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 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花)经”,比喻经典的洁白纯净。《妙法莲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此汉文本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自序品第一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此内含宋刊清宫旧藏本、南宋刊思溪藏本。
《妙法莲华经》(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简称《法华经》,法华三部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无量义经》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 “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为 “白莲花”,以莲花(莲华)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为 “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此清宫旧藏宋刊本,卷首扉画有题记「九龙吐水」、「佛母」、「伽那城坐/于菩提树」、「太子出于释官」、「年始二十五/示人百岁子」、「兵战有功/赐与象马」、「好色香药/与子令服」。
扉画
卷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卷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卷三
药草喻品第五
授记品第六
化城喻品第七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师品第十
见宝塔品第十一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劝持品第十三
卷五
安乐行品第十四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卷六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卷七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卷首题: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鸠摩罗什,又译作 “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意为 “童寿”,常略称为 “罗什”;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龟兹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着名译师。译着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论》、《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等等
《思溪藏》是宋私刻大藏经。《思溪藏》有前后二种版本:一是《圆觉藏》,又称《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湖州本》、《思溪圆觉藏》、《前思溪藏》。由湖州(今浙江吴兴)王永从全家出资,大慈院和圆觉院劝募,始刻于北宋末年 (1127 年),南宋绍兴二年(1132 年)基本完成。全藏共计 1435 部,5480 卷,分作 548 函,千字文函号自 “天” 至 “合”。另一版是《资福藏》,又称《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思溪资福藏》、《后思溪藏》。开雕地点为安吉州 (今浙江吴兴) 思溪资福寺。开雕时间在《前思溪藏》之后,完成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 年)。全藏共收经 1459 部,5940 卷,分作 599 函,千字文函号自 “天” 至 “最”。版式与前思溪本同。也有学者认为《资福藏》是根据《圆觉藏》增刻而成,因南宋时湖州改名安吉州,又思溪圆觉禅院获赐为 “法宝资福禅寺” 之故。其中 “天” 至 “合” 字号 548 函,两藏完全相同,而自 “济” 字号以下则为资福寺所补刻部分。(介绍来源)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卷一:序品第一、方便品第二
卷二:譬喻品第三、信解品第四
卷三:药草喻品第五、授记品第六、化城喻品第七
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法师品第十、见宝塔品第十一、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持品第十三
卷五:安乐行品第十四、从地涌出品地十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卷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法师功德品第十九、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嘱累品第二十二、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卷七: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陀罗尼品第二十六、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卷首为: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终南山 释道宣 述
《思溪藏》是南宋靖康元年由湖州路王永从兄弟一家舍资刊刻的大藏经。又称湖州本、浙本或南宋本。于思溪圆觉禅院刻板。宋高宗绍兴二年刻成,550 函。到淳佑年间,经过一百多年,开始重新刊雕损坏的经板。补雕以后,经板恢复了使用。根据现在保留下来的思溪版大藏经来看,补板后又印刷了不少,圆觉禅院改名为资福禅院。南宋端宗景炎元年,资福禅院遭到蒙古军伯颜破坏,寺院、经坊以及大藏经板全部被烧毁。
释道宣,俗姓钱,字法遍,原籍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一作丹徒人,自称吴兴人(《释迦方志》),生于京兆长安。东汉富春侯钱让之后。唐代高僧,佛教南山律宗开山之祖,又称南山律师、南山大师,世称 “律祖”。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宋刊经折装本》这一珍贵的佛教经典进行详细阐述。该经书由著名僧人鸠摩罗什所译,是《法华经》系列中最具影响力的版本之一。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该经书的历史背景与佛教经典的重要性,二是《妙法莲华经》在古代佛教传播中的作用,三是该宋刊经折装本的版本特点与珍贵性,四是该版本在现代研究中的学术价值。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妙法莲华经》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学术意义。
1、历史背景与佛教经典的重要性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佛教三藏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其内容主要讲述了佛陀的无上智慧和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鸠摩罗什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佛经翻译家之一,他所翻译的《法华经》被誉为“妙法莲华经”,为其在佛教经典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妙法莲华经》的核心思想是“法华三昧”,强调佛教的普遍性和众生平等。其提倡所有众生都可以通过修行获得成佛的机会,不论其种类、性别、身份等差异。这一教义的提出,不仅对佛教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也成为了佛教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佛教历史上,鸠摩罗什的翻译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以精湛的语言能力和对佛教经典的深刻理解,将原文的意义精准地传达给了中国的佛教徒,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也使得《妙法莲华经》成为了佛教徒修行的重要经典之一。
2、在古代佛教传播中的作用
《妙法莲华经》的传播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鸠摩罗什翻译之前,中国佛教的经典大多是从印度直接传入,但许多经典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鸠摩罗什通过其深入的理解,将这些经典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汉语,使得佛教思想能够更加顺畅地在中国生根发芽。
《妙法莲华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认为是“法门中最上乘”的经典之一。它不仅在宗教仪式和修行方法上对佛教徒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留下了浓重的印记。随着《法华经》的传播,许多与佛教相关的学术流派、宗教活动以及文学作品都得到了广泛发展。
此外,《妙法莲华经》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许多古代的寺庙和佛教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妙法莲华经》的影像和雕刻。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源泉,激发了无数艺术家、书法家、画家等创作出大量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作品。
3、宋刊经折装本的版本特点与珍贵性
《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宋刊经折装本》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版本之一,其珍贵性不言而喻。首先,它代表了唐代乃至整个宋代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出版技术水平。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佛教经典的印刷和传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宋刻本的制作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宋刊本《妙法莲华经》的经折装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的出版工艺。与现代的精装本不同,古代的经折装本通常是通过将卷轴上的经文折叠成册,再进行装订。这种装订方式不仅方便携带,还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是古代印刷技艺的代表之一。这种传统的装订方式也赋予了该本经书更为深厚的历史感。
宋代的印刷技术相较于前代已有了很大提升。使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将经典内容以整齐、规范的格式呈现,避免了手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失真。宋刊本《妙法莲华经》不仅在印刷质量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字形、排版和书法艺术也均体现了宋代的文化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4、现代研究中的学术价值
今天,宋刊本《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宋刊经折装本》作为珍贵的佛教经典遗产,依然对学术界产生着重要影响。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其宗教内容,还注重对其版本、印刷、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经典的传播过程及其文化影响。
近年来,随着佛教研究的深入,宋刊本《妙法莲华经》的学术价值也逐渐被认识到。许多学者通过对这一版本的翻阅与研究,揭示了唐宋时期佛教翻译与出版的技术特点。通过与其他版本的对比,学者们能够从中提取出关于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珍贵信息,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宋刊本《妙法莲华经》还成为了古籍修复和保护的经典案例。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对这一古籍进行数字化保存、翻译以及考证工作,以便后人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化遗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挖掘这一版本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对佛教经典的研究与传播。
总结:
通过对《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宋刊经折装本》的详细阐述,我们不仅了解了其在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地位,还看到了其在历史、文化及学术研究中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在古代佛教传播中的作用,还是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价值,这一版本都展示了其不凡的文化传承和学术意义。
如今,《妙法莲华经》作为佛教经典之一,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传颂。它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成为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