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独秀,李大钊,翟秋白 主编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终刊时止,《新青年》计出11卷,共有63期,其中前9卷为月刊,第10卷为季刊,第11卷为不定期刊。本书即为其简体字版,为更好的还原历史,本简体横排版在其分卷、分期方式及体例上仍袭其旧,外国人名、地名及着作名、事物名等的译法也保留了当时的译法,未作改动,并在各卷中影印了近280幅《新青年》原稿,以供读者对照欣赏。 在本简体横排版《新青年》全集之中,读者能欣赏到下列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重要文章:陈独秀所作,原载于《新青年》创刊号,吹响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号角,并在青年中引起极强烈反响的新文化运动启蒙青年的开山之作——《敬告青年》。 胡适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揭开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和白话文运动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鲁迅的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钱玄同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文字改革运动中的标志性文章——《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 钱玄同所作,原载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标志着简化字及拼音文字由此肇始的文章——《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
目 录《新青年》 卷 号到第六号 号 目次 敬告青年 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 陈独秀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高一涵 新旧问题 汪叔潜 妇人观 陈独秀 春潮(小说) 陈 嘏 现代文明史 陈独秀 青年论(英汉对译) 一青年 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 彭德尊 国外大事记 记 者 国内大事记 记 者 通信 记 者 世界说苑 李亦民 第二号 目次 今日之教育方针 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高一涵 人生之目的 李亦民 意中人(爱情喜剧) 薛琪瑛女士 赞歌 陈独秀亚美利加(美国国歌) 陈独秀春潮(小说) 陈 嘏述墨 易白沙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 高一涵托尔斯泰之逃亡 汝 非国外大事记 记 者国内大事记 记 者通信 记 者世界说苑 李亦民《新青年》 第二卷 号到第六号 号 目次新青年 陈独秀青春 李大钊 On Education 温宗尧 孔子评议(下) 易白沙 乐利主义与人生 高一涵 决斗(短篇名着) 胡 适 初恋(小说) 陈 嘏 弗罗连斯(悲剧) 陈 嘏 述墨 易白沙 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 陈独秀 国外大事记 记 者 国内大事记 记 者 通信 读者论坛 第二号 目次 我之爱国主义 陈独秀 青年与工具 吴稚晖 欧洲战争与青年之觉悟 刘叔雅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陈独秀意中人 薛琪瑛女士初恋 (小说) 陈 嘏灵霞馆笔记 刘半农赫克尔之一元哲学 马君武现代文明史 陈独秀法国青年团 谢 鸿国外大事记 记 者国内大事记 记 者 通信读者论坛世界说苑 李亦民…………《新青年》 第三卷 号到第六号《新青年》 第四卷 号到第六号《新青年》 第五卷 号到第六号《新青年》 第六卷 号到第六号《新青年》 第七卷(上) 号到第四号《新青年》 第七卷(下) 第五号到第六号《新青年》 第八卷 号到第六号《新青年》 第九卷 号到第六号《新青年》 第十卷(季刊) 号到第四号《新青年》 第十一卷 号到第五号
目录介绍如下:
001新青年 第01卷_12984811.pdf 203.20 MB 002新青年 第02卷_12984810.pdf 202.50 MB 003新青年 第03卷_12984816.pdf 207.66 MB 004新青年 第04卷_12984815.pdf 209.85 MB 005新青年 第05卷_12984814.pdf 232.90 MB 006新青年 第06卷_12984813.pdf 268.33 MB 007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 新青年 第07卷 上_12984812.pdf 235.65 MB 008新青年 第07卷 下卷_12984726.pdf 210.81 MB 009新青年 第08卷_12984725.pdf 317.35 MB 010新青年 第09卷_12984724.pdf 298.25 MB 011新青年 第10卷_12984633.pdf 244.86 MB 012二十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名刊 新青年 第11卷_12984634.pdf 322.10 MB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新青年(简体横排)共12册》是一本涵盖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重要思想、文学创作与社会变革的杂志集锦,体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与思想启蒙。这12册作品不仅是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而且它们的出现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特别是在推动现代化、民主、科学思想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新青年》杂志的历史价值、文化影响、编辑理念和社会意义,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文化经典的多维度内涵。具体来说,本文将探讨《新青年》的历史背景与出版过程,分析其对中国思想界的启蒙作用,讨论其文学风格及编辑特点,以及反映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变革。通过这些讨论,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本杂志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新青年》杂志的创刊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社会动荡,传统文化和思想面临巨大的挑战,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激发了许多思想界人物的反思与探索。《新青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的创办人之一,陈独秀,致力于通过这本杂志推动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西方思想,并反对旧有的封建思想体系。
《新青年》的创刊时间为1915年,这本杂志首次在上海出版,迅速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出版过程中,杂志曾几经易手,但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思想独立性和改革精神。杂志的内容涉及社会、政治、文化、文学等多个领域,为当时的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平台。可以说,《新青年》不仅是一个杂志,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青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1917年以后,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通过《新青年》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强了杂志的思想革命性。这种思想启蒙的力量,最终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广泛的文化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新青年》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中国思想界的启蒙作用。它通过传播西方先进的民主、科学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学的束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上的动力。杂志中发表了大量与传统文化对立的文章,如陈独秀的《敬告青年》、鲁迅的《狂人日记》等,这些作品强烈批判了封建礼教与传统思想,为一代青年提供了思想解放的火种。
除了西方思想的引入,《新青年》还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文学创作应该关注社会现实,摒弃陈旧的文人风格。通过这一理念的宣传,杂志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变革,为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新文学的出现,不仅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也让文学成为了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
此外,《新青年》在推动中国青年思想觉醒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青年通过阅读这本杂志,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杂志不仅是一个文学平台,更是一个社会改革的阵地,它培养了大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进步。
《新青年》的文学风格与编辑理念直接影响了它的文化定位。杂志的编辑理念非常明确,即强调批判性和创造性。它的目标是通过文学的力量,启发社会变革和思想创新。在语言风格上,《新青年》主张使用白话文,这一举措不仅使得更多人能够读懂,更加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普及性。
杂志的文学风格具有明显的先锋性和创新性,许多作品在当时都是具有颠覆性的。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揭示了中国社会深层的病态。在《新青年》杂志中,文学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社会变革的力量。
《新青年》的编辑也非常注重多元化和思想的广泛性。杂志不仅发表了许多激进的思想文章,也允许一些不同声音的存在,这种宽容的态度使得它成为了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的宝贵平台。同时,杂志的内容也涵盖了各类社会议题,包括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使得它不仅在文学上有所突破,更成为了一个全方位的文化改革载体。
《新青年》反映了时代的巨大变革,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的思想领域。这本杂志的出现标志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随着西方思想的传播,《新青年》开始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反思与批判。它通过提倡科学与民主,推动了中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现代化、理性化过渡。
在文化变革方面,《新青年》主张的“文学革命”与“思想启蒙”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它不仅推动了文学形式的改革,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取向,促进了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陈旧走向创新。这种文化变革使得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外,《新青年》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政治改革。杂志中的许多文章提倡政治改革、教育现代化,反对封建宗法体制,支持女性解放与平等。这些观点与主张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是在推动妇女解放、社会公正和民主理念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结:
《新青年(简体横排)共12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不仅是思想启蒙的源泉,也是文化变革的象征。通过对西方思想的引入,杂志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始,也是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挑战。
《新青年》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更是中国青年群体对未来社会的渴望与追求。它的出版不仅激发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也培养了大量的社会改革者。总之,《新青年》为中国的文化、政治及社会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中的一座丰碑。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