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全十七编493册台版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第 1 册 杨淑琼 虞翻《易》学研究──以卦变和旁通为中心的展开第 2 册 乔家骏《焦氏易林》易学研究第 3 册 龚鹏程 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第 4 册 赖贵三 焦循《雕菰楼易学》研究第 5 册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上)第 6 册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下)第 7 册傅佩琍 郑建忠王莽之《尚书》学与行政 《诗经》中有关战争与戍役诗篇之研究第 8 册林耀潾先秦儒家诗教研究第 9 册陈明义朱熹《诗经》学与《诗经》汉学传统异同之研究(上)第 10 册陈明义朱熹《诗经》学与《诗经》汉学传统异同之研究(下)第 11 册洪文郎 林碧玲《礼记‧礼运》研究 王船山之《礼》学第 12 册林美惠朱子《学礼》研究第 13 册刘德明孙觉《春秋经解》解经方法探究第 14 册林世荣熊十力春秋外王学研究第 15 册王聪明 廖秀珍《左传》之人文思想研究 《春秋左氏传》会盟研究第 16 册江素卿论常州学派之学术特质与其经世思想第 17 册吴龙川刘逢禄《公羊》学研究第 18 册简逸光《公羊传》、《谷梁传》比较研究第 19 册刘用瑞船山《论语》诠释之研究第 20 册锺云莺民国以来民间教派《大学》《中庸》思想之研究第 21 册殷善培谶纬思想研究第 22 册殷善培谶纬中的宇宙秩序第 23 册周德良《白虎通》谶纬思想之历史研究第 24 册江乾益前汉《五经》齐鲁学之形成及其影响第 25 册翁丽雪东汉经术与士风第 26 册林文华戴震经学之研究(上)第 27 册林文华戴震经学之研究(下)第 28 册丁亚杰康有为经学述评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二编 28册书目第 1 册袁信爱先秦人学研究第 2 册邓秀梅儒学中有关「天命流行」一义之探讨第 3 册丁亮“无名”与“正名”──论中国上中古名实问题的文化作用与发展第 4 册李宗定老子「道」的诠释与反思──从韩非、王弼注老之溯源考察第 5 册郑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遥游〉在变世情境中的诠释景观第 6 册邹濬智西汉以前家宅五祀及其相关信仰研究──以楚地简帛文献资料为讨论焦点(上)第 7 册邹濬智西汉以前家宅五祀及其相关信仰研究──以楚地简帛文献资料为讨论焦点(下)第 8 册康珮《商君书》与商鞅治道之研究第 9 册林静茉帛书《黄帝书》研究(上)第 10 册林静茉帛书《黄帝书》研究(下)第 11 册蔡忠道 陈丽桂陆贾思想之研究 王充自然思想研究第 12 册黄淑贞《淮南子》天道观之研究第 13 册林丽真魏晋清谈主题之研究第 14 册高龄芬王弼与郭象玄学方法之研究第 15 册萧登福嵇康研究第 16 册周静佳 吕昇阳六朝形神思想与审美观念 六朝美学中的形神思想之研究第 17 册黄明理范氏义庄与范仲淹──关于范仲淹的儒学史地位的讨论第 18 册侯洁之道南学脉观中工夫研究第 19 册许宗兴王龙谿学述第 20 册廖俊裕道德实践与历史性──关于蕺山学的讨论第 21 册杨晋绮晚明文化论述中「伦理」与「审美」论题之交涉及审美意识之开展第 22 册杨菁李光地与清初理学第 23 册齐婉先黄宗羲之经世思想研究第 24 册赖温如晚清新旧学派思想之论争──以《翼教丛编》为中心的讨论第 25 册王志楣从《弘明集》看佛教中国化第 26 册王慧燕《观音玄义》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恶为中心第 27 册李懿纯憨山德清注《庄》之研究第 28 册王婉甄 郭启传李道纯道教思想研究 陆西星的道教思想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三编 28册书目
第 1 册罗独修先秦势治思想探微第 2 册吴建明先秦儒家「天人合德」哲学之探究第 3 册袁信爱 潘小慧荀子社会思想研究 从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识论与方法学第 4 册黄志盛庄子思想艺术化第 5 册钱奕华林云铭《庄子因》「以文解庄」研究(上)第 6 册钱奕华林云铭《庄子因》「以文解庄」研究(下)第 7 册林秀香《庄》、《列》思想比较研究(上)第 8 册林秀香《庄》、《列》思想比较研究(下)第 9 册张素贞《韩非子》思想体系第 10 册吴冠宏魏晋玄论与士风新探──以「情」为绾合及诠释进路第 11 册吴冠宏 栗子菁颜子形象与魏晋人物品鑒 魏晋任诞士风研究第 12 册陈慧玲由《世说新语》探讨──魏晋清谈与隽语之关系第 13 册周翊雯 沈素因时空下的身体展演──《世说新语》之研究 郭象天道性命思想研究第 14 册刘明宗尹师鲁的生平与学术第 15 册刘锦贤 张德麟张横渠思想研究 程伊川心性学之研究第 16 册苏子敬 陈祺助胡五峰《知言》哲学课题之研究──以「内圣外王」概念展开之 胡五峰之心性论研究第 17 册夏健文 林素芬南宋永嘉永康学派之经世致用论 博识以致用──王应麟学术的再评价第 18 册何泽恆王应麟之经史学第 19 册吕妙芬 潘振泰胡居仁与陈献章 湛若水与明代心学第 20 册林月惠阳明「内圣之学」研究第 21 册萧敏如东林学派与晚明经世思潮第 22 册何明颖晚明张杨园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第 23 册刘锦贤戴东原思想析论第 24 册黄圣旻湘学与晚清学术思潮之转变第 25 册黄雅琦救亡与启蒙:梁启超之儒学研究第 26 册王心美 林世荣梁启超思想之演进与转变熊十力《新唯识论》研究──以《新唯识论》所引发儒佛之争为进路的探讨第 27 册范佳玲明末曹洞殿军──永觉元贤禅师研究(上)第 28 册范佳玲明末曹洞殿军──永觉元贤禅师研究(下)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四编 28册书目第 1 册方中士《周易》元亨利贞四德说研究第 2 册赵中伟《周易》「变」的思想研究第 3 册简世和《诚斋易传》研究第 4 册杨自平吴澄之《易经》解释与《易》学观第 5 册陈明彪王龙溪心学《易》研究第 6 册陈明彪牟宗三的汉代易学观述评第 7 册刘静宜今文《尚书》语法与经文诠释关系之探讨(上)第 8 册刘静宜今文《尚书》语法与经文诠释关系之探讨(下)第 9 册谢奇懿先秦两汉天人意识与《诗经》学之研究(上)第 10 册谢奇懿先秦两汉天人意识与《诗经》学之研究(下)第 11 册邹纯敏郑玄王肃《诗经》学比较研究第 12 册彭维杰朱子诗教思想研究第 13 册赵明媛 陈章锡欧阳修《诗本义》探究 王船山《诗广博》义理疏解第 14 册侯美珍晚明《诗经》评点之学研究第 15 册林素英从古代的生命礼仪透视其生死观:以《礼记》为主的现代诠释第 16 册江右瑜唐代《春秋》义疏之学研究──以诠解方法与态度为中心第 17 册陈逢源毛西河及其《春秋》学之研究第 18 册萧敏如从「华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学华夷观研究(上)第 19 册萧敏如从「华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学华夷观研究(下)第 20 册宋鼎宗《春秋左氏传》宾礼嘉礼考第 21 册许秀霞《左传》职官考述(上)第 22 册许秀霞《左传》职官考述(下)第 23 册庄凯雯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研究──由心性论到知人之学第 24 册洪镒昌康有为《孟子微》研究第 25 册苏子敬唐君毅孟学诠释之系统研究第 26 册康世统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研究第 27 册林政言谶纬学研究第 28 册翁丽雪东汉经学之政治致用论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五编 20册书目
第 1 册李霖生辞与物:《易传》释物的秩序第 2 册林文钦《易传》之变易思想研究第 3 册吴雅清《易》元亨利贞四德之研究第 4 册杨雅妃朱熹医、易会通研究第 5 册曾春海王船山易学阐微第 6 册吴龙川太极──船山《易学》〈乾〉〈坤〉并建理论新探第 7 册高志成王夫之、李光地对朱子易学的继承、批判与发展(上)第 8 册高志成王夫之、李光地对朱子易学的继承、批判与发展(下)第 9 册陈伯适惠栋易学研究(1)第 10 册陈伯适惠栋易学研究(2)第 11 册陈伯适惠栋易学研究(3)第 12 册陈伯适惠栋易学研究(4)第 13 册何淑苹屈大均《翁山易外》研究第 14 册李慈恩李镜池易学研究第 15 册黄忠慎宋代《诗经》学探析:以欧阳修、苏辙等六家为中心的考察(上)第 16 册黄忠慎宋代《诗经》学探析:以欧阳修、苏辙等六家为中心的考察(下)第 17 册陈章锡王船山礼学研究──以两端一致论为研究进路第 18 册王乃俐《左传》论礼第 19 册宋鼎宗拙斋经义论丛第 20 册李霖生静观诗学论文集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六编……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全十七编493册由台版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是一项极具学术价值的系列著作。这一系列丛书不仅涵盖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多个领域,还通过深入的研究、丰富的理论和文化内涵,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资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辑刊进行详细阐述:一是其出版背景和学术价值;二是该丛书在中国学术思想体系中的定位;三是其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贡献;四是该辑刊的学术影响力与未来展望。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本文旨在全面展示这一辑刊在中国学术思想研究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全十七编493册由台版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作为一套系统化的学术著作,其背景颇具意义。这套辑刊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成果,同时也是对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和思想发展的总结与升华。花木兰文化出版社作为一家专注于文化学术出版的机构,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思想的深耕,早已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该辑刊的出版,可以追溯到中国学术界对于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重新审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哲学、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如何通过系统性的出版物将这些研究成果整合,成为了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花木兰文化出版社通过精心策划,推动了这一系列辑刊的问世,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知识平台。
从学术价值上看,《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辑刊内容涉及中国哲学、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学术研究的深入讨论,推动学术领域的思维创新和思想碰撞。这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使得辑刊不仅仅是对中国学术传统的传承,也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全十七编493册》的出版,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还在中国学术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辑刊通过详细的学术分析和广泛的理论探讨,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与现代学术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视角。
首先,该辑刊体现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深厚底蕴。从古代经典文献的解读,到现代哲学与社会学的思考,它展示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多元性和延续性。辑刊中不仅包含了传统学术的继承,还融入了许多现代学者对传统学术的批判和再造,使得传统学术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焕发新的活力。
其次,这套辑刊通过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深度剖析,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在西方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国学术思想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提供了与西方学术体系截然不同的视角。这种本土化的学术研究不仅促进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不同的学术思维模式。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全十七编493册》不仅仅是对学术思想的总结,它还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该辑刊的出版,学术界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辑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与阐释上。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典文献众多,但许多经典作品的真正内涵并未被充分挖掘。辑刊通过现代学术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经典,揭示其思想精髓,不仅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更具洞察力的解读。
其次,该辑刊还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将中国文化以一种更易于被理解的方式传播出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辑刊通过语言的精准表述和深度的学术讨论,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理解,尤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全十七编493册》自发布以来,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学术界对其高度评价,还表现在它在推动学术研究与思维创新方面的作用。辑刊中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不仅为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激发了许多研究项目的开展。
该辑刊的学术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学术界,它还积极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随着中国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关于中国思想的研究中。而《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作为中介平台,已经成为中国学术向世界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展望未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辑刊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它将不断引入新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在新兴学科领域,如数字人文学科、文化创新研究等方面,辑刊有望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同时,也希望辑刊能够保持学术独立性,不断推动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全十七编493册》是一本具备极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不仅在中国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也为世界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它通过系统的学术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学术思想及文化,为推动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化、全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这一辑刊仍将在推动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全球传播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它的学术影响力也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全球交流的增多而不断扩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