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332单页)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名称: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332单页)      PDF电子版下载

类别:国学-易学类/周易易经

可下载数:1册

文件大小:6M

文件类型:PDF

文件编号:MX53935

资源简介:

《周易参同契》:

核心观点

  • 作者及作品考证:魏伯阳为会稽上虞人,约生于公元 151 年,是《周易参同契》的作者。该书历经流传演变,其结构和作者归属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 “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是其原本面貌。
  • 易学特征与创新:以乾坤坎离四卦建构天地结构模型,效法天地之数得《契》数,独创月相纳甲法,其易学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等多种元素,对后世易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炼丹术与易学结合方面独具特色。
  • 阴阳五行观与炼丹术:炼丹术中的阴阳说强调把握阴阳变化之机,包括天道阴阳变化、火候调控、药物配伍等方面;运用河图五行数构建静态天人模型,内炼功法依此模型运作;五行数模型的动态运作在外丹炼制中体现为药物反应与火候进退,在内丹修炼中有特定的功法程序和功效。
  • 炉火金丹术成就:书中阐述了铅丹、灵丹、玄黄三种丹的炼制方法及原理,在化学史上认识到多种化学反应,能提纯铅汞、炼制铅汞齐互化物,且强调药物种类和阴阳交感对炼丹的重要性;在药物学史上,铅丹和灵丹是早期人工制成的化学药品,具药用价值;炼丹工艺注重原料提纯、反应器密封和工艺流程设计,其炼丹活动的理论依据是顺应天地自然之道,对后世化学、冶金、医药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 人体生命模型内涵:以庄子性命之理为基石,认为人体生命源于阴阳二气交感,通过养性可延年却期,修炼过程包括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强调与天地阴阳节律相契合,以内丹修炼为主,排斥旁门小法,其人体生命模型融合了宇宙观、天人观,对传统医学和人体生命科学发展有重要价值。

魏伯阳及相关人物生平考

  1. 梁冀之乱与淳于叔通事略辨
    • 淳于叔通的事迹与传说:淳于叔通,字斟,又作翼,上虞人。他曾任洛阳市长,后因大蛇见德阳殿的事件弃官隐遁。他还曾受术于青州徐从事,擅长仰观乾象、以处灾异,在桓帝时因大蛇事件预知将有椒房大臣受甲兵之诛,于是弃官。他在永寿元年左右因汉桓帝与梁冀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而退隐上虞,约五十岁时,度尚任上虞长曾拜访他,此时他已因学识渊博而享有 “大儒旧名”。
    • 史料的梳理与辨析:关于淳于叔通的史料存在一些问题,如他的名字在不同记载中有差异,“叔” 字与 “长” 字因草书形似可能导致传写错误。他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但所受之术的具体内容难以确定,且大蛇见德阳殿事件在正史中的记载与其他史料有所不同,需要以正史为准来判断他就任洛阳市长和退隐上虞的时间。
  2. 党锢之祸与魏伯阳家世考
    • 魏伯阳的家族背景与身世:魏朗是会稽上虞人,为 “八俊” 之一,他的经历与魏伯阳的身世密切相关。魏朗曾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迫害,其家族在当地的地位变化对魏伯阳产生了影响。魏伯阳为魏朗之子,他的籍贯为会稽上虞,此地的文化氛围和家族环境对他的成长和学术研究有一定影响。
    • 魏伯阳的生平经历与着作:魏伯阳成年时,其父魏朗因党锢之祸被害,他可能因躲避党锢之祸的株连而隐遁山林修道。他的着作有《参同契》及《五相类》,其儒学功底受魏朗影响,对五经及纬候颇为通晓。他与虞翻同郡,虞翻熟知魏朗事迹,可能与魏伯阳有过交往,且虞翻注《契》受其月相纳甲法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魏伯阳在当时的学术影响力。
  3. 结语:通过对魏伯阳及相关人物生平的考察,确定了他的身世和创作背景,为研究《周易参同契》的成书和流传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理解该书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同时,唐代及五代有关《参同契》作者或传授者的说法需要重新审视,部分说法存在可探讨之处,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真实性。

《周易参同契》的流传及作者归属考

  1. 《周易参同契》非伪书辨
    • 对伪书观点的反驳:历史上有人对《周易参同契》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如马叙伦认为该书为伪书,其依据包括《神仙传》的可信度、《参同契》与纬候的关系以及与易纬的关联等。但这些依据存在问题,《神仙传》虽有不同版本,但《云笈七》本的相关记载有一定可靠性;《参同契》中虽有纬候内容,但不能据此认定其原本出自易纬;从目录学角度看,前人以该书不见于某些书目而证伪的方法缺乏论证,且《隋书・经籍志》等书目的搜罗情况复杂,不能简单据此判断。实际上,该书在历史上有诸多着录和引用,如虞翻、葛洪、陶弘景、颜之推等都提及或引用过该书,且从其天文、易学、内外丹术等内容来看,具有汉代的特征,文字功力也符合当时的水平,因此可确定《周易参同契》非伪书。
  2. 《契》的结构变迁与作者纠纷考
    • 不同时期的结构变化:晋代时,《参同契》和《五相类》各为一卷;南北朝至唐初,《参同契》变为二卷,可能新增了《大丹赋》和《鼎器歌》,此时徐从事、淳于叔通进入《契》学系统;唐代开元年间,《参同契》有二卷、《五相类》一卷,此后逐渐形成上、中、下三篇(或三卷)的结构,三篇本在唐代中期以后盛行,且内容在流传中发生了混编,如五言句(《参同契》)与四言句(《五相类》)混编,《鼎器歌》《大丹赋》等也被编入下篇;五代彭晓之后,注者对该书的理解和诠释也各有不同,导致结构和作者归属的说法更加复杂。
    • 作者纠纷的产生与演变:唐代开始出现关于《周易参同契》作者的多种说法,如刘知古认为徐从事作上篇、魏伯阳作中篇、淳于叔通作下篇;托名阴长生的注本认为上篇为《古龙虎上经》(后改《参同契》),中篇为《五相类》,下篇为淳于叔通所补;容字号无名氏本序则有另一种说法。这些说法的差异主要源于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序文失传以及后人的推测。明代以后出现的 “古文《参同契》” 一派,试图恢复该书原貌,但在作者认定上也存在不同观点,如杜一诚、杨慎等认为经文(四言句)为魏伯阳所着,传文(五言句)为徐从事所传,《三相类》(指《大丹赋》《鼎器歌》)为淳于叔通所撰,但也有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3. 结语:《周易参同契》的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从最初的两卷本逐渐演变为三篇本,各时期的结构变化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学术传承等因素密切相关。作者归属问题也因结构变化和史料记载的不明确而产生诸多争议,尽管 “古文《参同契》” 一派的努力有助于接近该书的原貌,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准确确定其作者和各部分的创作来源,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书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参同契》与《五相类》辨析

  1. 对《参同契》、《五相类》的辨认
    • 文本内容的对比分析:五言句中透露了对先贤着作如《火记》《龙虎经》的吸取,写作时试图以《易》演丹经,态度慎重且有真情实感;四言句则是在五言句基础上对其未周之处进行补充,如对天体结构、六十卦月、月相纳甲法、阴阳消长、人体生理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且四言句后序明确交待了创作缘由和旨趣与五言句相同。例如,五言句对天体结构描叙简略,四言句则构建了乾坤坎离四卦宇宙结构模型,使乾坤坎离四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宇宙的动态结构;五言句对六十卦月的叙述浅陋,四言句则采用爻辰法,强调按历法令把握火候,使六十卦分值昼夜的意义更加深刻;五言句在月相纳甲法上注重以月相晦朔弦望象征火符之伸,四言句则补充了乾卦六爻配六卦的内容,使月相变化与阳气盛衰相结合,更符合阴阳合历的特征;五言句在阴阳消长叙述上较为简略,四言句则借用十二辟卦详细描述了阴阳升降的全过程;五言句在内炼上虽着力较多但对人体生理状况缺乏探讨,四言句则从男女构精、胎孕等方面进行了补充,使人体生命的形成过程更加完整。
    • 确定二者关系的依据:从创作时间上看,五言句写作在前,四言句写作在后,四言句后序中的相关表述以及与五言句内容的比较均可证明。在旨趣上,二者皆探讨了 “大易性情”“炉火服食”“引内养性” 等方面,旨意等齐,如四言句后序所述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业,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与五言句所表达的思想一致。此外,从文体结构和逻辑连贯性来看,四言句对五言句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可确定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且二者作者为同一人,即魏伯阳。
  2. 关于《五相类》之旨趣与篇名义蕴
    • 《五相类》的旨趣阐释:《五相类》在旨趣上与《参同契》紧密相关,强调 “三道由一”,即大易、黄老、炉火三者通而为一。它进一步阐述了炼丹术中的阴阳五行原理,如 “五行错王,相据以生”“五行相克,更为父母” 等,说明炼丹过程中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阴阳交感、雌雄相须的重要性,旨在帮助修炼者更好地理解炼丹的本质和方法,实现炼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目标。
    • 篇名的意义解读:关于《五相类》篇名的含义,前人有不同观点。阴本注认为 “以五行相类也”,即强调五行之间的相似和关联;俞琰认为 “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主张《五相类》与《参同契》篇名虽异但义蕴相同,然而他将《五相类》改为《三相类》的观点缺乏充分论证。实际上,《五相类》篇名的取意与五行生成数图式相关,它强调效法天地之数(五行生成数图式),通过五行的动态配合,如木火、金水、土五者的协调一致,来体现天地之道的精髓,反映了魏伯阳对五行理论在炼丹术中应用的深入思考,旨在说明炼丹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如同五行之至精般和谐有序,从而达到炼丹的目的。
  3. 关于《附录》和混入正文中的注
    • 《大丹赋》与《鼎器歌》的性质:《大丹赋》和《鼎器歌》为《契》的附录内容,文体和旨趣与《参同契》主体有所不同。《大丹赋》仿《离骚》文体,主要论述炉火之事,文中虽有涉及黄老之意的描述,但与 “引内养性” 关系不大,且无易象内容,与 “大易情性” 不符,故不应编入《三相类》(即《五相类》)。《鼎器歌》文体仿古铭文,也主要讲炉火服食,可能是《契》的先行着作,如陈国符以用韵考定其成篇在西汉末东汉初,孟乃昌考定其与《历世真仙体道鉴》卷九《尹喜传》中数段韵文之一篇大致相同,且唐代盛传徐从事得《古龙虎经》之事,疑《鼎器歌》即传自徐从事之手,但此结论尚需进一步确证。
    • 混入正文的注文辨析: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书末收录的《赞序》,被认为是早期注本作者所写之序,其作者可能是一位有一定易学素养的儒者,从内容判断,该序推崇《参同契》中的易象易理,尤其强调阴阳交感、刚柔动静之理,序中对《参同契》的评价体现了作者对该书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当时儒者对《参同契》的一种诠释角度。此外,夹杂在五言句和四言句中的散文,多援引或解说与《周易》有关的文字,如对乾坤坎离等卦象的阐释,其作者可能与《赞序》作者为同一人,这些散文是对《契》的补充说明,有助于读者理解《契》中的易理与炼丹原理的结合。

《周易参同契》的宇宙模型

  1. 天地设位、坎离匡郭的宇宙结构模型
    • 模型的构建与原理:《周易参同契》构建的宇宙模型为 “天地设位”“坎离匡郭”,乾坤象征天地定位,坤内乾外,运转循环,取浑天鸡子之象,同时融入了宣夜说的部分内容,如天是虚寂无形的空间,其中阴阳二气升降流行。坎离二卦象征日月轮转和阴阳运行,坎离流行于乾坤之间,往来不定,上下无常,呈阴阳交错之态势,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该模型以乾坤为天地之体,坎离为乾坤之用,如在人体中,离为心火,坎为肾水,坎离匡郭,水火既济,人体生理状况才正常;在丹炉中,药物亦有坎离之别,如汞为坎,铅为离,二者相合炼丹有成。此模型与《道德经》的宇宙风箱模型相关,继承和改造了该模型,使风箱模型具有了观象制历的实际意义。
    • 对天体结构认识的意义:该模型的构建反映了当时对天体结构认识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盖天说,而是吸收了浑天说和宣夜说的合理成分,使宇宙模型更加科学和完善。乾坤坎离四卦的运用,将天地、日月、阴阳等概念有机结合,为理解宇宙的结构和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后世天文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宋明理学中周敦颐《太极图》的第二图就直接采用了此模型中的部分元素,体现了其在思想史上的重要传承价值。
  2. 关于合气与朔的阴阳历
    • 阴阳历的构成要素:书中阐述了一种结合了气朔的阴阳历,气是阳历成分,以物候定阴阳消长,朔是阴历成分,月以朔旦为始,朔旦至朔旦为一月。一年之内阴阳二气的消长与修丹密切相关,为此,《契》以十二消息卦配律吕(纳音)来描述阴阳消长的过程。例如,复卦为一阳初现,在岁为冬至,在月为朔旦,在日为子时,此时一阳始生,阴气渐消;至乾卦,阳气鼎盛;再由姤卦开始,阴长阳消,至坤卦阴气极盛。这种阴阳消长的规律通过十二消息卦与十二地支、十二律吕的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阴阳历的特点。
    • 月相变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日月的运行导致月相的变化,《契》通过纳甲法和乾卦六爻配六卦的方式来描述月相变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纳甲法以月相的晦朔弦望为周期,用八卦配天干,如震纳庚、兑纳丁等,来象征月相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阴阳的消长。乾卦六爻配六卦则从阳气盛衰的角度进一步阐述月相变化,如乾卦初九为阳之初生,象征新月始现,至上九阳气极盛,再到姤卦一阴生,体现了月相从朔到望再到晦的阴阳变化过程。这种描述方式将月相变化与阴阳消长紧密结合,使阴阳历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为修丹者把握火候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反映了当时对天文现象与阴阳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
  3. 关于四官、二十八宿、十二次及日月之食
    • 天象与修丹理论的关联:《周易参同契》将四官(中官、东官、南官、西官)、二十八宿、十二次等天象与修丹理论相结合,认为这些天象的变化与阴阳交感、修丹火候等密切相关。例如,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为阳,主生主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为阴,主成主藏。龙阳数奇,虎阴数偶,龙东虎西,经纬卯酉,其分布和运行体现了阴阳的规律,在修丹中,龙虎被喻为药物,取阴阳相配之义,强调药物配置必须符合阴阳相反相成之性。
    • 对日月之食的认识与解释:书中对日月之食也有相关论述,认为日月之食是由于阴阳失调所致,如 “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即日食是因为水(坎)盛侵犯了阳(日),月食是因为火(离)衰导致白昼昏暗。这种解释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反映了当时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将日月之食与炼丹过程中的火候失当相类比,提醒修丹者要注意把握火候,避免阴阳失调,体现了古代天文学与炼丹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当时人们试图用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炼丹原理的努力。

《周易参同契》的易学特征

  1. 以乾坤坎离四卦象征天地结构
    • 模型的创新与意义:《周易参同契》以乾坤坎离四卦建构天地结构模型,这是对汉代天文学盛行的浑天说的应用和发展。该模型中,乾坤相包,坎离为乾坤二用,坎离的运用使模型具有了动态特征,如坎离象征日月相推、阴阳交错变易,其阴阳交错而动不仅标示了阴阳二气在宇宙间的升降运动,还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基本特征,为 “道之纪纲” 的生动体现。此模型与《易传》相关内容有一定联系,如乾坤定位、日月运行等思想的借鉴,但在乾坤坎离的方位结构等方面又有创新,其乾坤坎离四卦方位结构与邵康节先天方位不同,对后世理学和传统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周敦颐《太极图》中的第二图采用了此结构,坎离水火之说对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中的心肾关系等论述有深刻影响。
  2. 效法天地之数的《契》数
    • 《契》数的构成与原理:《契》数效法河图天地全数,舍去中十不用,取从一至九这九个数构建天人模型。在该模型中,外圈八七九六象征天道阴阳,其中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其升降变化体现了天道阴阳的运动规律,如 “九还七返,八归六居” 描述了母体内受孕前后或炉火成丹前的阴阳升降状况。内圈三二四一五象征人体内在之阴阳,中央五土为戊己真土,东三卯木、南二午火、西四酉金、北一子水,配以五脏,通过五行数的运转体现人体气血的正常秩序,即 “三五与一”,若 “三五不交,刚柔离分” 则表示人体气血运行出现故障。这种构建方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道与人道通过数字模型紧密联系起来。
    • 与其他着作的比较与影响:与先秦及两汉其他效法河图的着作相比,《周易参同契》的《契》数在取数规模和应用上有其独特之处。如邹衍的五德数、《管子・幼官》等着作取数规模和立意各不相同,而《契》数在炼丹术中的应用,无论是外丹炉火还是内丹养生,都以其为基础构建模型,对后世炼丹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炼丹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研究古代炼丹术和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独具特征的月相纳甲法
    • 纳甲法的结构与内容:月相纳甲法是《周易参同契》的独创,其吸取京房易的八卦纳甲说,配以月相的晦朔弦望形成。八卦只用三画组成的八经卦,其基本内容为:初三月初生,以震卦象之,纳庚;初八月相上弦,以兑卦象之,纳丁;十五月望,以乾卦象之,纳甲壬;十六以后,月相由望转缺,以巽卦象之,纳辛;二十三月相下弦,以艮卦象之,纳丙;三十月晦,以坤卦象之,纳乙癸;坎为月,纳戊;离为日,纳己。戊己为土,在纳甲图式中居于中官之位。此纳甲法以月相变化象征火符之伸,同时也体现了阴阳合历的特征,如选择冬月为例说明一月内阴阳的升降变化,以乾卦六爻配六卦来描述阳气盛衰与月相的关系,使月相变化与阴阳消长相结合。
    • 纳甲法的意义与影响:月相纳甲法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后世研究易学和天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将月相变化与卦象、天干等相结合,使抽象的易学理论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人们理解阴阳消长和宇宙变化的规律。后世虞翻易学继承和发展了月相纳甲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使其在易学领域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对道教内丹修炼理论产生了影响,为内丹修炼中火候的把握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体现了古代哲学与科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4. 八卦纳支与六十卦更值
    • 八卦纳支法的应用:《周易参同契》中六十卦两次提及,且次序沿通行本卦序,用于描述炼丹过程中的火候把握。其采用的八卦纳支法为:乾纳子(寅辰)午(申戌)、坤纳丑(亥酉)未(已卯)等,各卦依此规则纳支,如屯内卦为震,初爻纳子,外卦为坎,第四爻纳申,故 “屯以子申” 值事。通过这种纳支法,打破了早期 “昼夜各一卦” 的简单当值界线,更加精确地规定了进火退符的具体时辰,使炼丹火候的把握更加科学和细致,体现了古代炼丹术对时间和火候控制的高度重视。
    • 与汉代纳支法的关系及意义:与汉代流行的京房、郑玄等八卦纳支法相比,《周易参同契》中的八卦纳支法在规则上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京房和丹术坤卦六爻纳支皆依地支之序隔位逆数,起点不同,郑玄则用顺数且起点与前两者有别,而《周易参同契》中的八卦纳支法在确定各卦爻纳支时遵循一定规则,且与炼丹火候相结合,这种独特的应用方式反映了当时炼丹术对易学理论的创新应用,对研究古代易学在具体领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研究古代炼丹术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5. 援《易》入《契》的自然哲学意蕴
    • 假借《周易》的原因:《周易参同契》假借《周易》爻象论炼丹之意,原因在于后汉易学流行,且《契》认为炼丹与天地阴阳造化同途,《周易》中蕴含的天地之道、阴阳变化等思想与炼丹原理相通。《契》接受《汉志》“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之说,认为三圣作《易》其归一揆,伏羲作八卦效法天地,文王演爻辞、孔子作十翼皆遵循效法天地之意,这种思想与炼丹追求的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契》通过假借《周易》象来表达炼丹的理论和方法。
    • 对自然哲学的体现:《契》在多处强调炼丹与《周易》的关联,如 “歌叙大《易》,三圣遗言”,体现了对《易》道的膺服;“假《周易》象,模写无形之形容”,借助《周易》爻象来描述难以观察和表达的炼丹过程和原理;“三道由一,同出异名”,阐述了大《易》、黄老、炉火三者通而为一的思想,表明炼丹术以阴阳合和为根本原理,这与自然哲学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相一致。这种援《易》入《契》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哲学与科学实践的结合,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水平,为后世研究古代哲学、科学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范例,同时也对后世道教思想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道教易学的发展。

《周易参同契》的阴阳五行观

  1. 炼丹术中的阴阳说
    • 阴阳在天道、火候、药物中的体现:阴阳说在炼丹术中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天道方面,炼丹被视为效法天地阴阳造化之功,天道阴阳变化通过十二辟卦、纳甲法等体现,如十二辟卦以从复至乾的阳长阴消过程为进火,从姤至坤的阳消阴长过程为退符,纳甲法以月相的晦朔弦望模拟天道阴阳的升降变化,这些都是炼丹术对天道阴阳的模拟和遵循。在火候方面,强调阴阳的平衡和协调,如 “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荣”,通过水火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火候,使火候的进退符合阴阳变化的规律。在药物方面,万物皆由阴阳交感而成,药物分阴阳品性,如外丹中汞为阳、铅为阴,内丹中心火为阳、肾水为阴,药物的阴阳配合遵循天地造化之理,若阴阳失调则炼丹难以成功。
    • 阴阳说对炼丹的重要性:阴阳说在炼丹术中至关重要,它是把握炼丹成败的关键因素。炼丹过程中,无论是药物的选择、火候的调控还是整个炼丹过程与天道的契合,都离不开对阴阳变化的精准把握。只有遵循阴阳交感、平衡、升降等规律,才能使炼丹过程顺利进行,实现炼丹的目的,如炼制出高品质的丹药或达到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等效果。阴阳说贯穿于炼丹术的各个环节,体现了炼丹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应用,是炼丹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2. 炼丹术中的静态天人模型
    • 模型的构建与要素:炼丹术运用河图五行数构建静态天人模型,该模型取河图五行数中从一至九的数字,外圈八七九六象征天道阴阳的升降变化,其和为三十,与纳甲法中月相晦朔弦望的阴阳象变化相关;内圈三二四一五象征人体内在之阴阳,配以五行及五脏,中央五土为戊己真土,东三卯木为肝、南二午火为心、西四酉金为肺、北一子水为肾,体现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气血运行规律。此模型旨在通过五行数的配置来模拟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与天地自然相呼应,为炼丹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
    • 模型对炼丹的意义:静态天人模型在炼丹中有重要意义,对于内丹术,它象征着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人体气血运转正常时,内圈三五归于一,即达到 “三五与一” 的和谐状态,反之则出现故障,内丹修炼旨在恢复这种正常生理秩序;对于外丹术,该模型表示天道阴阳升降与炉火金丹炼制过程的一致性,如金水在鼎中的变化仿效天道 “九还七返,八归六居” 的反复升降,体现了炼丹过程与天地自然规律的契合,为炼丹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把握炼丹过程的思维框架,有助于提高炼丹的成功率。
  3. 河图模型在内丹术中的动态运作
    • 功法程序与五行数的关系:河图模型在内丹术中的动态运作通过特定的功法程序体现,以内炼功法为例,其程序大致可分为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在炼己筑基阶段,注重调神,使人心神安和,血气有伦,如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通过内视自身体内阴阳二气的升降运行,达到温养子珠的目的。在炼精化气阶段,运用小周天功法,其起始运作为引一进四,即引肾水之气上合肺金之气,套用炉火服食法术语为进火;第二步运作为炼二归三,即引心火之气与肝木之气聚合,为退符,此过程中中五戊己脾土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意念导引,使内气在后天之气的一呼一吸中运行,实现阴阳互含,五脏之气合为一整体质。
    • 对人体的影响与功效:河图模型在内丹术中的动态运作对人体有诸多积极影响和功效。小周天功法炼成后,可疏通人身经络腧穴系统,使气血循环无阻,祛病延年,如许多炼功者炼成小周天后,偶染小恙能通过运气三至五分钟即愈,且精力过人。大周天功法则是在小周天功法基础上,通过内气上下氤氲之法炼小周天功法采而归炉之药,使之成丹,此过程中人体可达到更高层次的修炼境界,如 “含精养神,通德三元,津液凑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化形面仙”,体现了内丹术对人体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化形成仙的重要途径。
  4. 河图模型在外丹术中的动态运作
    • 不同丹的炼制与模型应用:在外丹术中,河图模型的动态运作体现在不同品类丹的炼制过程中。以铅丹炼制为例,其原料胡粉(碳酸铅)在火中受热分解,先提取真铅,然后将真铅捣成碎粒反复炒炼,在模型中只用了三二四一,不用戊己五土,真铅在炒炼过程中颜色发生变化,如 “先白而后黄兮,赤黑达表里”,最终制成铅丹(Pb₃O₄),其色鲜艳橘红。炼制玄黄丹时,以真铅与真汞合炼,药物入炉后,铅汞在加温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反应,如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正坚”,真铅先熔,汞往而相合,然后通过进火退符等火候控制,使铅汞互凝而成丹,其化学成分是 Pb – Hg 齐。
    • 模型对火候与药物反应的描述:河图模型通过五行数的变化来描述外丹炼制中的火候进退和药物反应。如 “其三遂不人,火二与之俱” 描述了进火时的情况,木三火二,木不入鼎内,燃木生火,使鼎内升温;“金化为水,水性周章” 表示铅熔化为水,在鼎内和融周遍;“火化为土,水不得行” 则指抽薪退符后,炉下木火化为灰土,鼎内铅汞之液凝而成丹。

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332单页)      

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332单页)       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332单页)       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332单页)       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332单页)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对“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332单页)”这一文献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从多个方面对其内容和研究价值进行分析,我们将重点探讨其在周易学、道家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一步解读其在易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文章将从“《周易参同契》的学术背景”、“《周易参同契》与易学的关系”、“萧汉明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方法”以及“《周易参同契》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研究视角。

1、《周易参同契》的学术背景

《周易参同契》作为道家经典之一,涉及了易经、道教、哲学和自然等多个领域,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该书最早见于晋代道家学者郭象的注释与总结,它试图通过“参同”来揭示宇宙运行的奥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易经中的阴阳变化,揭示天地间的“同契”关系,即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该书不仅仅是易学经典,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道家思想与儒家、佛家思想交织的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周易参同契》的学术背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易学的源流。易学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周易参同契》作为其延伸,进一步深化了易学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的基础上,书中提出了诸多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为后来的道家学派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

对于《周易参同契》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自古以来,无论是注疏、评论,还是现代的学术研究,都在不断对其进行诠释与拓展。萧汉明所撰写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便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萧汉明不仅仅对经典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还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周易参同契》与易学的关系

《周易参同契》与易学的关系不可忽视。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对该书的影响尤为深远。书中通过对易经中的卦象、爻辞进行解读,探讨了天地运行的法则及其内在规律。特别是其中提到的“阴阳合和”,无疑是易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萧汉明在研究中指出,《周易参同契》并不仅仅是对易经的注解,更是将易学的思想与道家哲学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在《周易参同契》中,易学不仅仅局限于占卜和卦象的解读,更多的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哲学性思考。书中的“参同”不仅仅是对“易”的演绎,更是对“道”的深刻理解。萧汉明在其研究中详细探讨了这一点,并提出《周易参同契》实际上是易学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体,通过对卦象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与“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萧汉明通过深入的学术分析,认为《周易参同契》是易学从传统的预测占卜功能,转向更为哲学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的关键之作。这种思想的转变不仅加深了易学的内涵,也为道家哲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周易参同契》对于理解易学的演变及其与道家哲学的关系至关重要。

3、萧汉明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方法

萧汉明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研究方法著称。首先,萧汉明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他通过对《周易参同契》原文的逐字逐句的分析,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萧汉明认为,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承载着道家的哲学智慧,因此必须通过反复阅读与比对,才能真正揭示出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其次,萧汉明在研究中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易学、道学与其他古代哲学流派的思想进行了比较。他通过对《周易参同契》与《道德经》、《黄帝阴符经》等道家经典的对比,发现了其中诸多思想的相通之处。例如,《周易参同契》中提到的“同契”概念与《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萧汉明通过细致的比对,揭示了这些经典思想的内在联系。

此外,萧汉明还注重结合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分析。他认为,《周易参同契》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易学与道家思想的交融为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因此,在研究《周易参同契》时,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其理论精髓。

4、《周易参同契》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周易参同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其学术意义与价值不可低估。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易学的视角。通过对“阴阳”与“同契”的哲学探讨,书中揭示了宇宙万物变化的内在规律,深化了我们对天地自然之道的认识。萧汉明通过其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周易参同契》对易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它不仅仅是易经的注释,更是易学思想的哲学化升华。

其次,《周易参同契》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它对道家哲学的独特贡献。该书不仅是道家经典之一,而且在推动道家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道”的探讨,《周易参同契》为道家哲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是理解道家思想和易学思想交融的关键文献。

最后,萧汉明的研究揭示了《周易参同契》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价值。通过系统的研究,萧汉明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推动了《周易参同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萧汉明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还能够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发现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总结:

通过对“MX53935.萧汉明-《周易参同契-研究》”这一文献的详细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周易参同契》在易学和道家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萧汉明通过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周易参同契》的途径。他不仅解析了这部经典的内涵,还揭示了其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价值。无论是在历史背景、哲学探讨还是学术贡献上,《周易参同契》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通过萧汉明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周易参同契》的学术价值,也能够理解其在中国哲学和易学体系中的独特贡献。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周易参同契》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哲学和文化提供更加深刻的洞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墨轩墨轩
上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上午1:19
下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上午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