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共5册/人民文库丛书 2011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 共5册/人民文库丛书 2011 侯外庐
Quantity

  • 中国思想通史 共5册/人民文库丛书 2011 侯外庐

    《中国思想通史》PDF电子书共5册(全6册暂缺第6册),由侯外庐先生主编,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为《人民文库》丛书之一。

    《中国思想通史》是作者通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隋唐至北宋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特别是紧扣学术思潮中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如玄装、法藏、惠能、刘知几、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司马光、邵雍、周敦颐、张载、二程、苏氏父子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辨析。

     

    《中国思想通史》书目:

    中国思想通史 第1卷_12943572.pdf

    中国思想通史 第2卷_12943573.pdf

    中国思想通史 第3卷_12943571.pdf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上_12943567.pdf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下_12943566.pdf

    中国思想通史 第5卷(暂缺)

    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一部系统完整且具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着作,共五卷六册,二百六十万字。20世纪40年代初,侯外庐先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研究告一段落,决定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将社会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1942年他写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这是他研究中国思想史的第一个成果。

    侯外庐先生接着研究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史,20世纪40年代写成《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1946年春季,侯外庐先生与杜国庠、陈家康、赵纪彬先生一起拟订了关于写作《中国思想通史》的计划。1947年6月,《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出版,作者为侯外庐、杜国庠、赵纪彬先生。1949年《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二卷、三卷在上海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除原有作者外,增加了邱汉生先生。

    1957年侯外庐先生在几位年轻助手的协助下,对《中国思想通史》第一、二、三卷加以修订和增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脱胎于侯外庐先生《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其中的第一、二编,即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部分,于1955年经补充修订,单独成书,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195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改名《中国思想史》第五卷。

    《中国思想史》第四卷于1957年开始撰述,1960年上半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述从隋唐至宋明时期思想史,上下两册,共96万字。除侯外庐先生外,参加撰述者有:赵纪彬、邱汉生、白寿彝、杨荣国、杨向圭、韩国磬诸先生,以及诸青(这是五位青年学人的集体名字,他们是:李学勤、杨超、林英、何兆武、张岂之〉。

    《中国思想通史》从写作、出版、修订、再版,历时较长,正值时代和社会的激变时期。在这个时期,侯外庐先生等前辈学者在生活动荡中,承受各种压力,坚持学术研究,完成了卷帙大质量高的着作。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思想通史》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再版,受到读者和学术界欢迎。2008年正当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术文化研究备受重视,人民出版社决定改版重印《中国思想通史》,这既可告慰于前辈学人在天之灵,也对后来者则是有益的鼓励和鞭策。更加重要的是,向国内外学者贡献一部经过数十年检验的有价值的新版学术着作。

    侯外庐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着作力求将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炉,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对中国思想史的内涵、演进、特色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对每卷的“绪论”予以关注。侯外庐先生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史有独到的见解,由此入手去解剖中国思想的演变历史,力求触及思想史的实质,供学术界参考。

    《中国思想通史》的学术价值还在于,侯外庐先生等发掘并解析了一批以往被研究者忽视的思想家,如嵇康、吕才、刘知几、刘禹锡、柳宗元、王安石、黄震、马端临、王艮、何心隐、方以智等。其中有些人物虽然早巳为人熟知,但并不是被视为思想家而列于史册。侯外庐先生用“异端”一词指称上述思想家。他所说“异端”是指追求理性觉醒、独立思考、有创新价值的思想,与维护神学与专制的“正宗”思想相对。

    我们从《中国思想通史》中还可以看到,作者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方法,特别是清代乾嘉朴学的实证方法,将此作为从整体上对思想史进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的补充,以达到二者的圆融统一,体现了作者们高深的国学I养。侯外庐先生对王国维史学方法有过精深的研究;杜国庠对墨家思想和逻辑有独到的见解;赵纪彬先生对章太炎的学术研究方法有系统的论述;邱汉生先生精于古史考证,并长于义理发挥。他们的这些优点结合起来,人们从《中国思想通史》中可以看到,其中对于思想家生平的详尽论述与某些疑点的考证,对一些思想史文献版本的研究,或者关于某一思想文献中字与词的考释,力求做到有根有据。因为考辨详实,有的学人说,《中国思想通史》可以作为比较系统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资料来读,这正是它久销不衰的原因之一。众所皆知,任何一部学术着作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考察,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不足,正因为如此,才有学术和文化的进步。我们应当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来阅读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中国思想通史》序言:

    这部《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在一起编着的,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它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又比较复杂。因此,我们的研究是试探性的,二十余年来我们对这门科学虽然曾用了些工夫,但不敢说对中国民族丰富的遗产做出了科学的总结。

    这部《中国思想通史》着作的编写,一方面在很大的范围内是属于开荒的工作,特别是对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应给予足够的注意,另一方面在不少的论题上必须对过去唯心主义的研究给予批判,因此,有关重要的问题不得不在新的史料发现与旧的史料厘订方面做必要的征引和考核,特别在论证中更须反复探讨,以期根据充分,理由充足。

    这部书共分五卷。第一、二、三、五卷是就解放前写的《中国思想通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的一部分增订修改而成;第四卷是1959年才编写成的。第一卷属于古代,上自殷代,下至战国;第二、三卷属于中世纪的前期,上自汉代,下至南北朝;第四卷属于中世纪的后期,上自隋、唐,下至明末;第五卷属于封建解体过程中的一段,即自17世纪至清中叶19世纪40年代(曾单独以《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一书分开出版〉。至于近代思想史,则另有计划编写。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共5册)是中国思想史领域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此书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近现代思想的变革,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的脉络。全书以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在阐述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流派时,侯外庐不仅关注思想内容的形成与变迁,还着重探讨了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五册的分析,本文将从书的结构特点、内容精要、学术贡献、以及其对现代思想研究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力求全面揭示该书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1、书籍结构与内容概览

《中国思想通史》共五册,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以及明清近现代五大部分。每一册的编排都严格按照历史的时间轴进行排列,力求呈现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风貌。第一册重点讨论了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碰撞与交锋。第二册进入秦汉时期,展示了从秦帝国的法治思想到汉代儒家思想的复兴,以及当时的政权与思想之间的关系。第三册则详细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佛教的传播与思想界的变化,特别是对道家与佛教思想的融合。第四册分析了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巨变,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第五册则深入探讨了明清以来的思想演变,尤其是近现代思想启蒙与西方哲学的传入。

每册内容既有对具体思想流派的细致分析,也有对社会、政治、历史背景的关联阐述。侯外庐以跨学科的视野,整合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力求展现思想与时代背景的深度结合。在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上,侯外庐都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力图找出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文化逻辑。

整体来看,《中国思想通史》不仅仅是对中国思想发展的时间性梳理,它还注重跨时代的对比分析,展示了思想史中的传承与创新。这种结构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建立起清晰的思想脉络,并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的历史厚重感与多元性。

2、主要思想流派与哲学思潮

在中国思想史的浩瀚长河中,各大思想流派的兴起与衰落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历史演进。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详细论述了从先秦百家争鸣到近现代的各种哲学思潮的兴衰交替。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多元思想相继崛起,各种学派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产生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运行。儒家的仁爱、礼治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严刑峻法形成鲜明对比。

特别是在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孔子提出的“仁”与“礼”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基石。而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提出了顺应自然的治国理政理念,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法家的实用主义思想则对后来的秦朝及其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思想流派的深入剖析,侯外庐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思想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佛教思想的传入不仅与道家和儒家思想发生碰撞,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在玄学的影响下,儒道融合的思想模式开始产生,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这一思潮在后来的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3、侯外庐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创新

作为中国思想史领域的重要学者,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的学术贡献是显著的。首先,侯外庐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和广泛的文献参考,系统梳理了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脉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提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并非线性进步,而是存在着复杂的交替与冲突。这种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一元化”发展模式,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侯外庐特别重视将思想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他指出,中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离不开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他将哲学思想与历史事件、文化运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做了深刻剖析,揭示了思想背后的历史动力学。这种历史与思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让《思想通史》成为了一部思想史的经典,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

此外,侯外庐在《思想通史》中注重对思想流派之间互动的描述,并强调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并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展现了不同思想的内在联系。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与独特性。

4、对现代思想研究的影响

《中国思想通史》不仅在历史学、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中,许多学者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侯外庐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许多与当代社会相关的思想问题,如道德伦理、政治制度、社会治理等。

特别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许多中国思想的传统观念与西方现代思潮产生了碰撞。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为这些碰撞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框架。书中的多元化思维为我们理解如何在全球文化的交融中保持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此外,侯外庐在书中对于中国思想史各大流派的研究,也为当前哲学教育和思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分析,侯外庐的研究方法激发了许多学者对中国思想史的新一轮探索。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思想界,侯外庐的《思想通史》都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资源和启示来源。

总结:

总体而言,《中国思想通史》不仅是一部思想史的巨著,它也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侯外庐通过系统的历史梳理和深刻的思想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与深刻内涵。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思想启蒙上,这本书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通过对中国思想的全面回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还能为当代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正如侯外庐在书中所揭示的,中国思想的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多元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而这种思想的流变,正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上午11:25
下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上午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