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红旗》杂志(1958-1976)全44册298期
¥85.00Price
珍稀《红旗》杂志(1958-1976)全44册298期
Quantity
珍稀《红旗》杂志(1958-1976)全44册298期
《红旗》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红旗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中文期刊杂志。创刊于1958年6月1日
红旗》杂志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创办《红旗》杂志,是毛泽东首先倡议的。早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他就提出了“出版理论刊物”的问题,而此次会议也是毛泽东为发动“大跃进”运动而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1958年3月8日,成都会议召开的第一天,毛泽东提出25个问题供与会者讨论。其中第24个问题就是关于“出版理论刊物问题”。在22日的讲话中,他又着重讲了办刊物的问题,说:“陈伯达写给我一封信,他原来死也不想办刊物,现在转了一百八十度,同意今年就办,这很好。我们党从前有《向导》《斗争》《实话》等杂志,现在有《人民日报》,但没有理论性杂志。原来打算中央、上海各办一个,设立对立面有竞争。现在提倡各省都办,这很好。可以提高理论,活泼思想。各省办的要各有特点。可以大部根据本省说话,但也可以说全国的话,全世界的话,宇宙的话,也可以说太阳、银河的话。”
1976年第10期
接着,毛泽东讲了“怕教授”的问题,为此还特意表扬了陈伯达一番,认为陈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说:“怕教授,进城以来相当怕,不是藐视他们,而是有无穷的恐惧。看人家一大堆学问,自己好像什么都不行。马克思主义者恐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怕帝国主义,而怕教授,这也是怪事。我看这种精神状态也是奴隶制度、‘谢主隆恩’的残余。我看再不能忍受了。当然不是明天就去打他们一顿,而是要接近他们,教育他们,交朋友。”
“现
在情况已有转变,标志是陈伯达同志的一篇演说、一封信,一个通知,有破竹之势。他的思想曾萎靡不振,勤奋工作好,但统治宇宙胆子小了。”
其中谈到的陈伯达的“一篇演说”,是指陈伯达于1958年3月10日应郭沫若邀请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题目为《厚今薄古,边干边学》。陈在讲话中说:哲学社会科学应该跃进,也可以跃进。跃进的方法,就是厚今薄古,边干边学。陈伯达晚年回忆说,此次讲话“是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向社会科学界传达毛主席的观点”,并不是“自己擅自决定的”。
而“一个通知”,是指准备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各省、市、自治区必须加强理论队伍和准备创办理论刊物的通知》。
毛泽东对《红旗》杂志非常重视。早在成都会议上,他就指定由陈伯达担任《红旗》总编辑,后经八届五中全会同意通过。1958年5月24日,也就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公布出版《红旗》杂志的前一天,毛泽东高度评价了《红旗》发刊词,并批示:“此件写得很好,可用。”
当天,他在给陈伯达的信中,谈到了为《红旗》题刊头的问题。他说:“报头写了几张,请审检;如不能用,再试写。”毛泽东一共为《红旗》题写了20多幅刊头,后来从中选出两字作为《红旗》杂志的正式刊头。
《红旗》杂志上正式标明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也是毛泽东决定的。
《红旗》编委会的阵容颇为强大。第一任编委有邓小平、彭真、王稼祥、张闻天、陆定一、康生、陈伯达、胡乔木、柯庆施、李井泉、舒同、陶铸、王任重、李达、周扬、许立群、胡绳、邓力群、王力、范若愚。这个编委名单是毛泽东一个一个拟定的。
除了积极参与筹备《红旗》出版的相关事宜外,毛泽东对创刊后的《红旗》杂志也是多加支持的。他不仅在其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而且对《红旗》重要的文章或社论文章严格把关,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章也首先考虑在《红旗》上发表。
停刊
播报
编辑
1988年7月1日,《求是》杂志创刊。同时,《红旗》杂志停刊。
1987年12月16日下发的《中央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方案》内有一项是撤销《红旗》杂志社,由中央党校主办一个党内的理论刊物。
《红旗》自创刊以来,到1987年走过了将近30个年头。作为党的机关刊物,每个时期都按照当时中央的意见、指导思想进行编辑工作。然而,忽然被停刊,这使得无论是做《红旗》工作的同志,还是党内外的一些同志都感到突然。
一个很急迫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出现并需要立即解决:1988年第一期是否出版?《红旗》编委会于1987年12月21日给当时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人和书记处写了报告:“近日社内外盛传《红旗》机构要变动,1988年第一期按计划12月25日发稿,27日付印。《红旗》是否照常出版,请批示。”12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上重申《红旗》必须停刊,1988年第一期照印照发,同时成立一个三人小组起草改刊第一步方案。12月25日三人小组开会讨论第一步方案内容。1988年2月12日党校负责人与《红旗》杂志的干部接触后,感到党校确实不可能有力量办刊。3月2日他们给中央的信中写到:《红旗》在国内外已有相当影响,发行量达240万份,不改刊名为利。但中央最后决定刊名还是要改,并确定《红旗》6月15日的停刊日期。6月16日,《红旗》1988年第十二期出版。杂志正文没有一字提及停刊,但封底“欢迎订阅求是杂志”的大标题下是“中共中央决定,《红旗》杂志停刊,《求是》杂志7月1日创刊”的字样。《红旗》就这样悄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2]
红旗情结
播报
编辑
《红旗》杂志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关怀、具体指导下创办的。早在1955年1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就指出各省市要办好刊物。1958年1月,毛主席在南宁会议上正式提出创办中央理论刊物的问题。这年3月,创办中央理论刊物的决策在成都会议上被具体化。在1958年5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毛主席作出创办刊物的正式决定,并定名为《红旗》。
当中央酝酿创办刊物时,一些同志请毛主席为刊物起名字。主席说,还是走群众路线,让大家一起来寻个好名字。有关单位就发动大家提名,汇集上报。毛主席从中圈定了《红旗》这一名字,并经中央全会确认。
毛主席还为《红旗》题写刊头二十余幅,他给《红旗》总编辑陈伯达的信中说:“报头写了几张,请审核,如不能用,再试写。”他在题字旁还注有说明:“拟可用”“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编辑部从中选了两字作为正式刊头,这就是至今仍为大家广为认知、众口称赞的“红旗”二字。
中央同时还决定成立《红旗》杂志编委会。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1958年5月24日在中南海居仁堂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编委共36名,由中央有关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中理论水平高、写作能力强的同志,以及宣传理论系统的负责人、党内学术理论专家组成。其中邓力群、田家英、李友九、陈伯达、胡绳为常任编辑,陈伯达为总编辑。
这次会议也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通知了两个李达开会,武汉大学校长“文”李达是编委,与总参的副总长“武”李达重名。“武”李达到会后发现不对要退席,小平同志说,既然来了,就坐下听听吧。这个大编委会由于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各人的工作繁重,会议召集困难,以后再未开过。因此,1959年中央决定在《红旗》内部成立一个编委会,由总编辑、副总编辑以及4位编委组成,主持《红旗》的日常工作。
《红旗》创刊号于1958年6月1日出版。发刊词由胡绳执笔,经毛主席、邓小平同志审定。同期发表了毛主席的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此后,毛主席一直关注《红旗》的工作,经常向《红旗》推荐文章,对一些稿件还作了精心修改。1958年8月,陆定一写了一篇题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送毛主席审阅,主席前后看了好几次,每次都提出修改意见,有时自己动手作重要修改。
1958年8月22日,他在给陆定一的信中说:“在教育史部分,应批评凯洛夫、斯大林,对中苏都有益。中国教育史有好的一面,应当说到,否则不全。你看如何?”他特意在陆定一的稿件上加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众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着,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
毛主席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也作了精彩补充:“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是要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总结以上所说,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对此文他特批:“登《红旗》,题目特大,全文尽量用较大字型。”同时,还代《红旗》写了编辑部按语。
毛主席还为《红旗》编辑部写过约稿信。他从《光明日报》上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同志写的有关机位设计的文章,很感兴趣,便给作者写信请他们再写一篇更详细的文章,以《红旗》编辑部名义发出。这对《红旗》工作人员来说深感亲切又备受鼓舞。
《红旗》杂志的“三面红旗”
在《红旗》头几年的版面上,经常出现几个作者的名字,引人注目。一个是写国际评论的于兆力,一个是写思想文化评论的施东向,一个是写经济评论的许辛学。后来人们才慢慢知道,这原来是三个集体笔名。
“于兆力”是由乔冠华、姚臻、王力组成,各取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或字的一部分。他们都参与中央有关国际问题的研究及文件起草工作,对国际情况、国际问题比较熟悉,又了解中央精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受欢迎和重视。
“施东向”是以副总编辑胡绳为首,中央政治研究室王忍之、丁伟志、郑惠等同志参加的写作小组的笔名。“施东向”即取自《思想界动态》这份内部刊物刊名的谐音。他们以渊博的知识、高度的理论修养、充满文采的写作技巧,写出了影响很大、很受欢迎的思想文化评论文章。
红旗杂志
“许辛学”是由“虚心学”演化而来,由副总编辑邓力群牵头,梅行、马洪参加的写作小组笔名。他们都是中央有关经济问题会议的参加者和经济文件的起草者,所写的文章能够对有关问题进行透彻分析,使中央精神得到最快的传达,对经济工作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
有人开玩笑说,全国有“三面红旗”,《红旗》杂志也有“三面红旗”,指的就是这三个集体写作班子。
1960年9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这是我国思想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选集》收集了毛泽东在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的70篇文章,《红旗》把学习和宣传“毛选”四卷作为工作重点全面展开。1960年第19期《红旗》在刊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介绍的同时,围绕中央确定宣传重点,发表了社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即突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思想。
社论对此作了全面具体的论述,并指出这是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则。第20-21期合刊上,刊出编辑部文章《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经验的基本总结》,重点介绍了毛泽东如何坚持马列主义有关国家机器的观点、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此文刊发前曾送毛主席审阅,他认为写得很好,并作了一些修改。
2018年7月4日,习近平致信祝贺党中央机关刊《求是》暨《红旗》创刊60周年,代表党中央向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祝贺,提出殷切希望。 [3]
重要文章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的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到“人民公社”的名称。 [4]
文革时期
播报
编辑
1965年12月8日在《红旗》杂志第十三期发表发表《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攻击翦伯赞提出的既要重视阶级观点又要注意历史主义的意见,是“超阶级”“纯客观”的资产阶级观点。受到毛泽东称赞:“现在的权威是谁?是姚文元、戚本禹、尹达……要年纪小的、学问少的、立场稳的、有政治经验的坚定的人来接班。”
1966年第7期《红旗》杂志发表《评〈前线〉〈北京日报〉的资产阶级立场》。
1967年3月30日《红旗》杂志第5期发表《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历史影片〈清宫秘史〉》。4月1日,《人民日报》予以全文刊登。从此为针对“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派”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革命大批判”定下了基调。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就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时候,作为中共中心权威理论刊物的《红旗》杂志却希奇地保持缄默。沉默,被谭震林打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红旗》杂志约请谭震林撰文。谭震林欣然应承,对约稿人说:“文章不能只讲历史,要从现实着眼,要我写文章我就要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从实践中来,又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红旗》杂志奉行不卷入原则,对稿件很为难。尚未决定,谭震林又送来了修改稿,并附言说明:原稿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不透彻,现再作加强。
《红旗》杂志只得告知中心指示《红旗》不介入讨论。谭震林果断表示:“文章中材料可以动但观点不能动,实践标准的讨论是全党的大事,有人来辩论,找我好了。这篇文章我想了两个月,想出了两句话:凡是实践证实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凡是实践证实是错误的,就要改正。”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珍稀《红旗》杂志(1958-1976)全44册298期”的历史价值、文化背景、编辑特色和收藏意义。《红旗》杂志是中国共产党官方的重要宣传工具之一,对于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0年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这本杂志的回顾,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策方向、意识形态的塑造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同时,从其出版历史、编辑风格和内涵来看,《红旗》杂志也是当时思想文化的体现。本文将依次从这些角度出发,分析其珍贵性和历史遗产意义,最后对这一时代的总结作出深刻的反思。
1、《红旗》杂志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意义
《红旗》杂志自1958年创刊至1976年结束,共出版44册298期,伴随着新中国建国后的重要历史阶段,见证了多次历史变革。《红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是党和国家宣传的重要阵地。其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还包括了对外的外交宣传,展现了中国当时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和声音。
政治上,《红旗》杂志通过一系列的专题报道和社论,塑造了“党性”和“革命性”的两大核心主题,突出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杂志成为了政策解读、党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党的政策、指导思想和社会事件的阐述,《红旗》不仅向群众普及理论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
《红旗》杂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治导向。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全面宣扬毛泽东的思想,推崇革命英雄、革命历史,进行大规模的思想改造和文化整顿,成为当时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刊物,更是政治和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对当时民众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2、《红旗》杂志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塑造
《红旗》杂志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它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创刊伊始,杂志就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集体主义思想,提倡革命精神,塑造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红旗》杂志重点介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向全体人民传播对新社会的信心。
《红旗》杂志的文章内容,通常以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为核心,围绕国家的长远规划进行讨论。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大跃进时期,杂志深入报道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和成效,尝试通过各种文章鼓舞群众的斗志,宣传当时国家的发展愿景与宏大目标。虽然这些内容今天看来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却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深刻影响了全体公民的价值观。
此外,《红旗》杂志还将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精神融入每一篇文章之中,努力塑造新时代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它不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人物采访,展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成就,还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培养公民的政治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3、《红旗》杂志的编辑特色与表现手法
作为官方杂志,《红旗》在内容的选题上有着非常严格的把控,其编辑风格和表现手法也体现了当时党和政府对舆论的高度关注。杂志通过社论、专题文章、理论阐释等多种方式,展示了党和国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在编辑过程中,杂志重视与时代背景的契合,精心选材、严谨措辞,力求影响并塑造公众舆论。
在视觉表现上,《红旗》杂志通常采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设计风格。封面常常以红色为主色调,配合毛泽东画像、革命宣传画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直接传达出强烈的政治讯息。内部文章配图也常使用表现革命精神的插图,如工人、农民、士兵的英勇事迹,或者是党的重大活动,突显其思想性与感染力。
此外,杂志的文章风格朴实无华,直白明了,常常通过大量的事例、人物故事来展现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增强群众的信心。通过这种直接与具体的报道手法,杂志不仅传递了政治理念,还成功地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联系,增强了其社会动员的效力。
4、《红旗》杂志的收藏价值与历史遗产意义
作为一份见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刊物,《红旗》杂志在今天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更是收藏界的珍品。从内容角度来看,《红旗》杂志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对于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至70年代的政治、文化、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珍稀的《红旗》杂志(1958-1976年)全44册298期,因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成为了收藏者眼中的瑰宝。尤其是在它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形态已经成为过去时的今天,能够完整保存这样一批杂志,意味着收藏者得以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和历史。正因如此,许多收藏者对这些老杂志保持高度关注,并视其为具有增值潜力的文化遗产。
此外,《红旗》杂志的收藏还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未来世代了解过去、思考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这些杂志,后人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路线、社会发展及其思想演变,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把握未来。
总结:
综上所述,珍稀《红旗》杂志(1958-1976)全44册298期,不仅是一份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出版物,更是了解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的珍贵资料。它通过独特的编辑方式和内容安排,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那个时期的政策导向、社会动员和思想文化建设。同时,《红旗》杂志也为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新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文化资产。
因此,珍稀《红旗》杂志的收藏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历史意义上,更在于它为当代人了解和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对于未来的历史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一时期的杂志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