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共30册 2005-2012 清晰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共30册 2005-2012 清晰
Quantity

  •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共30册 2005-2012 清晰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共30册,由学苑出版社2005至2013年出版。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书目: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症治论读》释义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丛桂草堂医草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中医脉法解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傅青主女科新解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傅青主男女科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医宗己任编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医贯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吕留良医论医案集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增补分经用药赋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增订先醒斋  医学广笔记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成方便读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曹存心医学全书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经序疏要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经疏证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经续疏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草便读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草单方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汤液经钩考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泰定养生主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温热经纬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温疫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濒湖脉学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瘟疫明辨  松峰说疫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神农本草经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素问运气论奥·校注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订正金匮要略演义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重编时病论集注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金匮玉函经
     
     
     
     
     
    《汤液经》传为商杨绍伊着,本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代张机得而做广论(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晋人王熙(叔和)撰次遗论为《伤寒论杂病》。民国时杨绍伊依据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未着撰人姓名,今其书亦不传。”等启示,于王熙(叔和)撰次遗论中辑复,并由李鼎录稿。今予重新点校并注释再版,定名为《汤液经钩考》。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吕留良医论医案集》首次全面汇集整理了散见于多部文献典籍中吕留良的医学着作。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吕留良医论医案集》的出版,对吕留良医籍的全面整理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对于中医临床及中医文献的继承与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吕留良医论医案集》共分为四部分:1.《吕晚村先生评医贯》;2.《东庄医案》;3.吕留良散见医论辑佚。4.吕留良医学成就的研究文章。
     
     
    《证治汇补》为清代医家李用粹编着,汇集了清初以前历代医家对内科杂病的证治经验,并补入作者的心得体会。共八卷,分列提纲、内因、外体、上窍、胸膈、腹胁、腰膝、下窍八门,共含八十二类病症。对于各种证候的病因、诊断、治法、方药,辨析详明,切于实用。是一部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
    《旧德堂医案》为门人唐廷翊等辑录的李氏父子临证治案。共一卷,共六十七则,多属内科杂证。上自名公巨卿,下逮贾夫牧竖,载怪异之病,用奇特之方,临机应变,智圆行方,理法有致,圆融活泼。也是一部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本次将两书合刊出版,以飨读者。
     
    《金匮玉函经》虽早在隋唐前问世,但因流传不广而湮没,连许多大藏书家亦未见,直至清初陈士杰发现而雕刻刊行,但亦因流传不广,故而研究者寥寥,成为缺憾。相反由于《注解伤寒论》和《宋本伤寒论》相对较早于元代、明代发现而问世,因此较早为医学家重视和研究,研究者不计其数,且将《宋本伤寒论》奉为中医的经典。现在发现《金匮玉函经》,通过上述的粗浅研究,不难看出《金匮玉函经》的价值,应引起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清朝名医雷丰的《时病论》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详解一年四季的时令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沮、伤风等,夏天的泄泻、痢疾、中暑等,秋天的疟疾、湿温、秋燥等,冬天的咳嗽、伤寒、冬温等,共列七十二病,分述其病因、病理及症状,拟六十法以治之,并列验案,明其临证变化。《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重编时病论集注》深入浅出,简洁明了,所列方法切实可用,疗效高,故为近世医家推崇和应用。
      在不拆散原书整体构架、不丢失原书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将所用方药详细补入正文,使理、法、方、药直观呈现;把散见于各章之后的“拟用诸法”合并到书后,列为“临证六十法”,以备查阅;将陈莲舫的加批、何廉臣按语及编次者兄弟在恩师胡有衡先生师门所获的教诲及自身心得作为注解编入其中。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症治论读释义》清乾隆时期江南名医王念岐撰着。全书共6卷,分别为杂科、伤寒、温病、妇科、儿科、药性赋和汤头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堪称一部中医临证百科全书。今将《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症治论读释义》根据文意进行综合阐释,便于现代人学习应用,提高临床疗效,也可补充现在中医教材辨症识病的有关内容。
    作者简介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诠释和辨析,颇多新意,故名《新论》,对温病学中一些模糊概念、争论焦点等,进行了精辟的辨析,诸如病名定义、温病中的正邪作用、五运六气学说、伤寒与温病、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及伏气引动新感温病、三焦、温病恶寒、解表剂与汗剂、温病传变、阳明通下法、温病神昏等问题,均依据温病临床实践进行阐述,忠于“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澄清模糊概念,精辟辨析异议,树立新的理念。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将对《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共30册,2005-2012)》进行深入剖析,探讨该丛书在中医经典文献研究、传承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其一,丛书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其二,丛书中的重要内容与经典文献的选择;其三,丛书的校注与翻译特色;其四,丛书的出版背景及其对现代中医发展的影响。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旨在全面揭示该丛书在中医文化传承中的独特贡献以及其在学术界的深远影响。

1、丛书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自2005年至2012年间出版,涵盖了30部中医经典古籍,成为中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集成。这一丛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整理,更是在学术价值上具有深远意义。它为现代中医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治疗方法以及医学思想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该丛书收录的经典文献大多出自古代名医之手,内容涉及中医的各个方面,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经》等。这些古籍无论在理论体系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是中医学的基石。而丛书通过校注和注释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这些经典文献,打破了历史时间长河中可能产生的理解障碍。

其次,丛书不仅具有学术上的价值,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古籍的注释和翻译,丛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座连接中医古代智慧与当代医学的桥梁。它使得现代人能够更便捷地获取中医文化的精髓,为中医的国际化和普及化做出了贡献。

2、丛书中的重要内容与经典文献的选择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涉及的内容覆盖了中医学科的各个领域,其中的经典文献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丛书选取的这些文献,既有理论类的经典,如《黄帝内经》、如《素问》与《灵枢》;也有治疗经验的总结,如《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这些经典文献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也是中医学实践的指南。

丛书中的《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校注,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辩证施治的方法,这对于现代中医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伤寒杂病论》作为汉代张仲景的经典之作,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的中医诊疗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丛书对该书的校注,使得其内容更加易懂,并且揭示了其中的精髓,对于今人从事临床医学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价值。

3、丛书的校注与翻译特色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对古籍的精心校注和翻译。丛书中的校注采用了现代语言和学术方法,使得古代难懂的术语和表述变得通俗易懂,从而帮助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文献。尤其是对于外国读者,翻译工作的精准性和易懂性至关重要,而该丛书的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又考虑到了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使得中医文化能够更加顺畅地传播。

在校注方面,丛书的编辑团队对每部古籍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剖析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作者的独到见解。这种精细的校注工作不仅提高了古籍的学术价值,也确保了古籍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丛书中对于医学术语的注释也做了详细的说明,避免了古今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

翻译方面,丛书的译者团队由中医专家和外语学者组成,能够准确理解中医经典的深刻含义,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语言。此外,丛书还注重对医学术语的规范性翻译,力求做到精确传达中医的独特思想与理念。通过这种专业的翻译和校注工作,丛书为中医经典的国际传播和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丛书的出版背景与影响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的出版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密切相关。在21世纪初期,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整理和传播中医古籍的重要性。因此,这一丛书的推出,不仅是学术界的一次集体努力,也是对中医文化复兴的积极响应。

从出版的时间节点来看,2005年至2012年是中医药文化国际化的重要阶段。国家对于中医药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学术界对于中医经典文献的整理工作也逐渐加大。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它的推出,不仅使得国内外的学者能够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而且为世界各地的中医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阅读材料。

该丛书的影响不仅限于学术界,它在文化传播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该丛书,越来越多的国外读者开始了解中医,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丛书的出版也加强了中医与西医、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了全球医学界的相互学习与合作。

总结: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程,涵盖了中医经典文献的精髓,通过细致的校注和翻译工作,将古代智慧与现代学术有效结合,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丛书的出版,不仅促进了中医理论的传承和普及,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总的来说,丛书不仅是中医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工具。通过该丛书,全球的读者得以深入了解中医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对于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上午11:29
下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上午11:30

相关推荐

同行购买网站记得加这个v;hx-h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