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国民间诸神版画》系列包含清末民国时期民间木板画四百二十余幅。题材包含:吉庆、戏出、门神等类民俗年画以及民间诸神纸马木板画。产地有河南洛阳、灵宝、朱仙镇、 河北武强县、天津杨柳青等地。此系列分别为法兰西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
分集内容概况
第一集:包含民国时期河南洛阳、灵宝、 河北武强县等地,吉庆、戏出、门神等类年画七十幅。法兰西学院藏
第二集:此册包含民俗纸马版画一百二十八幅。法兰西学院藏
第三集:包含清末民国时期民间木板画,共计 230 幅,题材上涵盖以门神为代表的民俗和以纸马为代表的民间宗教两大类,内容上包括镇宅门神、娃娃门神、祈财纸马、岁时纸马、喜寿纸马、敬祖纸马等,产地上则以河南朱仙镇和天津杨柳青两大北方年画产地为大宗,辅以少量的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的木板年画。这批木版画是美国传教士 Anne S. Goodrich 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从北京人和纸店购得,并于八九十年代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 “纸画”,明代则称为 “画贴”,清代称作 “画片”、“画张”、“卫画” 等,直到清道光 29 年(1849 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 “年画” 一词。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纸马,中国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祗时所使用的物品。古人祭祀用牲币,秦俗牲用马,唐代玄宗以后始以纸马祀鬼神。纸马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因为它只存在于民间,为区别其它的书籍插图版画、佛、道经版画等,我们称它为民间版画。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中国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祇的形象和传统宗教仪式构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民间诸神谱”是这一文化的重要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神明的崇拜和敬仰。在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变迁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民俗版画和纸马成为民间宗教与文化的表现形式。这些版画和纸马不仅在民间信仰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也成为了民俗艺术的宝贵遗产。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民间诸神谱、民俗版画、纸马、清末民国”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探讨它们如何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并流传下去。
1、中国民间诸神谱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民间信仰体系庞大而复杂,各地的民众根据自身的生活需求和地域特色,崇拜不同的神灵。民间神明的种类繁多,包括土地神、城隍、妈祖、灶神等,这些神灵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功能和宗教角色。民间诸神谱便是这些神灵的系统性记载,它不仅是对神明的名录,也是对这些神祇的性格、职责和历史传说的归纳总结。
民间诸神谱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农业经济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村民和商贾往往会通过建立对神明的崇拜来寻求心灵的安慰和物质的庇佑。诸神谱不仅帮助民众理解和分类这些神祇,还通过文字和图像的形式传承神明的文化。特别是在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变动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诸神谱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清末民国的民间文化中,诸神谱被广泛传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此时的神祇形象逐渐加入了一些本地特色和时代元素,诸如城市的守护神、灾难的防护神等,神明的角色与地方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此外,民俗艺术的兴起,也促使民间诸神谱中的神明形象越来越生动具体,许多神明的故事和图像通过各种艺术媒介传播开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景观。
2、清末民国的民俗版画艺术
民俗版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清末民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它不仅是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民俗版画一般采用木刻、石刻或铜版的技术,描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神祇、民间故事以及节令习俗。此类版画以其直观、简洁、色彩鲜艳等特点,深受民众喜爱,尤其在节庆和祭祀活动中常见。
民俗版画的题材广泛,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宗教图像,如关羽、妈祖、土地神等,也有许多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特别是在清末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多元交融,民俗版画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版画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也成为了民众表达情感、记录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
民俗版画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在社会功能上起到了传播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作用。它们常常悬挂在庙宇、商铺、家庭等场所,用以祈福、安宅镇煞或驱邪避灾。版画的制作和销售成为了地方经济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具有名气的画师,他们通过精美的版画作品吸引了大量的客户,从而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普及与发展。
3、纸马的文化意义与风俗
纸马是中国民间一种重要的祭祀用品,通常由纸张、竹架、彩绘颜料等材料制成。它象征着已故亲人或神灵的“坐骑”,在祭祀活动中起着承载灵魂、传递祭祀祷告的作用。在清末民国时期,纸马的制作和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成为了民间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纸马的来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的冥婚习俗和祭祀礼仪中,祭祀用品常常包括纸制的物品,如纸钱、纸人、纸马等。纸马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火化的方式将这些祭祀物品送往天堂或冥界,从而确保亡者得到庇护与安宁。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多样化,纸马的造型和尺寸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大量精美的纸马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宗教仪式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民俗艺术的一部分。
纸马的制作工艺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不同地区的纸马制作工艺和风格有所不同,通常根据当地信仰的不同、祭祀的用途以及纸马的大小,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许多地方的纸马制作会融入一些传统绘画技巧,如镂空、折叠、涂色等,从而使纸马更具视觉冲击力。纸马的形象往往富有动感和表现力,体现了民间工艺师的精湛技艺。
4、清末民国时期民间信仰的变化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在这一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政治变革的冲击,传统的民间信仰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传统的宗教活动开始受到批判和排斥,而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则在社会变革中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
尤其是在清末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民间信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开始受到现代化观念的影响,而民俗版画和纸马等艺术形式,凭借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宗教功能,还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段为社会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
此外,清末民国时期的民间信仰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和融合现象。例如,一些民间神祇的形象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变得更加人性化和现代化。同时,纸马和民俗版画中的表现手法也融入了更多时代的特色,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也为后世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结:
通过对中国民间诸神谱、民俗版画、纸马以及清末民国时期的民间信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多样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民俗版画和纸马不仅是民间信仰的承载体,更是民间艺术与社会变革的见证。它们不仅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研究中国民间信仰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无论是在清末民国的历史背景下,还是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纸马和民俗版画所展现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价值,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