详细地记载了民国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有清一代至民初,地处“秦晋豫三省冲要”的新安“差役浩繁”、“兵差如织”的情景,其附有《新安县历年按粮派征差摇一览表》极有价值。实业一目按农、林、牧、工、商、矿业分述。农业一项分土壤、作物、农器、水利四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该县的农业面貌。森林一项,不仅载述了面积、位置、种类,且指出毁林的情况与造林的利益:“近代以来,人民日渐稠密,官府不禁森林之刊伐,不数年间,摧残殆尽,是可惜也”,“果能加意提倡造林,设警保护,由各区长督率进行,将见不任开垦之石田亦可变为生生不穷之利源矣!”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工业一项,详细记载了瓷工业之沿革、制作方法、材料、成本、产额、销路、工人数目及工资,很有参考价值,是方志中不多见的资料。

此部县志的编纂,立足于当代,内容较充实,文字质朴简明,当算作河南方志中较好的一种。当然,亦有不足之处,本志序文已指出。

【康熙】宜阳县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刊本, 四卷

申明伦纂修。明伦字敬敷,号素庵,顺天景州(今河北省景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来任知县。申明伦莅任,正逢河南巡抚阎兴邦檄全省修志时。宜阳县旧志已残缺,申知县乃延本邑举人金式率庠生七人采辑,自已与教谕刘炽(字陶庵,河南杞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来任)亦调查采访参与纂辑,最后又手为笔削,翌年稿成,三十一年(1692)夏付梓。

书四卷。卷一总图,沿革,天文,疆域;卷二建置,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卷三职官,人物,节孝;卷四艺文。卷前有申明伦、金式各一序,修志牌文,修志姓氏,目录,卷后有刘炽跋。

此志依照当时宪颁凡例十六则而修。书之门目即以十六则为式。据康熙三十年(1691)十月初六日间兴邦给呈送巡抚都察院的此志稿本上的批语云:“豫省诸郡县志之第一宜毁而重修者莫过于宜阳,兹则皆删去之矣。所作诸总论已疏通流利,引用亦雅贴可喜,较之旧志恍如拨云雾十重,是可喜也。”可知顺治志有十分不合当朝的作法,故被视为第一应毁之书,反映了满汉民族矛盾。今顺治志已不传,大概已在当时被毁。兹次纂修,“举残编中烦者去之,讹者正之,遗者入之,不雅训者饰之,而大书特书一衷诸春秋之义。”(刘炽跋语)较之旧志作了改进,如山川、古迹旧志概以小说野史搀入,今尽删去,名之确有其实者仍存其名,事不涉于经者弗登”,因可称赞。但笔削太过,”至使全书失之简陋。如山川、古迹,仅记其名称,至其形势源流则毫无顾及。节序一目,书曰正月元旦、立春、元宵,三月清明,五月端阳,七月七夕,八月中秋等字样,至于各节序在宜阳有何特点,皆未著一字。每目均加论曰,阎兴邦巡抚称为”‘所作诸总论已疏通流利,引用亦雅贴可喜”,然而实际上无非普通滥套,与当时典制毫无稗补,亦与本地实际结合不紧密。

兹志是现存最早的宜阳县志,今仅天津图书馆存善本一帙,北京图书馆有残本1 一3卷。

【乾隆】宜阳县志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刊本 , 四卷

王道成、周洵修,汪坚纂。道成字暤如,四川温江县人,举人,乾隆七年(1742)来任知县。洵字立斋,顺天昌平州(今河北昌平县)人,进士,乾隆十二年(1747)来任知县。坚字节楹,江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举人。

乾隆九年(1744)河南布政使赵城遍喻各守令续修志书。王道成延邑举人蔡元士等九人从事于此,汪坚为总纂。未几,赵城内迁,王知县调任,中经曾英知县,于周询任时稿成,逐级上呈府、省,终由巡抚硕色裁定而成。

书四卷。卷一总图,沿革,天文,疆域;卷二建置,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卷三职官,人物,列女;卷四艺文。共十六门七十七目。

此书每卷开头均标“广川申明伦敬敷重修,邑令成都王道成爆如续修,昌平周洵立斋增修”。此志与康熙志一脉相承,依次递增,其中也做了一些改动,如凡例云“旧志山川古迹概以小说野史搀入,今尽删去”,“妇女贤孝节烈代不乏人。向混入人物,殊无体裁。另标烈女为志云”。另外旧志把灾祥缀于卷末艺文之后,兹移附于天文门内。以上改进,均为合理,加之本书原就有纪事附在沿革,以上编排体例是本书之优。然而各国内容多所简陋,如渠堰只有名称,不载具体长宽深及灌溉排浚的功能;古迹无甚考证;职官按朝代序列,其在册人数寥寥,显有缺漏。

其中亦有价值者,如赋税门里国记载“康熙八年安插福建投诚官兵三百七十二员名,每名给荒地五十亩令之垦种,另立一里,曰闽台里。有星兵逃,故将原给地募民顶种输粮,日代耕里”。此为重要的人口迁徙资料。

【光绪】宜阳县志

(清)光绪七年(1881)刊本, 十六卷

恒伦修,谢应起续修,刘占卿纂。伦,内务府正白旗人,附监,同治三年(1864)来任知县。应起字虞臣,山东福山县人,拔贡,光绪五年(1879)来任知县。占卿字鹭序,本省延津县人,举人,锦屏书院主讲。

本县志书自乾隆志后,近一百三十年未修。恒伦任知县时,延邑绅共修,稿成付梓,镌刻未就,以去任而事未果。嗣后徐彬知县手为点窜,订其错讹,意在重修,因时值荒歉。有志未逮,解组时以所校本授与本县绅士陈一经。谢知县来任二年,集邑之官绅谋修之,陈一经呈出徐校本,谢知县以为应再加增修近十数年事,命原参与此事的县丞龚文明襄办司理,志书乃成。此志由恒伦始,徐彬续,谢应起终,经三知县历十数年而成。

书凡十六卷。志目曰:卷一序,修志姓氏,凡例,目录,图;卷二天文;卷三舆地,沿革;卷四祀典,礼仪;卷五建置,学校,赋税;卷六风俗,土产,古迹;卷七官职,武备;卷八至九人物;卷十绅音;卷十一至十二列女;卷十三至十五艺文;卷十六金石,轶事。各门又领目若干。

此志较乾隆旧志大有改观。在体例上,旧志无表,兹立沿革、阶级(职官)、梯云(选举)三表;又增武备、金石、轶事三门,填补了空白。在内容上丰富许多。本志于山川形胜考核颇精,如宜阳有八关城,新安县亦有,宜阳有兴泰宫,洛阳亦有,究竟属谁,皆以《元和郡县志》、《新唐书》记载为断,又以《后汉书》、《水经注》、孔安国《尚书传》中有关记载,查实了熊耳山在古之宜阳的位置与今之不同处。注重地理山川是历代志书的传统,本书亦然,但同时又十分重视社会生活。风俗门列分聚、节序、占验、四礼、方言五目,各目又领小目,例如分聚中又有服含、文风、农功、工匠、商贾、市廛、妇职、礼事八小目记述,展示了较全面的社会状况。其中工匠中有关工价的记载:“工作以日计,泥木工论大小,除饭食外每日得工价钱二三十至三四十文不等,他工仿此。逢丰青年岁,缓急另酌,官工向有定数,不同此格。至挑夫、抬夫、针工、油漆匠、锡匠,俱照件论价,不拘定论,工大抵农忙岁暮较平时多耳。”此种资料在河南方志中实属罕见。方言以天、地、人事、物情、饮食、交接、宫室、称呼八类记录,很有特色。土产采集较全,仅药类即达92种。金石虽是新设,所收亦丰。计有汉、魏、北齐、后周、唐、宋、金、元、明各代,以唐最多。每种记其尺寸、样式、出土地点、藏者姓名、碑文内容等,济济大观。

总之,兹志精华处特多,是本县亦是全省不可多得的佳志。

【民国】宜阳县志

(民国)7年(1918)河南商务印刷所铅印本,十卷

张浩源、林裕焘修,王凤翔纂。浩源字筱波,直隶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前任宜阳县知事。裕焘字荫浓,京兆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宜阳县知事。凤翔字习初,邑人,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临颖县训导。

民国3 年(1914)夏,张浩源任宜阳县知事,为达“上以束专制之残局,下以启共和之洪绪”的目的,进行修志,由王凤翔任总纂。张去任,后又经两任县知事续修,至林裕焘任时始完成,前后历经四年。

本志共十卷,分前后两部分。前八卷是对光绪旧志的整理,后两卷是对光绪志后三十余年的续修。前八卷目次为:志序、图表、天文、疆域、古迹、建置、赋税、学校、风俗、土产、祀典、职官、科贡、人物、绅耆、列女、艺文、金石、轶事。后两卷目次为:天文、疆域、建置、古迹、赋税、学校、风俗、祀典、职官、科贡、人物、绅耆、列女、艺文、时政。前后两部分目录基本一样,体例相同,但续志部分则较为简洁,对原有部分不再重复,譬如,前八卷中的天文一目,仅记载星野图,而续志在同一目中,则只列“祥异”,记自咸丰以来自然界的变异现象及虫灾、瘟疫等。后者虽非完全的天文现象,但却是有用的资料。疆域一目,前八卷原有山川、邑里、沿革表。纪事四细目;续志则只列山川、兵警二细目,山川只载前未入志的山水;“兵警”实与前“纪事”同,特记康熙、嘉庆、咸丰、同治、民国等时的农民反抗、捻军活动、及民国后军阀混战的材料。此等事包括在“疆域”一目中,自然是不伦不类,但却有大的参考价值。

续志新增加“时政”一门,专记民国后宜阳县的社会状况,曰时政表。表分学界、政界、军界、警界、绅界等栏目,以人为主,分栏记载本县各界中掌权者及知名人士,各人名下附有简历,类似旧志中的职官表,是熟悉或研究民国此县人物的重要材料。

【顺治】伊阳县志

(清)顺治十六年(1659)刊本,胶卷,二卷

孙光昜修,常秉彝、刘象明纂。光昜字丹扶,浙江余姚县人,拔贡,顺治十六年(1659)来任知县。秉彝字全朴,本县人,岁贡,曾任陕州儒学训导。象明字清庵,本邑廪生,以转输功授肃州监牧、临洮府通判。

此是现存最早的《伊阳县志》,国内已无存书,仅有孤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此书于一般书目中著录为顺治十六年刊本,但书中修纂姓氏内却有康熙二年知县王宗朱的名字。本志职官载宗朱履历为康熙二年(1663)任。如成书于宗朱之手则应为康熙刊本,但本志无此人序,只有顺治十六年孙序,据序云志已修成。想此书出于孙光 之手,但未刻印;王宗朱来任后始行付梓,并乘机补其姓氏于书上。此书纂修于顺治末,刊刻于康熙初,实际情况概如此。

志书二卷,前有孙光 序,河南布政司修志信牌,修志姓氏及目录。

上卷为:舆地(星野、疆域、沿革、邑图、八景、山川、水利、土产),建置(城池、街道、集镇、公署、库藏、铺舍、儒学、学田、社学、漏泽园、养济院),储备(仓廒、演武场、射圃、防卫民壮),祀典(庙祠、坛壝),籍赋(里甲、户口、田赋、税粮、驿站、盐法),职官(县尹、典史、师儒);下卷人才(名宦、乡贤、两科、贡士、学校、武勋、耆硕、隐逸,流寓),忠孝(忠臣、孝子),节义(节妇、烈女、义士),古迹(神仙、亭褐、陵墓、寺院、宫观),祥异(灾异),艺文(八景诗、杂咏、碑记)。后无跋。

综览全志,纂修十分简单,而以山川为最。此县地处山区,山重水复为一大特点,自应详为记载,但却简到不能再简,大多数只记距城里数,有一部分甚至仅列其名而无任何说明,即有说明,如天息山仅注“汝水所出”四字,而汝河条仅注“南门外,出文石”数字,均极简略。水利目列水渠十七条,亦仅有渠名,并无一字说明。有关建置诸目,由于兵燹废毁,故多以数行文宇笼统叙之。不做具体记述。古迹亦如此。有关人物的记载亦多疏略。艺文只一篇《修儒学碑记》,余皆为山水诗。

较有内容者:沿革目虽简,但叙事明畅,八景目纯为自然风光的记叙,写景状物均有特色,文字亦简洁优美,与山川目相较,实不能同日而语。户口、田赋及职官诸目均有当时的记录;建置诸目也多少反映了当时因朝代变革造成的荒敝,勾勒出了清初此县凋残状况,不失其历史价值。它如灾祥、兵变诸目的记载,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康熙】伊阳县志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 , 三卷

谢梦弼修,杜李等纂。梦弼字岩臣,号坦庵,湖北省黄黄陂县人,岁贡,康熙三十年(1691)由湖南桂东教谕升任本县知县。杜李,本县人,拔贡。

顺治间邑乘创修后,康熙二十九年巡抚间兴邦又檄各县续修。时知县魏之京奉令续成上报,遭驳议,会魏令以丁忧去,谢令接任,于志稿删芜补缺,三阅月成事,将付梓而阎抚调黔遂中辍。顾沂来任。檄各县各竟其业上呈。经审准,此志卒定稿并刊行问世。

志凡三卷。首有谢梦弼序、教谕宋赋跋,修志姓氏,凡例五则。目录:卷一封域志(舆图、星野、沿革、疆界),建置志(城池、学校、祀典、学田、宾兴、乡饮、公署、仓库、河防、乡村、集镇、街坊、铺递、桥梁、坛壝、祠庙、寺观);卷二山川志,古迹志(附陵墓),赋役志(里甲、户口、税粮、驿站、盐法、附新收河南卫改名陶铁里),风俗志,土产志,职官志(名宦、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师儒),选举志(科甲、贡生、监生、武勋、吏椽、乡耆),人物志(乡贤、懿行、隐逸、流寓、仙释);卷三艺文志(诗、词、杂文、赋),灾祥杂志。

此次河南抚院发布修志檄文,并附统一凡例,令遵照执行。以有章可循,故志书质量较前有所提高,此志书即如此。此志书较顺治志扩增一卷,分十二门,领四十八目,内容较前志明显丰富。如山川志,于山,凡主要者如岘山、瑞云山、云梦山等皆记载特详;水亦然,如伊河记其在本县的流经及对河水的利用等;湖、潭等亦分类记载,十分清晰。古迹志除水帘洞外,余皆有较详说明。物产志先总序本县地形地质概况,后分类记录各种物产,二者相得益彰。麟类中有对孩儿鱼的记载:“形类鲇鱼,有四足,其声呱呱,类婴儿”。介类云“伊地蛇少,惟蝎颇多,蜇人极毒,四五月间至夜,壁牖多有,宜防之”。其它建置各目,能酌情记载,如实反映。乡村集镇目,云“伊在有明时颇称殷庶,因流寇变起,焚掠殆尽。国朝定鼎以来,邑令加意招徕,虽惊鸿稍集,半非土著,殆不及百之一矣……。所列诸镇亦止略似村落,而懋迁(懋通贸。即贸易)寥寥,难语集市”。说明了自清初开国以来,五十余年,虽多方努力,稍有恢复,但此记载亦说明其生聚恢复之艰难。

本书占篇幅较多者为学校目,典礼仪注记载十分详细,此乃统治者对庶民进行教化的一种手段,各种志书一律如此,虽连编累牍,但价值不大。各目亦有因陋就简者。如河防目实为水利,并非黄河防汛,由于拘泥宪颁目次,不得不尔,实属无谓,且记载全袭旧志,极疏陋。

此志书现存极少,只西北大学有善本,另北京图书馆有1一3卷上,无第3卷下,是一残本。余国内所存者皆为胶卷。

【乾隆】伊阳县志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四卷首一卷

李章堉修,张施仁、赵先第纂。章堉字敏程,吴县人,进士,乾隆二十七年(1762)来任知县。施仁字惠万,本县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先第字绍元,本县拔贡。

乾隆时期,伊阳县志曾两修,先是七年(1742)知县崔淇奉汝州檄修成志书,现已佚。据李章堉序云:“(崔志)失之于困仍太过,而搜罗考核之为功鲜也。”二十九年(1764)分巡河陕汝道欧阳永琦又檄各属州县增修志乘,李章堉设局于书院,与邑绅共襄其事,广搜载籍付于张施仁,采访遗秩托之赵先第,参损益,别去取则由知县负责。阅半载而告竣,成书四卷。

卷首凡例,原叙;卷一图考、星野、沿革、疆域、城池、街巷、村镇、里甲、山川、桥梁;卷二公署、仓庾、恤政、铺递、营汛、田赋、风俗、学校、书院、职官、选举;卷三人物、古迹、碑碣、寺观、坟墓、坊表;卷四艺文、祥异、杂记、杂说。卷前有李章堉序及欧阳永琦序、檄文、修志姓氏。

此次纂修,整体布局与旧志不同。凡例云:“旧志以纲统目,终觉未协,多有不类。兹特次编排,以类相附而不必另列总目。”此志诸目平列,另有以类相附者,如形势附于疆域。沟渠附于山川,土产附于风俗,秩祀附于学校,宦绩附于职官。在门目名称上力求确切,如本县沟渠只排泄山水而无溉田的功用,故不曰水利而称沟渠;另如汛防设卒不多,境内亦很少险厄,所以称营汛而不曰兵制;均从实际出发,不求虚荣。

各目记载亦多朴实。村镇目,按东西南北依次载记,每一村镇、山、水、交界之处均注明。里甲目,大字标其名称,小字细记甲长、牌、户的数字,简明扼要,商业贸易,详细记述城关四集的发展变化。风俗中竞记载带有贸易性质的庙会,甚觉别致。祥异目是历史上自然现象变异的记录(大多是自然灾害),杂记目尽是社会、政事、人文的载述。以上二目基本上构成了本县的大事记。书之最后有《修志杂说》七则,实为本志凡例,颇有见地,不可忽略。

本志书不滥不芜,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是较好的本子。此书现存不多,现国内五家图书馆有藏本,其中一家在台湾。

【道光】伊阳县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刊本, 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张道超修,马九功等纂。道超字元理,湖南清泉县(今衡阳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道光二年(1822)来任知县。九功字叙之,本县人,道光戊子(1828)科举人。

此是清代县志第五次纂修,亦是最后一部旧县志。距前志已七十余年。由张道超率邑绅二三十人在旧志基础上增订而成。志六卷首末各一卷。卷首图考;卷一地理;卷二建置、田赋、秩祀(附寺观);卷三学校(附书院、义学)、职官、选举;卷四人物;卷五艺文;卷六艺文、祥异;卷末杂记。卷前有张道超序、及顺治、康熙、乾隆各志旧序四篇,凡例八则,修志姓氏(包括各次旧志)。

道超以乾隆志删去总纲,使各目漫散无统,目录显得十分混乱。故此书重立纲目,二级相属,甚为得体。立建置纲,统城池、衙署、仓库、营汛、铺递、渠道、桥堤、坊表、监狱、普济堂、茔墓、漏泽园诸目;设地理纲,以沿革、疆域、形胜、山水、村镇、里甲、市集、风俗、物产、古迹列入;置秩祀纲,专载秩祀典礼,并以寺观附之,较旧志以秩典附于学校,显然合理。旧志坊表附入古迹,此编以坊表新立者居多,亦不得谓之古迹,改附建置;以“弹丸一邑,不能指实”而删星野。以上诸种改动,皆有见地。

内容多因旧志,间有增补。物产中增药物百余种。沟渠增补特多,对旧志所载之沟渠与乾隆三十一年(1766)后所开之沟渠分别开列标明,并增载灌田亩数、引用水源、堤防建设、种稻等情况。城内外四乡漏泽园多达七十一处。而旧志仅载一处。秩祀目中,仅节孝祠所祭祀者即达三百余人。凡此皆增补了过去一大空白。

艺文中除诗文外,又著录书目,本极合志法,但收张道超本人所著即达十一种之多,如《唐诗约选》、《晴雪山房文钞》及诗钞之类,全与邑志无关,此举殊不可取。

此志书原刊本流传甚广,民国24年(1935)又有石印本传世。本书见《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八千卷楼书目》著录。

【万历】嵩志

(明)《周南太史王公遗集》本, 二卷

知县李化龙主修,县人王守诚纂。化龙字于田,直隶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人,以万历二年(1574)进士来任嵩县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加柱国,少傅兼太子太保,《明史》有传。守诚字环一,隆庆五年(1571)进士,选庶,后擢礼部给事中,出知顺德府(府治在今河北邢台市),累迁大名道、山西提学,后致仕归里,纂修水志。

其目为:城池考,历代建置因革考,地理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嵩志附记。

各篇内容皆极简疏。如官师志,仅载名宦,而无职官表;山川一目,仅以“环嵩皆山也,悉书则不胜书”数语了之,直如儿戏。惟田赋志尚可观。全书共三十九页,其目录附记云:“书未能刻全,大抵此编非完本也。”据此可知书之简陋、阙略。

王守诚自序云;“嵩有古志,藏在泽宫,久已亡矣。宣德中,邑有胡敏氏者,概尝修之矣。正德初,陆宜春复取胡氏志广为三卷,颇称兼收;第记述虽繁,新闻未续,邑侯李君化龙慨兹阙典,属予校雠,乃因其所已述,采其所未录,询之父老,参之载籍,博访金石之文,遍考方物之迹,言为有物、名不爽实者例书之。”

此自序又见光绪《嵩县乡土记》转载,文字稍有出入,不知孰是。

此编所记虽简,但籍此可知是县前此修志源流,于文献亦不无稗益。

本篇提要系采《明史》、康熙三十二年《嵩县志•凡例》、乾隆《嵩县志•贡举表》与《列传•治行》、光绪《嵩县乡土志•王守诚自序》以及《续修四库提要稿》等有关资料组成。

【康熙】嵩县志

(清)康熙二年(1663)刊本, 四卷(存1~2卷)

杨厥美修,屈翔等纂。厥美字平山,江南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人,拔贡,顺治十七年(1660)来任知县,在任十年,升山东莒州知州。翔,本县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任广西平乐知县。

明代嵩县志书,于改朝换代之际,兵火相交之中,已荡然无存。巡抚贾汉复通令全省修志,本县当即奉命,然书未成。适杨厥美来任,踵事增华,搜采残篇断简,其中以“汤阴魏氏集为略备焉”,在此基础上,又补缀修订,遂成本志。为现存最早的嵩县志。全书共四卷:卷一疆域图、城池图、八景图、建置、地理、典祀,卷二保里、户口、田赋、杂赋、食货,卷三官师、人物,卷四选举、艺文、杂志。共十三门类,卷前有杨厥美康熙二年序,修志姓氏,凡例及目录。

本志书现存北师大图书馆,孤本且残,仅有前二卷。书之编排有独到处。嵩域图前有《山川道路险夷考》,综合扼要地载述县境主要道路、关隘的历史与现状,十分清楚。城池图前有《城池考》,载记主要兴废沿革,将此二者冠于全志之首,以示重视,大概是清朝立国不久,攻城守池的意识还相当强烈的缘故。其它方面,将沿革考列于建置门,地理门只山川、沟恤、古迹三目,山川均较简单,记山,对自然形态记述少,而于矿产、史迹较注重;记水,因本县无主要河流可记,仅作一般性地叙述,失于疏略;沟恤分新修、古渠二类,凡标“古”者,皆是旧志所载,一般是明初所建,保存了修渠的领导者及基本规制;古迹则多是自然地理,如某山某洞,有人工建筑遗迹者极少。

较有价值者为保里、户口、田赋三目。此三目均分两部分:“正文”记载当时现状,“附录”部分则是明洪武以迄万历时的旧志内容,资料翔实具体。如户口目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成化十八年(1482)、弘治十五年(1502)、正德七年(1512)、嘉靖元年(1522)、二十一年(1542)、三十一年(1552)、四十一年(1562)、万历元年(1572)的具体数字。以及万历以后至明末,“已渐消耗及崇祯末年兵灾战祸,不堪收拾”的情形。除明代资料外,其余则反映了清初各方面始建的情况。卢志逊志书评本志云:“大抵因循故本,残缺相仍,其所补入多谀辞,浮漫溢美失真,非能按考精详、足称撰述者也”。评语颇中肯,但从其保存了有一定价值的资料而论,本志仍是很可宝贵的。

【康熙】嵩县志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 十卷

卢志逊修,李滋纂。志逊湖北景陵(今湖北天门县)人,荫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来任知县。滋字奕倩,河南辉县人,贡生,康熙二十年(1681)来任教谕,在职十二年,学问赅博。

此志为奉檄而修。李滋任总纂,另邀本县拨贡屈必昌、举人张星焕、屈必达三人参订。因前志大加修葺,几等同重修,历一寒暑而成。卷次较前增倍余,共为十卷。

目次:卷一方舆志(沿革、疆域、四至、山川、古迹),卷二建置志(城池、县署、学宫、河渠、保里、集市),卷三祀典志(名位、礼乐、祭器、祭品、乐器、乐章、佾舞、祝文),卷四赋役志(户口、田赋、起运、存留、杂税、盐引、食货),卷五秩官志(历代官师、明官师、国朝官师、游寓),卷六人物志(历代人物、明人物、孝义、死事、列女),卷七选举志(历代选举、明选举、明科贡、武举、封赠、国朝科贡、武举、封赠、附程氏世官),卷八艺文志上(文翰),卷九艺文志下(诗章),卷十杂志(寺观、陵墓、仙释、方技、灾祥、民俗),附被兵始末。此次纂修,在内容上,于旧志则“因其已存”,然后“补其未录”;在编排上则另起炉灶。旧志请目平列,序次庞杂,此则纲目二级统属,重新分门别类,眉目清晰。又将旧志所载“万感碑”之类献谀现任长官、“言既无征、迹殊可鄙”之类,概行删削。于历任官员与选举进行了补缺,较旧志趋于完备。寺观目除已“列祀典者”外,仍有87处,均载明地点、修建时间,搜集可谓齐全。

杂志一门,较为特殊。凡例云:“邑中山川、人物、祀典、赋役等厘为八志,亦云备矣”。“杂志者何?事有不可附诸志以见而又不可或轶,故杂志焉。恐贻缺略之讥也”。检阅各目,实在是县志中不可缺略的重要部分。如灾祥、民俗二目,一部志书如无此二日,则无疑是抽去了最活泼生动的部分,将不成为一方之史的全志。本志书编者认为将山川、人物、祀典、赋役等厘为八志、即云备矣,说明纂者对志书概念有不完备的地方。寺观、陵墓为旧志不可少的内容;仙释、方技是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编均作为“正志”之外的附录,列入杂志门,亦属不当。被兵始末目是新增部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当地人民积极响应,先后延续十三年,对本县经济、民俗、民情等均有很大影响,纂修者注意到此,给于专编记载,识见则较杂志高明多了。至于祀典志,按全国通例,一应齐备,最无味,但此是这一时期志书的通病,不独本县,无可厚非。

此志书仅北京图书馆藏有孤本。

【乾隆】嵩县志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刊本, 三十卷首一卷

康基渊纂修。基渊字静溪,山西兴县人,乾隆壬申(1752)进士,二十八年(1763)来任知县,多有政绩。后改任甘肃镇原县、皋兰县,升肃州知州、江西广信府知府。

康基渊来任颇有作为,扶植蚕桑、兴修水利、办理学校等。政绩卓著。又重视志书,以为政事之首要,乃亲自纂修。此人最佩服陆陇其,故所修志书悉仿《灵寿志》笔法写成。体例则因地制宜,自行创制。

志共三十卷首一卷。前有河南巡抚阿思哈序、河陕汝道欧阳永琦序、康基渊自序,凡例,目录。卷次为:卷首图,一沿革表,二职官表,三贡举表,四两程世表,五沿革,六星野,七疆域,八山川,九风俗,十城垣,十一里保,十二市镇,十三公署,十四河渠。十五食货,十六学校,十七祀典,十八户口,十九田赋,二十仓储,二十一兵防,二十二宅坊亭墓,二十三列传宦绩,二十四列传贤哲,二十五列传忠烈,二十六列传孝义,二十七列传治行,二十八列传艺林,二十九列传游寓,三十列传列女。共成四表十八志八传。与旧志相比较,旧无今有者:星野、风俗、仓储、兵防;旧略今详者:各图、疆域、里保、市镇、河渠、食货、宅坊、亭墓;旧有今无者:寺观、仙释,方位、杂志。旧详今略者:祀典内仪节、祝文,田赋内已奉折解之本色;昔分今合者:祥异附于星野,艺文附于各门下,不再专立。另外学校不并于坛庙,仓庾不附于官舍。

体例为之更新,内容更加翔实。卷首置星野、山川、里保、村镇、城关、河渠大图,绘制清晰,图说扼要。凡山川、人物、事迹见于书史者,全文采入。注明出处。建置、户口旧志资料一律采入,不予遗漏。旧志所载断密涧、古字石、明白川、光武遗事野牛岭、罗汉洞等类附会谬诞之说,悉从删削。按此可另立杂志目,以存民间传说。

最精彩者属风俗、市镇、食货三目,详实丰富,多有新资料。风俗分土、农、山农、工、商贾、丧葬、婚姻、宴会、闺门、民性、杂俗、节俗十二小目。将嵩县各阶层人民生活、生产、精神状况作了概述。本县多山,专有山农目,云“其山农尤苦,地皆陡瘠,不任行犁,遄(专)恃人力,初垦得粟颇多。三年后土薄不堪艺植,则移垦它处,名为‘倒荒’。夏秋治田亩,冬春兼运贩山产逐食,其多流寄,佃垦他姓荒山,稍有储蓄,仍归原籍”。闺门目载:“境内种棉颇多,无外鬻者,皆供织女机也”。言简意赅,是很有价值的资料。市镇目举凡全县三十二处,—一详载具体贸易状况,各有特点。如“城关,柴米百货,日有市。新置机坊缫丝织绫绢,为嵩民近利。二、三月内桑秧、桑叶亦入市”。“回湖镇,县东三十里,米粮聚集,温泉之黄庄、江城,伊河东之花庙、保民,集期担负入市者相望于道。其商贾易率责偿粟,用货则高其值,偿粟则廉其价,故商获厚利而民恒拮据”。嵩县是山区小县,市集贸易有如此记载,实属难能可贵。食货即物产,将全县农、林、矿产诸类分别说明其用途及特点,本县棉织、丝织的重要资料亦于其中反映出。

明末农民起义,在嵩县活动频繁,是本县历史大事。本志摘录康熙卢志资料附于星野篇,如能入于兵防门之“历代兵事”,以类相从,则更为合理。

纂修康基渊有事业心,认真负责,志书质量较高。书流传亦较广,多处有存。

【光绪】嵩县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本,三十卷首一卷。

龚文明续修,陈焕如续签。文明,湖北襄阳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来任知县。焕如字尧章,本县举人。

光绪末年,实行新政,清廷命各地修乡土志,以教育为宗旨。作为新办小学堂课本。本志离修人认为“乡土志者,即县志之别名也”,乃取康基渊志踵而续之。按乡土志内容、体例均有一定的规定,与传统县志迥异,属两种体裁,一般说,县志含有“史义”,而乡土志则是配合新政,为教育提供教材的。本志纂修者将二者视为一体,实为一种误会。

兹所查阅者为附于光绪间重刊乾隆《嵩县志》后之版本,其内容以另页附于该志相应的门目之后,其目录即前乾隆志之目录。兹将附录续增部分介绍于此:卷二职官表,卷三贡举表,卷九风俗(增人类宗教说),卷十一城垣(续附城垣说),卷十四河渠(续附河渠说),卷十五食货(续附物产说、矿务说),卷十六学校,卷二十仓储,卷二十一兵防,卷二十三宦绩,卷二十五列传忠烈,卷二十六列传孝义,卷二十七列传治行,卷二十八列传艺林,卷三十列传列女。

以上所续部分均甚简单,多以数语了结。其中有几目较具体。并有新的资料。矿务说叙述自清开国以来开采金矿的情形。光绪前,一般由穷苦人们利用秋冬闲暇之时采洞砂、河砂获小利,其多者逐日得二百余钱,薄者数十百文而已。光绪年间,清朝廷委原县令罗梁村至嵩办矿务,年余无成效,赔款千金。以前旧志多记载本县矿洞出产铅、锡、银砂,有关金矿则无记载,本志专重金矿记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料,惟惜没有具体地点与产量的记载。兵防部分记述了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间捻军至嵩的活动,有本邑增贡生陈裕如《西南行》二千四百一十言,专记其事,是有价值的资料。另还记载了咸丰七年(1857)“流寇”陈太安,同治九年(1870)“土寇”张野猫、光绪三年(1877)“土匪”杨朝等聚众造反、击败官军、攻破寨垣的记载。对有关康基渊倡导种桑养蚕事有了更多的补充,提供了新的有关本县丝织业生产的资料。

以上所续内容,片面零星,而于一邑之大事如田赋、里保等,均仍旧志所载,无一字增补,至使一百四十年间资料缺如。所以如此,不能不与本志既非续志又非乡土志的体例有关。

【顺治】永宁县志

(清)顺治十年(1653)刻本,八卷(存7-8卷)。

程万善修,张鼎延、锁青缙纂。万善字元夫,山东城武县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翌年来任知县。鼎延字慎之,本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入清,仕至兵、工二部右侍郎;青缙字荩之,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入清,官阶较低。此志是入清以来的第一部县志,亦是现存最早的永宁县志。至今只上海图书馆残存二卷,仅一册,已没有完本行世。

所存二卷为:卷之七,已无头,书口为“永宁县志书,卷之七,十页”;卷之八,此卷完整,开首下有“邑人张鼎延慎之修,同邑锁青缙谷王订”。此二卷均为人物,计其小目曰:耆硕、理学、忠节、勋业、孝义附义士、隐逸,共七目。每一目皆先有论,后列人物。书之最后有邑人张鼎延之子浙江严州府推官张官后序,张鼎延之子进士张睿跋。除以上现存本书情况外,《民国洛宁县志》存有张鼎延、锁青缙二人序各一篇。

据现存有关本书的资料可知,此志书是顺治八年(1651)程知县以修县志事商之于邑绅。时苦于无旧志可查,锁青缙谋之于孝廉赵克培、拔贡程止水,大索数日,偶于郭坞头李登强家得残破旧志。属之于青缙诠次散逸,由张鼎延编辑总其成。是志因循明代旧志而续编,由于现存已非全貌,故不得知其总的情况。仅就所存二卷论,所载人物录自史书者多,均予以标明。同时亦有新作,如张鼎延作永宁县令武大烈传,有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农民军破城,县令毙命的记载。

【康熙】永宁县志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刊本, 七卷首一卷

佟赋伟纂修。赋伟,号青士,奉天(今辽宁辽阳市)人,正蓝旗监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来任知县。

佟赋伟病旧志无文且疏漏舛误特多,意欲重修。二十九年(1690)巡抚间兴邦檄修志书,乃礼聘好古知学之土与之从事,三十一年(1692)稿成,与旧志相较,“改易十且四五”。三十八年(1699)佟赋伟调任赴京候选,将稿交付本县儒学教谕睢阳宋宣,嘱其“正其误、补其缺,且董其剞劂之役”,宋鍹遵嘱完成。

是书七卷首一卷。首卷县境图、县治图,卷一舆地志:沿革、疆域、形胜、山水、街道、乡里、村落、集市、天文、灾异、风俗、物产,卷二建置志:城池、公署、庙学、社学、书院、坛遗、仓、渠、养济院、漏泽园、铺舍,卷三赋役志:户口、田地、税粮,卷四职官志:知县、县丞、主簿、尉、典史、巡检、教谕、训导、军官,卷五人物志:忠节、孝行、功业、儒学、荐举、进士、举人、贡士、例监、武功、武科、封赠恩荫、方技、列女,卷六杂志:庙祀、寺观、祠祀、陵墓、古迹、景物、释老、敕、疏、序、记、书、赞,卷七艺文志:赋、诗。卷前佟赋伟序、修志牌文、目录,卷末宋鍹后序。

是书统一于“志”之体裁,它如表、传等体概不采用。“志”即为纲,每纲下设较繁细之目。书之纂修,偏以社会政治。诸如:县城建设颇详,有总形势概况,亦有具体细致的大街小巷及主要建筑。乡里、村落历历可数。职官收录甚多,几无遗漏;对于武职,旧时把守险关设有巡检、军官,今虽已撤,但仍明其原委,整理职名,记录在册。经济资料亦很重视。集市记载甚详。以著名的王范市为主,记载了全县市集的兴衰。物产目关于特产竹子的没落命运,资料十分完整。户口、田地等目虽只记当时,但很具体,户口有与明代万历数额的比较、见在、逃亡的具体丁日男女之数。田地载录了一等竹地、二等水地、三等川地、四等平地、五等岗地、六等坡地、七等山稞的具体商额,各等地又分别有见种行粮、劝垦未起科二项,似此详尽的田称、起止、流经的具体村庄、灌溉受益之村庄,同样属宝贵资料。它如古迹、寺观记其来源及建筑的兴废。简而有要;人物、艺文采择较精,以上皆为本书之优点。

相形之下,有关自然现象记载过于简陋。山之大多数仅记名称与大致方位;水则只载源出某处,入于某处,在本县之具体流经概不注录。灾异目以五行分类,多为明代后期以来之怪异,资料价值不大。

宋鍹序谓。“先是大中丞阎公之檄修郡县志也,所在开馆编辑既成而上之,大半不当阎公意,而永宁志则公所称为条理井井,过旧志之荒谬不伦远甚者也”。此志确属较好的县志。

是书现今只南京图书馆藏存,上海图书馆有传抄本,河南省图书馆有胶卷。

【乾隆】永宁县志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刊本, 八卷。

单履咸修纂。履咸,山东莱州府高密县人,拔贡,乾隆九年(1744)来任知县。

乾隆十一年(1746)河南府修府志,檄各属修县乘,以备采择。单履咸“即旧志之规模而参以所见,或合或分,有仍有补”,费时八月,纂成此志。此距前志已近六十年。

书凡八卷,四册。首有单履咸序,县治图,山川图,目录。卷一舆地志:沿革,疆域,形胜,山水,街道,乡里,村落,集市,天文,灾异,风俗,物产;卷二建置志:城池,公署,庙学,社学,书院,坛壝,仓,渠,养济院,漏泽园,铺舍;卷三赋役志:户口,田地,税粮;卷四职官志:知县,县丞,主簿,尉,巡检,教渝,训导,军官;卷五人物志:忠节,孝行,功业,经学,流寓,烈女,善人;卷六选举志:荐举,进士,举人,贡士,例监,武职,武科,封赠,恩荫;卷七杂志:庙祀,寺观,祠祀,陵墓,古迹,景物,释老,方技;卷八艺文志:敕,疏,序,记,书,论,赞,解,赋,诗。没有凡例、修志姓氏和后跋。

书之每目均先有小序,以述大概。大多目记载甚简单,山川一般只记方位,较重要者才有简单载述,如“延寿山,有香泉,饮之者多寿,故以名山”。风俗毫无特色可言,尽是封建道德规范的通语。物产仅载水鸡、卉物兰、桂、握丹、石竹五种较奇特者。田地只有康熙三十三年及当时之数额。另外有部分目较好:形胜目总括历史上本地险关扼要以及交通要道的变迁,论述本县在全国及历史上的地位,简明扼要。街道目,记城的建筑规制,各街各道的具体走向,自某街折某方向与某街相通连,十分清晰,据此可绘制详细的城区图。渠一目,共载十一条,均记起止地点及灌溉受益的村庄,惜缺少受灌田地的数额。古迹收载颇富,如后周之同轨城,唐之函州城,唐之崤县城,隋长水城等,从古文献记载与现状对照,很有价值。

是志书现只北京图书馆、台湾二处有藏本。

【乾隆】永宁县志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刊本,八卷首一卷。

张楷修,高特拔、肖思忠纂。楷,山东寿光县人,举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来任知县,特拔,新郑县人,贡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来任教谕。思忠,汝阳县人,贡生,乾隆五十三年(1788)来任训导。

此是乾隆朝第二次纂修的县志,二次相距四十余年。

书凡八卷首一卷。首卷恭纪,圣制,疆域山川全图,县城图,学宫图,县署图。一至四卷土地部:疆域,城池,风俗,时序,古迹,金石,山川,沟恤,寺观,丘墓,里保,津梁,镇集,土产;五至六卷人民部:官师表,名宦,选举表,人物,忠节,孝义,列女,寓贤,大年;七至八卷政事部:学校,书院,坛庙,礼仪,杂课,仓储,蠲免,营制,民壮,驿铺,恤政,杂志。卷前有张楷序,修志姓氏,目录,无凡例及后跋。本书采用“三宝体”,此种体裁在河南方志中罕见,别具一格。书中无艺文门目,凡有关本县典制诸文,散附各目,有关金石则骥在古迹之后,便于索检。其余诸目如沿革、古迹、丘墓三目,考证较详。沟渠新旧分别开列,详其流经、功用,突出重点。镇集标明具体集日。以上所载,均甚合志法。土产目记普通常产简,特产祥,如永宁山环水绕,其地宜竹,原、野、溪、涧大半皆竹园,其大者或广至数十亩,引渠灌溉,十分丰茂。历史上是征贡之物,至当时全县诸产仍以竹园之利最饶,是很可大力开发的经济作物,于今天发展经济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风俗目内容丰富,除集录历代史、志资料外,新增当时人民生活生产状况,总结本地三利、三害,其中如“深山大姓,武断乡村,杀人掳妇,恬不畏民,有贫不能诉之,官弱不敢怒”等社会纪实写照。并有《风俗利弊论》,内中多阐述矿、林二业的利用与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系与影响,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志中亦有不足,如贡赋只记康熙以后;杂志中大事记止于明崇祯,清代一百五十年间事缺如。

是书除原刊本外,民国 4年(1915)有翊中石印馆石印本,封面与书口均改为“洛宁县志”,原因是1913年改永宁为洛宁县,由洛宁县知事贾毓鄂集旧志付之石印。

【民国】洛宁县志

民国 6年(1917)铅印本,八卷首一卷。

贾毓鹗、车云修,王凤翔纂。毓鹗,山东济南人,清朝拔贡,民国3年(1914)来任县知事。车云,江西人,民国6年(1917)继任县知事。凤翔字习初,河南宜阳人。清末曾任临颖县训导,并曾参与续修宜阳县志。

目录;卷首图考;卷一天文,地理,山川,古迹,里区;卷二沟恤,土产,田赋,风俗,建置,祀典;卷三学校,学务表,职官,科员;卷四人物:卷五列女;卷六至卷八艺文,附财政。

卷二土产目之小序云:“洛宁之竹洵美矣,绿荫满园,计利最饶,然必谓舍是而外无他货殖则又不然,五行百产之菁,恒足以备生人之用,特人不之识,不免弃货于地耳!”豫西山区,资源富饶,发挥本地优势,大有可为,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也足发人深省。

此书中的社会历史资料更为丰富。如言明崇祯十三年(1640)十二月下旬,李自成农民军在进攻洛阳途中,二十一日攻占宜阳县城,二十四日包围永宁县城,二十七日黎明攻克,时为一六四一年二月三日至六日,杀万安王与县令武大烈,为攻占洛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书收录有关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十件以上。清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862年4月24日)捻军攻占永宁县城,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此书亦多有记载。此县于清代曾先后修志五次,惟乾隆五十五年(1790)本存书尚多,其它均为孤本、残本或胶卷,查阅已不甚方便,幸此书尚保存旧志序七篇,籍可见前志之崖略,此为本书可供参考的重要资料之一。令人不解的是:此七篇旧志序中的五篇置于卷首,而却把最早的顺治志的两篇序置于艺文目中,不知何意。

此书纂修于辛亥革命后,出版于民国6年(1917),理宜后来居上,实则不然。书有目无纲,而目录安排之混乱,无以复加。如卷三,学校与学务表并列,职官与科员并列,成何体统?上述有关明清农民战争的资料出于纪事一目,应属合理;而此一小目竟置于古迹目下,实令人不解。附于时政目之下者,竟是什么议长、议员、局长之类的题名录,不足二页。天文目中置星野小目,此在清代不少方志中已摒弃不录,时至民国6年而又拾起,或斥之为9谬且陋”、“直不知志为何物!”(翟宣颖《方志考稿》)此就其分类之乱、列目之陋而言,非为过份。但从全书而言,此论殊不足取。如本文前段所引,此书所收某些资料之珍贵,个别见地之精湛,实不下于当时最好的志书。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本文围绕“洛阳市所属下辖市县旧方志简介PDF下载”这一主题,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研究意义及现代利用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方志资源,旧方志不仅记录了地方的历史变迁,还承载了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挖掘与利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洛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方志的特点、重要性以及获取方式,帮助读者全面认识洛阳的方志文化。

1、历史价值

洛阳市的旧方志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们详细记载了洛阳自古以来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通过这些方志,研究者可以追溯到唐、宋等盛世时期的洛阳,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环境。

方志中的记载不仅包括官员的任职情况、重大事件,还涵盖了民间故事和地方习俗。这些内容为现代人了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补了历史记载中的空白。特别是在历史研究中,旧方志为考证史实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旧方志的书写风格和语言特征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素材。它们不仅是地方志的集合,更是古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修养与审美观。

2、文化传承

旧方志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记录了洛阳地区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方志中的民俗记载,能让后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

同时,旧方志中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情感与思想。通过研究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增强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方志中的地名、历史遗址介绍也为人们的文化认同提供了重要依据。洛阳的地名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3、研究意义

研究洛阳市旧方志,不仅有助于地方历史的考证,还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通过旧方志的资料,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究,如地方治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为地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方志中涉及的地理、气候、物产等信息,能够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关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研究旧方志能为现代环境保护提供古老智慧。

旧方志的整理与研究也为当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地方意识和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4、现代利用

在数字化时代,洛阳市的旧方志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PDF下载等方式,读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资料的可及性,也方便了广大学者和爱好者的研究。

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使得旧方志的保护和修复成为可能。借助数字化技术,许多珍贵的方志得以被保存,并在网络上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此外,利用旧方志开展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等,不仅能够普及方志文化,也能增强公众对洛阳历史的关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洛阳市所属下辖市县的旧方志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们是了解洛阳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传承地方文化的珍贵资源。通过对这些方志的深入研究和现代利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洛阳的历史,还能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数字化浪潮中,旧方志的获取变得愈加方便,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洛阳市所属下辖市县旧方志简介PDF下载”这一渠道,深入探索洛阳的历史文化,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1            

每天用户量很大,添加不上添加其他微信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航岳航岳
上一篇 2024年10月29日 上午10:14
下一篇 2024年10月29日 上午10:21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