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京昆史料丛书(全16辑)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全16辑)
目录详情如下:1.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一辑本书收入《伶史》、《梨园佳话》、《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伶史》,据民国六年(1917年)宣元阁版影印。穆辰公着。本书仿《史记》体例记载梨园人物。从程长庚开始,终于许荫棠,包括孙菊仙、何桂仙、金秀山、谭鑫培、梅巧玲、俞润仙、 余三胜、 陈德霖等,共计32人。内容不限于戏曲文本,关注与表演等有关的诸多因素,如当时的政治气候、民间风俗,戏曲自身的发展特征以及内廷供奉制度对戏曲的影响等,视野开阔。 《梨园佳话》,据商务印书馆民国四年(1915年)版影印。王梦生着。主要介绍清末至民国初年北京地区的戏曲活动情况,并对当时众多京剧名家如程长庚、余三胜、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龚云甫等人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评论。内容多为一手材料,十分珍贵。 《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据民国二十二年(1943年)版影印。朱书绅辑。该书是配合沈蓉圃所绘同光朝名伶十三绝彩图的出版而编辑的,除包括十三位名伶的传略外,又有四大名旦、余叔岩、马连良等人的题字,以及着名剧评家景孤血、 翁偶虹等人的题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录伶史(第一辑)梨园佳话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
2。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二辑听歌想影录歌舞春秋
本辑包括《听歌想影录》、《歌舞春秋》两种。 《听歌想影录》据天津书局1941年版影印。《歌舞春秋》据上海广益书局1951年版影印。两书的作者为着名剧评家、名票张聊公。《听歌想影录》是作者在北京观戏的记录,时间从1913年至1918年。《歌舞春秋》分上下两编,是作者在北京和天津观戏的记录。上编自1916年至1924年,是北京部分;下编从1929年至1935年,为天津部分。这两种书记录了民国初年北京各剧场演出京剧的盛况,以及诸多名角在台上的风采、演技等等。这些记载,在当时也许平常,如今若想了解九十多前京津戏曲舞台的风景,那么这本小册子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罕见书了。 这两种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记载翔实,举凡伶官之沉浮,剧场之兴废,都有时间、地点可查,非一般传闻或间接所得者可比。3.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三辑《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3辑)》收录了《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据上海启智印务公司民国十五年(1926)版影印。作者为日本人波多野乾一,译者为鹿原学人。这《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3辑)》以20余万字的篇幅,从京剧的创成时代开始,梳理了二百年间京剧各种行当诸多名伶承前启后、传承门派的情形,以及艺术特征、擅长剧目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传人的身世、遭际、时事变迁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演剧史。《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3辑)》成书时间较早,对前辈京剧名家介绍详细,作为民初的三部戏曲史着作之一,对京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四辑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升平署月令承应戏本辑据周明泰1933年辑《清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与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36年编《昇平署月令承应戏》影印出版。两书是研究清代宫廷演剧不可或缺的史料。5.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五辑梅兰芳本辑据梅社1920年编《梅兰芳》影印出版。内容包括梅兰芳之事略、家乘、艺术、魔力、剧中之梅郎观、趣事、各家评梅、曲本、咏梅诗词,并有演出剧照10余幅。
6.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六辑名伶百影(第一集)名伶百影(第二集)本辑据北京立言画刊社编辑《名伶百影》(第一集)与《名伶百影》(第二集)影印出版。收录民国年间京剧名伶,包括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着名须生、武生、小生、名净以及合作戏等希见剧照230余幅,是一套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
7.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7辑本辑收入1933年版《平剧戏目汇考》,杨彭年着,民国二十二年(1933)8月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该书是京剧剧目资料专集,是京剧剧目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具备工具书性质。该书共收录京剧剧目九百七十五个,侧重故事情节介绍。剧目以笔画顺序排列,一剧异名者,亦列条目,提示参见。此书可以说是中国京剧戏目历史研究和收藏的重要参考资料。
8.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8辑
……
……
……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民国京昆史料丛书(全16辑)是关于京剧和昆曲这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史料合集,深刻挖掘了民国时期京昆艺术的发展脉络、传承情况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本书由16个辑组成,涵盖了民国时期京昆艺术的多方面内容,从剧目演绎、艺术表演到京昆戏曲的历史、人物等多个维度,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戏曲发展与文化演变。通过分析这些史料,可以更好地理解民国时期京昆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其对后代戏曲艺术的影响。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的独特价值,分别为“京昆史料丛书的历史背景与编纂缘由”、“史料丛书中的重要剧目与艺术家”、“史料丛书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以及“史料丛书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力”。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的编纂缘由,源于对传统戏曲艺术特别是京剧和昆曲的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民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传统文化的日渐衰落,京昆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学者和艺术家们开始注重京昆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最终促成了这套丛书的诞生。
京昆史料丛书的编纂工作起初主要由一些知名京昆学者和艺术评论家主持,他们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采访以及对现存文献的整理,最终为我们呈现了这部极具价值的艺术史料。该丛书不仅对京昆艺术的历史演进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数据,成为了研究民国时期京昆艺术的基石。
另外,民国时期也是戏曲艺术探索创新的一个阶段,各类新剧目、新表演方式不断涌现。为了记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貌,京昆史料丛书不仅关注了传统剧目的传承,还对新式剧目和表演方式做了详细的记录。因此,丛书的编纂具有历史的迫切性和文化的深远意义。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的16辑中,涉及了大量经典的京剧和昆剧剧目。这些剧目大多为民国时期的重要作品,既包括传统剧目的改编版本,也有许多当时新创的戏剧作品。例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经典京剧剧目,都是民国时期艺术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创新的结果。这些剧目不仅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与历史风云。
除了剧目本身,丛书中还详细记录了许多当时活跃在京昆舞台上的艺术家。诸如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京剧名家,以及昆曲界的常香玉、李时中等艺术家,他们的生平、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都在史料丛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艺术家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表演艺术上,还包括他们对京昆艺术的推动和创新,尤其是在民国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他们的艺术成就为传统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丛书中不仅记录了这些艺术家的演艺事迹,还对他们的艺术理念和舞台表演的技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例如,梅兰芳的“生旦净末丑”各行各业的角色设定、程砚秋的语言技巧以及昆曲的抒情性表演等,都在史料中得到了详细的描述。这些资料为后来的艺术家学习和继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京昆艺术历史的宝贵资源。通过这套丛书,研究者可以全面了解民国时期京昆艺术的演变与发展。丛书的内容广泛涵盖了京昆艺术的不同层面,包括剧目、艺术家、表演技巧、戏曲理论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学者提供了多角度研究的基础。
从学术角度来看,民国京昆史料丛书也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许多京昆艺术家在这段历史时期进行着戏曲艺术的创新探索。丛书详细记录了这一创新过程,对理解京昆艺术的演变、发展脉络以及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学术价值。
此外,丛书对于京昆艺术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反思。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丛书揭示了京昆艺术在民国社会中扮演的文化角色。特别是在民国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京昆艺术不仅是娱乐大众的手段,更是传递社会意识、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载体。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不仅对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剧目的详尽记录,丛书有效地保存了京昆艺术的精髓,成为后人研究和传承这一文化的重要依据。在当今社会,随着传统戏曲逐渐被现代化文化所挑战,如何保存和传承京昆艺术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民国京昆史料丛书》无疑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这部丛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学术领域。许多现代戏剧导演、编剧和艺术家都从中汲取了灵感,并将其融入到当代的舞台创作中。现代京昆艺术的创新,不仅是在继承传统剧目和表演形式,更是在其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而这一过程的思想来源,很大一部分可以追溯到这套史料丛书的记载。
此外,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的出版为当代戏曲艺术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各大戏曲学院和文化机构可以通过该丛书对学生进行京昆艺术的教学与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京昆艺术的复兴与发展。
总结: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全16辑)不仅仅是对民国时期京昆艺术的一个历史记录,更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深刻传承与发扬。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京昆艺术在动荡时期如何通过创新与传承保持其生命力,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它不仅为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为未来的京昆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总的来说,民国京昆史料丛书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这部史料的发掘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