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开成二年完成。凡刻: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种儒家经典附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加上清代补刻的《孟子》共十三经。刻石今藏于西安碑林,此套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拓片二百五十幅。
唐大和九年(835),宰相郑覃奏请,“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人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制”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年)艾居晦、陈玠等奉诏刻《周易》等十二种儒家经典立于长安国子监内,经文共刻于一百一十四座碑石上﹐每石两面刻,共有 650252 字。石经刊成后,原立于务本坊国子监内,经过三次次搬迁,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 年)连同李隆基所书《石台孝经》、颜真卿《颜氏家庙碑》、褚遂良《孟法师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书法名碑搬至现址,今西安碑林所在地,从此再也没有移动过。
唐刻立《开成石经》时,《孟子》尚声名未彰,故未收录。五代后蜀主孟昶列入儒家经书中,南宋朱熹把《孟子》作为《四书》之一,《孟子》从此获得儒家经典的地位。清康熙三年(1664 年)陕西巡抚贾汉复等人集唐《开成石经》中的字样补刻《孟子》圆首方碑十七通。
儒家经典,从孔子时代的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西汉的 “五经”(“六经” 无《乐》);又从 “五经” 发展到 “七经”(“五经” 加《论语》、《孝经》),再发展到 “九经”(《易》、《诗》、《书》、《三礼》、《春秋三传》)、“十二经”(“九经” 加《论语》、《孝经》、《尔雅》)和 “十三经”(“十二经” 加《孟子》)。
周易:九幅
尚书:十一幅
毛诗:十六幅
仪礼:二十幅(原缺一幅)
周礼:十九幅
礼记:三十三幅
春秋左氏传:六十七幅
春秋谷梁传:十七幅
春秋公羊传:十七幅
论语:八幅
孟子:十七幅
孝经:一幅
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十幅
尔雅:五幅
标题为隶书,经文为楷书
《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 (834 年),开成二年 (837) 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 12 种儒家经书(加上清乾隆年间补刻的《孟子》共十三经),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 114 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 8 段,每段中每行刻 10 字。共刻经文 650252 字。碑石高约 2.16 米,面宽 71~97 厘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本文将围绕“开成石经. 唐石经. 拓片”展开详细阐述。首先介绍“开成石经”及其历史价值,然后深入探讨“唐石经”在书法发展中的地位,接着分析“拓片”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最后对这三者进行比较与总结。
1、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遗产,其刻制精美,内容丰富。作为文物,开成石经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考古学研究中,开成石经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研究唐代文化和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
开成石经的传世价值不可估量,对于了解唐代书法风格、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开成石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书法的特点,对今人书法创作具有启发作用。
开成石经的保存与传承是当今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强保护工作,将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2、唐石经
唐石经是唐代石刻书法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唐石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成为后人学习借鉴的对象。
唐石经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通过对唐石经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书法的演变历程,提升自身书法水平。
唐石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还在于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唐石经,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书法有着重要意义。
3、拓片
拓片是一种重要的文物保护方式,通过拓片可以复制和保存原始石刻文物的内容和形态。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拓片被广泛应用,成为研究和展示文物的重要手段。
拓片的制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还需要谨慎细致的操作过程。只有保证拓片的质量和准确性,才能更好地保存文物的原始信息。
拓片不仅可以用于文物保护和研究,还可以作为教育和展览的工具,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古代石刻文物的魅力。
4、比较与总结
开成石经、唐石经和拓片各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意义,它们在书法发展和文物保护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三者的比较与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的文化传承中,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