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全80册)国家图书馆
京杭运河历来受学界关注,研究成果十分可观,但有关运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则相对滞后。有基于此,我们汇集了元、明、清三代关于运河的专门着作一百三十余种,编为一书,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治水筌蹄、河防一览、治河管见、古今疏治黄河全书、总理河漕奏疏、河纪、河防述言、河防凶议、两河清汇、治河奏续书、治河方略等。目录:1.治黄保运类1.1治水筌蹄(明•万恭)隆庆 明万历六年刊1.2 河防一览(明•潘季驯)万历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3 治河管见(明 潘凤梧 万历) 明万历刻本1.4古今疏治黄河全书(明 黄克瓒)万历 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2 总理河漕奏疏(明•潘季驯)万历 明万历刻本3.1 河纪(清•孙承泽)清初 清康熙刻本3.2 河防述言(清•张霭生)康熙 清道光《皇朝经世文编》本3.3 河防刍议(清 崔维雅)康熙 清同治刻本3.4 两河清汇(清•薛凤祚)康熙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3.5 治河奏绩书(清•靳辅)康熙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4.1 治河方略(清•靳辅)康熙 清乾隆刻本4.2 河防疏略(清 朱之锡 康熙) 清康熙刻本5 治河全书(清•张鹏翮)康熙 清抄本6.1 治河全书(清•张鹏翮)康熙6.2 河漕备考(清•朱鋐辑)雍正 清抄本7 河防志(清•张希良)雍正 清雍正刻本8.1 防河奏议(清•嵇曾筠)雍正 清雍正十一年刻本8.2 河工纪要(清•佚名)乾隆 清抄本9.1 河东河工物料价值(清•佚名)雍正乾隆之际 清刻本9.2 钦定河工实价则例章程 (清•佚名)嘉庆 清刻本9.3 历代河防类要(清•徐璈)嘉庆 清道光元年卧云书屋刻本9.4 中衢一勺(清•包世臣)道光 民国印本10.1 河工器具图说(清•麟庆)道光 清道光刻本10.2 河防纪略(清•孙鼎臣)咸丰 清咸丰九年刻本10.3 南河编年纪要(清•袁青绶)同治初 清稿本11.1 河务所闻集(清•李大庸)同治 民国二十六年印本11.2 河防刍议(清刘成忠)同治 清同治十三年刻本11.3 奏定东河新设河防局章程(清•许振袆)光绪 清光绪刻本11.4 清代河臣传(民国•汪胡桢)民国 明文书局印行本2.运河水利类12.1 水利集(元• 任仁发) 明抄本12.2 淮南水利考(明•胡应恩)万历 明刻本13 吴中水利全书(明•张国维)崇祯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4 吴中水利全书(明•张国维)崇祯15.1 皇都水利(明袁黄)万历 万历三十三年建阳余氏刻了凡杂着本15.2 河渠志(明•吴道南)万历 明崇祯刻本15.3 敬止集(明•陈应芳)万历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5.4 豫东宣防录(清•白钟山)乾隆 乾隆庚申秋季镌本15.5 南河宣防录(清•白钟山)乾隆 清乾隆刻本16.1 山东水利管窥略(清•李方膺)乾隆 清道光李琪抄本16.2 太湖备考(清•金友理)乾隆 清乾隆十五年艺兰圃刻本16.3 介石堂水鉴(清•郭启元)乾隆 清刻本16.4 问水漫录(清•盛百二)乾隆 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17 永定河志(清•陈琮)乾隆 清乾隆内府抄本18.1 永定河志(清•陈琮)乾隆18.2 水道提纲(清•齐召南)乾隆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8.3 直隶河渠志(清•陈仪)雍正乾隆之际 清道光四年刻《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所收本18 安澜纪要 洄澜纪要(清•徐端)嘉庆 清道光刻本19 河渠纪闻(清•康基田)嘉庆初 清嘉庆九年霞荫堂刻本20 河渠纪闻(清•康基田)嘉庆初21 河渠纪闻(清•康基田)嘉庆初邦畿水利集说(清•沈联芳)嘉庆末 清抄本东南水利论(清•张崇傃)嘉道时人、书为光绪版 清光绪七年秋月刊本22 畿辅安澜志(清•王履泰)嘉庆 清嘉庆十四年武英殿聚珍本23 畿辅安澜志(清•王履泰)嘉庆24 畿辅安澜志(清•王履泰)嘉庆练湖志(清•黎世序)嘉道 清嘉庆刻本永定河志(清•李逢亨)嘉庆 清嘉庆刻本25 永定河志(清•李逢亨)嘉庆淮扬水利图说(清•冯道立)道光 清道光十九年精刊朱墨套印本淮扬治水论(清•冯道立)道光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26 直隶水利图说 嘉道时人 清抄本27 直隶水利图说 嘉道时人28 直隶水利图说 嘉道时人河北采风录(清•王凤生)道光 清道光六年刻本 河朔官舍藏版东南水利略(清•凌介禧)道光 清道光十三年刻本29 下河集要备考(清•朱楹)道光 清抄本30 重浚江南水利全书(清•陈銮)道光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31 重浚江南水利全书(清•陈銮)道光32 重浚江南水利全书(清•陈銮)道光33 江苏水利全书图说(清•陶澍)道光 清道光刻本下河水利新编(清•孙应科)道光末 清道光三十年刻本水道源流(清•胡宣庆)光绪 清光绪十七年刻本34 续纂江苏水利全案(清•李庆云)光绪 清光绪木活字本35 续纂江苏水利全案(清•李庆云)光绪直隶五大河流源考(民国•佚名)(用抄本) 民国抄本36 河渠汇览(清•张丙嚞编)光绪 清光绪内府抄本37 河渠汇览(清•张丙嚞编)光绪38 河渠汇览(清•张丙嚞编)光绪五河源流沿革删稿(民国•佚名)民十以前 民国 抄本39 永定河续志(清朱其诏)光绪 清光绪刻本禀复道宪洪查勘四女寺减河工程并说贴估册各稿(清•单晋鉌)清末 清宣统稿本直隶五大干河汇津达海图说(民国•黄国俊)民六 民国六年刻本淮沂泗图说摘要(民国•谈礼成)民初 民国铅印本40 江南水利志(民国•秦绶章)民国十一年 民国木活字本41 直隶河防辑要(民国•于振宗)民国十三 民国十三年刊本直隶五大河流图说(清•佚名)民初 清抄本潮白河苏庄水闸之养护与管理(民国•佚名)民国二十一 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年,管理报告铅印本淮系年表(民国•武同举)民国十五、十七 民国十八年印42 淮系年表(民国•武同举)民国十五、十七43 淮系年表(民国•武同举)民国十五、十七3运河工程类44 漕河图志(明•王琼)弘治 明刊本东泉志(明•王宠)正德 明正德五年陈澍刻本吕梁洪志(明•冯世雍) 明嘉靖吴郡袁氏嘉趣堂刻金声玉振集本通惠河志(明•吴仲)嘉靖 明隆庆刻本问水集(明•刘天和)嘉靖 明刻本泉河史(明•胡瓒)万历 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清顺治四年增修本45 北河纪(明•谢肇淛)万历后期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南河志(明•朱国盛、徐标)崇祯 明崇祯六年刻本46 河漕通考(明•黄承元)万历中期 清抄本南河全考(明•朱国盛、徐标)崇祯 明崇祯六年刻本北河续记(清•阎廷谟)顺治 清顺治九年刻本夏镇漕渠志略(清•狄敬)顺治 清顺治中刊印康熙中增修本居济一得(清•张伯行)康熙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47 历代河渠考(清 万斯同)康熙 清抄本山东全河备考(清•叶方恒)康熙 清康熙十九年刻本行水金鉴(清•傅泽洪)雍正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48 行水金鉴(清•傅泽洪)雍正49 行水金鉴(清•傅泽洪)雍正50 行水金鉴(清•傅泽洪)雍正51 行水金鉴(清•傅泽洪)雍正52 南河成案(清•佚名)乾隆末 清刻本53 南河成案(清•佚名)乾隆末54 南河成案(清•佚名)乾隆末55 运河图 五水济运图(清•靳辅)乾隆 清抄本山东运河备览(清•陆耀)乾隆 清乾隆四十一年切问斋刊本运河考(清•佚名 )乾隆 清抄本漕运河道图考(清•蔡绍江)嘉庆 清刻本56 南河成案续编(清•佚名)嘉庆末 清刻本57 南河成案续编(清•佚名)嘉庆末58 南河成案续编(清•佚名)嘉庆末59 南河成案续编(清•佚名)嘉庆末60 南河成案续编(清•佚名)嘉庆末61 南河成案续编(清•佚名)嘉庆末两河备览(清•佚名)嘉庆 清抄本62 治河择要(清•佚名 )乾隆 清抄本续行水金鉴(清•潘锡恩)道光 清道光十二年刻本63 续行水金鉴(清•潘锡恩)道光64 续行水金鉴(清•潘锡恩)道光65 续行水金鉴(清•潘锡恩)道光66 续行水金鉴(清•潘锡恩)道光67 扬州水道记(清•刘文淇)道光 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黄运河口古今图说(清•麟庆)道光 清道光二十一年云荫堂刻本山东运河图说(清•黄春圃) 清抄本黄运两河修筑章程(清•佚名 )光绪三年 清光绪三年抄本邗沟故道历代变迁图说(清•徐庭曾)光绪 清光绪三十年刻本运泇捕上下泉陆厅光绪二十六年抢修各工咨估册等(清•崔永巡)光绪 清光绪二十七年抄本会勘江北运河日记(民国•武同举)民国五年 民国五年铅印本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筹备时期概略(民国•马士杰)民国抄本4.漕运关志类68 大元海运记(元•赵世延、揭傒斯) 清抄本漕运通志(明•杨宏)嘉靖初 明嘉靖刻本漕船志(明•席书)嘉靖 民国《玄览堂丛书》所收本南船纪(明•沈启)嘉靖 清乾隆六年沈守义刻本69 龙江船厂志(明•李昭祥)嘉靖 明嘉靖刊本浒墅关志十八卷(明 张裕)嘉靖 明嘉靖刻本船政新书(明•倪涷)万历 明万历刻本太仓考(明•刘斯洁)万历 明万历刻本70 通粮厅志(明•周之翰)万历 明刻本通漕类编(明•王在晋)万历 明万历刻本漕行日记(清•李绂)雍正 清道光十一年刻《穆堂别稿》所收本71 督漕疏草(清•董讷)康熙 清康熙刻本72 督漕疏草(清•董讷)康熙浒墅关志二十卷(清 孙佩)康熙 清康熙刻本73 漕运则例纂(清•杨锡绂)乾隆 清乾隆刻本74 北新关志(清•许梦闳)雍正 清雍正九年刻本续纂淮关统志(明马麟修 清杜琳等重修 李如枚等续修) 清乾隆刻嘉庆光绪间递修本75 浒墅关志十八卷(清 凌寿祺)道光 清道光刻本转漕日记(清•李钧)道光 清道光十七年刻本江北运程(清•董恂)咸丰 清咸丰刻本76 江北运程(清•董恂)咸丰77 江北运程(清•董恂)咸丰78 江北运程(清•董恂)咸丰钦定户部漕运全书(清•载龄等)光绪初 清光绪刻本79 钦定户部漕运全书(清•载龄等)光绪初80 钦定户部漕运全书(清•载龄等)光绪初杭嘉湖三府减漕记略(清•戴盘)同治 清同治七年刻本杭嘉湖三府减漕奏稿(清•戴盘)同治 清同治七年刻本漕运(清•倪在田)清末 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丹徒漕赋说明书(清•陈凤章)民国九年 民国间稿本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全80册)是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一个重要历史文献项目,旨在全面展示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该项目通过整理和收录相关文献资料,提供了对大运河历史的深刻了解,涉及到大运河的建设、运营、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文献集成进行详细阐述:其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文献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以及该项目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贡献。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全面展现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全80册)在历史、文化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将总结该项目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和大运河研究的重要意义。
中国大运河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它的建设历时数百年,跨越了多个朝代,连接了南北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大运河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的建设史,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和政治互动的重要象征。大运河的形成与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理和研究大运河相关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国家图书馆所推出的“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全80册)”项目,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而产生的。这一项目的目的是系统化、全面地收集和整理与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为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一份权威的参考资料库。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大运河的建设过程、管理模式、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意义。
此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正逐渐被重新审视。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而大运河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系统整理和研究大运河历史文献,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历史的启示,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因此,这一文献集成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全80册)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了大运河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内容。文献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在涉及到多个历史时期,包括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开凿,到明清时期的维护和管理,再到近现代时期的修复和再利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大运河发展都充满了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因此文献内容的广泛性是其一大特色。
同时,文献内容的系统性也使得这一文献集成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国家图书馆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精心筛选和整理,按照历史时期、地理区域、文献种类等多种维度进行了详细分类。无论是关于大运河的建设规划、运输管理,还是关于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研究,都有详尽的资料和分析。这种系统性的整理,使得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研究工具。
此外,文献集成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地图、图纸、碑刻、契约等珍贵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历史证据。通过这些文献,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大运河的具体操作与管理,也可以揭示出大运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影响力。文献内容的多样性与完整性,为大运河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全80册)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为大运河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且权威的文献资源库。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学术领域,涵盖了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历史文献不仅是对大运河的简单记载,更是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大运河的研究不仅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技术、交通运输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更能够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运行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通过文献集成中的相关记录,学者们可以探讨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分析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的作用,以及对南北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大运河的历史文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诠释。大运河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交流的缩影。文献集成中的资料不仅展示了大运河本身的建设史,还记录了沿线地区的民俗风情、工艺品生产、商贸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这些文献为文化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也为当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启示。
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全80册)不仅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还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一文献集成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对大运河的全景式了解,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价值。在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大运河的历史研究无疑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随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推进,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学术支持。大运河沿线的多个省市正在积极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而这一文献集成中的大量历史资料,为这些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对大运河历史的全面了解,各地可以更好地发掘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
最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不仅仅是研究领域的课题,它还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连。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中的相关资料,能够为当代的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历史的借鉴与启示。通过对大运河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为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
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全80册)无疑是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的项目。它不仅提供了对大运河的全面了解,也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学者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运河的历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对大运河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该项目还将继续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未来,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无疑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