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贞卜文字考.罗振玉撰》成书于1910年,是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第一部作品,其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共三十二页。其书首页首行题书名,次行以下为罗振玉自序,其后为正文。正文分别为四篇,《考史第一》、《正名第二》、《卜法第三》、《余说第四》。
《余说第四》后为作者跋。有甲骨学奠基之作之誉。《契文举例》和《殷商贞卜文字考》是甲骨学研究领域里最早的两部成系统的专着,代表了早期甲骨研究的成就。它们在体系、考释方法以及对卜辞内容的评析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振玉语言文字学家。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7年创办《农学报》,次年创办东文学社。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后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督监,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法国大学院公举为东方通信员。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甲骨文的收集研究、铜器铭文的编纂印行、简牍碑刻等古文字资料的搜罗与刊布等方面。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他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他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着有《五十日梦痕录》《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等书。1933年又编着《殷虚书契续编》。同时他还编有《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
2.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虚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3. 他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并将甲骨文与金文、古文、籀文、篆文做比较,以阐释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他还利用字形或后世文献资料推求字的本义及其通假关系。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三百个,于1915年在《殷虚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卜辞中的千余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供大家探讨。
4.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5.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在金文研究方面,他也搜集与刊布拉大量的资料。着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辞》(三卷,1914)、《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补遗》3卷,《续编》3卷,1931~35年),收录以前诸家着录中未见之器铭2427件。《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录当时见到的已着录和未着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提出通释古金文的设想,提出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金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他研究石鼓文,着有《石鼓文考释》(7卷,1916年);他搜集整理汉晋木简,着《流沙坠简》(合作,1914年)、《流沙坠简考证》(1934年)等书。此外,他还着有《干禄字书笺证》《俗说》《集蓼编》等多部着作。他的工作内容丰富,甄别谨严,成绩浩瀚,方法崭新,“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郭沫若语)。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罗振玉的《殷商贞卜文字考》是研究中国古代甲骨文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此书通过对甲骨卜辞的文字、语言、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殷商时期贞卜文字的特点、功能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罗振玉不仅展示了甲骨文在历史学、语言学方面的重大价值,还对其形态学和语义学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考察。通过详细解析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作者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文字如何反映出殷商社会的宗教信仰、政治体制和经济活动。本书不仅是对古代文字学的贡献,更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深刻解读的重要资料。
1、甲骨文的基本概念与历史背景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之一,主要用于殷商时期的卜辞记录。甲骨文的发现对于揭开中国古代历史的面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甲骨的铭刻文字的分析,历史学家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等各个方面。甲骨文不仅是汉字的起源之一,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和语言学资料。
殷商时期的贞卜活动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活动主要通过卜辞的形式记录下来。卜辞通常是通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占卜者通过筮法或卜法推测的结果。这些记录不仅是宗教祭祀活动的记录,也是政治决策和社会运作的一部分。正是通过这些甲骨文,学者们才得以揭示殷商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
罗振玉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中,对甲骨文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了甲骨文如何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同面貌,特别是在语言形态、文化内容、政治事务等方面的关系。通过考察这些卜辞的内容,学者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殷商社会对天命、神祇、祖先的崇拜,以及社会治理和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2、甲骨文的语言学特征
甲骨文作为古代汉字的前身,其语言学特征有着独特的魅力。从字形、语音到语法结构,甲骨文都展示出初期汉字的语言特性。首先,甲骨文的字形多数是象形文字,这些文字大多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表现物体的外形特征。例如,象征“日”的字形便是一个圆形的符号,象征“水”的字形则呈现流动的波纹状。
其次,甲骨文中还广泛使用了会意、指事等造字法。会意字通过两个或多个部件的组合,表达出更复杂的意义,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着树休息”。指事字则通过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概念,如“上”和“下”字形,表现了空间方位的关系。
此外,甲骨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短句或简短的句子为主,语言表现更注重实际应用,而非复杂的修辞或文学性。尽管甲骨文中的语法结构尚不完备,但它为后来的古代汉语发展提供了基础。罗振玉通过对甲骨文中词语使用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早期汉字语法的雏形。
3、甲骨卜辞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
甲骨卜辞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是记录卜问活动,它不仅具有宗教性质,更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决策。卜辞内容通常涉及到国家大事,如战争、气候、农业丰收等问题。通过占卜,统治者希望获得神灵的指引,以确保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因此,甲骨文的出现本质上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除了宗教和政治功能外,甲骨卜辞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还揭示了对自然世界和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例如,卜辞中涉及到的“天命”概念,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命运和自然的敬畏,以及通过神明力量来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
通过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罗振玉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出,甲骨文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古代人类与神祇沟通的桥梁。卜辞本身就代表了当时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为我们今天理解殷商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4、罗振玉对甲骨文的贡献与影响
作为甲骨学的奠基人之一,罗振玉在甲骨文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是罗振玉对甲骨文深刻理解的体现,他在书中不仅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甲骨文的字形和语义,还探索了甲骨卜辞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含义。通过这种全面的学术探索,罗振玉为后来的甲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罗振玉的研究方法既严谨又富有创新性,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考古发掘,结合古代文献资料,逐步揭示出甲骨文的真实面貌。尤其是在辨识和解读甲骨文中的难解字词时,罗振玉常常通过细致的对比和推测,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除此之外,罗振玉还通过《殷商贞卜文字考》向世人展示了甲骨文的巨大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他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本身,还扩展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各个层面。正因如此,罗振玉的学术成果不仅对甲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全面理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结:
《殷商贞卜文字考》是罗振玉在甲骨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书中通过对甲骨文的系统分析,展示了殷商时期卜辞文字的丰富内涵。罗振玉不仅考察了甲骨文的语言特征,还深入挖掘了其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为后世学者研究甲骨学、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罗振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深入理解,也为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科学的解释。《殷商贞卜文字考》无疑是甲骨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瑰宝。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