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冷战与知识外交:美国战略与东亚方针》(简体)森口(土屋)由香 , 川岛真 , 小林聪明 , 金岚 , 藤冈真树【文字版_PDF电子书_】
书名:文化冷战与知识外交 作者:森口(土屋)由香,川岛真,小林聪明,金岚,藤冈真树 出版社:麦田 译者:周俊宇,陈柏杰,蔡传宜 出版日期:2024-10-3 页数:584 ISBN:9786263102514 | 0.0 豆瓣评分 | 点击喜欢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冷战时期,权力与知识的一体两面,如何影响外交?
国际赛局╳知识霸权╳文化政治
第一本从「知识外交」角度书写的「冷战史」
集结台日中美韩学者‧探讨文化冷战的关键时刻
东亚着名外交史学者森口(土屋)由香、川岛真、小林聪明主编
知识霸权与国际政治情势密切相关……
技术援助、媒体事业、新闻教育、研究资金、原子能研究
──比武力更有影响力的「文化政治」!
因应冷战时期特殊的国际情势,大国「美国」在维持国际情势平衡,又想以各种非军事方法对抗共产势力,因此在东亚各国採取各种因应方法。其中,以「知识」做为外交手段,是当时与各国交往的「特色」之一。本书以美国在冷战时期在东亚各国的所做的「文化个案」为例,探讨这个特殊的外交手段与形式。
|| 从三个方向了解知识外交 ||
▶ 从「了解外国」的区域研究出发,阐明亚洲与美国如何参与知识生产,以及其与军事和安全保障领域不同。
▶ 科学知识的影响,尤其是冷战初期美国和东亚各国间频繁地进行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的三个领域,原子能科学、生物学、农业技术。
▶ 探讨以知识和讯息传播手段的新闻专门知识为对象,聚焦在其中的政治性和行为主体性两层面。
冷战史研究在二十一世纪后日益多样化,更加强调冷战的多元性。冷战不只是东西对立,亦与去殖民化和民族主义兴起复杂相关,冷战的起源也可回溯至工业革命。冷战期间美国所推动的「现代化」和「开发」,起源自一九三○年代的「罗斯福新政」 或更早之前。因此,冷战研究的对象除了空间与时间扩大,对于东西对立的本质也有更多元的理解。
具体而言,冷战不仅是意识型态对立和核子军备扩张竞赛,也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竞争,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包含第三世界等国家的认同。法兰西斯・桑德斯(Francis Saunders)的「文化冷战」,以及肯尼斯.奥斯古德(Kenneth Osgood)的「总体冷战」等形容,正展现出冷战的新诠释。同时,研究者们对于文化冷战中文化和资讯「供给者」、「接受者」这种单纯的二元对立也开始表示疑问。潘妮‧冯‧爱绅(Penny M. Von Eschen)聚焦于美国的爵士乐,描绘其与美国国务院政策制定者欲将音乐利用于文化外交的意图相反,跨越国界与文化,自在地传播流动性和可塑性。日本、中国、韩国、台湾的研究者们也开始关注音乐、电影、广播、电视、文学等文化面向讨论冷战。
然而,在这样的文化冷战研究系谱中,「学术知识」与「专门知识」的样貌未必充分。特别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东亚的知识生产,直至近年研究仍付之阙如。「学术知识」、「专门知识」是暧昧的词彙,本书将学院所生产的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体系性知识称作「学术知识」,将实务性专门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总称为「专门知识」,例如新闻传播这类工作所需的知识。而在「学术知识」里,有时也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使用「科学知识」(或「科技知识」)一语称之。「学术知识」和「专门知识」构成了各个国家和社会主流媒体言论框架,或是知识沟通的基础,对于世界认识和价值判断造成的影响也很重要。
有鉴于此,本书特别处理区域研究、原子科学、生物学、农学、新闻的案例,考察东亚「学术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建构,以及其中所渗入的政治性。聚焦这些案例的意义,在于其中可以看到美国以及多种不同主体争夺知识主导权的样貌。而冷战初期形成的「学术知识」与「专门知识」,即使在冷战结束后在东亚依然具有统治地位,影响至今。
本书透过日本、美国、中国、韩国、台湾研究者跨境的共同研究,以鸟瞰和区域比较综观冷战初期的东亚局势为本书一大特色。同时,藉由探讨区域研究、科学技术、新闻事业三个不同「知识」领域,比较和检视参与专家或管辖政府部门、以及作为专业学门起源各异的各领域中的美国与东亚间关系,也是本书的另一特点。透过这样的结构,本书应能带给读者们过去冷战史或文化冷战研究中未曾出现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森口(土屋)由香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科教授
川岛真
东京大学大学院总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小林聪明
日本大学法学部教授
金岚Miriam Kingsberg Kadia
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历史学系教授
藤冈真树
京都大学国际高等教育院兼任讲师
中生胜美
樱美林大学文理总合学群教授
佐藤悠子
驹泽大学兼任讲师
友次晋介
大阪经济大学国际共创学部副教授
文晩龙
全北大学科学文明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林于翔James Lin
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
水野宏美
明尼苏达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蓝适齐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张杨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车载永
忠南大学言论情报学科名誉教授
许殷
高丽大学文学院韩国史学科教授
译者简介
周俊宇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助理教授,东京大学大学院总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地域文化专攻)。着有《党国与象征》及多篇学术论文、译有《日本政治史》(合译)等书。
陈柏杰
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科硕士、博士候选人(国际社会科学专攻)。着有〈台湾の国际レジームへの参加と「台湾要因」──GATTを事例として〉(暂译:台湾的国际建制参与及「台湾因素」──以GATT为案例)等学术论文,译有《日本政治史》(合译)等书。电邮:chenpochieh@gmail.com
蔡传宜
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兼职译者,译有《帝国航路》、《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等书,参与《历史的转换期》系列部分册数审校。电邮:istasai.c@gmail.com
目 录:
序章
第一部:区域研究
第一章 冷战下台湾的中国研究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支援
第二章 冷战下的合作──一九四五至一九六○年间美国的日本学研究
第三章 一九六○年代日美间的「现代化」争论──箱根会议上围绕价值体系与历史认识的断层
第四章 有关朝鲜知识的形成与马科恩夫妇──以太平洋战争前后美国学术界与政策制定小组的关系为中心
关键思考一 口述历史与档案资料学下的战后史
第二部 科学技术
第五章 中国原子能研究的萌芽──在内战与冷战之间
第六章 密西根纪念凤凰计画与台湾──美国公立大学的对外原子能技术援助
第七章 日落帝国的科学知识──去殖民化时代的英国原子能外交
第八章 冷战空间的再发现──非军事区生态调查中的科学政治
第九章 开发的殉教者──一九五九至一九七台湾农业援外工作与越南共和国五年
关键思考二 从技术援助的观点看帝国亚洲与冷战亚洲
第三部 新闻事业
第十章 因「美援」而交会的台湾「高等」与「侨生」教育──以政治大学新闻系为例
第十一章 冷战时期香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形成与美国的影响
第十二章 美国教育交换计画与冷战期间韩国新闻的美国化
第十三章 驻日盟军总司令占领期日本记者的美国招聘计画──洛克菲勒基金会、哥伦比亚大学、民间情报教育局
关键思考三 专门知识的民事行动──从美军到韩军
后记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文化冷战与知识外交:美国战略与东亚方针》是一本关于美国如何在冷战时期通过文化和知识外交策略来影响东亚地区的学术著作。本书由森口(土屋)由香、川岛真、小林聪明、金岚和藤冈真树等人共同编著,聚焦于文化冷战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美国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教育交流和学术网络构建外交影响力,尤其在东亚地区的表现。通过对比美苏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书中深入探讨了美国政府如何通过文化输出、学术交流等方式,将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传播到东亚国家,并以此塑造这些国家的政治态度与社会结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本书进行详细分析:文化冷战的背景与理论框架、美国的知识外交战略、东亚国家对文化冷战的回应、以及文化冷战对东亚地区的长期影响。
1、文化冷战的背景与理论框架
文化冷战作为冷战期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美国与苏联之间不仅通过军事、经济手段进行对抗,还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文化成为了争夺心智与思想的关键资源。美国政府通过“文化外交”工具,借助美国的电影、文学、音乐、教育等文化产业,传播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等价值观,试图抵制苏联及其影响力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这一过程中,美国与东亚国家的互动尤为复杂,既受到美国自身冷战战略的影响,也受到东亚各国社会政治形势的深刻影响。
书中提出的文化冷战理论框架,主要强调了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的塑造作用。作者指出,文化冷战不仅仅是一场文化产品的输出和交换,更是通过文化手段进行软实力争夺的一种外交策略。通过这种方式,美国在东亚地区建立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为其在经济、政治上的战略利益提供了支持。特别是对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的影响,使得这些国家在冷战期间逐渐形成了与美国战略一致的政治态度和文化认同。
通过对文化冷战的详细阐述,书中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美国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文化与知识传播来达成政治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美国政府将文化当作战略工具来对抗意识形态的敌人,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交往方式,尤其是在冷战期间。
2、美国的知识外交战略
美国的知识外交战略,是美国文化冷战的一项核心内容。在冷战初期,美国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和经济手段难以在意识形态上击败苏联,因此,美国开始通过全球范围的学术合作、知识共享、文化交流等方式来增强其软实力。这种知识外交战略,除了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输出,还通过在东亚地区设立文化中心、奖学金项目、学术讲座等途径,扩大其学术与教育的影响力。
书中对美国知识外交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美国通过对东亚地区的教育体系进行渗透和影响,逐步改变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结构。例如,美国通过向日本、韩国和台湾派遣教育专家,帮助这些国家进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美国还通过派遣学者和专家,推动东亚国家对西方社会科学、政治理论和经济学的学习。这些学术合作和交流,不仅推动了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增强了这些国家与美国的政治联系。
美国的知识外交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学术交流上,还通过文化产业的推动,增强了东亚国家对美国的认同。例如,美国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它们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入东亚国家,逐渐形成了对美国价值观的广泛接受。这一过程对于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它们与美国的关系建立起了深刻的联系。
3、东亚国家对文化冷战的回应
东亚国家对美国的文化冷战战略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采取了多样的回应方式。尽管美国通过文化外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东亚国家的认同,但这些国家在接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会根据自身的政治和社会需求进行筛选和调整。这一过程中,东亚各国的回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日本是文化冷战中的一个特殊案例。在美国的强力推动下,日本在战后迅速接受了美国的文化输出,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方面。然而,由于日本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虽然在形式上接受了美国文化的影响,但在内心深处,许多日本人仍然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对美国文化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模式,即在接受美国现代化影响的同时,也在其文化内部进行了自我反思与改造。
韩国和台湾的情况与日本类似,尽管这两个国家在冷战期间的政治走向和经济发展深受美国影响,但它们在文化上也并非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特别是在韩国,由于长期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影响,韩国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更加谨慎和选择性。在文化冷战的框架下,韩国在引入美国文化的同时,也努力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和特色。
4、文化冷战对东亚地区的长期影响
文化冷战对东亚地区的长期影响是深远的。在冷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随着中国崛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亚的文化格局也发生了转型。文化冷战的遗产,仍然在这一地区的文化认同和外交政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美国的文化外交战略在东亚地区的成功,不仅为美国争取了重要的战略盟友,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东亚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美国文化的输出,特别是通过电影、电视、音乐等形式的传播,使得东亚国家的民众在文化上产生了与美国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消费模式上,还体现在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以及国际立场上。
然而,随着东亚地区的国家逐渐崛起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力量,文化冷战时期的美国影响力也面临着挑战。中国的崛起,以及东亚国家文化自主性的增强,意味着美国在该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可能逐渐减弱。然而,文化冷战的遗产仍然深刻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内政结构,尤其是在美国与东亚国家的外交关系中,这种文化认同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
《文化冷战与知识外交:美国战略与东亚方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冷战时期美国如何通过文化和知识外交,塑造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社会格局。通过对美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娱乐的体现,更是国家之间竞争和合作的关键工具。
本文通过对文化冷战的历史背景、美国的知识外交策略、东亚国家的回应以及长期影响的分析,展示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态度,也为全球范围内的软实力博弈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