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 2012

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 2012

Quantity

  • 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 2012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歌诗”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方式。因为中国诗歌具有音乐美,所以不但可以歌唱,也可以”诵”与”吟”。《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以声节之曰诵”。《九章·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盐铁论·相刺》:”故曾子倚山而吟,山鸟下翔;师旷鼓琴,百兽率舞。”[16]可见,”诵”、”吟”也都是一种富有音乐节奏的表达方式。中国语言的四声与音乐的五音之间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古人早就有所认识。早在三国时期李登编着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着的《韵集》,就用宫、商、角、征、羽来分类。唐代段安节的《琵琶录》、徐景安的《乐书》和宋人姜夔《大乐议》都有相关的论述。[17]正因为如此,中国诗歌的各类体式,在其发端之初大都与音乐歌唱有关,最后才成为脱离音乐的徒诗。四言诗在《诗经》时代都是乐歌,楚辞体最早的来源是楚歌,现存最早的五言诗都可以歌唱,文人五言诗本源于乐府,汉代典型的杂言诗是《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词与曲本来就是歌唱的艺术。只有七言诗在汉以前产生时与音乐的关系不甚明显,但是在诸多诗体中,又以七言诗的”二二三”节奏最为流畅,同样是人们充分把握了它的音乐节奏之后才走向成熟的。这说明,是音乐滋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类体式,中国诗歌具有典型的音乐节奏之美。 中国诗歌的艺术形式之美,还来自于其所营造的审美意象,这又源自于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根本认识。《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8]《周易》中的八卦最初本是古人用以记事的符号,具有文字的性质,它的来源正是取象于物。在古人看来,中国的文字也是通过取象于物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许慎《说文解字叙》开篇即引用了《周易》中的这段名言,继而言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19]同样,中国人认为诗歌起源于人的心灵感动,而心灵的感动则正是由外物而引发,因此,主客一体,通过对宇宙万象的描写来传达诗人内在的心声,就成为中国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方式,这就是后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比兴”之法。可见,中国的文字与中国的诗歌,在取象于物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因而,通过外在的物象描写来表达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再通过文字而构成意象,通过意象抵达至美的境界,从而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这就是中国诗歌美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大不同于外国诗歌之所在。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20]这段名言,今人多在分析《诗经》物象描写特色之时加以引用,其实完全可以适用于所有中国古代诗歌。它说明,”人化的自然”这一在西方由近代学者才开始认识到的哲学问题,中国人在几千年以前早就有了深刻的体认。 “人化自然”在诗歌艺术中的表现就是”自然人化”,它通过富有形象特征的汉字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诗歌特有的形象与意蕴,并且在创作实践中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
《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是中国诗歌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学术著作,由多位学者联合编纂而成,旨在全面、系统地呈现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与发展。从先秦到现代的诗歌历程,贯穿了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重要时期。该书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和理论阐释,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诗歌的特点与成就。全书内容不仅涉及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流派,还结合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对诗歌的社会功能与艺术价值做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将从《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的学术价值、历史脉络、艺术表现、文化背景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该著作对于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意义。

1、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作为一部学术性极强的著作,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首先,该书汇集了众多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全面呈现了中国诗歌从先秦到现代的整体发展脉络。这种历史性的总结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的研究体系,也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其次,该书采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得诗歌的研究更加精准且具有时代感。与传统的单一的诗歌研究方式不同,本书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去解读诗歌的内涵,尤其是在对唐宋诗词的研究上,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深入的剖析。

最后,《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对诗歌形式与技巧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诗歌在中国社会中的文化角色和社会功能。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的学术视野,使得该书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脉络的清晰呈现

《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在历史脉络的呈现上非常细致。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特点进行系统梳理,从先秦、汉唐到宋元明清,逐一分析各个时期诗歌的风格与特点。尤其是在先秦诗歌的研究中,作者对《诗经》《楚辞》进行了详细解读,揭示了这些诗歌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紧密关系。

对于唐宋时期的诗歌,书中专门进行了详细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在诗歌创作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书中不仅对唐代诗人的创作进行了分类,还深入探讨了唐诗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与政治诉求。宋代则以词为主,书中对宋代词的演变、风格特色和代表人物也做了充分的阐述,揭示了宋词与唐诗的不同之处。

在近现代诗歌部分,《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不仅涵盖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潮流,还对现代诗歌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反映了从古典到现代诗歌形态的转变过程。书中通过对不同流派的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了现代诗歌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读者呈现了清晰的历史脉络。

3、诗歌艺术的表现与技巧

《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不仅在历史脉络的梳理上有所建树,更在诗歌的艺术性和技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诗歌艺术的美学价值是本书的核心之一。通过对不同时期诗歌创作技巧的分析,书中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在韵律、修辞、意象等方面的独特艺术魅力。

书中首先对诗歌的基本形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例如,古代诗歌中的五言、七言诗形式,各种诗体如律诗、绝句等的特点,以及在这些形式下,诗人如何巧妙运用音韵、对仗、平仄等技巧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对于诗歌语言的使用,书中也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古人如何通过简练、凝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书中还特别关注了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象形等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细致剖析,揭示了诗人在创作时如何借助自然景象、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构建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诗歌世界。无论是杜甫的《春望》、李白的《庐山谣》还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都通过艺术表现展现了诗歌形式与内涵的深度融合。

4、文化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中国诗歌的创作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书中指出,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历史文化的反映。从先秦的《诗经》到近现代的新诗,诗歌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思想潮流。

例如,唐代诗人的创作,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诗歌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唐诗中的盛世景象和个人情感与政治意象的结合,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在宋代,词作为一种较为柔和的诗歌形式,反映了文人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心态变化,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厚的背景下,词作呈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与生活情趣。

而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诗歌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剧烈变革。书中探讨了新诗创作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五四运动对诗歌形式与内容的深远影响,揭示了新诗如何突破传统诗歌的束缚,借用自由体、白话文等创新形式,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面貌。

总结:

《中国诗歌通史 全11册(2012)》作为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在学术价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为后续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诗歌的系统总结与分析,书中成功地呈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与艺术特点,为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

本书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者,还是对诗歌爱好者,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和艺术,还能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启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再创造。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19日 上午8:00
下一篇 2024年11月19日 上午8:02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