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董铁柱【文字版_PDF电子书_】
书名:谎 作者:董铁柱 出版社:中华书局 译者:无 出版日期:2024-4 页数:375 ISBN:9787101165746 | 7.1 豆瓣评分 | 点击喜欢 | 全网资源sm.nayona.cn |
内容简介: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着的详细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的着作,对于其文体性质,一直存有争议。本书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吴越春秋》放到两汉到魏晋的哲学思想脉络中考察,在深研文本、深入叙述肌理、广泛吸收国际学界前沿理论的基础上,把“说谎”作为解读《吴越春秋》的一条主线,所有话题的探讨都以“说谎”为中心而展开。
本书所指的“说谎”有其特定的文化政治内涵。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谎言”的内涵,还对“谎言”的类型、性质和表现有着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透过“说谎”这面镜子,勾践、伍子胥等春秋重要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很可能是第一本如此详细讨论“说谎”的书。把“说谎”当作解读《吴越春秋》的一条主线,将其理解成吴越争霸中的关键因素,所有话题的讨论都以“说谎”为中心展开。对于“谎言”的种类、性质和表现有着细致入微的分析,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予以展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框架。
☆作者受过良好的西学训练,对于国际学界的前沿理论非常熟悉,同时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功底,在古今中西的交汇视野中阐释《吴越春秋》中“谎言”的内涵及表现。行文流畅,分析富有条理,引人入胜。
☆对于熟悉的历史人物,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比如认为伍子胥之所以被夫差“抛弃”,是因为功成之后变得不再“说谎”;历史上传颂不已的季札,或许是一个“恶”的纵容者。本书并不是简单的翻案,而是基于深刻的心理分析和历史情境还原,给出坚实有力的判断。
☆关注小人物的历史命运。比如讲刺客要离的悲剧命运,令人动容。讲无名渔夫和女子对于伍子胥的帮助,折射出当时底层人物的善良品格。
作者简介:
董铁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出版有《孔子与朽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演而优则士:〈世说新语〉三十六计》等,译有《与历史对话:二十世纪中国对越王勾践的叙述》《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在《文史哲》《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 录:
前 言
从《吴越春秋》看“说谎”
一、 伍子胥和勾践:两个“说谎”大师的较量
二、 为什么要“说谎”
三、 司马迁们的失声
四、 解读“说谎”的视角
第一章 “说谎”与打开《吴越春秋》的三把钥匙
一、 先秦思想家眼中的“隐”
二、 《吴越春秋》与绕着讲的传统
三、 把“说谎”看成一场博弈
第二章 主动“说谎”的三个理由
一、 为了洗刷耻辱
二、 为了调和角色冲突
三、 为了权力
四、 “说谎”、正名与正义
第三章 为他人的被动“说谎”
一、 渔父和女子:“说谎”、自尽与回报
二、 刺客要离:“说谎”与投江不得
三、 隐士公孙圣:不“说谎”的后果
四、 圣臣范蠡:被动“说谎”与全身而退
五、 儒者子贡:“说谎”与保全鲁国
第四章 “谎”与自欺
一、 文种和伍子胥:自欺以忠
二、 夫差与太宰:自欺以仁
三、 刺客专诸:自欺以智
四、 延陵季子:自欺以义
第五章 “谎”与“知”
一、 不知而知:让对方轻视自己
二、 由知而知:不需要“欺骗性”的“谎言”
三、 赵晔的自知:放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 是否忠臣:世人眼中的伍子胥
五、 是否昏君:夫差的两种死法
第六章 赵晔的“谎言”:藏思想于故事
一、 《吴越春秋》:一种阐述思想的新模式
二、 天与人:天是权威还是幌子
三、 言与意:言者和听者交流的可能
四、 人与人:从等级到独化
五、 人性:善恶之间选择名教或自然
余 论 故事即思想
注 释
后 记
浏览器不支持脚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是董铁柱通过对《吴越春秋》中的人物与事件进行分析,探讨了忠诚与谋略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复杂性与辩证关系。董铁柱通过解构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剖析了以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为代表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谋略,并揭示了其中充斥的谎言、欺诈与虚伪,以及忠诚与背叛的多重面貌。他通过细致的历史分析,呈现了忠诚与谋略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有背离与对立的冲突。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回顾了《吴越春秋》的历史事件,还从忠诚、谋略、权谋、谎言四个维度进行深入阐释,呈现出人物命运和历史演进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董铁柱深入挖掘了忠与谋在政治斗争中的互动与挑战。
1、忠诚与背叛的双重性
《吴越春秋》中的忠诚与背叛是贯穿整部作品的重要主题。吴王夫差对越王勾践的复仇情节充分体现了忠诚与背叛的错综复杂。在历史中,忠诚常被视为君臣关系中的理想美德,但在《吴越春秋》中,忠诚却被不断扭曲,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勾践在被吴国俘虏后,表现出对吴王的忠诚,表面上恭顺,而内心却策划复仇。这种表面忠诚与实则背叛的行为正是忠诚的双重性所在。
此外,吴国内部也充满了忠诚与背叛的博弈。例如,伍子胥忠心耿耿地辅佐吴王,却在王权更迭的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背叛自己的君王。而另一面,吴王夫差也时常面临忠臣与奸臣的选择,如何区分忠与不忠,成了他治国理政的难题。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忠诚变得既是力量的支撑,也可能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忠诚与背叛的双重性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更加深刻地体现在人物的个人命运上。在《吴越春秋》这一历史舞台上,许多看似忠诚的人物,最终都难以避免命运的背叛。而那些背叛了自己的君主与国家的人,往往最终能因聪明的谋略而存活下去。这种权力的阴谋和人物的忠诚变得愈发难以区分。
2、谋略与智者的博弈
谋略是《吴越春秋》中的另一大核心议题。无论是吴国的夫差,还是越国的勾践,抑或是两国之间的谋士,如孙武、范蠡等,都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和计谋。谋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策略,它同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政治走向与人物的命运。董铁柱在分析这些人物时,指出了谋略在忠诚和背叛之间的中介作用。
例如,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便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他不仅通过忍辱负重来打破吴国的压制,还通过使用谋士范蠡的智谋来获取战争胜利。这种谋略并非单纯的军事策略,更包含了心理战和权力斗争中的巧妙布局。勾践能够伪装成忠诚的臣子,暗地里进行反叛的筹划,正是其深厚谋略的体现。
另一方面,吴王夫差虽然是一个权力雄厚的君主,但他对谋略的过度依赖,特别是在面对勾践时的错误判断,使得他最终走向失败。夫差一方面轻信那些过分忠诚的臣子,另一方面又过度自信,忽视了敌国的智谋。董铁柱强调,这种对谋略的误判与失策,展示了聪明才智与政治判断力在权力博弈中的至关重要。
3、权谋与伦理的冲突
权谋与伦理的冲突在《吴越春秋》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古代中国的权谋往往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个人权力的最大化,而伦理道德则常常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忠诚与背叛、智慧与诡计相互交织,伦理常常成为权谋的附属品。
《吴越春秋》中的诸多谋略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忠诚观念,还揭示了权谋的伦理困境。勾践为复仇假装臣服于吴王,表面上的忠诚与背地里的反叛形成了强烈的伦理反差。董铁柱分析认为,这种行为并非单纯的道德沦丧,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生存与胜利的战略选择。
在另一层面,范蠡的谋略则体现了一种以国家利益为主的伦理观。他选择辅佐勾践,最终帮助越国东山再起。然而,范蠡的做法也是一场个人权谋的博弈,在帮助国家复兴的同时,他也在谋求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利益。这种权谋与伦理的冲突,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
4、历史叙事中的谎言与真相
《吴越春秋》中的谎言与真相相互交织,构成了复杂的历史叙事。董铁柱认为,历史中的许多“忠诚”与“背叛”常常带有强烈的谎言色彩。这些谎言不仅是人物间的欺骗,更是历史叙述者对事件的选择与加工。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权力所操控,而“谎言”则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重要武器。
例如,勾践在吴国被囚禁期间,表面上忠心耿耿,然而他实际上在伺机而动,等待着机会反攻吴国。这种表面上的忠诚是对吴王的谎言,也是他能最终复仇的关键。董铁柱指出,历史叙事中的谎言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诠释,它们往往构建了一种看似合理的历史进程,使得历史充满了戏剧性。
此外,历史的编纂者往往以胜利者为中心来书写历史,造成了历史真相的失真。在《吴越春秋》中,吴国的失败被简化为吴王夫差的错误判断,而越国的胜利则被归功于勾践的智慧。这种对“真相”的叙述,往往带有强烈的历史选择性,董铁柱通过对这些谎言的剖析,揭示了历史叙述中的多重维度。
总结:
通过对《吴越春秋》中的忠诚与谋略的分析,董铁柱揭示了古代历史中复杂的人性与权力博弈。在忠诚与背叛、谋略与智慧之间,历史人物的命运展现出不可预测的走向。这种政治斗争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智慧与勇气,还受到伦理、谎言与真相的深刻影响。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剖析,董铁柱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是人性、智慧与道德的碰撞。
总体而言,历史中的忠诚与背叛、谋略与智谋、伦理与权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政治图景。董铁柱的《谎:《吴越春秋》里的忠与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历史中的忠诚与背叛、智慧与谋略、谎言与真相的关系。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