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日报( 1906.01 – 1935.08)高清电子版
名称:满洲日报
主要责任者:中岛真雄
出版时间:1906年01月01日至1935年08月07日
出版者: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出版地:大连
语种:日语
格式:ZIP/JPG
文件大小:80g
满洲日报( 1906.01 – 1935.08)高清电子版《满洲日报》(以下简称《满日》)是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地区创办的日文报纸。该报言论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居民,同时也通过欧美外交官以及新闻工作者,在向国际社会宣传日本的侵略政策以及行为的正当性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满日》创刊于1907年11月,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经办,1945年9月停刊。该报历史绵延将近40年,历经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二战结束的完整过程。同时该报也是战前中国东北地区发行量最多的日文报纸,并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对当时东北地区的绝大多数报纸进行合并或收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东北地区的报纸经营活动,可谓当时东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日文报纸,基本上可以代表日本人经营下的日文报纸的报道倾向。 因此,探讨《满日》的社论倾向,不仅对中日两国的新闻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十分有助于从侧面探究日本殖民地统治的真相。 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的相关研究大多从其创刊背景、报社运营等方面入手,将该报的发展史作为论述重点。而对于《满日》的社论研究则多集中于“九·一八事变”前后。先行研究指出,虽然自该报成立以来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其社论中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批判精神”(佐藤胜矢、《对满洲事变勃发前后的满洲日报的考察、日本大学大学院综合社会情报研究科纪要、2009年),但是由于关东军在事变之后加强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新闻管制,使得该报彻底沦为关东军的御用报纸。而先行研究中关于该报“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的社论研究较少,因此可以说这一结论缺乏相关事实依据的支持。 本文为探究“九·一八事变”之后《满日》的主张与政治取向,主要选取“九·八事变”爆发之后到日本退出国际联盟这一时间段的《满日》社论进行分析。在这一时期,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同时接受国际联盟调查团的实地考查。由于国际联盟调查团否认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是“合法自卫”,确认伪满洲国是日本违背东北人民意愿而强力炮制的工具,日本于1933年3月27日退出了国际联盟,从此走上了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 由此可以看出,《满日》在这一年半的时期里关于日本侵略政策及行为的相关社论最能体现出其作为宣传机构的作用。本文主要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中日两国的研究资料,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满日》对日本侵略政策及其行为的态度。 本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绪论就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剖析了《满日》创刊时的客观历史背景以及该报与满铁、日本关东军的关系变迁。通过研究发现,该报在创刊初期就与满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密切关系,在1913年满铁收购了其82%的股份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由于“九.一八事变”之后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不断增强,其逐渐加强了对新闻报道的管制。由此可以推测出,以“九·一八”事变为界,一直作为满铁机关报的《满日》不可避免地开始受到关东军的政策影响。 傀儡政权“满洲国”成立之后,如何宣传其成立的合理性成为了关东军的重要课题。因此第二章主要分三节考察了《满日》在这一时期如何利用新闻报刊的优势,积极配合关东军宣传伪满洲国成立的合理性。 在第一节中,主要介绍该报不惜捏造历史,极力宣传“满洲地区”的特殊性以及“满日不可分”理论,强调伪满洲国的成立并不涉及领土问题,并且极力渲染中国政局的混乱,抨击原东北地区政府,宣称伪满洲国的建立是东北地区人民的选择。 第二节和第三节则主要探究该报如何大篇幅宣传“王道政治”及“民族协和”观念,标榜伪满洲国的统治理念。首先该报对比西欧思想以及三民主义,宣传“王道政治”的优越性,其次通过极力宣传伪满洲国施行“仁政”,企图为其树立正面形象。同时,还以大量篇幅介绍了“民族协和”观念,并通过对伪满协和会及其活动的高度赞扬,强调“民族协和”政策的实施不仅与东北民众息息相关,还有利于整个东亚的和平。总之,在这一时期,《满日》为配合关东军的侵略政策,通过标榜伪满洲国的治国理论“王道政治”及“民族协和”,妄图证明其成立的合理性。 第三章以《满日》对国际联盟调查团、调查报告书以及日本退出国际联盟所表现的观点和政治取向为解析的出发点,在与日本国内报纸相关社论进行比较的同时,考察了该报在这一时期的社论论调。在第一节中主要分析了该报对联盟调查团态度的转变。在调查团进行实地调查的初期,该报表现出了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实质上是为了配合关东军以及日本外务省的战略方针,意图利用调查团获得国际社会对伪满洲国的承认。但是在获知调查团的调查结果不利于日本之后,该报对调查团的态度有明显改变,开始表现出怀疑甚至批判的态度。 第二节主要探讨了其对调查团报告书的评价。与日本国内报纸一边倒的批判态势相比,该报对于报告书中明确指出中国东北地区不可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状态这一点给予了肯定。但是基本态度还是与日本国内报纸保持一致,主要持批判态度。 在第三节中主要探讨了该报对于日本退出国际联盟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报在日本国内就是否应退出国际联盟尚未达到一致之时,就已经领先日本国内大多数报纸,在1932年3月的社论中指出如果国际联盟不予以承认伪满洲国,则支持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积极配合关东军展开退出国际联盟的相关宣传。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报虽然在1932年3月的社论中就表明了支持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的态度,但是在调查团的调查初期仍然对其表示了一定的期待。这看似矛盾的-点正说明了该报深受关东军政策影响,积极配合展开舆论宣传。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到日本退出国际联盟这一时期《满日》的社论研究,可以看出该报积极配合关东军军事侵略的步伐,开展殖民宣传活动。虽然先行研究指出《满日》自成立以来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该报的社论也出现过与日本国策相悖,坚持自身独立主张的一面。但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九·一八事变”之后,该报紧随关东军的侵略步伐,在巩固伪满政权,配合日本殖民扩张方面,始终竭尽全力展开宣传,彻底沦为关东局的御用新闻。
报纸沿革:1905年7月26日,由中岛真雄在营口创办,后停刊。1923年,《辽东新报》合并《大陆日日新闻》,又于1927年合并《满洲日日新闻》,改名为新的《满洲日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关东军对舆论的控制,其成为日本在东北最大的日文报纸。办报宗旨以迎合中国读者的心理,采用中国人能够接受的语言,宣传殖民当局的政策。隐藏内容:
********,
有需要联系v;zhanxzhanx
摘要:满洲日报(1906.01 – 1935.08)是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满洲地区重要的报刊之一。作为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满洲日报在东北的社会变革、文化交流及政治变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高清电子版的发布,不仅为研究满洲及中国东北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后人了解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满洲日报》及其高清电子版的重要性:首先,讨论其历史背景和刊物的基本信息;其次,分析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接着,阐述《满洲日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最后,探讨其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方面的创新和特色。通过这些方面的阐述,本文将全面分析《满洲日报》如何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1、满洲日报的历史背景与刊物概述
《满洲日报》创刊于1906年,历时近三十年,直到1935年才停刊。这一时期恰逢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从清朝末期的腐败、动荡,到民国初期的政治重建和社会改造,《满洲日报》记录了这一段历史的方方面面。最初由满洲地方政府支持发行,旨在传播新思想、宣扬现代化理念,并对外界了解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到了桥梁作用。
从刊物的内容来看,《满洲日报》不仅注重报道本地新闻,还涵盖了国际时事、社会新闻和文化资讯。其报道内容较为广泛,兼顾了新闻性与评论性,既有针对时政的严肃报道,也有日常生活的轻松话题。尤其是在东北日益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时,报纸不仅成为了宣传现代化的工具,也成为了地方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渠道。
此外,《满洲日报》在形式上逐渐借鉴了西方现代报纸的排版与设计风格,采用了横排的格式,并在内容上注重版面分工,开设了多个专题栏目,涵盖了国内外大事、地方新闻、文化教育、商业经济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报纸的改革使得《满洲日报》成为了满洲地区的重要媒体之一。
2、满洲日报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作为一份地方报纸,《满洲日报》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满洲地区政府宣传政策的工具,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讨论时事的平台。尤其是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社会动荡,政治改革亟待推动,《满洲日报》通过新闻报道和社论对政治改革进行宣传,并鼓励民众关注社会事务,参与政治讨论。
《满洲日报》在报导地方政治时,也常常对当时的政府政策进行评析,既有对满洲地方治理的肯定,也有对腐败现象的批评。这种既支持政府又敢于批评的态度,使得该报在社会中拥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尤其是当时东北的政治局势较为复杂,满洲地区的民众对国家政治产生了较大的疑虑和不信任,报纸正是这种政治氛围中的一剂良药。
此外,《满洲日报》在报道社会政治问题时,还极大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报纸不仅积极转载国内外关于民主、平等的新闻报道,还发表了不少关于现代政治制度、法治建设的社论,倡导社会变革,促进了东北地区民众对新政的认同。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和民国初期政治改革的背景下,《满洲日报》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满洲日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满洲日报》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性较强的媒体,其在文化传播方面也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在当时,满洲地区的文化氛围较为保守,传统的满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满洲日报》通过报道国内外的文化动态,介绍西方的科技、文学和艺术等,为东北的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带来了大量的现代文化信息。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满洲日报》与当地学校和文化机构密切合作,发表了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文章,推动了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报纸不仅报道了当时国内外的新兴教育模式,还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栏目,介绍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鼓励社会各界关注教育发展。
此外,《满洲日报》也刊载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评论,介绍了当时流行的文学和艺术潮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报纸的文化内涵,也为东北的文化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报纸上的文化评论常常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通过文化的视角提出解决之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4、满洲日报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
《满洲日报》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首先,报纸在编辑和排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尝试,报纸采用了大量的插图和新闻图片,使得报纸的视觉效果更加吸引读者。这种创新的排版方式不仅使得新闻更为生动,也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满洲日报》注重对新闻事件的多角度报道。在当时,新闻报道普遍倾向于政府立场或官方信息,但《满洲日报》力求客观公正,除了报道官方新闻外,还会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例如,在报纸对东北的经济、商业新闻进行报道时,经常会采访不同的商人、专家和普通百姓,呈现出多层次的社会现实。
此外,《满洲日报》在报道国际新闻方面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姿态。它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报道,还关注到国际商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新闻,使得东北地区的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了解外部世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这种国际化的新闻视角,为东北的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
总结:
通过对《满洲日报(1906.01 – 1935.08)》高清电子版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份报纸不仅在传播现代化思想、推动社会政治变革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新闻报道的创新和信息传播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它不仅记录了东北地区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的政治变迁与社会变革,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满洲日报》高清电子版的发布,使得这一历史文献更易于保存和传承,为研究近代东北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材料。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多的人能从中汲取智慧,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化脉络。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