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时报1906年-1944年光绪三十二年-康德十一年全版本从创刊到停刊全部盛京时报社 康德新闻社奉天支社 染谷保藏 一宫房次郎 宫川贯作 佐原笃介
¥95.00Price
盛京时报1906年-1944年光绪三十二年-康德十一年全版本从创刊到停刊全部盛京时报社 康德新闻社奉天支社 染谷保藏 一宫房次郎 宫川贯作 佐原笃介
Quantity
盛京时报1906年-1944年光绪三十二年-康德十一年全版本从创刊到停刊全部盛京时报社 康德新闻社奉
《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阴历九月一日)在沈阳大西门外创办的,至1944年9月14日终刊,历时38年。由日本人中岛真雄创办。该报收罗泛博,对当时我国内政、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情等,特别是对当时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均有详略不等的报道;是研究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东北军民抗日史、北洋军阀史极为珍贵的资料,可供多方面的研究和利用。
简介
《盛京时报》是日俄战争以后,伴随日本得势于中国北方而出现的一种观察我国情势的大报。由日本人中岛真雄于1906年10月1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阴历九月一日)在沈阳大西门外创办的,至1944年9月14日终刊,历时38年。日本侵华后该报在沈阳发展迅速,它名义上是“开通民智”,联络“中日邦交”,实际却是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该报收罗泛博,对当时我国内政、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风情等,特别是对当时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均有详略不等的报道;是研究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东北军民抗日史、北洋军阀史极为珍贵的资料,可供多方面的研究和利用。影印本《盛京时报》据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全套原报印制,幅面缩成原报的二分之一,全套影印本依时间顺序分订为141册。该报的全套缩微版,存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遗址播报编辑盛京时报社位于今沈阳市和平区柳州街路西。原建筑现为沈阳市税务局稽查局等单位所使用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盛京时报》从1906年到1944年之间的历史,涵盖了光绪三十二年到康德十一年这段时间的全部版本及其发展历程。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一历史进行详细阐述:一是《盛京时报》的创刊背景与发展历程,二是《盛京时报》社的组织结构与重要人物,三是该报在奉天(沈阳)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作用,四是《盛京时报》停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这些方面,本文展示了《盛京时报》在近代中国历史和东北地区的文化脉络中的重要地位。
1、《盛京时报》的创刊背景与发展历程
《盛京时报》是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间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报纸之一。它的创刊可以追溯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这正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之时。盛京,作为当时的东北重镇,正处于清朝衰落、民国初立的历史交替期。该报的创办旨在通过新闻报道、时事分析以及文化传播等多元形式,服务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需求。
《盛京时报》的创刊离不开当时奉天(今沈阳)地区新兴的知识分子与商人阶层的支持。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时势变迁的产物。报纸的创办者与管理者之一,是来自日本的宫川贯作,他在报纸的早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除此之外,佐原笃介等人物的参与,也使得该报拥有了跨国文化的特色,充分体现了东北地区复杂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在发展的过程中,《盛京时报》逐渐吸引了大量本地与外地读者的关注。其内容不仅关注本地新闻,还涉及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成为了东北地区社会变革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由于报纸内容的多样性与时效性,它在广大民众中逐步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并且成为当时东北地方文化和思想交流的桥梁。
2、《盛京时报》社的组织结构与重要人物
《盛京时报》作为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背后有着完善的组织架构。报社的日常运作、新闻采编、版面设计等工作,都由一支专业的团队完成。康德新闻社奉天支社的设立,也是《盛京时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支社的成立,不仅仅为《盛京时报》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报道来源,也扩大了其传播的范围。
报社的创办和运营离不开多位杰出的人物。染谷保藏是报社的一个核心人物,他在报纸内容的编辑和方向把握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染谷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使得《盛京时报》不仅在政治新闻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文化与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作用。
同时,一宫房次郎是《盛京时报》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到的政治敏感度和新闻嗅觉,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政治分析和评论。宫川贯作,作为报纸的早期负责人之一,不仅是《盛京时报》的创始人之一,他还积极推动了报社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使得报社在当时的东北媒体中脱颖而出。
3、《盛京时报》在奉天的社会影响与文化作用
《盛京时报》不仅仅是一份新闻报纸,它还在奉天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东北地区的主要报纸之一,它成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报纸,奉天的市民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政治动向、经济形势等,这无疑对提升民众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盛京时报》也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推动西方文化传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创办者中有多位日本人,《盛京时报》不仅刊登了大量关于日本和西方的文化报道,还邀请了不少日本和外国的专家学者撰写文章,极大地拓宽了奉天地区市民的视野。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下,《盛京时报》为奉天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舆论支持。
此外,《盛京时报》还在教育普及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它不仅报道当时的学术动向,还鼓励民众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公共参与意识。报纸通过发表关于教育改革、社会变革等主题的文章,激发了奉天地区市民的思考和行动,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变革。
4、《盛京时报》停刊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盛京时报》在1944年停刊,这一事件标志着其近四十年的辉煌历史的终结。报纸停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战时经济的压力和资源的短缺。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报纸和媒体面临着生存的困境。《盛京时报》也未能幸免,最终在资源枯竭和财务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停止了出版。
然而,《盛京时报》的停刊并没有让其在东北的历史影响消失。相反,它的停刊反而使得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之一,《盛京时报》在停刊后仍然被后人铭记。它所记录下的时代风云,成为了研究清末民初乃至抗战时期东北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更广泛的历史角度来看,《盛京时报》的停刊标志着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它的存在和影响,见证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重大变革。这份报纸的诞生与衰亡,正是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复杂。
总结:
《盛京时报》从创刊到停刊,历经了光绪三十二年到康德十一年的风风雨雨,它不仅是东北地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更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通过对《盛京时报》的历史进行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促进社会现代化、文化交流以及舆论引导方面的巨大作用。尽管它在1944年因战时压力停刊,但其对历史的贡献依然值得铭记。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盛京时报》的创办背景和社会意义,也清晰地看到它在推动东北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它不仅是报纸,更是一座历史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