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谱合璧》明杨抡撰。全书内容分为两种:前为《太古遗音》,有谱有文,共收古琴谱三十四首。书前有李文芳序,卷未有吕兰谷跋。后为《伯牙心法》,收曲二十九首,多有谱无文。因得久高山移诸操,相传为伯牙心法,遂以之冠名。此本约为明万历37年(1609)刊本。
大致内容目录
第一册
李文芳序,琴说原宗,通俗小说,手势,上古琴样,宫意考,角意考,征意考,羽意考,太古遗音,阳春,酒狂,复圣操,思贤操
第二册
前赤壁赋,苏武思君,捣衣,乐极吟,渔歌,阳关操,阳关三叠,楚歌,屈原问渡
第三册
客窗夜话,听琴吟,白雪,归去来辞,猿鹤双清,秋声赋,渔樵问答,秋江晚钓,列子御风
第四册
樵哥,山居吟,凤求凰,禹会涂山,雉朝飞,鹤舞洞天,汉宫秋月,吕兰谷跋
第五册
伯牙心法:琴跋,伯牙心法序,高山,流水,冲和吟,梅花三弄,墨子悲歌,湘妃怨,释谈章,客窗新语,静观吟,箕山秋月,苍梧吟,闺怨操,陋室铭,耕歌,渭滨吟,塞上鸿
第六册
关雎,石上流泉,水龙吟,汉宫秋月,沧海龙吟,古神化引,神化引,庄周梦蝶,八极游,大雅,离骚操,清商调,飞鸟吟
古琴为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为历代先贤所器重。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所必备之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之中绵延不息,且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爵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之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具体源于何时,今人难以有很明确的具体时间考证。传说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焉弦而创造了琴。此外,还有伏羲作琴之说,也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传。《诗经》记曰:琴瑟擎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无论是神农说、伏羲说还是舜作五弦之琴,人们将琴的起源与心中所崇仰的先圣附和在一起,一是可以显示琴之起源久远,二是以彰显琴之典雅。由此足以看出古琴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及作用。古琴,已经不再简简单单为某件演奏之器乐,而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文化之内涵。其以历史之悠久、菹育之深邃、意境之空灵,在中国乐坛,乃至中华文明之历程中,显示出极其显着的艺术魅力,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焉儒、道、佛各家分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琴被人们视为:八音之首,冠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
注:此PDF文件包含详细分节书签。
–
书名:琴谱合璧.明杨抡撰.太古遗音.伯牙心法.2种.明万历37年刊.1609年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大小:685M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琴谱合璧.明杨抡撰.太古遗音.伯牙心法.2种.明万历37年刊.1609年》是明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琴谱类文献。这本书在音乐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它不仅承载了古琴艺术的精髓,还记录了古代音乐理论的精华。本文将从琴谱的历史背景、作者杨抡的生平与贡献、书籍的结构与内容、以及其对后代古琴文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全面揭示这部琴谱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1、琴谱的历史背景
《琴谱合璧.明杨抡撰.太古遗音.伯牙心法》一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在宫廷、文人阶层中,古琴音乐深受推崇。此时的古琴艺术,经历了多次的传承与变革,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该琴谱的诞生,正是明代琴学蓬勃发展的产物,杨抡作为当时杰出的琴学家和音乐理论家,他的作品也因此具备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明代,古琴不仅是文人雅士的娱乐工具,还是文化交流的载体。琴谱作为记录和传承古琴演奏技法、曲目和理论的重要载体,起到了文化传承的关键作用。《琴谱合璧》便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响应了当时对古琴艺术进一步完善与整理的需求。杨抡通过该书,不仅保留了当时流行的古琴曲目,还总结了许多古琴演奏和音乐理论的精髓。
《琴谱合璧》的出版,不仅是对古琴艺术的一次系统整理,也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让后人得以窥见明代以及更早时期古琴艺术的丰富多彩,为研究古琴历史、演奏技法和琴曲谱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见证。
2、杨抡的生平与贡献
杨抡,字元岳,号太和,明代著名琴学家、文学家。他的琴艺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尤其以古琴的演奏与教学为人所知。杨抡不仅继承了古代琴学的精髓,还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尤其在琴曲编纂和琴谱的整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琴谱合璧》便是杨抡的代表作之一,显示了他深厚的琴学功底和对琴学理论的独特理解。
杨抡的琴学思想,强调“心法”与“技法”相结合,他认为演奏古琴不仅需要扎实的技巧,更需要演奏者内心的共鸣和表达。他在《琴谱合璧》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伯牙心法的概念,强调古琴演奏中的“心境”与“技法”相互融合,演奏者应通过琴音表达内心的情感,达到“音画合一”的境界。这种理念对于后代琴学的影响深远,成为了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理论之一。
除了在琴学方面的成就,杨抡在文人圈中的地位也十分显赫。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并与许多文人和学者保持密切往来。杨抡的琴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琴艺和琴谱创作上,还在于他将琴学与文人的精神风貌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琴人”文化,这一文化在明清时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3、书籍的结构与内容
《琴谱合璧》全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太古遗音”,另一部分是“伯牙心法”。其中,“太古遗音”是对古琴音乐传统曲目的总结和整理,包括了许多传世琴曲,这些曲目不仅是古琴演奏技法的代表,也体现了古琴音乐的艺术内涵。而“伯牙心法”则是杨抡在总结古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对古琴演奏心境的独特阐释。两者结合,既是对古琴音乐形式的追溯,也是对琴学心法的再造。
书中的“太古遗音”部分,收录了当时广为流传的古琴曲目,并附有详细的乐谱。通过这些乐谱,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古琴曲目的结构与演奏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杨抡不仅在乐谱上做了详细的记录,还在每一首琴曲的前面附上了解释与评述,这些评述深入浅出,既有技法上的指引,也有艺术层面的解读。
而“伯牙心法”部分,作为《琴谱合璧》的精髓所在,提出了古琴演奏者应具备的心境要求。杨抡认为,古琴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内心情感的表达。他强调,演奏者需要有深厚的音乐修养和敏锐的艺术感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琴音传递出内心的情感波动。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杨抡为后世琴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得琴学的研究不仅停留在技巧层面,更上升到了哲学和艺术层面的思考。
4、对后代古琴文化的影响
《琴谱合璧》不仅是明代琴学的代表作,它对后世古琴文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首先,该书的出版,促使了古琴曲目的整理和传承,使得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琴曲得以保存并传播至今。此外,杨抡的“伯牙心法”也成为了后世古琴演奏的经典理论之一,它帮助古琴艺术从单纯的技巧性表演,向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心境修养的方向发展。
在清代和近代,《琴谱合璧》被许多古琴演奏家和学者作为研究古琴技巧和理论的必读之作。尤其在20世纪,随着古琴艺术的复兴,这本书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现代琴学的很多重要理念,如“音为心传”和“心境即音”等,均可追溯到杨抡在《琴谱合璧》中提出的“伯牙心法”。
此外,杨抡的“太古遗音”部分,也为古琴曲目的演绎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许多经典的古琴曲目,如《平沙落雁》《阳春白雪》等,都可以通过《琴谱合璧》中的乐谱得到复原和传唱,极大地丰富了后代琴学的曲目库。
总结:
《琴谱合璧.明杨抡撰.太古遗音.伯牙心法.2种.明万历37年刊.1609年》是一部古琴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音乐学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对古琴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琴学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对后代文化的深远影响。
作为古琴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琴谱合璧》不仅是音乐爱好者和学者的宝贵资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文化爱好者去细细品味。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