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罗汉或称十六应真(罗汉又名阿罗汉)是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十六位罗汉。此清乾隆时内府泥金绘本《十六罗汉图赞 / 十六应真像赞》所述十六罗汉应为西藏佛教系统的罗汉。每帧描绘一尊罗汉和一首八言绝句的诗文来描述其特征,全册共计有十六尊。
罗汉像罗汉信仰传入西藏受中原佛教的影响很深,关系也密切,但与中土命名的有所不同。此本十六罗汉排列顺序为:
第一阿迎安几达尊者,第二阿资达尊者,第三拔纳拔西尊者,第四嘎礼嘎尊者,第五抜杂哩逋答喇尊者,第六哈抜达喇尊者,第七嘎纳嘎巴萨尊者,第八嘎纳嘎喇錣杂尊者,第九抜嘎沽拉尊者,第十喇乎拉尊者,第十一租查巴纳塔嘎尊者,第十二毕那楂拉哈抜喇錣杂尊者,第十三巴纳塔嘎尊者,第十四纳阿嘎塞纳尊者,第十五锅巴嘎尊者,第十六阿必达尊者。
增补:这一册罗汉画共有16帧,所述绘内容和上述泥金绘本一致,只不过是绘制于菩提叶上。最后一帧钤印:吉林宋季子古欢室收藏金石图书之印,铁梅真赏。关于绘制于菩提叶上的罗汉画,本站还有其它几册可供参考欣赏下载:菩提叶画罗汉图
书名:贝叶画罗汉并书赞.十六罗汉.书绘于菩提叶.古欢宝藏.1850年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大小:34.4M
十六罗汉又称十六应真,罗汉又名阿罗汉,是永住世间护持佛法的十六位罗汉,《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记有十六罗汉的名称。乾隆皇帝对十六应真图像,十分重视、笃爱、欣赏,多次提赞。(文字介绍参考:御制青白玉十六应真玉册)
—
书名:十六罗汉图赞.册页.清乾隆时期内府.泥金绘本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大小:5.04M
有需要联系v;hx-hx3
摘要:本文将围绕《贝叶画罗汉并书赞.十六罗汉.书绘于菩提叶.古欢宝藏.1850年丨十六罗汉图赞.册页.清乾隆时期内府.泥金绘本》展开深入阐述,分析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宗教文化意义和技艺价值四个方面。首先,从这部珍贵文物的历史背景入手,探索其创作时期和文化环境;接着,详细讨论其艺术风格,特别是贝叶画技艺与泥金绘画的独特结合;随后,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十六罗汉图赞》在佛教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最后,结合其技艺的创新和艺术的精湛,探讨该作品在清乾隆时期宫廷内府的特殊地位与价值。通过对这一珍贵艺术品的全面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艺术珍品所蕴含的历史、宗教与艺术价值。
1、历史背景与创作时期
《贝叶画罗汉并书赞.十六罗汉》创作于19世纪中期,正值清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代。乾隆帝个人对佛教有着浓厚兴趣,这使得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关注。作为内府珍藏的艺术品,这幅《十六罗汉图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十六罗汉图赞》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1850年,属于清代的晚期。当时,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政治局势的动荡,乾隆时期的艺术风格已经逐渐向更加精细与华丽的方向转变。内府的艺术收藏丰富,许多珍贵文物均由宫廷文人及艺术家亲自创作或从各地搜集,这幅作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此外,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兴盛也体现在对佛教经典的保存和推广上。乾隆年间不仅有大量的佛经被翻译、出版,同时佛教图像也获得了广泛传播。《十六罗汉图赞》作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物,承载着清代宫廷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艺术审美的复杂内涵。
2、贝叶画与泥金绘技艺的融合
《贝叶画罗汉并书赞.十六罗汉》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是采用了贝叶画这一特殊技艺。贝叶画是将佛教经典或佛像绘制在菩提叶上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的宗教与文化象征意义。菩提叶作为佛教中重要的圣物,承载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因此,贝叶画常常用来表现佛教的神圣与庄严。
贝叶画的艺术创作不仅要求画师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还要求对菩提叶的特殊性质有深刻理解。菩提叶纤维较粗,表面容易裂开,画师需要通过精细的技巧才能在叶面上绘制出细腻的画面。而《十六罗汉图赞》中的罗汉形象,均采用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技艺,体现了画师在艺术技法上的深厚功力。
与此同时,泥金绘画技艺的运用使得该作品更加华丽且富有质感。泥金是一种用金粉和泥料制成的颜料,通过特殊工艺涂覆在画面上,形成金色的效果。泥金技艺不仅能够增强画作的光辉感,还能够提升其艺术层次,使得作品在宗教象征和视觉表现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十六罗汉图赞》中,泥金技艺与贝叶画的结合,使得每一位罗汉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充满了神圣的光辉。
3、宗教文化意义与佛教传承
《十六罗汉图赞》不仅仅是一幅艺术作品,它还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意义。罗汉是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佛陀的护法和传法使者。十六罗汉是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分别代表着佛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的修行层次。在中国佛教艺术中,罗汉的形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佛法的智慧与慈悲。
在《十六罗汉图赞》中,每一位罗汉的面貌和神态都有所不同,这不仅是艺术家的巧思,也是宗教理念的具象化表现。画中的罗汉或坐、或立,神态各异,表情庄重、威严,同时又充满慈悲,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佛教教义中的智慧与力量。每一位罗汉背后都有深刻的佛教哲理和修行意义。
此外,《十六罗汉图赞》也承载了对佛教文化传承的深刻寓意。贝叶画作为一种极具佛教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在视觉上表达了佛教的庄严和神圣,也象征着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这幅作品无疑是对佛教文化的尊崇与纪念,也是对佛教艺术形式传承与发扬的具体体现。
4、清乾隆宫廷艺术特色与内府珍藏
清乾隆时期,宫廷艺术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文人画、工艺品的创作上,还体现在对古代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上。乾隆帝对艺术的钟爱和对内府珍藏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品往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十六罗汉图赞》便是乾隆年间内府珍藏的一部艺术瑰宝,作为清代宫廷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展示了乾隆时期对佛教艺术的重视,也体现了宫廷艺术的高水平。
内府作为清朝皇宫中的皇家收藏机构,其收藏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书画、瓷器、玉器,还涉及到许多佛教艺术品。在这种背景下,《十六罗汉图赞》作为一件佛教艺术品,被珍藏于内府,并且在皇宫中得到严格的保管与展示。其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使得它在众多宫廷珍藏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此外,乾隆帝的宫廷文化特色也反映在《十六罗汉图赞》的创作上。乾隆时期的艺术作品强调细节的雕琢与精致的工艺,这幅作品便体现了这一特点。无论是贝叶画的精细工艺,还是泥金技法的运用,都显示出当时宫廷艺术的高超水平。这使得《十六罗汉图赞》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珍品,也是清代宫廷艺术的代表之一。
总结:
《贝叶画罗汉并书赞.十六罗汉.书绘于菩提叶.古欢宝藏.1850年丨十六罗汉图赞.册页.清乾隆时期内府.泥金绘本》是一件集宗教、艺术与历史于一体的珍贵文物。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这幅作品诞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特殊文化和宗教氛围;通过艺术技法的讨论,我们看到了贝叶画与泥金绘画的完美结合;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十六罗汉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地位;而从宫廷艺术的视角,作品无疑展示了清代宫廷艺术的精致与创新。
总体来看,《十六罗汉图赞》不仅仅是一幅佛教画作,更是一件承载着深厚宗教意义、精湛艺术技法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珍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宫廷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也为后世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灵感与借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