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宣和集古印史》为明代来行学摹刻的集古印谱。全书共八卷,分六十类,共存秦汉至隋唐官印一千五百余方,按官职大小排列,上起秦国玉玺,下至军曲候官等基层军官及蛮夷君王印,印下有释文、钮制及考证。后附虎符、钮制、印则。此为宝印斋藏板,明万历时期徐安钤印刊本。
此书自序中称来行学某日耕于石箐山畔,见桐棺裂,得朱筒一函,内有蜀锦重封《宣和印史》一卷,素丝玉轴,朱印墨书。原是宋代南渡之后好事家所藏,殉葬于墓。考辑录古印为书,始于宋晁克一的《集古印格》,书为一卷,见于《郡斋读书志》。晁氏之书自宋以来诸家书目不载。又考《衍学古编》末有明隆庆二年罗浮山樵附录五条,其 “世存古今图印谱式” 条内载有 “《宣和印谱》四卷”。计其年月,恰在此书初出之时。实际上,来行学这本《宣和集古印史》绝非古有,况桐棺易朽,何以南宋至明代尤存呢? 为书伪托之风,近古尤为盛行,此书为来行学作伪,就不足为怪了。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为存目。
全书标明来行学摹刻,为何又称《宣和集古印史》?史上《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乃赵宋皇家收藏书画目,享誉极高。既有书画,焉能无印?于是就有了《宣和集古印史》。而来行学 “耕于石箐山畔”,又何能得皇家所藏印谱呢?自序云 “桐棺裂,获丹筒一函,内蜀锦重封宣和印史一卷,凡载官印千二百有奇,私印四千三百有奇,旁皆音释文字”。这段传奇文字纯为促销噱头,无非是借 “宣和” 二字,增加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书成后又请江南大名士屠隆作序。屠序显为润笔丰厚之作。故《四库全书总目》云 “屠隆作序极称之,殊非定论也”。
宣和集古印史官印序(屠隆撰)、自序(来行学撰)
刻宣和集古印史官印例、杨氏印谱序(王沂撰)、吴氏印谱序(揭汯书)、顾氏印谱序(王穉登撰)
卷一:刻秦玺自序、秦玺考、秦玺第一、小玺第二
卷之二:王印第三、君印第四、公印第五、侯印第六
卷之三:伯印第七、子印第八、男印第九、三公印第十、相印第十一、卿印第十二、大夫印第十三、尹印第十四、太守印第十五、刺史印第十六、御史印第十七
卷之四:史印第十八、郎印第十九、宰印第二十、令印第二十一、长印第二十二
卷之五:佐印第二十三、尉印第二十四、丞印第二十五、使者印第二十六、谒者印第二十七、仆射印第二十八、事印第二十九、参军印第三十、文学印第三十一、士印第三十二、父老印第三十三、府印第三十四、监印第三十五、仓印第三十六、青宫僚属印第三十七
卷之六:将军印第三十八、将印第三十九、督印第四十
卷之七:军印第四十一、都尉印第四十二、校尉印第四十三、司马印第四十四、军曲印第四十五、候印第四十六
卷之八:蛮夷王印第四十七、蛮夷君印第四十八、蛮夷侯印第四十九、蛮夷将军印第五十、蛮夷将印第五十一、蛮夷督印第五十二、蛮夷尉印第五十三、蛮夷长印第五十四、蛮夷邑长印第五十五、蛮夷仟长印第五十六、蛮夷佰长印第五十七、蛮夷三老印第五十八、馆阁印第五十九、年纪印第六十
附:虎符、钮制、印则
来行学,字颜叔。杭州人,一说为萧山人。生平事迹记载不多,除《印史》外尚有写刻袖珍本《花间集》传世。自序云 “耕于石箐山畔者”。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本文围绕《宣和集古印史. 明. 来行学编. 八卷. 明万历时期钤印. 宝印斋藏板徐安刊本》这一古籍展开讨论,首先对其历史背景、版本特点、内容构成及其文化意义进行概述和分析。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书籍的历史背景、版本特色、内容分析和文化影响四个角度深入探讨。在阐述过程中,结合明代文化、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宣和集古印史》对古代印刷艺术和书籍收藏史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在历史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和学术价值。最终,文章对该书的传世价值做出总结,并结合相关背景提出思考。
1、历史背景与出版缘起
《宣和集古印史》是由明代学者来行学编纂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宣和印社”。这一社团致力于古代印刷文化的保存与整理,其创办的《宣和集古印史》是对宋代和之前的印章、印谱、书法等文化遗产的总结与梳理。书名中的“宣和”指的是宋宣和年间,这一时期中国印章文化达到顶峰,许多经典的印章和印谱都涌现出来。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项目,《宣和集古印史》的出现标志着明代对宋代文献的珍视与继承。
《宣和集古印史》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成为了明代学者研究古代印章艺术的宝典之一。来行学作为当时学术界的重要人物,利用这一时期学术风气的繁荣,聚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最终形成了八卷本的《宣和集古印史》。此书的出版不仅反映了明代文化的复兴,还体现了对历史文物保存的高度重视。
明万历年间的出版背景也为该书的传播与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明代的印刷技术逐渐成熟,木刻版画和雕刻印刷成为主流,书籍的流通与普及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得以更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在文人墨客的推动下,古籍的收藏、整理和传播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2、版本特色与钤印分析
《宣和集古印史》的版本特色可以从其出版方式、印刷质量和钤印进行分析。作为一部专门收录古代印章、书法和篆刻的著作,明代万历时期的刊本具备了极高的版本价值。这一版本的《宣和集古印史》由宝印斋藏板徐安负责刊行。宝印斋是明代知名的书籍藏馆和印刷工坊,徐安是该馆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其雕刻技艺高超,印刷质量精良。徐安的刊本常以精湛的工艺和高质量的纸张为特点,成书后为藏家所珍视。
该版本的《宣和集古印史》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钤印。明万历时期的钤印不仅是书籍权威性的象征,更加体现了当时文人对印章艺术的重视。该书上所钤的印章多为名家所刻,既有书法大家的个人印章,也有明清时期重要的学者印章。通过这些钤印,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学术风采,还能了解当时印章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此外,钤印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该书的文化象征意义,还为收藏者提供了判断版本真伪的依据。明代印刷业的繁荣也催生了大量的假冒伪劣版本,钤印成为了验证其真实性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这些印章的鉴定,古籍的价值得以确认,进一步推动了收藏市场的发展。
3、内容结构与学术贡献
《宣和集古印史》的内容结构紧凑,分为八卷,涵盖了宋代及之前的印章、书法、篆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每一卷的内容都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集中体现了当时印刷艺术和篆刻学术的成就。尤其在古代印章的收录和分类方面,作者进行了详尽的整理,按时代和风格对印章进行了归类,便于读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文化进行全面了解。
在学术贡献方面,《宣和集古印史》不仅是古代印章艺术的资料集成,更是一部涵盖书法、篆刻、印章学及古代文物收藏的百科全书。该书对于明清时期学者的篆刻艺术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学术依据。其编纂方式以历史为基础,通过对古籍、印章的考订、研究,推动了印章学的独立发展。
同时,《宣和集古印史》也为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明代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可以通过这部著作深入研究古代艺术的精髓,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汲取养分。尤其在当时印章文化的兴盛和篆刻技艺的革新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宣和集古印史》所作出的贡献。
4、文化影响与传世价值
《宣和集古印史》在文化影响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首先,它对于古代印章艺术的保存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清代之后,该书成为了篆刻爱好者和书法学者的必读书目。许多印章、篆刻的设计风格和创作技巧,都可以从该书中找到源头和参照。
此外,作为明代文化复兴的产物,《宣和集古印史》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宋代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和继承。它不仅是一部艺术性较高的书籍,还是一部历史性浓厚的文献,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热情和学术追求。通过《宣和集古印史》,我们能够窥见明代学术界如何结合古代印章、篆刻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将其传承下去。
《宣和集古印史》的传世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学术内容和精美的印刷工艺上,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古籍成为了今天学者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依据之一,也为全球藏书家和印章收藏者所推崇。
总结:
综上所述,《宣和集古印史. 明. 来行学编. 八卷. 明万历时期钤印. 宝印斋藏板徐安刊本》不仅是明代印刷技术和篆刻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承载了宋代及之前印章艺术的精髓。它的出版与流传,不仅推动了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也在学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部珍贵的文献,《宣和集古印史》展现了明代学者的历史视野和艺术品味,同时也为后世篆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体来看,这部著作在艺术、学术、历史等多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不仅是古代印章艺术的经典著作,也是明代学术风气和文人情怀的体现。对这一版本的《宣和集古印史》的研究,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印章艺术的演变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明代文人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