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的一部记言体国别史。其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记录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约五百年历史(上起穆王征犬戎,下至三家灭智)。此内归档清嘉庆读未见书斋影宋重雕明道本、明万历吴勉学校正本、明万历三色套印本。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近代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将存疑考证。该着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 990 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 947 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 453 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 “邦国成败” 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 678 年到公元前 453 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 “晋史”。《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传世《国语》,自宋代以来,俱为三国孙吴韦昭注本。北宋时人宋庠讲述说:“今此书唯韦氏所解传于世,诸家章句,遂无存者。然观韦氏所叙,以郑众、贾逵、虞翻、唐固为主而增损之,故其注备而有体,可谓一家之名学。” 其传世版本有两大系统:一为宋庠校本,附宋氏自撰《国语补音》三卷于全书之末,因宋庠字公序,后世习称 “公序本” 或 “宋公序本”;一属北宋仁宗天圣七年刻本,其在清代所流传者,卷末刊记 “天圣七年七月二十日开印。江阴军乡贡进士葛惟肖再刊正。镇东军权节度掌书记魏庭坚再详。明道二年四月初五日得真本,凡刊正增减(案下有阙文)” 云云,应是明道二年四月据天圣七年七月刻本重新改刊印行,故或赘称 “天圣明道本”,或径称 “明道本”“天圣本”。……(介绍参考:辛德勇教授 | 公序本《国语》“我先世后稷” 文证是)
天圣明道本之宋版原本,早已佚失不传。清初人钱曾所得,值有影抄宋本。至嘉庆年间,此本流入黄丕烈读未见书斋,黄氏于嘉庆五年据此影抄宋本仿刻印行。这也是黄丕烈 “士礼居丛书” 中的第一部,故而极受重视。黄丕烈当年不仅与顾千里一起参照多个《国语》版本悉心校对,最终选定影宋明道二年本作为刊印底本,还请了钱大昕、段玉裁等学界巨擘为之作序,并由着名书法家李福手书上板,堪称是集众家所长的精善之本。
钱大昕序、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段玉裁撰)、国语解叙
卷一:周语上
卷二:周语中
卷三:周语下
卷四:鲁语上
卷五:鲁语下
卷六:齐语
卷七:晋语一
卷八:晋语二
卷九:晋语三
卷十:晋语四
卷十一:晋语五
卷十二:晋语六
卷十三:晋语七
卷十四:晋语八
卷十五:晋语九
卷十六:郑语
卷十七:楚语上
卷十八:楚语下
卷十九:吴语
卷二十:越语上
卷二十一:越语下
校刊明道本韦氏解国语札记
卷末刊记:天圣七年七月二十日开印 / 江阴军乡贡进士葛惟肖再刊正 / 镇东军权节度掌书记魏庭坚再详 / 明道二年四月初五日得真本 / 凡刊正增减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东吴史学家、经学家。因避司马昭之讳,《三国志》称其为韦曜。
黄丕烈,字绍武,又字荛圃、荛翁,别署覆翁,佞宋主人,清朝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
此本仅刻《国语》白文无注,而前附宋庠序,应该是从宋庠校本(公序本)出。吴勉学是明隆庆、万历时期着名刻书家、藏书家。
国语补音叙录(宋庠撰)、目录
卷一:周语上
卷二:周语中
卷三:周语下
卷四:鲁语上
卷五:鲁语下
卷六:齐语
卷七:晋语一
卷八:晋语二
卷九:晋语三
卷十:晋语四
卷十一:晋语五
卷十二:晋语六
卷十三:晋语七
卷十四:晋语八
卷十五:晋语九
卷十六:郑语
卷十七:楚语上
卷十八:楚语下
卷十九:吴语
卷二十:越语上
卷二十一:越语下
卷内题:明新安 吴勉学 校正
吴勉学,明着名刻书家、藏书家。字肖愚,号师古,安徽歙县平南乡人。以 “师古斋” 为刻书堂号。世代业商,官光禄署丞。后弃官专事刻书,为明隆庆、万历间徽州府着名刻坊 “师古斋” 主人。吴氏生平最喜搜集庋藏典籍,尤以刻书着称于世。史称其 “博学多识,家富藏书”,一生致力于藏书和刊刻图书事业。
宋庠,字公序,原名宋郊,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人。 宋祁之兄,人称 “二宋”。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原居开封雍丘,后徙安州安陆。天圣二年进士,宋庠在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连中三元。原取宋庠弟宋祁为第一,因 “长幼有序” 而改取宋庠。仁宗命改 “郊” 为 “庠”。初仕襄州通判、大理评事。累迁右谏议大夫,参政知事。
此本由明万历间着名出版家闵齐伋并裁注,全书分作九卷,在目录后特别题记说明:“按汉志及隋唐经籍志或为二十卷或二十一卷,虽多割裂,于义无取也。春秋独晋主盟为久,事文繁多,今定自武公至怀公为晋上卷,自文公至晋末为晋下卷,而周及列国每为一卷。” 因此共八国九卷。以墨、朱、兰三色套印而成,每卷末刻印有:皇明万曆己未仲秋乌程闵齐伋遇五父裁注。
卷后闵齐伋识语说明,为《国语》注解者多人,但经历时久,多有散失,独有韦昭之注解全书流传,闵齐伋简约韦昭注解而成此书,故曰 “裁注”。
国语解序(韦昭撰)、目录
卷一:周语
卷二:鲁语
卷三:齐语
卷四:晋语上
卷五:晋语下
卷六:郑语
卷七:楚语
卷八:吴语
卷九:越语
闵齐伋识
页眉书眉上刻评注(朱、兰)
闵齐伋(1580-1662?),字及武,号寓五,乌程(今湖州)人。与着名刻书着作家凌蒙初齐名。着有《六书通》。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本文将围绕《国语》这部经典古籍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特别是对“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注·附札记·黄丕烈校·清嘉庆五年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影宋重雕天圣明道本《国语》·二十一卷·宋庠·序·明万历时期吴勉学校正本《国语》·九卷·明·闵齐伋裁注集评·明万历四十七年乌程闵氏朱墨套印本”等版本的详细探讨。首先,文章将简要介绍《国语》的版本演变与历史背景,其次会分析韦昭注、黄丕烈校以及明代注本等不同版本对该书的影响。随后,将结合《国语》的文本特征,讨论它的文学价值与学术意义。最后,文章会对这些版本的保存状况及学术研究进行总结,阐明其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1、《国语》的版本与历史背景
《国语》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起初由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主要通过叙述各国言论与历史事件,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交往。随着历史的推进,特别是汉代之后,该书经历了数次的重刻与注释,形成了多种不同版本。《国语》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也对当时社会的风俗与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它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哲学的重要资料。
在《国语》的流传过程中,不同的版本由于注释者、编辑者的差异,展现了不同的思想与学术观念。韦昭注、黄丕烈校本、以及明代的多个版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补充与修订,这些版本的出现不仅与当时的学术环境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在《国语》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重刊与注释之后,它逐渐演变成了具有不同学术价值的多个版本。
在版本演变的过程中,每一版的出现都与历史背景、学术需求以及特定时代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连。例如,清嘉庆五年吴门黄氏所出版的《国语》版本,便是在当时学术氛围中,针对前人注释不足之处进行的修订。这个版本不仅继承了先前版本的精髓,还通过黄丕烈的校订和附札记,增强了该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版本的《国语》,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演进。
2、韦昭注与黄丕烈校本的学术价值
《国语》中的韦昭注是流传至今的重要版本之一,它是在三国吴时期由韦昭所注解的。这一版本注释的特点在于其内容详尽,语句简洁,尤其注重了对历史人物言论的阐释。韦昭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他的注释深入浅出,不仅保存了大量原文,还解答了其中许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难题。韦昭通过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加入了许多他个人的历史判断,赋予了《国语》更多的学术价值。
韦昭注的学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原文的解读上,还体现在其方法论上。与前人的注释相比,韦昭在注解时特别关注语言的精确性和思想的通达性。他往往通过对话和史实的结合,揭示出每个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使得韦昭注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国语》的重要依据。对于我们今天解读《国语》原文时,韦昭注也常常成为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与韦昭注相比,黄丕烈校本则更多地侧重于《国语》文本的版本校订与改进。黄丕烈是清代吴门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对《国语》版本的校订堪称细致入微,除了纠正字词错误,还进行了全面的文本比对,力求还原《国语》最为接近原始的面貌。此外,黄丕烈的札记更是为《国语》提供了许多补充性的学术解读。这些札记不仅有助于澄清《国语》中的疑难点,还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国语》提供了有力的辅助。
3、《国语》的文学价值与学术意义
《国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价值不容小觑。该书通过丰富的对话体和叙事方式,展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风貌与人物性格。书中大量的言辞和对话,不仅能反映出当时各国君主的治国理念,还展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这些内容为后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从学术角度来看,《国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政治哲学著作。书中通过各个国家和人物的对话,深入探讨了政治权谋、外交策略、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的议题。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政治博弈非常复杂,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各种智慧与谋略。《国语》通过生动的对话记录和细腻的分析,展现了当时政治、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部充满哲理与智慧的学术巨著。
《国语》对于后代学者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中国古代的学术体系中,《国语》不仅为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为诸如儒学、法家学派等学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撑。该书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和言辞,成为了后代学者进行道德与政治分析时的重要依据。因此,《国语》的学术意义在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历史学术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4、《国语》版本的保存与学术研究现状
随着《国语》不同版本的传播与传承,如何保存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议题。最早的《国语》版本大多散见于各类古籍中,部分版本甚至在历代战乱中失传。尽管如此,随着现代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遗失的版本得以重新出现。特别是韦昭注、黄丕烈校本等版本,通过清朝及民国时期的学者努力得以保存,并且逐渐成为了后续学者研究《国语》的基石。
目前,关于《国语》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其中许多版本依然存在考证和释义上的难题。尤其是对于《国语》版本的校勘和注解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同学派的争论。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语》版本通过数字化手段得以保存和展示,使得这些版本的学术价值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入分析《国语》各版本之间的异同,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国语》不同版本背后的学术理念,依然是学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
《国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学巨著,历经数百年的版本传承与学术评论,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韦昭注、黄丕烈校本以及明代不同版本的考察,可以看到这些版本不仅传承了古代历史文化,还在注解与校订中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特色与哲学思想。这些版本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国语》的思想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语》的学术价值与文学魅力永远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探索。通过不断的版本研究和学术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这部经典作品,进一步发掘其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