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清凉寺史前墓地》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zw3 mobi doc exe uvz pdg等格式),不是纸书,不发快递,付款后自动发货,弹出百度云盘下载地址和密码,自己下载即可!(下载后可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阅读,阅读后如感兴趣,可以去书店购买相应的纸资书籍)
《清凉寺史前墓地》PDF电子书全3册。由文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fb3万圣书城
清凉寺史前墓地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山 西省芮城县,经2003、2004、2005年三次发掘,共清 理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和龙山时期的土坑竖穴墓葬 355座。墓葬以随葬玉石器并殉人为特色,墓地的现 象显示当时中原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革 ,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在这里汇聚,对中原地区 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将有所助益。薛 新明编*的《清凉寺史前墓地(上中下)(精)》按照内 容可分为基本情况介绍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fb3万圣书城
《清凉寺史前墓地》fb3万圣书城
清凉寺史前墓地 上册清凉寺史前墓地 中册清凉寺史前墓地 下册 图版fb3万圣书城
fb3万圣书城
fb3万圣书城
fb3万圣书城
fb3万圣书城
fb3万圣书城
《清凉寺史前墓地》出版说明:fb3万圣书城
清凉寺史前墓地属于寺里一坡头遗址,位于芮城县东北部。芮城县在山西省西南端,隶属于运城市。黄河干流从永济市进入芮城境内后,沿其西界南流至风陵渡凤凰堆,受到秦岭的强力阻挡,以9度的转折向东奔流,经县境南界进入平陆县区域。县境北侧以中条山为界,与永济市、运城市盐湖区毗连;东侧以洹水涧为界,与平陆县接壤。黄河是县境与陕西、河南两省的天然分界线,其中西部与陕西大荔、潼关以水为邻,南部与河南灵宝市隔河相望,黄河转折之处与渭河汇合,是晋、秦、豫三省交界之地,素有“鸡鸣三省闻”之称,也是西北、中原、华北交通的要冲,不仅在历史时期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早在中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早期国家起源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已经显示了其突出的区位优势。也正是在这些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山川秀美的地方所具有的重要地位。fb3万圣书城
芮城县域内的地势北高南低,县界北部是东西横亘的中条山脉。海拔一般在800米以上,最高的雪花山海拔1993.8米。山势的总体走向为东北一西南,山区基岩为侵蚀构造地形,顶部和东部坡地略和缓,西部边坡较陡峭,沟谷侵蚀深度达500~740米。东西向剖面为峡谷式,南北向剖面呈阶梯状。以中条山脊为界,向南依次分布着山地、丘陵、台塬、河谷四种不同的地形:山地沿山脊走向分布,分为中高山和中低山两部分,海拔均在750米以上。接近山地的东部、中部为坡度不大的山前洪积坡地,整体由北向南倾斜,海拔在600-700米之间,表层为马兰黄土覆盖由于受山谷中下泄山洪的长期冲刷,多见东西并列、宽狭不一、深浅不等的自然冲沟;西部为倾斜的平原低洼地带。从风陵渡至陌南的公路南北两侧为一个东西狭长的黄土台塬,地势相对平坦海拔约600米。黄河北岸地区,地势低缓,是一个多沟、多涧的黄土丘陵区,海拔大部分在500米以下。最南部的黄河谷地为全县最低处,海拔约302米。fb3万圣书城
中条山是一个隆起的山脉,历经三次较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和相应的海侵,堆积了海相沉积物。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几次地质运动,使中条山隆起带大为升高,三门沉降带也随之形成,大约在地质分期的燕山运动末期,汾渭地堑便已经出现,芮城所在的区域是该地堑大湖盆中三个洼地之属于三门湖盆,当时,湖盆内积水较深,仅中条山是其中的隆起带。fb3万圣书城
新生代第三纪初,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中条山隆起带进一步升高,三门湖盆面积相对缩小,形成“三门古湖”。由于气候炎热,在第三系地层中,中条山山前区域主要是紫红、褐红色岩石,盆地中部则堆积了河湖相沉积物及洪积物,今天黄河的河道处当时还是一片汪洋的湖区。第四纪早更新世初期,中条山一带继续隆起,高台地升出水面,此后,山脉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古湖的面积则进一步缩小,黄河水系开始下切。经过早更新世末的三门运动、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湖盆抬升和清水期侵蚀,古黄河切穿了三门峡谷,与华北平原贯通,成为联结西部黄土高原与东部低平地域的纽带,黄河两岸的阶地随之出现,原来的“三门古湖”也演变为黄河干流的部分河段,形成了当地整个地势的基本框架。至第四纪末期,随着中条山构造带趋于稳定,黄河阶地和山前的洪积扇分别日积月累地堆积,逐渐形成从中条山南麓至黄河谷地间的倾斜坡地和东西向分布的平原,在晚更新世堆积了二、三级台地,今天的地貌轮廓和山川大势基本形成。fb3万圣书城
进入全新世以来,地貌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堆积了一级台地,呈阶梯状分布在黄河北岸,地表也接收了大量尘积的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然而,由于中条山区为中高山型的山岳形态,其南侧的这片不太大的坡地和平原地带自形成之后,一直都在经受着发源于中条山的水流的分割、下切,尤其是雨水的冲刷,地面侵蚀加强,河床不断加深,黄土台塬上的南北向沟壑密布、东西不相连续,主干沟谷下切较深处达100米左右,离石黄土出露较多,沟壁陡直。进入历史时期,随着农垦面积的扩大,植被破坏严重,冲沟更趋发育,而塬面则逐渐缩小。由于水源方面的原因,东西向的沟谷很少,只是主干沟旁的小豁口,整体较短,所以,南北塬面尚较完整。fb3万圣书城
黄河是经过芮城的最大河流,其干流在芮城县境内全长约80千米,西段较宽,东段较窄,是芮城唯一的航运道,也是山西与河南之间主要的航运水路,从东到西有沙窝渡、南窑渡、大禹渡、太安渡、礼教渡、永乐渡、原村渡、晓理渡、风陵渡等9个主要渡口,其中除原村渡为新兴渡口外,其余8个皆为古渡口。大部分渡口,河水稳定平缓,适宜于上下通行及南北摆渡,但也有的渡口河床不稳,数度移位。除此之外,境内的其他河流均较短,而且,受到地形的限制,大部分由北向南流。较大的沟涧基本东西平行,主要有安家涧、孙家涧、葡萄河、恭水涧等14条涧水,它们均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北部的中条山,通过梳状沟涧水系迅速向南注入黄河,不能通航。东西向的沟谷数量较少,一般均为南北向涧水的小支流。fb3万圣书城
芮城县陆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临近黄河的区域,除南同浦铁路南北向通过县境西部外,京昆高速的组成部分——运风高速公路(运城一风陵渡)基本与铁路平行,南北向的公路还有庙风线(夏县庙前一芮城风陵渡),但在芮城境内仅有9千米。县境中东部的省级公路有东西向的风平线(芮城风陵渡一平陆县城),全线长约120千米,芮城境内70.7千米。解陌(运城解州一芮城陌南)公路是从运城盆地跨越中条山进亼芮城境内的重要通道,全线长约30千米,芮城境内约15千米。fb3万圣书城
在芮城的八个古渡口中,与清凉寺墓地距离较近的有两处,其一是位于清凉寺西南大约20千米处的南窑古渡,其二是位于清凉寺东南约20千米处的沙窝古渡。沙窝古渡因接近陌南镇,古称“陌底渡”,也曾叫“洹津渡”,俗称“沙窝渡”或“曲里渡”。在历史时期,此渡口不仅用于军事,也是古驿道和黄河盐运的必经要津。至晩在战国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以后,此渡口即为南北行驿的重要孔道。此后,历代都有关于该渡口的记载,并从唐王朝开始在此设立洹津关,宋代这是河东三大官运盐路之一,元代至清代均在此设巡检机构,稽查盐运过河,直到民国时期,渡口仍为当地闻名的水陆码头。1960年,三门峡水库蓄水,渡口移到柳湾,因河南灵宝县城和陇海铁路南移,河运逐渐冷落。fb3万圣书城
芮城境内14条涧水之一的恭水涧是连接盐道、驮运道和黄河渡口的一条重要河流,俗称“朱吕沟”。据《水经注》记载:“甘枣之山,共水出也”、“河水于北有洹津之名……余按河之南畔,夹侧水喷有津,谓之洹津,河北县有洹水,洹津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洹津之名。”由此可见此涧古代曾名为“共水”或“洹水”、“洹津”。涧水主要发源于西陌乡老池沟九龙泉,清凉寺墓地东侧的坡头沟和沿此沟而上的茨林沟至今仍有泉水,也是该涧的源头之一。甘枣山南侧的几个泉水构成溪流,由北向南流经寺里、坡头、义和、朱吕、三十里铺等村庄,在东关村南注入黄河干流,全长约17千米。在未修通解陌公路及支线之前,从运城翻越中条山后,沿恭水涧直达黄河边的道路也许更便于通行。fb3万圣书城
从清凉寺墓地所在的寺里一坡头遗址,经韩家村、朱吕村即可与“芮虞古道”相通,由“芮虞古道”中部的陌南到沙窝渡也有道路相通。沙窝渡因河床不稳、河道多变,曾多次移位,最早的“沙窝渡口”也有可能就在恭水涧水入河口所在的宽阔河面附近。从恭水涧入河口溯河西上就是南窑古渡口,两个渡口与清凉寺墓地的距离接近,而且通行也比较便利。 fb3万圣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