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金刚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亦是很重要的。但个人问题和宇宙问题在这里却是统一的,佛以“刹那间”去包容百、千、万世,将大干世界等同于一粒尘埃,是非常吸引人的观念。
但是《金刚经》却不是那么好懂,因为机缘变化了,受众变化了,随缘而产生的“文字般若”也失去了它沟通的“方便”,变成了深奥的经典。
幸好时代变迁,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经典的新方式,即消解掉不利于沟通的旧文字,以图、文相谐的视觉思考逻辑,化繁为简,重新构筑阅读。本书即是这样一种视觉表演,文字、图片、图表等符号,互为对应角色,相互对话,力争在还原《金刚经》最初精神的基础上,把受众引入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相信本书的出版,会让这千年的智慧,洞穿时空,成为现代的人生指南。
——————————————————————————–
目录
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经卷
编者序:通向无上智慧的方便之门
本书阅读导航
第1章 悬论:叩响《金刚经》之门
1.经名的分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金刚经》主要说什么:劝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修行成佛的下手处:解决“心”的问题
4.修行与圆满:《金刚经》中的人生观
5.佛眼中的红尘:《金刚经》与世俗世界
6.《金刚经》在中国:佛文化的重要流变
7.译经第一人: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8.皇权的功德:帝王与《金刚经》
9.民间注疏的力量:深入中国文化
10.《金刚经》与禅宗:从六祖开悟到《坛经》现世
第2章 开场:导入说法的情境
1.从证信开始导入:说法缘起的情境线索
2.《金刚经》序曲:佛祖日常生活的平淡与庄严
3.佛佗身边的僧侣团队: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的集体修行
4.尊严与乞讨:佛家乞食制度
5.无言的般若:解析佛的教育手段
6.佛陀是个好榜样:从最平凡处入手
7.修行与入世:佛法不离世间
8.禅定的妙用:一念入定般若生
9.顿悟与渐修:修行佛法的两翼
第3章 成佛的必由之路:正知正见生正信
1.“解空”者点破玄机:须菩提的请法
2.成佛之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小乘与大乘:度众生和度自己
4.意会与言传:问答之间的微妙
5.护住真心的第一步:度生离四相
6.众生解脱的不同境界:无余湿槃与有余涅槃
7.做菩萨的窍门:不住相布施
8.无限广大的布施福德:像“东方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9.求佛法与拜偶像:小议真佛不住于相
10.成佛的资粮:福慧双修一举得
第4章 一念生信心:通往船若的门坎
1.信佛须正信:真实的信心源于正确知见
2.人人都是未来佛:众生佛性平等
3.五个五百年:佛运消长的史观
4.持戒与修福:生“实信”的基础
5.一念生清净心:信心与顿悟
6.大得无所得:般若性本空
7.渡河不须舟:不要迷信工具
8.圣贤之别:一切无为与因果
9.福德性本空:财施与法施的较量
10.般若与方便: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
第5章 打破砂锅问到底:理解才能真信仰
1.小乘四圣果:修行当中的得与含
2.须菩提的“果”位:第一离欲阿罗汉
3.庄严净土:心净才是真清净
4.清净才是道:心无所住而生清净
5.身如须弥山王:修果不住果
6.多少是多:福德的再次考量
7.持经即是求佛:《金刚经》的地位
8.“金刚”最如意:经名中的缘由
9.得意而忘名:名相非真相
10.法身与报身:如来的三十二相
11.慧眼识真经:第一稀有
12.清净是道:信心与功德
13.第一稀有之人:由六祖惠能说起
14.第一波罗蜜:般若最殊胜
15.功德再次较量:身布施与法布施
16.大乘不乐小法:伟大的菩萨事业
17.忍辱波罗蜜:坚定离相则能安忍
18.菩萨的境界:离一切相
19.如来的信誓:一定是真话
20.火种的力量:佛法复兴的希望
第6章 通达才能无漏:修行的真谛
1.菩萨的清净心:发心实无有法
2.最难舍离的“我”:大乘修行的主线
3.佛祖无所得:佛法无实无虚
4.真正的菩萨:一切圣贤通达无我
5.佛的“五眼神通”:佛眼悉知悉见
6.通达要通心:“心”的相对论
7.福报的因缘:无得才是得
8.如来从何而来:求佛不如求己
9.拈花示众的妙法:不说而说的法
1O.佛法和修行的关系:登岸就弃船
第7章 实践证真知:证悟就是与真理结合何谓“如来”:真理无所来
1.圣凡无差别:众生都有成佛的根基
2.不足为凭的身相:观佛与见性
3.不偏执一端:佛法不断不灭
4.不贪才是无量:菩萨修福不为己
5.何谓“如来”真理无所来
6.超时空的“一合相”:微尘中见大千
7.从对佛法的理解谈起:佛的真实意图
8.六如的比喻:一切有为都所得
9.大欢喜的结局:金刚法会圆满
附录1 北朝菩提流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附录2 南朝真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附录3 隋代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附录4 唐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附录5 唐义净《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附录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弥勒菩萨偈颂
附录7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附录8 历代《金刚经》论、注重要文献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
导语
本书是通向无上智慧的方便之门,是“经中之王,万佛之母”,佛家修行的无上经典,是最纯明通透,最坚固锐利,被世人喻为“能破一切烦恼”的佛门至宝。全书以图解入佛经,其清晰的视觉思维和图文的交织互补令读经化繁为简,秉承方便的传统,文字轻松洁简,让你与佛法的沟通不再有障碍。
——————————————————————————–
前言
《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欢喜念金刚经;讲经者,欢喜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自从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成汉字以来,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刚经》,为其进行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金刚经》更是结有深厚的因缘。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是豁然大悟了。本来禅宗是依据《楞伽经》修行,但是,自惠能大师以后,就是依据《金刚经》了。所以,金刚经在禅宗,是特别受重视的一部经典。
《金刚经》之所以受重视,是由于中国佛教自身的特点。中国佛教一是重实行:如台、贤、禅、净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于由静定思虑生发智慧的体悟。二是好简易,中国人的习性好简,卷帙浩繁的经论,是极难普遍流通的。鉴于这部《金刚经》既重般若的悟证,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又不繁复艰涩,恰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别流行!
《金刚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其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为“佛门的智慧之母”。同时,不学佛的人也能够在其中获得重要的人生启迪,所以通常意义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一开始先提到发“成佛”的心,然后是降伏虚妄之心,而后又是清净心,等到证入涅槃之后,心不再迷茫,连一丝丝的烦恼都没有了。助人脱苦离难,不生烦恼,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样,这也是佛法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烦恼因素。这恐怕是现代人最急需的一剂心灵良药。
“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的幸福。现代的心理医生解决的只能是个别人的问题,而一种千年背景的哲学思想,则能够影响成千上万的人。有识之士,已经将眼光投向了这样的经典,比如探讨《论语》与人生智慧、研究《老子》与人生幸福。而实际上,最直接针对烦恼、欲望的“心灵鸡汤”则是这部旷世经典《金刚经》。
《金刚经》虽然只有5000多字,读起来也很容易上口,但要参透却很难,甚至入门都不容易。因此,千年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国学大师都殚精竭虑,注疏详释,试图为世人开启这扇通向人生无上智慧的“金刚之门”。也正是因为阐释太多,理解殊同,导致对同一概念有诸多版本的解释,这使得许多初习《金刚经》的人常常陷于更大的迷惑,致使《金刚经》成为着名的“难读之经”。
我们着绘这本书的目的,是以通俗易懂的现代图解方式,让这部经典的要义逐一呈现出来:将繁琐叙述以图表方式简洁表述,将抽象概念以形象可视的画面展现出来,并配以相关佛教事物的精确图绘,同时辅以大量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以使对一部佛经的阅读,变成一次生动有趣、富于智慧与启发的探索。我们衷心希望,你手上这本书能成为一扇通向人生无上智慧的方便之门。你在阅读中,有一时的精神体悟,在这个纷繁嘈杂的浮世上能获得片刻的宁静,足矣! 。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佛家乞食制度
乞食是佛教僧人规定的谋生手段,它是为满足自己身体的基本需求而乞食于人的制度化行为。它的原始意义也很简单,一是为了自己修行方便,不用分心为了生计而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为了众生种福方便,出家人主动送上门,居家的信众就不用辛苦地跑去寺庙布施了。所以佛家乞食与乞丐不同,他们讨斋饭的同时也是在教化因缘,因而后来就有了“化缘”一词。
在教化因缘的过程中,佛教乞食又发展出了其他的功能。
首先,能够破除行乞者的骄慢之心,对于富贵贫贱没有挑选的余地。
其次,能够破除乞食者对美味的迷恋。因为行乞得来的食物好坏都有,味道也不同,所以对食物就没法再有更多的要求了。
第三,通过没有贵贱之分的乞食,破除众生等级高低的不平等观念。这在印度历史上是很了不起的创举,也是佛教立世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一条戒规,就是“次第乞”。迦叶尊者为了让穷人下辈子不再受贫穷之苦,乞贫不乞富,即专化穷人,有钱人家他走过去也不化。而须菩提他为了巩固富人上辈子的因缘果报,就专化富人,不化穷人。佛知道后,说二人心不平等,心中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以致不能对众生、一视同仁。从此以后佛就规定,比丘们进城里不分贫富贵贱,要挨门挨户去乞取,这家供养不够就到下一家,这叫“次第乞”。持这个戒,是为了彰显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
因为乞食也成为修行的一部分,所以佛家行乞时就很讲究威仪。入城行乞时,穿上最隆重的袈裟,左手持钵,按顺序次第乞食;乞来的食物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中不能有贪婪的念头,所以得到食物时不要兴高采烈,得不到也不要垂头丧气。得来食物之后,还要再分配,先要拿一份分给因看守精舍寺庙而没有去化饭的其他比丘,再拿一份分给真正的乞丐穷汉,还要分一份供飨诸道鬼神,最后一份才轮到自己填饱肚皮。
这样的乞食行为,本身就在佛法的指导下进行,而具体实践的过程,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启发佛法,对众比丘的修行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乞食作为主要的事件出现在导入部分,是佛祖的一次精心安排。
解析佛的教育手段
说法的导入从平凡之处入手,显现了佛祖的教育手段已经到了很高的层次,吃穿住行都能拿来说法。从准备去化缘,一直到佛要打坐,每个行为细节都充满了佛法智慧,都闪耀着真理之光。具体说来,整个过程是佛亲自教大家修行菩萨道的六度波罗蜜。
乞食是教大家布施。不仅是教众生布施积福,更主要把福田给人送到家门口,当然就是对众生的大布施了。佛不辞辛劳,亲自率众乞食就是要让大家时时不忘布施之心。
盛装持钵是教众比丘持戒。乞食的时候穿上僧伽黎,这是戒律;自己带好饭钵也是戒律;饭钵的规仪尺度还是戒律。佛身着盛装,端着符合规格的餐具去乞食,是在示范如何遵守戒律。另外,次第乞食、整理内务这些行为中也有教持戒的寓意。
次第乞食主要是教众比丘忍辱。挨门挨户乞食不分贵贱贫富,就意味着看各种脸色,受各种待遇,吃各色食物,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威仪,不愤怒、不记恨、不结怨,就是忍辱的修行。
饭后一丝不苟的整理衣钵和洗脚则主要是教大家精进。整理和清洁都是一心向善,勤奋不懈的日常修行,佛在这里暗示诸比丘,要积少成多、累善成德,修行才会有飞跃。
在蒲团上盘膝打坐自然就是教诸位禅定。人的生理最适合坐禅,根据人的体形特征,坐禅是修定的最佳方式。因为肢体盘曲,全身的气自然就聚敛在丹田周围,这对禅定冥想极为有益。这一步是收尾,教众人人定静思,既帮助消化食物,也使大家对佛祖的举止言行有一个沉淀梳理的过程。
这五度波罗蜜并没有言传,而是身教,佛的一举一动都挥洒自如,流露着般若之光,他的目的也正是要考查大家这第六度的修行,看谁见机启悟,看谁解空第一。
很可惜,佛陀如此光芒四射的无言之法,只有一个人悟到了,那就是即将见机请法的须菩提。趁着机缘,再把无上般若之法用言语讲说一遍,让所有人在处处佛法的氛围里开悟,这是佛与须菩提两师徒的默契。
从最平凡处入手
释迦佛还没有开口,已经在讲《金刚经》了,不是通过言语宣讲,而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怎样来修行。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佛就穿起袈裟礼服,端上饭钵,进到舍卫大城乞食,从头到尾,都是很有威仪而且自然流畅的实践佛法,托钵,化饭,返回,吃饭,整理,清洁,打坐,没有一处执着表象。不执着在感官表象上,也就不会起生出虚妄,这就是安住真心的捷径,比用言语教你具体的方法、诀窍要可靠得多,因为言语说教很可能让人陷入语言的表象。所以在后面的言语说法中,释迦佛说完一个方法,又自己“否认”,并不是方法不对,而是怕众人对方法执着。释迦佛在这一段日常生活中向众人示范了修行佛法的正道,本意是教众比丘们依佛法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获得验证,才是真正得到了佛法。
佛陀的示范是让大家能够找到一个下手效仿的地方,所以一开始就是穿衣、吃饭这两样最平凡的日常事务。但越是平凡往往越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吃饭、穿衣其实是最污染人心的事情了。饭菜对口味,就容易引发食欲,多吃一些;反过来,饭菜没有滋味,难以下咽,心里就会很不痛快,甚至怨恨做饭的人。穿衣服也一样,体面、气派的衣服,会让穿它的人不由自主生出虚荣心来,反之就会自惭形秽,像济公那样破鞋烂帽还悠哉游哉的实属难得。佛就从这些地方入手,教众人吃饭、穿衣要心无挂碍。最隆重的礼服,是杂色碎布条缝起来的“福田衣”;饭食要次第乞讨,根本不想什么滋味,能糊口就行。佛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丝不苟,但却没有去考虑衣服是否光鲜,食物是否可口,这样自然就消除了虚妄之心。所以,对出家人来说,吃饭穿衣也是修行大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降伏虚妄、安住真心,就照着佛的样子去做。穿衣服不执着衣服是否养眼,吃饭不执着饭菜是否美味,乃至于出入、往返、清洁、打坐,一切都从容自然,这些才是修行的真功夫。进一步说,这样实践下去,无上般若大智慧,也会很快被启发出来。图解, 解金刚, 金刚经, 内容, 内容提要
图解金刚经.part01.rar
图解金刚经.part02.rar
图解金刚经.part03.rar
图解金刚经.part04.rar
图解金刚经.part05.rar
图解金刚经.part06.rar
图解金刚经.part07.rar
图解金刚经.part08.rar
图解金刚经.part09.rar
图解金刚经.part10.rar
图解金刚经.part11.rar
图解金刚经.part12.rar
图解金刚经.part13.rar
图解金刚经.part14.rar
图解金刚经.part15.rar
图解金刚经.part16.rar
图解金刚经.part17.rar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内容深奥且具有极高的哲学价值,其核心思想涉及无常、无我、空性、般若智慧等重要概念。随着现代读者对经典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图解金刚经作为一种新兴的解读方式,逐渐成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这部经典的有效工具。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图解金刚经”这类书籍的独特之处,分别是:图解金刚经的构成特点、图解金刚经的学习方式、图解金刚经的读者受众以及图解金刚经对传统诠释方式的补充与创新。通过这些角度的分析,我们将更加清晰地理解图解金刚经书籍在当代文化与佛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图解金刚经的构成特点
图解金刚经书籍的最大特点是将传统的文字解说与视觉图像结合,形成一种图文并茂的全新呈现方式。传统的《金刚经》解释主要依赖文字,而图解版则通过插图、表格、流程图等形式,帮助读者在视觉上直观地理解复杂的佛教哲学概念。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初学者快速理解内容的核心思想,也能为那些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的思考方式。
其次,图解金刚经通常会在每一章节或每一段的旁边,附上简短的释义或背景介绍。这些插图或图示通常结合经文中的关键词,帮助读者通过图像的方式理解难懂的佛理。例如,在解释“无我”或“空性”等抽象概念时,图解版常常通过图示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我”与“空”的关系,化繁为简。
除此之外,图解金刚经的内容一般会根据章节和小节进行分割,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个小节配上恰当的图示,使得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佛法的要义。图解不仅是对经文的补充,它本身成为了对经典的再创造,增强了文字理解的直观性。
2、图解金刚经的学习方式
图解金刚经的学习方式具有较高的互动性与实践性。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读者通常通过细致的文字注释进行深刻思考,而图解金刚经则通过视觉引导,使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形成多感官的参与体验。通过图像的提示,读者能够将抽象的佛教哲学思想转化为直观的感性认知,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另外,图解金刚经的学习方式通常更为灵活,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初学者可以通过图解版本快速获取经典的要义,而有一定佛学基础的读者,则能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获得更深的哲理启示。在学习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还能通过图示的方式加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形成图文并行的学习路径。
此外,图解金刚经常常融入了注释与解说,使得读者在浏览图文的同时,不仅能够获得视觉感受,还能得到文化背景的补充。这种双重刺激,使得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避免了单纯文字解释所带来的理解障碍。
3、图解金刚经的读者受众
图解金刚经书籍的受众群体广泛,既包括佛教信仰者,也包括对佛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对于佛教信仰者来说,图解金刚经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经典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使他们在修行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通过图解,信仰者可以结合图像内容,更加清晰地感悟佛法的智慧与慈悲,进而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对于普通读者,图解金刚经则具有更强的启发性。许多人接触金刚经是出于对佛教哲学或文化的兴趣,但由于传统经文的晦涩与抽象,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而图解版本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说明,降低了入门门槛,使得这一部经典的智慧能够为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无论是对佛学文化的入门学习,还是对佛教经典的进一步探究,图解金刚经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工具。
图解金刚经的另一类受众是佛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这些人群可以通过图解金刚经来拓宽自己的教学资源,并且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更加生动的教学内容。通过图解,学者能够将深奥的理论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4、图解金刚经对传统诠释方式的创新与补充
图解金刚经作为一种创新的解读方式,对传统的文字诠释方法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传统的金刚经解读通常依赖于文字和注释,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或遗漏。而图解版本通过插图和图表,将佛教哲学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视觉感知来理解复杂的思想。这样一来,图解金刚经不仅提升了经典的可读性,还增强了其对现代读者的吸引力。
另外,图解金刚经也突破了传统佛教经典阅读中的“静态”模式,它通过图示的动静结合,让经典的内容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例如,某些概念如“空性”或“无我”往往通过动态的图解方式呈现,使得这些理论不再只是书面的文字表达,而是通过生动的视觉形式让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
图解金刚经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它不局限于传统的经文注释,而是通过重新组织经典的内容结构,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方式。它不仅是对传统经典的诠释,更是一种现代视角的重构。这种创新不仅使得经典更具现代感,还进一步推动了佛学经典的普及与传播。
总结:
图解金刚经作为一种将佛学经典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解读方式,不仅使得金刚经的内容更加生动易懂,也为佛学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它通过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视觉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的深刻含义,尤其适合那些初学者和对传统文字难以深入理解的读者。同时,图解金刚经的出现也为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推动了经典文化的现代转化。
总的来说,图解金刚经不仅仅是对经典内容的补充,更是对佛教思想传播方式的一次创新尝试。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打破了传统阅读模式的限制,更在于它让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为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理解与接受。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