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白香山诗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文集,由清代汪立名编订。全书共四十卷,包含:《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诗集补遗》二卷,前附:年谱、年谱旧本。此为清康熙时期汪氏一隅草堂刊本,为清中期知名精写刻本。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他曾在《与元九书》里,将自己的诗作分类为 “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四类。而后元稹为白居易编辑《长庆集》,也采用这四者(不过 “杂律” 被改为 “律诗”),做为诗歌的分类。然而白居易后续自编文集,诗歌分类便仅剩下 “格诗”、“律诗” 两类。其中 “格诗” 可能是白居易自创的名词,汪立名、陈寅恪等人认为称 “格诗” 只是单纯为了与 “律诗” 做区隔而已 [1]。
白居易的诗歌现存近三千首,是唐代存世诗歌最多的作家。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文更为看重,为使其能流传下去。根据其《白氏文集自记》记录,他会不定期整理其诗集并抄录成册(共五份),然后送到其亲戚(侄子龟郎、外孙谈阁童)和各地寺庙(东都圣善寺、苏州南禅寺、庐山东林寺等)保存。
此书为清中期知名精写刻本。清初行世的白居易诗文集,颇有颠倒讹舛。汪立名编排此书参校了明代各本《白氏长庆集》和《唐音丁签》等。经过考证编排,书中字句,用万间堂校改本,苕溪草堂本、憩间堂所藏泰兴季侍御 [2] 依宋刻手校本等参校,对错误颇多纠正。《四库提要》中称其 “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
四库提要
国朝汪立名编。立名有《钟鼎字源》,已着录。唐白居易《长庆集》诗文各半。立名引宋祁之言,谓居易长于诗而他文未能称是,因别刊其诗,以成是集。又据元稹序,谓长庆时所作仅前五十卷,其宝历以后所作不应概名以 “长庆”。(案立名此论未确,已详辨于《长庆集》下。)因即其归老之地,题曰《香山》。参互众本,重加编次,定为《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又采摭诸书为《补遗》二卷。而以新定《年谱》一卷、陈振孙旧本《年谱》一卷并元稹《长庆集序》一篇、《旧唐书》本传一篇冠于首。复采诸书之有关居易诗者,各笺注于其下。居易集在东林寺者,陆游《入蜀记》称宋时已佚,真宗尝令崇文院写校,包以斑竹帙,送寺。建炎中亦坏于兵。其传于世者,钱曾所云宋本莫知存佚。旧有明武定侯家刻本,今亦罕见。世所行者惟苏州钱氏、松江马氏二本,皆颇有颠倒讹舛。胡震亨《唐音丁签》所录,又分体琐屑,往往以一题割隶二卷,殊为丛脞。立名此本,考证编排,特为精密。其所笺释,虽不能篇篇皆备,而引据典核,亦胜于注书诸家漫衍支离,徒溷耳目。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其书成于康熙壬午,朱彝尊、宋荦皆为之序云。
白香山诗集序(宋荦撰)、白香山诗集序(朱彝尊撰)、白香山诗集序(汪立名撰)、凡例
旧唐书本传、白香山年谱(汪立名撰)、白香山年谱旧本(陈振孙撰)、白氏文集自记、目录
长庆集二十卷
白氏长庆集序(元稹撰)
卷一:讽谕古调诗五言凡六十四首
卷二:讽谕古调诗五言凡五十八首
卷三:讽谕新乐府上二十首
卷四:讽谕新乐府下三十首
卷五:闲适古调诗五十三首
卷六:闲适古调诗四十五首
卷七:闲适古调诗六十一首
卷八:闲适古调诗二十七首
卷九:感伤古调诗五十五首
卷十:感伤古调诗七十八首
卷十一:感伤古体五言凡五十三首
卷十二:感伤歌行曲引杂体凡四十八首
卷十三:律诗五言七言凡九十二首
卷十四:律诗五言七言凡九十六首
卷十五:律诗五言七言九十九首
卷十六:律诗五言七言凡九十六首
卷十七:律诗五言七言凡一百首
卷十八:律诗五言七言凡九十四首
卷十九:律诗五言七言凡九十八首
卷二十:律诗五言七言凡四十首
后集十七卷
白氏后集自序(白居易撰)
后集一:格诗凡八十九首
后集二:格诗凡六十首
后集三:格诗凡五十八首
后集四:格诗凡八十六首
后集五:律诗凡八十四首
后集六:律诗凡六十八首
后集七:律诗凡一百一首
后集八:律诗凡一百首
后集九:律诗凡一百七首
后集十:律诗凡一百十四首
后集十一:律诗凡七十首
后集十二:律诗凡九十六首
后集十三:律诗凡八十首
后集十四:律诗凡九十八首
后集十五:律诗凡七十五首
后集十六:律诗凡一百首
后集十七:律诗凡一百八首
别集一:格律诗凡十一首
补遗上:格律诗凡五十五首
补遗下:杂体联句凡三十首
书名页题:古歙 [3] 汪西亭编订 白香山诗集 长庆集 后集 别集 白集补遗 一隅草堂藏板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汪立名,安徽婺源人,号西亭。清代着名藏书家、刻书家、学者。“一隅草堂” 为其堂号。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本文围绕《白香山诗集》的版本特征进行详细探讨,特别聚焦于清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二年汪立名刊本《白香山诗集》这一珍贵版本。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分析该版本的版本特性和文化背景,接着讨论《白香山诗集》及其各卷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再进一步探讨年谱与白居易生平的关系,以及汪立名的出版贡献。最后,总结该版本对后世研究白居易文学的推动作用,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本文旨在深入理解这一版本在诗集传世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结合相关的文化史背景,探讨它对后代学者的启示。
1、版本特性与文化背景
《白香山诗集》作为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的诗作全集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汪立名刊本所体现出的独特版本特性,不仅是对白居易文学成就的全面呈现,也是清代学术风气与出版技术的缩影。这一版本的出版年代(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二年),正值清代文化繁荣时期,汪立名作为当时著名的书坊出版商之一,其刊本的质量和严谨的校对工作使得这一版本成为研究白居易文学的基础资料之一。
该版本的诗集由汪立名在其“隅草堂”刊印,所用纸张精良,排版规整,文字清晰。这些出版特征不仅体现了汪立名在古籍出版上的精益求精,也反映了康熙时期学术追求的高标准。作为一部兼具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的出版物,汪立名的这本《白香山诗集》无疑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同时,汪立名对该版本进行了精心的校对和编排,使得它在当时的出版界中具有很高的声誉。通过这种精细的出版工作,《白香山诗集》成为了后世研究白居易诗歌的重要依据。汪立名通过这一版本,也为清代的古籍整理和出版树立了标杆,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2、《白香山诗集》各卷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白香山诗集》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集,其文学价值不可估量。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兼具“浅近易懂”与“内涵深刻”的特质,广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汪立名所刊《白香山诗集》的卷次包括《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和《补遗》二卷,涵盖了白居易创作生涯的各个重要阶段,呈现出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风貌。
《长庆集》作为最重要的部分,记录了白居易在长庆年间的创作成果,这一时期是白居易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还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社会风气的深刻关注。《后集》则是白居易晚年的诗作,展现了他在退隐后的闲适与反思,语言更加沉郁深沉,思想更加成熟。《别集》和《补遗》则包含了白居易在不同时期的散文、题跋、信札等,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这位诗人全面的理解。
从历史意义上看,《白香山诗集》不仅仅是白居易文学成就的总结,它还反映了唐代诗歌从盛唐的豪放转向中唐的平实,最终影响到晚唐的诗歌风格。白居易在诗歌中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融合,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普遍性,至今仍为人称道。
3、年谱与白居易生平的关系
《白香山诗集》中的年谱部分尤为重要,它详细记录了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创作历程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的互动。年谱分为《年谱旧本》和后来的修订本,前者由后世学者所编纂,后者则依托《白香山诗集》进行进一步补充和修订。通过这些年谱,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白居易从青年时期到晚年的创作心路历程及其政治经历。
年谱中的信息呈现了白居易一生的波澜壮阔,包括他在仕途上的起伏、对时政的批判,以及他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与坚守。通过年谱的描述,白居易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更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年谱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深沉思考与社会责任感。
此外,年谱还详细记录了白居易与其他文学家的互动,如与元稹的友谊、与杜牧的诗歌交流等。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中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4、汪立名的出版贡献与学术影响
汪立名是清代著名的书坊老板,他经营的“隅草堂”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声誉。汪立名不仅在图书出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注重书籍的学术性与史料价值。通过他对《白香山诗集》的出版,汪立名为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版本。汪立名严谨的校对工作,使得这一版本在准确性上得到了保证,成为后代学者研究白居易诗歌的基础。
汪立名的出版贡献不仅体现在对《白香山诗集》的传世,还在于他推动了清代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汪立名的精心校对与出版,使得这一版本的《白香山诗集》成为学术界的重要资料。在清代的学术风气中,汪立名的这一做法树立了高标准,影响了整个古籍出版行业。
这一版本的出版,也使得更多的学者能够接触到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推动了后世对白居易文学的深入研究。从清代到民国,再到现代,汪立名的这本《白香山诗集》为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总结:
综上所述,清康熙四十一至四十二年汪立名刊本《白香山诗集》不仅是一本精美的诗集版本,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这本版本,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白居易的文学成就,还能够窥见白居易生平与创作背后的时代风貌。汪立名对这一版本的出版贡献,推动了古籍出版和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
这一版本的《白香山诗集》不仅对研究白居易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今天回顾唐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汪立名的出版努力,为我们保存并传承了这一部文学瑰宝,值得后人敬仰与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