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研究》共17辑,由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写的。
《宋代文化研究》17辑分别为:2-10辑共9册、13-17辑共6册、20辑、21辑。
宋代文化学结构的特性
1、官方文化成为基础框架
北宋文化格局走得是唐制,唐代的文化格局走得是秦汉制,秦汉时代尚没有杂学,都是清一色的政论和史籍,因独尊儒术,排斥杂学,连诗歌创作都受到影响。汉代没有文人诗歌创作,都是御用文赋,只有官方采集民间诗歌汇编而成的《汉乐府诗集》。直到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才在乱世之中摆脱了儒术的影响,追崇道学和禅学,文化的格局与文学创作的格局才得以解放,成为一个文化开始自觉的时代。唐代推崇道学,兼容百家,所以杂学的兴盛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宋随唐制,依旧是以道为主,不排斥其他学说,甚至提倡杂学百工,所以,宋文化格局是以官方政论史籍为主导,以文人士大夫的诗文创作为主体,以杂家述学为文化的结构范畴,以民间话语叙事为文化形式的补充层次的多层级文化结构。
2、诗性文化成为文学主体
宋代文学创作是全面跟随唐朝,唐代文学最为出色的成果就是诗歌的辉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放弃了诸子百家的争鸣,一方面弘扬道家和释家,另一方面兴起了文人诗创作,自屈原到魏晋时代文人,诗歌创作已经沉寂了近五百年的时间。最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诗人非常显赫,诗歌成就斐然,因而受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与追崇,所以诗歌到了唐代几乎是一家独秀。另一方面,汉代辞赋已发展到尽头,进入南北朝时期骈赋的创作也封堵了文人创作的前景,所以,五七言诗在唐代初年还算是独辟蹊径。最后一个原因是唐代以道家文化为主体,所以儒家的政论式文章创作也冷落下来,唐人的审美乐趣直顺着魏晋诗人的追求延续下来,成就了唐代诗文化的盛世。所以宋代的文学创作在唐人的基础上,又发扬了诗词和文赋的审美优势,再度形成了诗性文化的强盛局面。
3、述学成为文化格局范畴
道家思想讲求顺其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而也就平等地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进而也就能够容纳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唐王朝的文化就有道家思想包罗万象的气度,兼收并蓄各个地区、各种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其形式,这个传统被宋王朝继承下来,能以一种开放的格局去建树自己的文化基业。所以唐代的杂学百工种种,在宋代以经验的形式被记载下来,构成宋代文化多层次范畴的述学,组成了宋代文化多样化内涵。
4、叙事成为文化层次补充
宋代社会与唐代社会的一个重大差异就是由于宋代都市的繁荣成熟而形成的一个新兴阶层——市民阶层的崛起,这个阶层雏形萌发于中唐以后的藩镇割据的深化,各个藩王将藩镇当做自己的都城领地来经营,而且一直在企图搞成藩将首领世袭制,虽然中晚唐的皇上始终致力于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可最终还是形成了全国性的分裂局面。五代十国各自为政的小国朝廷,都很重视自己都城的建设,在五代十国时期全国各地的城市都比较兴旺发达,成为独立的政治经济载体,不再受皇权和王朝的控制,城市及城市文化就此成熟发展,为宋朝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市民文化美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于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所以与民间话语关系密切的文学形式词、话本、戏曲等,揉合着诗性文学的抒情方式以叙事的模式成为文化层次新形式的补充。
宋代文化的品格特征
1、百花齐放形制纷繁
文化的逻辑范畴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众多研究者常因此而误入歧途,将二者混为一谈,所以会陷入逻辑错位的怪圈,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找不到出路。在研究宋代文化品格特征的问题上,必然是以文化的理论范畴为其前提的。宋代文化从格局上采取了对唐文化全盘照搬的方法,在某些层面上恢复了唐王朝当初的文化盛况。只是由于宋代都市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介入,使得文化特质追求重于形制超过重于内涵。但由于宋文化的主体格局是以官方文化为核心,因此市民文化的形态是需要经过文人士大夫的过滤才可以登上主流地位的。所以在文化学的表现范畴里,前朝历代固有的传统文化再继续发展:
⑴、儒家文化较之前段历史有很大突破,出现了“朱熹理学”这一打着道家旗号将儒家的“客观经验论”作了形而上的提升,完成了儒家学说从经验到先验的过渡,完善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层次,是儒家文化在宋代的一次质的飞跃。
⑵、道家文化在唐代大力推广的基础上,到宋朝时期却从原有的形而上的模式逐渐下层进入文化的实践环节,成为宋代整个社会的世俗文化语境,也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与百姓解放身心的精神依据。
⑶、佛家文化在宋代与道家文化并作,唐王朝时期佛教的命运颇为坎坷,在不同的君主手中会有不同遭遇,唐武宗年间举行过大灭佛教之事,拆毁四万多座佛寺若兰,有二十六万多人还俗,从此使佛教的发展势头受到遏制,宋尊唐制,佛教一如前朝,成为道教文化的附庸地位。
⑷、士大夫文化为官方文化的代表,史策文化、政论文化、诗性文化、古代典籍整理等得到朝廷的应允与鼓励,在宋代颇有成就。文人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激发了文人创作的成果,李清照是当时就受到官方文化接纳的女词人,这在其他朝代极为少见。柳永是被皇帝斥为浪子的词人,也被官方文化所接纳。
⑸、都市文化与市民文化在宋代开始确立自身的地位,它们的需求构成宋代文化的一大特质,使得宋代美学并未沿着唐代的特征自然延伸,而是由此在宋代改变了方向,缺少了盛唐人追逐的境界,而多了市民文化的性情抒发,这也导致了北宋文化缺少大气磅礴之作,多是小情小趣之乐。
2、精雕细作手段完备
宋代文化是在五代十国的文化语境特别是南方十国的渗透下发展起来的,北方及江南一带的着名城市,如开封、洛阳、河州府、雍州、大名府、宋州;太原、邺都、金陵、扬州、南昌;杭州;福州;成都;长沙、常德;广州、江陵;等等,这些城市在当时很多都是不同国家的都城,各自为政,经济独立,文化相对局限于区域之中,所以可以用心培育其形式的精致之处,因此构成文化在形式上的多样化风格及完备手段。宋代继承五代十国城市文化的文化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自身的财力、物力、人力及技术能力,使文化产品的细节与形式构造都在更高的基础上获得细致精美的殊荣。五代十国南唐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与《清明上河图》相比,即可说明问题的关节了。
3、内函外秀品质优雅
宋代文化是宋代历史、宋代政治、宋代经济、宋代社会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在内涵上它一方面承接着唐王朝和五代十国的衣钵,另一方面淬炼了自身时代和社会的特有本质,完成了文明的历史赋予它的自觉使命,使之展示出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形式的继承与开创上,宋代文化较之以前更为自觉、更为努力、更为精心地避开文化史上的高峰,不断创造出具有新的审美特质、满足时人需求的、能完成文化使命的新形式,这些形式经由文人士大夫之手的加工改造,便附加了宋代文化最为优良的素养和最为优雅的品质,并将其与宋代文化的内涵统一起来,构成了宋文化内函外秀的优雅品质。
4、神韵相溶意趣相生
中国文化的神韵意趣由来已久,道家文化讲究神韵,由其延伸而出的山水文化讲究意趣。庄子是道家文化创始人,一直是重神轻形。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之宗,同时也是万物之宗,更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属地,所以“释道”和“明道”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宗旨,也构成了道家文化的本质内涵。所以万事万物的外在形态只是承载“道”的器物,想要得其“道”,必要略其“形”,因此古人有“得意忘形”之说。神韵则是“道”的文化特质和审美能量,所以,中国文化自古注重对神韵的开发与表达。道家学说的另一个命题是关于“阴阳说”,强调阴阳和谐才能构成存在的平衡。所以“阴”与“阳”的互动与制衡的原理,就成为道家山水文化的意趣。有山必有水,汉代宫廷建筑“明堂辟雍”和魏晋陶渊明山水文化都集中体现了意趣的内涵。宋代文化也是推崇道家文化的朝代,自然也就将文化中的神韵意趣继承发扬起来。
(四)、宋代文化的品格特征
1、百花齐放形制纷繁
文化的逻辑范畴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众多研究者常因此而误入歧途,将二者混为一谈,所以会陷入逻辑错位的怪圈,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找不到出路。在研究宋代文化品格特征的问题上,必然是以文化的理论范畴为其前提的。宋代文化从格局上采取了对唐文化全盘照搬的方法,在某些层面上恢复了唐王朝当初的文化盛况。只是由于宋代都市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介入,使得文化特质追求重于形制超过重于内涵。但由于宋文化的主体格局是以官方文化为核心,因此市民文化的形态是需要经过文人士大夫的过滤才可以登上主流地位的。所以在文化学的表现范畴里,前朝历代固有的传统文化再继续发展:
⑴、儒家文化较之前段历史有很大突破,出现了“朱熹理学”这一打着道家旗号将儒家的“客观经验论”作了形而上的提升,完成了儒家学说从经验到先验的过渡,完善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层次,是儒家文化在宋代的一次质的飞跃。
⑵、道家文化在唐代大力推广的基础上,到宋朝时期却从原有的形而上的模式逐渐下层进入文化的实践环节,成为宋代整个社会的世俗文化语境,也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与百姓解放身心的精神依据。
⑶、佛家文化在宋代与道家文化并作,唐王朝时期佛教的命运颇为坎坷,在不同的君主手中会有不同遭遇,唐武宗年间举行过大灭佛教之事,拆毁四万多座佛寺若兰,有二十六万多人还俗,从此使佛教的发展势头受到遏制,宋尊唐制,佛教一如前朝,成为道教文化的附庸地位。
⑷、士大夫文化为官方文化的代表,史策文化、政论文化、诗性文化、古代典籍整理等得到朝廷的应允与鼓励,在宋代颇有成就。文人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激发了文人创作的成果,李清照是当时就受到官方文化接纳的女词人,这在其他朝代极为少见。柳永是被皇帝斥为浪子的词人,也被官方文化所接纳。
⑸、都市文化与市民文化在宋代开始确立自身的地位,它们的需求构成宋代文化的一大特质,使得宋代美学并未沿着唐代的特征自然延伸,而是由此在宋代改变了方向,缺少了盛唐人追逐的境界,而多了市民文化的性情抒发,这也导致了北宋文化缺少大气磅礴之作,多是小情小趣之乐。
2、精雕细作手段完备
宋代文化是在五代十国的文化语境特别是南方十国的渗透下发展起来的,北方及江南一带的着名城市,如开封、洛阳、河州府、雍州、大名府、宋州;太原、邺都、金陵、扬州、南昌;杭州;福州;成都;长沙、常德;广州、江陵;等等,这些城市在当时很多都是不同国家的都城,各自为政,经济独立,文化相对局限于区域之中,所以可以用心培育其形式的精致之处,因此构成文化在形式上的多样化风格及完备手段。宋代继承五代十国城市文化的文化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自身的财力、物力、人力及技术能力,使文化产品的细节与形式构造都在更高的基础上获得细致精美的殊荣。五代十国南唐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与《清明上河图》相比,即可说明问题的关节了。
3、内函外秀品质优雅
宋代文化是宋代历史、宋代政治、宋代经济、宋代社会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在内涵上它一方面承接着唐王朝和五代十国的衣钵,另一方面淬炼了自身时代和社会的特有本质,完成了文明的历史赋予它的自觉使命,使之展示出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形式的继承与开创上,宋代文化较之以前更为自觉、更为努力、更为精心地避开文化史上的高峰,不断创造出具有新的审美特质、满足时人需求的、能完成文化使命的新形式,这些形式经由文人士大夫之手的加工改造,便附加了宋代文化最为优良的素养和最为优雅的品质,并将其与宋代文化的内涵统一起来,构成了宋文化内函外秀的优雅品质。
4、神韵相溶意趣相生
中国文化的神韵意趣由来已久,道家文化讲究神韵,由其延伸而出的山水文化讲究意趣。庄子是道家文化创始人,一直是重神轻形。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之宗,同时也是万物之宗,更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属地,所以“释道”和“明道”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宗旨,也构成了道家文化的本质内涵。所以万事万物的外在形态只是承载“道”的器物,想要得其“道”,必要略其“形”,因此古人有“得意忘形”之说。神韵则是“道”的文化特质和审美能量,所以,中国文化自古注重对神韵的开发与表达。道家学说的另一个命题是关于“阴阳说”,强调阴阳和谐才能构成存在的平衡。所以“阴”与“阳”的互动与制衡的原理,就成为道家山水文化的意趣。有山必有水,汉代宫廷建筑“明堂辟雍”和魏晋陶渊明山水文化都集中体现了意趣的内涵。宋代文化也是推崇道家文化的朝代,自然也就将文化中的神韵意趣继承发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