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十牛图颂并序》南宋廓庵禅师着。其内容是以牧牛为主题,用十幅图画(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鄽垂手),寓意禅宗修心证道如牧牛。一序 ( 着语 ) 、一颂 ( 诗 ) 、一图。此卷约绘制于日本弘安元年(1278),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两宋以来,以牧牛比喻修道过程的诗歌为数甚多,其中又以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最为人熟知,流传也最广。这里的牛,指的是吾人难调难伏的心,透过牧牛的十个过程,次第说明行者从找心、调伏、开悟、度化众生的修练历程。
“十牛”,是一种譬喻;“图”,就是图说;“颂”,就是用偈颂的方式,说明十牛图的含义及其中的道理。(介绍参考)
第一:寻牛
【序】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俄差。得失炽然,是非锋起。
【颂】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第二:见迹
【序】依经解义,阅教知蹤。明众金为一器,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辨,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颂】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第三:见牛
【序】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着着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颂】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迴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第四:得牛
【序】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颂】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第五:牧牛
【序】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有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颂】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第六:骑牛归家
【序】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颂】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第七:忘牛存人
【序】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离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颂】骑牛已得到山家,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第八:人牛俱忘
【序】凡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遨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佛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㦬。
【颂】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第九:返本还源
【序】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冶?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颂】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第十:入鄽垂手
【序】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圣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颂】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弘安戊寅仲秋之后一日书于十牛图后
卷首题: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
廓庵(师远)禅师/和尚,约生活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 (1150) 前后,临济宗杨岐派。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本文围绕《十牛图颂卷》进行深入探讨,着重分析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哲学内涵与文化意义。《十牛图颂卷》是南宋时期禅师廓庵所作,是中国禅宗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此作品不仅是绘画艺术的杰作,更是对禅宗思想的生动呈现。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创作过程,第二部分探讨其在艺术风格上的创新与特色,第三部分解析作品所蕴含的禅宗哲学与心性修炼,第四部分探讨《十牛图颂卷》对后世禅宗文化及艺术的影响与启示。最终,本文对《十牛图颂卷》的多重意义进行总结,力图全面展现这一古老禅画的历史地位与艺术成就。
1、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创作过程
《十牛图颂卷》创作于南宋弘安元年,由禅师廓庵所作。这幅作品在中国禅宗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禅宗修行理念和艺术形式的融合体。廓庵禅师是当时著名的禅宗高僧,他对禅宗的理解深刻,通过艺术表现了禅宗教义中“见性成佛”的思想。作品的诞生背景不仅与南宋的宗教氛围密切相关,还与当时社会上对禅宗的推崇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紧密相连。
南宋时期,禅宗艺术逐渐发展并趋向成熟。廓庵禅师通过《十牛图》这一创作,传达了禅宗修行的核心思想——从迷失到觉醒,再到最终的圆满和解脱。这幅画卷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也是禅宗修行的“图解”。禅宗图画一方面承载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另一方面又具备独特的美学价值,是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十牛图颂卷》的创作过程并未有太多史实资料流传下来,但根据现存的资料可知,廓庵禅师在创作时注重将禅宗的理念与绘画的表现手法结合,画作的每一幅图都对应着禅修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寻找牛、骑牛,到最终放牛归家,整个画卷呈现了修行者从迷茫到觉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禅宗“顿悟”的思想。
2、艺术风格与绘画特色
《十牛图颂卷》作为一件纸本彩绘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南宋时期典型的绘画特色。整体上,这幅作品采用了浓郁的色彩与简洁的线条,给人一种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视觉效果。每一幅画面都经过精心布局,既有画面动感,又不失静谧的禅意。廓庵禅师通过这些简练的图像,准确地传达了禅宗思想中追求简明、直接的教义。
从技法上看,《十牛图颂卷》虽然整体简约,但却不失细腻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和牛的形象以线条勾勒为主,力求表现出精神内涵而非外形的刻画。特别是在表现人物的神态时,禅师以极简的形式传达了人物内心的变化。每一幅图的细节虽然不多,但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能够深刻地体现出修行者内心的觉悟与转变。
此外,廓庵禅师还在这幅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的元素,山水、树木等背景并不只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与人物及牛的动作、心理状态相呼应。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作的艺术表现力,也让画面更具禅意。整体而言,《十牛图颂卷》体现了禅宗艺术对“无为”与“简朴”的追求,是禅宗画作的经典之作。
3、禅宗哲学与心性修炼
《十牛图颂卷》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禅宗思想的传达工具。它通过十个场景展现了禅宗修行者从迷失到觉悟的全过程,每一幅图都有其特定的哲学寓意。画中的“牛”象征着修行者的“心性”,而“寻找牛”则代表修行者追求真理、寻求自我觉醒的开始。通过这一系列的场景,廓庵禅师深入阐释了禅宗的核心理念:人类的烦恼与迷茫正如寻找牛的艰难,但最终通过顿悟可以回归本性。
每一幅画都对应着禅宗修行的不同阶段,从最初的“找牛”到最终的“得牛归家”,体现了修行者逐步去除无明、认清自我、实现心灵解脱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也与内心的变化密切相关,表达了禅宗教义中“内心觉悟”的重要性。禅宗强调“心即佛”,通过对牛的寻找与驯服,修行者实现了内在的心性转化。
其中,第七幅图“骑牛归家”尤为重要,它象征着修行者在达到一定的觉悟后,能够安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外界的诱惑还是内心的浮躁,都能如骑牛归家一般,自在从容。最后一幅“放牛归家”,则代表修行者彻底超脱,回归本真,达到了与宇宙一体的境地。这种境界不仅是禅宗的最终目标,也是所有修行者的心灵归宿。
4、文化影响与历史意义
《十牛图颂卷》对后世的禅宗文化及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禅宗画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许多禅宗高僧和画家在后来的创作中都受到《十牛图》影响,尤其是在表现禅宗修行理念时,常常借鉴其中的图式与象征手法。这使得《十牛图》不仅成为一件宗教艺术作品,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牛图》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禅宗艺术,它对中国绘画史和思想史的推动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幅作品通过简单的画面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少即是多”的艺术理念。它不仅启发了中国绘画中对禅意的表达,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许多绘画流派、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十牛图》哲学内涵的影响。
此外,《十牛图》对全球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桥梁作用。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禅宗思想的深邃与美学的简约逐渐被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所欣赏。尤其在20世纪,禅宗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十牛图》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今天,《十牛图》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遗产中的一部分。
总结:
《十牛图颂卷》作为禅宗艺术的经典之作,既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禅宗哲学思想的鲜明体现。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更在思想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它所呈现的“心性修炼”过程,是禅宗思想的核心所在,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本文通过对《十牛图颂卷》的多角度分析,探讨了其艺术风格、哲学内涵及文化影响。希望读者能够在欣赏这幅艺术瑰宝的同时,也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无论是作为艺术作品,还是作为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