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与乾隆在位期间,各有六次南巡(南下江南地区)。此内含绢本五种:康熙南巡图(王翚绘)第三卷(济南至泰安)、第七卷(无锡至苏州),乾隆南巡图(徐扬绘)第二卷(过德州)、第四卷(阅视黄淮河工)、第六卷(驻跸姑苏),分别展现了清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乾隆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康熙南巡图》是清代宫廷绘画作品,1691年绘,历时3年完成。其展现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康熙南巡图总体设计及画中的山、水、树、石均出自王翚手笔,人物及牛马等为杨晋所画,房屋、舟车等由供奉内廷的其他画家绘制,整个画面宏大,人物逾万,形形色色,牛马牲畜过千,姿态各异,充分展示了康熙南巡时的盛况。
《乾隆南巡图》描绘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乾隆十六年,为了奉年届六旬的皇太后南下游赏,乾隆皇帝仿效圣祖康熙皇帝的南巡旧例,从北京出发,经德州,过运河,渡黄河,然后乘御舟沿运河南下,从瓜洲渡长江,经镇江、无锡、苏州、嘉兴、杭州而达绍兴,最后从绍兴回銮。全程五千八百余里,历时一百一十二天。一路上,爱写诗的乾隆皇帝总共写了五百二十余首御制诗,并从中选出十二首,本着“以御制诗意为图”的原则,令宫廷画师徐扬依前后次序分卷描绘。图卷以中国画的写实手法,将诗、书、画三者结合起来,描绘了乾隆南巡期间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庙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图卷人物众多,山川形势,城池车船,各行各业,林林总总,为我们提供了清乾隆年间丰富而生动的历史信息。《乾隆南巡图》有绢本和纸本两种,均为十二,绢本已经散佚,现分藏于海内外不同的博物馆中。而纸本则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九五九年调拨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参阅)
已整理图录
《康熙南巡图卷》第三卷
绢本设色画,纵:67.9厘米,横:1393.8厘米,JPG图片尺寸:39580X1800像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王翚等绘,描绘康熙南巡至山东境内的情景。画面开始为丘陵地带,一座城池出现在众山环抱之中,此即济南府,康熙在城墙上视阅,随从若干,城门大开,南巡的先行骑兵正从城里出发,行进于绵延的山丘之间,山势雄伟,草木葱茏。队伍翻山过、河,穿过村落,群山逐渐高耸、 险峻,画面出现了泰安州和泰山,康熙率扈从诸臣到泰山致礼。过泰山后,山势略趋平缓,画面至蒙阴县止。
《康熙南巡图卷》第七卷
绢本设色画,纵:67.7厘米,横:2220厘米,JPG图片尺寸:61542X1800像素,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
清代王翚等绘,画面表现的是江南无锡至苏州的山水、民居、城垣、店铺、舟桥、良田等。画面开始是无锡惠山、锡山、秦园(寄畅园)、黄婆墩,之后为无锡县城,往东直抵苏州浒墅关,又见苏州文昌阁、射渎、枫桥、寒山寺,之后沿着苏州七里山塘街到底是吴中第一名胜苏州虎丘,这时画面变成运河,顺着运河继续往东,沿途建筑逐渐密集,看到一座两重瓮城的规模宏大的城门,就是阊门,这个地区是繁华的商业街区,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城墙附近,只见许多大臣们跪在两旁,皇家侍卫严阵以待,恭候康熙皇帝驻跸苏州,继续往东,苏州城内市井繁华,众多的河道、桥梁体现了江南城市的特色。最后为苏州织造府,为康熙皇帝的行宫。
《乾隆南巡图卷》第二卷
绢本设色画,纵:68.9厘米,横:1690.3厘米,JPG图片尺寸:56250X2203像素,阿尔伯塔大学博物馆藏。
清代徐扬绘,本卷以“御制过德州作”为题,重点描绘乾隆皇帝乘轿从山东德州附近的一座浮桥过运河的情景,并展现了刚修整一新的德州古城。
《乾隆南巡图卷》第四卷
绢本设色画,纵:68.8厘米,横:1096.17厘米,JPG图片尺寸:41910X2533像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徐扬绘,本卷以“御制恭依皇祖揽黄淮诗韵”为文,描绘乾隆皇帝渡过黄河后,当日和次日视察黄河、淮河、运河和洪泽湖四大水系汇合处险要工程的场景。
《乾隆南巡图卷》第六卷
绢本设色画,纵:68.8厘米,横:1994厘米,JPG图片尺寸:65500X2461像素,TIF图片尺寸:70760X2659像素,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徐扬绘,本卷描绘乾隆皇帝在苏州胥门外舍舟登岸,经胥门进入苏州城(当晚驻跸苏州织造署行宫),重点展现苏州阊门到胥门一带的繁华景象。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着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徐扬,江苏苏州人,清代画家。字云亭。家住阊门内专诸巷。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
注:此内包含两套,由于绢本散落于世界各地各机构,内含目前能查到的五种画卷,以后有新发现会增补到此文件夹。
—
文件夹:南巡图卷系列
文件格式:PDF高清+TIF高清+JPG高清
文件大小:664M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本文围绕“南巡图卷系列”的主题展开探讨,深入分析了“南巡”指代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南巡图卷系列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不仅展现了南巡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物性格。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一艺术作品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介绍了南巡图卷的历史背景;其次,分析了南巡图卷的艺术特点及其创作风格;接着,探讨了南巡图卷的文化与社会影响;最后,讨论了南巡图卷系列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全面呈现了南巡图卷的艺术魅力及其历史文化意义。
1、南巡图卷的历史背景
南巡图卷系列主要描绘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南巡事件。乾隆皇帝即位后,进行多次南巡,这一系列的巡视不仅是政治活动,更是对民情的了解和展示。南巡图卷的创作正是基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描绘,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政治性。乾隆的南巡被视为其治国理政的象征,也是其个人威望和政治成果的一部分。
南巡图卷的创作始于乾隆四十年左右,是由当时宫廷中的画家们精心绘制的。为了真实再现南巡的经过,画家们不仅参考了实际的地图和历史记载,还大量采访了参与南巡的官员和士兵。因此,南巡图卷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它还具备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乾隆皇帝的南巡不仅是对南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巡视,也是为了加深与地方官员和百姓的联系,强化中央集权的象征。南巡图卷的创作不仅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皇权象征的艺术化表达,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皇帝权威的崇敬。
2、南巡图卷的艺术特点
南巡图卷的艺术风格深受传统中国山水画影响,画面多采用了细腻的笔法和丰富的色彩。画家们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灵活的笔触,成功地呈现出乾隆皇帝南巡途中所经过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在艺术创作上,南巡图卷系列画作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展现了乾隆时期皇家气派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
此外,南巡图卷还运用了大量的画法技巧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例如,通过远近变化、光影交错来表达画面的深远与广阔,这种技巧不仅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也反映了清代宫廷画家的高超技艺。画作中的人物造型细致,尤其是乾隆皇帝的形象常常被刻画得威仪庄重、英俊潇洒,传达出皇帝权威的同时,也突出了其与民众亲近的形象。
南巡图卷中的人物刻画是非常细腻的,人物的表情、服饰、动作等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画作中的士兵、官员、百姓等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这种人物表现手法,不仅让观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也能够触动人心,表现出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与皇帝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3、南巡图卷的文化与社会影响
南巡图卷的创作不仅仅是一项艺术成就,它对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作为宫廷画作,南巡图卷无疑加深了乾隆皇帝的威望和影响力。在这幅作品中,皇帝的形象被赋予了更为崇高和神圣的意义,成为了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同时,南巡图卷展现的南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南巡图卷还为后世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它不仅影响了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画坛的山水画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宫廷艺术的进一步繁荣。这种艺术风格的传承,使得南巡图卷不仅成为了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成为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参考。
从社会角度看,南巡图卷通过对民众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乾隆的南巡活动使得皇帝更加贴近民众,图卷中的民众形象表达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传递了皇帝亲民的理念,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治理有方的帝王形象。
4、南巡图卷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时至今日,南巡图卷系列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了解清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政治结构。作为一件历史文献,南巡图卷展现了清代宫廷文化的瑰丽与富丽堂皇,对于研究清朝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南巡图卷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值得肯定。它将传统的山水画技法与皇室气派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界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风格。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艺术魅力,南巡图卷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仍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南巡图卷不仅是清代历史的一部分,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宫廷艺术的特点,尤其是在那个时代,绘画如何成为政治与文化沟通的媒介。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巡图卷的意义不断深化,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当代文化的传递者。
总结:
南巡图卷系列作为清代艺术的瑰宝,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政治制度,也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通过对南巡事件的艺术化表现,这一系列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真实感,也塑造了乾隆皇帝威仪与亲民的双重形象。无论是从艺术风格、人物刻画,还是从历史背景、社会影响来看,南巡图卷都具有深远的价值。
总之,南巡图卷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历史、文化、政治三者交织的产物。它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与感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