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千余年来,它作为中国绘画的最大门类及其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人观照自然、阐述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一种重要方式,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人文气象的建构。20世纪以还,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山水画的文化渗透力尽管有所削弱,但为其提供并不断滋养着后来人的价值和形式渊薮,仍然以其既作用于现实艺术情境,又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双重效应,深深锲入当今时代。
《中国山水画通鉴》以图文相遇的方式。对这部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发展史进行了较为而系统的梳理。从中展现的,不仅是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关乎山水画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流衍变迁轨迹,而且也牵连了山水画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牵连一代又一代需要山水画的人与山水画所构成的那层不断嬗变着的微妙关系。为了方便阅读和使用,全书以山水画发展的时序为经,以价值形态的消长变化为纬,厘定成三十四分册,每册皆独立成章而又互为生发呼应。
《中国山水画通鉴》书目:
中国山水画通鉴01–范山模水中国山水画通鉴02–三家鼎峙中国山水画通鉴03–一片江南中国山水画通鉴04–林泉高致中国山水画通鉴05–超外象外中国山水画通鉴06–千里江山中国山水画通鉴07–水墨苍劲中国山水画通鉴08–山外青山中国山水画通鉴09–托古改制中国山水画通鉴10–窠石平远中国山水画通鉴11–界画楼阁中国山水画通鉴12–湿墨繁笔中国山水画通鉴13–胸中逸启中国山水画通鉴14–幽涧潺湲中国山水画通鉴15–刚逸纵肆中国山水画通鉴16–吴门风规中国山水画通鉴17–院体别绪中国山水画通鉴18–城市山林中国山水画通鉴19–南顿北渐中国山水画通鉴20–云间秀色中国山水画通鉴21–苍翠无尽中国山水画通鉴22–貌写家山中国山水画通鉴23–溪山卧游中国山水画通鉴24–六法之外中国山水画通鉴25–搜尽奇峰中国山水画通鉴26–入缵大统中国山水画通鉴27–钟山烟云中国山水画通鉴28–皇舆揽胜中国山水画通鉴29–维扬异趣中国山水画通鉴–奇园胜境中国山水画通鉴31–海上墨林中国山水画通鉴32–绍往开来中国山水画通鉴33–大朴不雕中国山水画通鉴34–江山多娇 作为专业中国山水画史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山水画通鉴》(共34册)是一套难得的经典之作。全书共34册,分别由不同的作者分册专题撰文,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山水画史,文字和图片资料也相当全面,基本上做到了“通鉴”的目标。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这套书分34个不同的主题把山水画从发生到发展分条缕析,缓缓道来。每一册都有一个独立的块面和角度,分而成册,合而成一个整体,专业论文水准很高。不同于以往的美术史的地方正好就在于这是一部众多观点和角度交织在一起的美术史丛书,时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时期的山水画有一个比较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避免了美术史太多教条化和一刀切的一言堂做派。 不足之处是图片质量受到版面大小和图片来源的限制,出现了一部分比较粗糙的图片资料。但是很快就接踵出版的姐妹篇《中国花鸟画通鉴》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开本较《山水通鉴》稍大一号,图片更加精致,已经可以说是接近一流的画册水准了。然而这一改进是以相当昂贵的成本为代价的,一册80元的价格也是堪称奢侈了。
花了个把月的时间通读了全套《中国山水画通鉴》,这是套值得一读的中国绘画史论类书。这套书与陈传席先生通史式的《中国山水画史》相比,确有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的通鉴味道。 全套书三十四册,有一定的时间顺序,但也并不完全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排列,而着重于画派师承流变及各流派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影响与地位。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套关于山水画流派史的专题论文集。这三十四篇不同作者撰写的论文有一定的专业深度,但并不艰涩,配以精美的插图,读的过程总体而言是轻松、惬意的。由于是作者众多,行文论事就难免观念纷呈、观点不一、方法各异、良莠不齐。 我们在吃饭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恼火的事,比如番茄炒鸡蛋里的蛋壳咯了牙,鱼丸子里的鱼刺把舌头扎出了血,更有甚者,白米饭里隐藏着黑黢黢的老鼠屎。读《中国山水画通鉴》过程中,我也有类似遭遇。拣出几则来,吐在碟子里。如果你觉得恶心,请就此关闭网页,不必勉强自己。 第一册《模山范水》,作者:汤哲明 坦率地讲,文章开头,作者关于中国山水画起源问题的表述,在我看来是佛头着粪。我把这段文字录下来,恶心一下大家: 原书第5页:毋庸讳言,中国山水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据着独特而无可比拟的地位。然而,作为中国画乃至绘画的一个分支,山水画又何以会如此矫然特出,卓尔不群?一部中国绘画史,又何以为山水画占据了大半的篇章?中国画所为人熟知的笔墨二字,又何以同山水画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血缘关系?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知晓山水画的缘起,明了“山水”是如何一步步从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或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中走出,走向政治、伦理、哲学以外一个广袤的人文空间——艺术,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能隐性地反映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因为人的复杂性常体现为“口是心非”,往往嘴上不说,心里却念兹在兹,艺术便是揭示这“心非”的途径——古代的士大夫常常在诗中“言志”,却在画中流露他们的性情,往往在高堂上道貌岸然,却在林泉间放浪形骸。总之,山水,成了仕途之外一个他们不曾也不愿明媒正娶的“梦中情人”,而山水之画,也由此成为他们在滚滚红尘中聊以自慰的“望梅止渴”,正所谓“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中国山水画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毋庸讳言”的语气本身表明作者本人对中国山水画感到迷惘。迷惘的根源在于作者不知道自己该以怎样的身份来解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型学者、中国马列型学者、近代西方型学者、现代西方型学者?身份的不确定导致作者不可能对中国山水画及其文化的研究具备真诚与虔敬的态度。 “明了‵山水′是如何一步步从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或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中走出,走向政治、伦理、哲学以外一个广袤的人文空间——艺术……”这句话中,文人士大夫、中国知识分子,桃花源、乌托邦,两组中西概念的罗列排比,作者是要以学贯中西的姿态来告诉读者,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问题的回答是何等的高才卓识。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这么个有名无实的洋玩意,20世纪才出现在中国。再者说,士、大夫、士大夫、文人这些概念可以笼统地“或曰”为中国知识分子么?桃花源是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可中国人从未画过什么“乌托邦”,更谈不上从“一个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中走出”。从一个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中走出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玄幻穿越小说中:“陶渊明从东晋穿越到战国,来到桃花源,众父老盛情款待,不觉大醉,回途中不慎来到亚马乌罗提城……”。穿越小说是娱乐,而汤博士的这些文字则是在制造时空混乱。 经历了时空混乱之后,接下来的“口是心非”、“道貌岸然”、“不愿明媒正娶的梦中情人”、“聊以自慰”、“望梅止渴”等表述,更是把中国山水画的形成背景描绘得猥琐不堪。我觉得汤博士的趣味更适合去研究小妾史、娼妓史或偷情史! 这还只是开头,后面还有好多忽中忽西不知所云的概念和语气亢奋但句式凌乱的文字段落,比如“自然主义审美的山水画”、“骨类于重素描,肉类于重色彩”、“无数令江山折腰的英豪”等等,我就不再费神去摘录了。 第二册《三家鼎峙》,作者:孙丹妍 原书第8页,作者在试图说明荆浩伟大成就时写道:“犹如西方绘画史上的乔托,旨在改变笔与墨分而治之局面的荆浩一出,标志着水墨山水画真正迈向了成熟。”,这话又让我感到时空错乱后头晕目眩。荆浩是中国五代时期的画家,大约活动于西式纪年九世纪与十世纪之间,乔托是意大利人,活动于十三世纪与十四世纪,荆浩比乔托早出世四百多年!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来写,我猜测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想这本书以后翻译成外文,出口欧洲,便于对中国文化抱有偏见或纯粹两眼一抹黑的洋人们理解;就如当年恩来同志向外宾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时说的“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也开启了今后国内各个领域的“中国的XXX”之邪说。另一种情况是作者的西方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犹如一根破皮的香蕉,时时绽露出白刷刷的本质。还有一种可能,作者担心中国读者已经完全西化,不参照洋典故就理解不了老祖宗的成就。 其实,在我内心里更希望看到今后西方美术史中有这样的表述,“犹如中国绘画史上的荆浩,乔托一出,标志着油画真正迈向了成熟。” 第五册《超以象外》、作者:胡建君 原书第15页:“尼采曾经说过,摆脱人生根本苦恼的出路有两条,一是逃往艺术之乡,一是逃往认识之乡……北宋这批失意文人正是在诗文和绘画里找到了安生立命的精神家园。”——苏轼等一批北宋文人在德国尼采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文学和绘画的创作与研究,多么和谐的中西文化史! 原书第39页至41页:“他在《书史》中说:画摹多似,人物牛马尤易似……这与柏拉图的艺术灵感说、康德的艺术天才说遥相呼应,只不过他并不像康德那样极端地认为艺术仅仅是非积累性的灵感一现。”——米芾真累啊,上下几百年都要他去呼应!胡博士为什么不说康德的艺术天才说呼应米芾呢?难道在她眼里,中国人只有呼应洋人的份?下面还有: 原书第84页至85页:“这样一种逸笔草草的简率形象却给后人带来了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和美感。……美国当代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每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创造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种新奇感与惊喜感亦来自画面形象的简率处理所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陌生化效应,陌生化又叫反常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派着名的文论家什克洛普斯基认为……”——可怜的“逸笔草草”,居然只有美利坚和俄罗斯两个超级大国的学者才能说得清道得明!看到此处,心中千万匹草泥马奔腾而去! 原书第95页:“苏轼曾与其侄书云……16世纪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画家丢勒也说过……”——时时要以洋人来扶持,苏东坡也不例外!胡博士:没有洋人的吐沫星子,你还会写文章吗?是洋人在为你代言,还是你在充当洋人的代言人? 以前在图书馆翻阅《中国现代山水画全集》时,隐约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中国山水画必将断送在学院派手里。胡博士的大作,明白无误地告诉我,她已经在给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举办华丽丽的西式葬礼了! 渣滓就倒到这里。 这套书的其他作者,如彭莱、吴非、江宏、王彬、黄朋、邵琦、李维琨、邵军、漆澜、张长虹、万新华、刘亚璋等,在文章中虽也有采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或直接引用国外研究成果的,我对他们中部分人的一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但我钦佩他们对维护中国文化研究的独立、纯粹和尊严所作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国人“主体性格”。汤博士、胡博士将西方的概念和观点强加给中国山水画研究的做法,我只能说:呀呀呸!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山水画通鉴 全34册 2006》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系列著作,涵盖了自古至今的山水画流派、风格、技法和重要画家的创作历程。全书共34册,系统地呈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脉络和艺术成就,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鉴赏价值。本书不仅对山水画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还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行家的山水画风格进行对比研究,呈现了山水画的艺术变迁和发展的轨迹。本书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山水画爱好者以及广大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著作。
《中国山水画通鉴 全34册 2006》通过全面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进程与重要发展脉络。全书分为34册,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风格、名家作品以及艺术流派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一系列著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而且对于山水画艺术的深层次理解提供了多维度的视野。
在具体内容方面,这些册子包括了从古代先秦时期的原始艺术,到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山水画发展历程,涵盖了大量的历史画作、名家作品和重要艺术流派。此外,还特别注重了与山水画相关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和历史环境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集,更是一部文化史、思想史的阐释。
每一册的内容都按照时间顺序与流派划分进行编排,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变迁和各个时期画家的创作特点。尤其是对于一些较少被关注的地方流派和冷门艺术家的作品,本书也给予了充分的介绍,展现了山水画的多元化与丰富性。
《中国山水画通鉴 全34册 2006》在系统阐述山水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聚焦了中国山水画的源起。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形式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山水图腾和宗教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书中详细描述了山水画从最初的朴素描绘到后来的艺术化、理想化的演变历程。
进入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逐渐摆脱对现实的简单模仿,强调了画家的个人情感与艺术表现。在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形式逐渐走向成熟,画家如王维、李思训等人,开创了“山水画以诗意表现为主”的艺术潮流,山水画逐渐成为了表达文人心境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
到了宋代,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进一步多元化,许多画家如郭熙、范宽等人,提出了“山水之美,贵在气韵”的艺术理论,强调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精神升华。在这之后,元明清等时期的山水画家,沿袭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形成了以“写意”和“写生”为主要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书对于中国山水画历史中的重要画家与艺术流派有着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涵盖了从王维、李思训、范宽等早期山水画家,到明清时期的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的艺术成就。这些画家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王维被誉为“山水诗画”的代表,他的作品融合了诗、书、画三者的精髓,通过画作表现出浓厚的道家思想与自然主义精神。李思训的“写实”风格,则为后来的山水画家提供了重要的技法借鉴。此外,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作品,展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自然景物的高度写实与诗意化的独特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流派的多样化逐渐成型,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山水画流派的分化更为明显。董其昌提出的“南宗”与“北宗”之争,深刻影响了山水画的表现方向。董其昌主张“南宗”以“写意”画风为主,而“北宗”则更注重“写生”的技法。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路线,并且对中国山水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通鉴 全34册 2006》在技术层面上,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技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山水画的技法不仅仅包括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还包括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观时所采取的艺术手段。书中通过具体的画作分析,展示了不同流派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家在技法上的创新与独特表现。
如宋代的山水画家注重“气韵生动”的表现,他们在创作中通过细腻的笔法与生动的墨色变化,使得山水画看似自然流畅,实则充满了艺术的节奏感与生命力。明清时期,画家们则通过“泼墨”与“留白”技法,使得山水画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通过色彩和空白的对比,传达出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
此外,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写意”与“写生”两种创作方式的对比与结合。写意强调画家的情感表达与个人风格,而写生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忠实再现。这两种技法的交替使用,使得中国山水画既具表现主义的自由,又不失写实主义的精细。
总结:
《中国山水画通鉴 全34册 2006》无疑是一本深具学术性与艺术价值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中国山水画史资料,也在艺术创作和理论探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书中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丰富内涵与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作为一本综合性的艺术史著作,《中国山水画通鉴》为山水画爱好者、艺术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山水画的文化背景、艺术成就以及技术技巧。这不仅是一本艺术鉴赏指南,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艺术经典。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