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共120册,现119册,缺第97册)
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共120册,现119册,缺第97册)高清电子版
书名:伪满洲国政府公报 作者:周光培主编
出版机构:辽沈书社 出版时间:1990
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及蒙古东部后直至1945年战败投降前,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建立的殖民统治政权。而自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起便开始发布的《伪满洲国政府公报》是日伪在东北沦陷时期对其统治情况的记录,其系统地记述了伪满洲国政府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统治情况和历史面貌。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 炮制了一个傀儡政权, 即所谓“满洲国”。“满洲国”1932 年3 月在长春成立汤挟溥仪为“执政’, 年号“大同’,1934 年3 月称砂满洲帝国” , “执政” 改称“皇帝” , 年号“康德” 。1945 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时被推翻。吉林省档案馆存有“ 满洲国” 国务院总务厅档案资料, 《政府公报》就是其中一部分, 现经整理缩微成胶片, 以利开放利用。《政府公报》是伪满洲国为了推行反动方针政策, 实行对中国东北的统治, 由其国务院总务、厅编辑出版的一种公开发行的刊物, 登载应公布的公文及各官公署发表的重要事项。《政府公报》主要是供公务之用,限定份数向各官公署无价寄发, 但也允许个人订阅。《政府公报》所公布的文件材料, 具有以下特点:一、时间较长。《政府公报》起于“ 大同” 元年( 1 9 32 年) 四月一日, 止于“ 康德” 十二年( 1945 年) 八月四日, 计14 年, 贯穿于伪满洲国的始终。除节假日外, 每日一号( 期) , 共3678号( 期) , 另有“ 号外”367 号( 期) , 总计4045 号( 期)。大同元年至“ 康德” 三年有中文和日文版。“ 康德” 四年至“ 康德” 十二年有中文和日文合壁版。《政府公报》距今已有将近半个世纪了。二、文种繁多。《政府公报》有溥仪“ 执政” 、“ 皇帝” 公布的教书、执政令、诏书、宣言、敕书、帝室令、法律、教令、军令、条约、预算、契约, 委任令等。有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厅、局、院、署、行等公布的令、训令、指令、委任令、条约、预算、布告、通告、公告、公示、公函、广告及汇报、调查材料等。有省、市、特别区公署等机关公布的令及有关重要规则、规程、章程、细则、规定、办法等。三、内容丰富。《政府公报》公布的文件材料, 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伪满洲国政府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 文化、教育、民族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统治的情况和历史面貌。同时反映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以溥仪为代表的郑孝胥、罗振玉、 张景惠、熙洽、臧式毅、罗福葆、于冲汉等汉奸卖国贼的活动情况。反映了伪满洲国的出笼、“登极” 丑剧的表演、溥仪的访日、协合令的创立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的情况, 反映了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血腥殖民统治、法西斯思想文化专制、疯狂经济掠夺等侵略活动情况。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情况。四、价值较大。《政府公报》的文件材料, 对研究中国近代史、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中共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东北抗日联军史、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等均有重要价值。对编写地方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是难得的材料。同时《政府公报》也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无可辩驳的铁证, 对揭露敌人, 教育人民, 发展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有重要作用。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以“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共120册,现119册,缺第97册)”为中心,详细探讨了这一特殊历史档案的历史背景、内容结构、研究价值和缺失原因。伪满洲国政府公报是伪满洲国时期政府发布的重要文件集,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对公报的详细分析,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伪满洲国的政治、社会、法律及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阐述,首先介绍伪满洲国政府公报的历史背景和背景资料,然后分析其内容及重要性,接着探讨公报的研究价值,最后讨论缺失第97册的原因及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通过这些分析,本文力图为读者呈现伪满洲国政府公报这一珍贵档案的多维度价值。
伪满洲国政府公报的出版与伪满洲国的成立密切相关。伪满洲国是1932年日本扶植下的伪政权,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傀儡政权来实现对东北亚地区的控制。随着伪满洲国的成立,其政府需要一种权威的方式来发布政策、法规以及其他政府命令,伪满洲国政府公报便应运而生。公报的出版从1932年开始,至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洲国灭亡,整套公报也伴随着伪政权的存在持续发行。
在伪满洲国政权建立后,其政府逐步完善了行政体制,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司法以及军事等。为了确保政令畅通,政府通过出版公报来正式宣布各项政策决策和命令。伪满洲国政府公报成为了这一时期最权威的官方文件来源之一。与传统的新闻媒体相比,公报更多的是一个法律和行政文献工具,它具有强制执行力,宣示了伪满洲国的各项法规。
伪满洲国政府公报不仅是政府内部运作的工具,还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满洲地区的统治方式和政策。公报的发布周期性、内容涵盖全面,体现了日本对伪满洲国政治生活的高度控制。由于伪满洲国的特殊性,这些公报成了研究该时期东北亚历史的重要资料,也因此引起了历史学者的广泛关注。
伪满洲国政府公报的内容广泛,涉及政府发布的各类法令、命令、公告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件。每期公报的内容分为多个部分,涵盖行政命令、立法公告、司法裁定、财政报告等。每册公报中都包含了政府对民众生活的各项规定和措施,诸如税收政策、劳动力动员、工业发展、社会管理等。
除了政策内容,公报中还包含了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军事指令和军事部署。这些内容有助于了解伪满洲国政府如何在日本的主导下进行军事和防务安排,如何通过军事化管理巩固对满洲地区的统治。此外,公报中还包括了与日本本土相连接的部分,强化了伪满洲国与日本帝国的关系。这些内容不仅是伪满洲国政府的工作记录,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具体体现。
伪满洲国政府公报的结构有其独特性,通常包括标题、公告正文及附录等几个主要部分。每期公报的开头通常是国家元首或者总理的签名以及宣告某项重大决策的公告。这些文件的结构简洁明了,有助于快速传达重要的政策信息。同时,公报中的用词严谨、正式,显示了当时政权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公报不仅仅是官方文献,它更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传递了伪满洲国政府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作为伪满洲国时期最重要的官方文献之一,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首先,它为研究伪满洲国的政治体制、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通过分析公报中的各种命令和法令,历史学者能够较为清晰地还原伪满洲国政府如何运作、如何执行政策。
其次,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对于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模式至关重要。公报中展示了日本对满洲的管理方式,包括军事统治、经济掠夺、文化同化等方面的具体策略。这些公报文献不仅为理解伪满洲国的运作提供了线索,也为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扩张过程中的手段和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伪满洲国政府公报还具有社会历史研究的价值。通过公报中的社会政策、劳动法规等内容,可以窥见伪满洲国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结构。公报中对土地改革、劳工管理、教育改革等的论述,也为分析伪满洲国对中国东北社会进行改造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这些公报,学者可以深入了解在压迫性政治环境下,伪满洲国如何塑造和影响当地的社会结构。
伪满洲国政府公报总共出版了120册,但目前发现的只有119册,第97册不知去向。这一缺失引起了历史学者的广泛关注。第97册的缺失可能是由于历史战乱、伪满洲国灭亡以及战后资料的损毁所导致。尽管如此,缺失的这一册仍然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填补这一空白的过程中,研究者不得不依赖其他档案材料和史料来推测其内容。
第97册的缺失不仅让研究者无法完全呈现伪满洲国的全部历史轨迹,也给学者在进行系统化分析时带来了障碍。为了弥补这一空白,许多历史学者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助其他历史档案、报纸、私人信件等资料,试图还原第97册中可能包含的重要信息。
尽管第97册的缺失影响了某些具体研究的开展,但伪满洲国政府公报的其他部分依然为历史学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历史学家通过分析其他可用的公报内容,依旧能够构建起伪满洲国历史的完整框架。第97册的缺失也提醒了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应当对资料的保存与完整性给予更多关注。
总结:
伪满洲国政府公报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理解伪满洲国的政治、社会、法律以及军事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通过分析公报内容,我们不仅能够探讨伪满洲国政府的运行机制,还能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亚的统治策略和方式。虽然由于第97册的缺失,学者们无法完整获取所有信息,但现存的119册依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伪满洲国政府公报是一项跨越历史长河的珍贵档案,它为研究伪满洲国历史、研究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历史及东北亚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随着更多档案的发掘和研究,相信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还原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真相。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