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五代石刻校注》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五代石刻校注》PDF电子书全4册,由凤凰出版社2017年出版。njq万圣书城
《五代石刻校注》以时间为序,收录、整理了已公布及部分已出土尚未公布的五代十国石刻材料350通,主要收录有原石,或虽无原石而有拓本、照相的碑碣、墓志、石阙、摩崖、造像记等。在核对碑刻实物、各本旧拓、图录、照片以及部分摹录的基础上,广泛参考前贤考释、旧注以及碑刻形义字典,加以题解、释文、校勘。书后附有《五代石刻文献目录提要》,以便检索。njq万圣书城
《五代石刻校注》书目:njq万圣书城
五代石刻校注 第1册五代石刻校注 第2册五代石刻校注 第3册五代石刻校注 第4册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五代石刻校注》出版说明:njq万圣书城
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以后,原有的盛唐气象被无情摧垮,社会生産力和上层建筑受到残酷的践踏,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在大地主豪强势力的支持下,地方藩镇拥兵割据,独霸一方,不听中央号令,皇权受到极大的挑战。直到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既严重摧毁了唐王朝,也沉重打击了旧的藩镇割据势力。不幸的是黄巢起义并没有赢得最后的胜利,而以惨烈的失败告终。一批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形成的军阀拥兵自重,成了新的割据势力。他们爲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範围,不断地制造流血冲突,甚至发动大规模相互吞併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唐王朝终于灭亡。新的割据势力相互攻击,独霸一方。经过残酷的兼併战争,中原地区先后相继更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小王朝。同时其他地方军阀纷纷拥兵自重,在长江以南和中下游以及两广和四川等地分别建立起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南平等割据政权。这段血腥分裂的时期,史称‘五代十国’。五代时期,是一个‘礼义日以废,恩爱日以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的丧乱之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凋败的时期之一。欧阳修撰修《五代史》时,曾发出‘五代之乱极矣’的感叹。中原地区,武人专政,君主多好战嗜杀,战乱频繁相扰,社会动蕩不安,赋役繁重,民生凋敝,百姓生活朝不保夕。割据势力爲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轻视文治,崇尚武功,军将跋扈,兵匪横行,形成‘天子兵强马壮者当爲之’的政治局势。朱温掌握宣武镇的兵力,完全依靠军事力量抢夺到皇帝宝座。继后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人,莫不如法炮制。爲争夺帝王宝座,父子兄弟之间也不惜骨肉相残,甚至勾结外援以残害内亲。有杀死父亲朱温,夺取帝位的朱友珪;有与兵变者联合,夺取李克用亲子李存勖帝位的李克用养子李嗣源;有夺取了李嗣源亲子李从厚帝位的李嗣源养子李从珂;有借契丹兵力夺取了李从珂帝位的李嗣源女婿石敬瑭。诸如此类,失败者政权不保,身家毁灭;成功者弹冠相庆,而终究昙花一现。五十三年(九〇七—九六〇)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出现‘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可悲政局。这一切自然会致使五代国祚短促,最长的后梁也仅十六年而亡,最短的后汉只挣扎了短短四年。njq万圣书城
至于十国统治者,更是各据一隅,苦心经营小政权,与中原政权相抗衡。爲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统治者们大多能够实行与民休息、保疆安民的策略,相对説来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生産力的发展。各个小国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进行了相关政治、经济的改革,在混乱的大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局势,逐渐成爲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其结果便是经济重心由北方移至南方。与北方重武轻文相较,南方君臣多能礼待文士儒生,积极提倡文教,吸引中原世家大族南迁,文教较北方爲盛,逐渐成爲全国的文化重心。然而,这种稳定发展也是相对的,十国统治者虽已贵爲帝王,但大多仍然保持着方镇军阀习气,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例如吴越初期对外、对内的战事就十分频繁,一直持续到与吴国和解(吴越天宝十二年,九一九)爲止,前后征战长达二十多年。南汉虽爲海隅之国,但其侵伐仍然无虚日,内乱成积习。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萼与马希广争位夺权,希萼凭武力杀死希广;希萼弟希崇又与希萼争位,二人却求助于南唐,南唐乘机灭掉马氏的楚王国。闽国王审知之子延翰与延钧之间,延羲与延政之间,也因争夺权位而相互残杀,结果是南唐又乘机灭掉王氏的闽王国。由于割据政权的互相篡夺攻伐,统治集团内部骨肉相残,阶级矛盾日益尖鋭,最终导致十国的灭亡。njq万圣书城
njq万圣书城
二njq万圣书城
由于五代时期改朝换代频繁,割据势力地理区划上占山爲王,行政上各自爲政,各行其是,政局动蕩不安,因此,不可能出现政治、思想、文化的统一。爲了适应战争和割据的需要,职官的设置,偏重武职,甚至某些文职也兼管军事。五代十国的社会环境,当然不可能爲历史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条件。njq万圣书城
在五代时期虽然版刻开始兴起,写卷也很盛行,但是由于社会动蕩,战火不息,造成大量书卷焚毁,简牍散亡。儘管五代继盛唐以后私人藏书之风仍然盛行不衰,但因个人素养有异,书籍命运各不相同。如后唐时定州王都,‘好聚图书,自常山始破,梁国初平,令人广将金帛收市,以得爲务,不责贵贱,书至三万卷,名画乐器各数百,皆四方之精妙者,萃于其府’。然而,王都本人对文墨并不精通,仅仅视图书名画爲古董,以至于与契丹连兵叛乱失败之后,立即‘奔马归于府第,纵火焚之,府库妻孥,一夕俱尽’。自然,图书名画也毁于其间。正是天灾人祸,致使典籍散失十分严重。njq万圣书城
割据政权不尚文治,轻弃文化,即使是朝廷所设的史馆,也依然存在馆藏图书典籍极其匮乏的困境。后晋监修国史的赵莹对‘自李朝丧乱,迨五十年,四海沸腾,两都沦覆,今之书府百无二三’的现状,扼腕感慨。史馆收藏图籍和档案甚少,直接影响史书的编撰。后唐长兴二年(九三一),史馆进奏説‘当馆昨爲大中以来,迄于天祐,四朝实録,尚未纂修’,因爲无籍可参,故奏请朝廷下令购募。然而,敕命虽颁下数月,图书却未贡一编。一方面因中原地区‘久罹兵火,遂成灭絶,难可访求’;另一方面则是‘岁月渐深,耳目不接,长爲阙典’。爲了弥补图籍的不足,北方各小朝廷扩大搜罗範围,南方诸国割据势力所辖典籍也在採集之中。盖因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加之统治者重视文教,典籍保存较爲完好,‘富有群书’,故成爲北方搜书者的青睐之地。然而,毕竟国家不统一,政令不畅通,书籍的收採仍然十分有限。njq万圣书城
各割据政权忙于以武力保卫、占据大片疆土,不遗余力地扩充自己的地盘,制度的设置、官吏的任免屡次更易,史官亦不例外。由于史官任职期限短暂,迁转变化十分频繁,一些人便因循度日,不求进取,懈怠着述,‘爲弊滋多’,许多史实没有正确或完整地加以记载。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典章制度的建设,相应的史料和档案保存制度没有健全,执行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加上遭遇多事之秋,致使历史实録多有亡佚。有的典籍虽闻撰述,未见流传。如后梁乾化壬申至梁亡十二年间就没有实録,后周时虽有所议而没有所成,盖因简牍散亡严重,史料缺乏的缘故。njq万圣书城
南方诸国局势虽相对稳定,经济文化较爲发达,各国统治者仍然不重视修史之事。有些小国(如荆南、吴越、楚等国)一直奉中原王朝之正朔,自然不会再置史馆纂修史籍;有些统治者(如吴、闽、北汉等国)称帝较晚,制度草创,无暇顾及健全修史制度;有的政权(如南汉)文化落后,加之统治者残暴荒淫,志骄意满,将修史之事弃置一边。诸国之中,只有南唐与后蜀建立了比较健全的修史制度。njq万圣书城
与官方修史态度相较,十国时期私人修史之风则颇爲盛行。一批有识的封建文人不满于文化的凋敝,奋起着述,编纂了一批反映各国史事的书籍,数量颇爲丰富。可惜的是书出民间,不受后人重视,除了极少数能够流传下来,还有部分只能在《通鉴考异》或《太平广记》中见到只言片段,其余的私家撰述,均早已散佚无闻,令人甚是遗憾。njq万圣书城
正是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五代十国典籍缺乏,史书内容单薄,漏辑问题十分严重,许多历史内容都于文献无征,难以考索。很有影响的《旧五代史》原书已佚,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辑逸书,现在通行本是清代乾隆年间邵晋涵在修《四库全书》期间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诸志多阙失简略。《新五代史》虽流传甚广,但内容与《旧五代史》多有重合,且不考制度,制度仅‘司天’‘职方’两考而已。《五代会要》虽可稽考制度,然亦只是诏令、奏议及若干纪事,并无讲述,且只限于五代而不及十国。记十国者如马令、陆游两《南唐书》又不及制度。史料的欠缺,文献的无征,无疑影响了五代十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程,当然也就使之成了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的薄弱环节。 njq万圣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