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登科总录 全14册 2014清晰

宋代登科总录 全14册 2014清晰
Quantity

  • 宋代登科总录 全14册 2014清晰

    《宋代登科总录》PDF电子书全14册,由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出版。

    《宋代登科总录》从浩瀚的现存文献中辑录出两宋320年118榜4万多登科人传记资料,按朝代、榜次顺序列其姓名,撰写小传,包括登科人字号、籍贯、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所历官及终任官(或最高官)、谥号等信息,小传之下,详细罗列登科人信息的书证,注明出处。全书以宋代诸帝分段编排,所有登科人均按科目分类、按科年排列。书后附《宋代科举总论》,分十章论述宋代科举的方方面面。又附登科人《姓名笔画索引》,便于查检。《宋代登科总录》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五大卷之一(另四大卷为《隋唐五代登科总录》《辽西夏金元登科总录》《明代登科总录》《清代登科总录》),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收录宋代登科人物众多,规模庞大,材料丰富,字数1000余万,分14册出版,填补中国科举史研究的空白,为宋代科举史、文化史、政治史、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宋代登科总录》书目:

    宋代登科总录   第1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2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3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4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5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6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7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8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9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10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11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12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13册宋代登科总录   第14册

     

     

     

     

     

     

     

    《宋代登科总录》出版说明:

    宋人撰《登科录》,现存的仅《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内有朱熹)、《宝祐四年登科录》(内有状元文天祥)两榜。此外,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二《选举考》载有一份《宋登科记总目》,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两宋历榜登科人总数及毎榜状元、省元名录,惜缺南宋末十一榜进士总数。(所缺十一榜毎榜进士数,已由龚延明《〈文献通考·宋登科记总目》补正》[刊《文史》2002年第4辑]补齐。)元人刘壎《隐居通议》所载《威淳七年同年小录》仅为摘录,只保留了殿试唱名等诸节目与一甲前三名小传,其余五甲只记登科总人数而已。可见,两宋共举行了118次科举,其中16榜《登科录》都巳灰飞烟灭。相比之下,唐五代虽也没有留下原始的各榜登科录,但有清人徐松编撰的《登科记考》。该书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唐五代科举编年史,并力求详尽地搜集了历榜登科人名录。这就给后人了解唐五代登科名录及登科人之履历,提供了可供检阅的宝贵数据库。宋代却无完整的118榜登科人物的数据库。为弥补宋代科举研究的这一空白,在仿徐松唐五代《登科记考》体例及撰编《宋登科记考》的基础上,又作《宋代登科总录》。

    宋代各科登科录的搜集与考订。鉴于宋代118榜登科录,完整的仅存《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330人、《宝祐四年登科录》601人,共计931人,不到两宋118榜总登科人数的1%,99%的登科人名录(即116榜登科名录)则湮没或散落在茫茫的史籍中,故本书从现存宋代典籍及后世相关史料(主要是地方志)中去寻觅、搜罗、考订。诚然,要收齐宋代十一万登科人名录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经过前前后后十余年的努力,我们共搜集到两宋四万余人登科名录。宋代登科名录收集的资料范围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今存的宋代登科录和同年小录。宋代各科各榜在当时是有《登科录》或《同年小录》的,苏轼就说过:“观进士《登科录》,自天丕初迄于嘉祐之末,凡四千五百一十有七人。”(《苏轼文集》卷一○《送章子平诗叙》)可惜,宋代历经宋金、宋蒙战火,绝大部分的登科名录巳经散佚。借朱熹、文天祥的名人效应,总算保留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残存的元刘壎《咸淳七年同年小录》提供了前三名登科名录与五甲人数。此外,可供参考的有《文献通考》中所保存的《宋登科记总目》。第二类是有关宋史的基本史籍。如《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太平治迹统类》,以及《宋史》中的“本纪”与“选举志”。第三类为人物传记。如〈通志·氏族略》、《东都事略》、《名臣碑传琬琰集》、《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宋名臣言行录》五集、《宋史》列传、《两浙名贤录》、《楚纪》、《万姓统谱》、《宋史翼》、《宋元学案》、《宋元学案补遗》、《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补遗》、《宋史新编》、《宋史质》等。第四类为地方志。如《宋元方志丛刊》,《明天一阁方志丛刊》初编、续编及诸省《通志〉等。地方志类的史籍数据价值很大,本书中的历朝各榜登科名录,大部分都是据此收录的。地方志所提供的史料需要鉴别,有的把进士列于“制科”目下,如《山东通志》;有的两地重复收录,如《福建通志》与《浙江通志》同时收录同一个进士名录的情况不少;有的把诸科(如明经)登科人当作“进士”收录,如《新安志》卷八《进士题名》中,称吕士元为咸平二年进士,而《欧阳修全集》卷二八《吕君(士元)墓志铭》则以吕士元为“咸平二年举明经,为醴陵尉”,经考订,吕士元系咸平二年明经科登第。有的方志甚至有将地方发解试合格人当作进士登第者,本书概不收录。第五类为宋人文集以及《莆阳比事》、《梦粱录》、《钱塘遗事》等宋元笔记。这类数据价值较高,它所提供的内、外制,行状、墓志铭,以及登科人物事迹、轶事、典故等,既保存了大量登科人物资料,又可与史书及地方志中的记载进行比勘、订误。第六类为碑刻及出土文献资料。如清人所编《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两浙金石录》及近二十年来出版的《中国历代碑刻汇编》、《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台州金石录》等。通过检录以上史料,对两宋登科人进行了一次大普查。本书已校录的登科人数为四万余人,此数虽然尚未及两宋十一万登科人之半,但已是迄今为止着录登科人数最多的着作。如昌彼得、王德毅等编的《宋人传记数据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74-1976年版)是目前所录人数最多的宋人传记资料工具书,共收录二万二千多人,但其中登科人仅六千余。本书所收录的登科人为它的六倍多。

    登科名录所有登科人均按科目分类、按科年或依年编排。科目分常科科目、非常科科目与恩科。常科科目中,又有文举、武举之分。①宋代常科科目有文科进士科、诸科、明经科、说书举、武举进士科。②非常科科目有制举,或称制科、大科、特科;有百篇举;有词科(依时间顺序称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宋理宗嘉煕三年增设词学科(与博学宏词科并存);有童子科等。③恩科是宋代于常科科目、非常科科目之外的一种补充,它包括文、武举特奏名进士、诸科(经科举试)和皇帝特赐第(不经科举试)。

    所有登科名录,每人都撰有小传,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经历官、最高官或终任官等内容。登科人小传之下,附有足以支撑小传的史料依据,即资料来源与内容,也就是书证。凡所引村料有疑、有误者,酌加按语或括注予以考订或说明。每榜登科录排列次序,进士前三名列在各榜次之前;第三名以下,按姓名笔画排列;其他科目,首列第一人,其余按姓名笔画排列。此外,凡无具体登科年的登科人,作为“附录”,按姓名笔画列于全书的最后。

    《宋代登科总录》按宋代诸帝序列分卷编排,自太祖至度宗,每一帝为一卷,共十五卷。每科登科人数与本书实际收录人数,除开宝六年、绍兴十八年与宝祐四年登科人数收齐以外,其余均有差距。故每榜所标进士、诸科人数并非实际收录人数。由于宋代史籍多忽略诸科登科人,导致有的科年未能收录到一名诸科登科人,为此,该科年就不标示“诸科登科人”一项,但这并不等于该科年没有诸科登科人。如乾德六年,诸科与进士科同时考试,然而,诸科登科人失载,史籍中亦末能搜检到登科名录,故未标出“诸科若干人”之名目。

    《宋代登科总录》所引用地方志均统一标出该志所修的时间(年号),如咸淳《临安志》、乾隆《江南通志》等。为节省篇幅,一般不标岀修志人姓名。同一登科人可能在不同地区的方志中出现,这主要是由本贯与徙居地之不同所致。如能考出本贯,加按语说明;如不能考出本贯,权且并存,以俟考证。

     

    《宋代登科总录》详细目录:

    第1册

    1叙例1卷一北宋太祖(赵匡胤)朝(960—976)3建隆元年庚申(960)4建隆二年辛酉(961)7建隆三年壬戌(962)8建隆四年(乾德元年)癸亥(963)10乾德二年甲子(964)11乾德三年乙丑(965)12乾德四年丙寅(966)14乾德五年丁卯(967)15乾德六年戊辰(968)16开宝二年己巳(969)17开宝三年庚午(970)19开宝四年辛未(971)20开宝五年壬申(972)22开宝六年癸酉(973)28(附)开宝七年甲戌(974)28开宝八年乙亥(975)33卷二北宋太宗(赵光义)朝(976—997)35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44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50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65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80雍熙二年乙酉(985)98(附)雍熙四年丁亥(987)98端拱元年戊子(988)106端拱二年己丑(989)124(附)淳化二年辛卯(991)124淳化三年壬辰(992)151(附)淳化四年癸巳(993)152(附)淳化五年甲午(994)152(附)至道元年乙未(995)153(附)至道三年丁酉(997)155卷三北宋真宗(赵恒)朝(998—1022)158咸平元年戊戌(998)166咸平二年己亥(999)173咸平三年庚子(1000)206(附)咸平四年辛丑(1001)208咸平五年壬寅(1002)216(附)咸平六年癸卯(1003)216(附)景德元年甲辰(1004)217景德二年乙巳(1005)243(附)景德三年丙午(1006)244(附)景德四年丁未(1007)246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269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274(附)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276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281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296(附)大中祥符六年癸丑(1013)297大中祥符七年甲寅(1014)299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325(附)天禧元年丁巳(1017)326(附)天禧二年戊午(1018)327天禧三年己未(1019)352(附)天禧四年庚申(1020)355卷四北宋仁宗(赵祯)朝(1023—1063)359天圣二年甲子(1024)389(附)天圣三年乙丑(1025)390(附)天圣四年丙寅(1026)390天圣五年丁卯(1027)425(附)天圣六年戊辰(1028)425(附)天圣七年己巳(1029)426天圣八年庚午(1030)464(附)天圣九年辛未(1031)465(附)天圣十年(明道元年)壬申(1032)466(附)明道二年癸酉(1033)467景祐元年甲戌(1034)527(附)景祐二年乙亥(1035)528(附)景祐四年丁丑(1037)

    第2册

    529景祐五年戊寅(1038)566(附)宝元二年己卯(1039)567(附)康定二年辛巳(1041)569庆历二年壬午(1042)624(附)庆历三年癸未(1043)625(附)庆历四年甲申(1044)626(附)庆历五年乙酉(1045)626庆历六年丙戌(1046)689(附)庆历七年丁亥(1047)689(附)庆历八年戊子(1048)690皇祐元年己丑(1049)748(附)皇祐二年庚寅(1050)750(附)皇祐三年辛卯(1051)751(附)皇祐四年壬辰(1052)752皇祐五年癸巳(1053)808(附)至和二年乙未(1055)809(附)嘉祐元年丙申(1056)809嘉祐二年丁酉(1057)865(附)嘉祐三年戊戌(1058)865嘉祐四年己亥(1059)891嘉祐六年辛丑(1061)921(附)嘉祐七年壬寅(1062)921嘉祐八年癸卯(1063)949卷五北宋英宗(赵曙)朝(1064—1067)951治平二年乙巳(1065)981(附)治平三年丙午(1066)981治平四年丁未(1067)1019卷六北宋神宗(赵顼)朝(1068—1085)1022(附)熙宁元年戊申(1068)1022熙宁三年庚戌(1070)1067(附)熙宁四年辛亥(1071)1067(附)熙宁五年壬子(1072)

    第3册

    1069熙宁六年癸丑(1073)1131(附)熙宁七年甲寅(1074)1131(附)熙宁八年乙卯(1075)1132熙宁九年丙辰(1076)1175元丰二年己未(1079)1231元丰五年壬戌(1082)1288(附)元丰七年甲子(1084)1289元丰八年乙丑(1085)1349卷七北宋哲宗(赵煦)朝(1086—1100)1351(附)元祐元年丙寅(1086)1351元祐三年戊辰(1088)1405元祐六年辛未(1091)1452绍圣元年甲戌(1094)1503(附)绍圣二年乙亥(1095)1505(附)绍圣三年丙子(1096)1506绍圣四年丁丑(1097)1569(附)元符元年戊寅(1098)1570(附)元符二年己卯(1099)1571元符三年庚辰(1100)

    第4册

    1637卷八北宋徽宗(赵佶)朝(1101—1125)1641(附)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1642(附)崇宁元年壬午(1102)1642崇宁二年癸未(1103)1702(附)崇宁三年甲申(1104)1708(附)崇宁四年乙酉(1105)1711崇宁五年丙戌(1106)1780(附)大观元年丁亥(1107)1781(附)大观二年戊子(1108)1782大观三年己丑(1109)1888(附)大观四年庚寅(1110)1889(附)政和元年辛卯(1111)1891政和二年壬辰(1112)1986(附)政和三年癸巳(1113)1989(附)政和四年甲午(1114)1993政和五年乙未(1115)2086(附)政和六年丙申(1116)2088(附)政和七年丁酉(1117)2090政和八年戊戌(1118)2188(附)宣和元年己亥(1119)2191(附)宣和二年庚子(1120)

    第5册

    2197宣和三年辛丑(1121)2267(附)宣和四年壬寅(1122)2268(附)宣和五年癸卯(1123)2269宣和六年甲辰(1124)2360(附)宣和七年乙巳(1125)2361卷九北宋钦宗(赵桓)朝(1126—1127)2363靖康元年丙午(1126)2365靖康二年丁未(1127)2367卷十南宋高宗(赵构)朝(1127—1162)2370建炎二年戊申(1128)2448(附)建炎三年己酉(1129)2449(附)建炎四年庚戌(1130)2449(附)绍兴元年辛亥(1131)2451绍兴二年壬子(1132)2528(附)绍兴三年癸丑(1133)2530(附)绍兴四年甲寅(1134)2531绍兴五年乙卯(1135)2603(附)绍兴六年丙辰(1136)2605(附)绍兴七年丁巳(1137)2605绍兴八年戊午(1138)2670(附)绍兴九年己未(1139)2671(附)绍兴十年庚申(1140)2672(附)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2672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2749(附)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

    第6册

    2751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2821(附)绍兴十六年丙寅(1146)2821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2915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2992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3065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3143(附)绍兴二十八年戊寅(1158)3143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3224(附)绍兴三十二年壬申(1152)3227卷十一南宋孝宗(赵眘)朝(1163—1189)3230隆兴元年癸未(1163)3347(附)隆兴二年甲申(1164)

    第7册

    3351乾道二年丙戌(1166)3445(附)乾道三年丁亥(1167)3446(附)乾道四年戊子(1168)3448乾道五年己丑(1169)3521(附)乾道六年庚寅(1170)3522(附)乾道七年辛卯(1171)3522乾道八年壬辰(1172)3594(附)乾道九年癸巳(1173)3594淳熙元年甲午(1174)3595淳熙二年乙未(1175)3681(附)淳熙四年丁酉(1177)3683淳熙五年戊戌(1178)3758(附)淳熙七年庚子(1180)3758淳熙八年辛丑(1181)3829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3906(附)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

    第8册

    3909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3994(附)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3999卷十二南宋光宗(赵惇)朝(1190—1194)4001绍熙元年庚戌(1190)4109(附)绍熙三年壬子(1192)4110绍熙四年癸丑(1193)4185(附)绍熙五年甲寅(1194)4187卷十三南宋宁宗(赵扩)朝(1195—1224)4190(附)庆元元年乙卯(1195)4190庆元二年丙辰(1196)4294(附)庆元三年丁巳(1197)4294庆元五年己未(1199)4391嘉泰二年壬戌(1202)4472(附)嘉泰三年癸亥(1203)

    第9册

    4473开禧元年乙丑(1205)4556(附)开禧三年丁卯(1207)4556嘉定元年戊辰(1208)4640(附)嘉定三年庚午(1210)4641嘉定四年辛未(1211)4733嘉定七年甲戌(1214)4823嘉定十年丁丑(1217)4907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4993(附)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4994(附)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

    第10册

    4997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5102(附)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5105卷十四南宋理宗(赵昀)朝(1225—1264)5108(附)宝庆元年乙酉(1225)5108宝庆二年丙戌(1226)5252绍定二年己丑(1229)5359(附)绍定四年辛卯(1231)5361绍定五年壬辰(1232)5456(附)绍定六年癸巳(1233)5457端平二年乙未(1235)5547(附)嘉熙元年丁酉(1237)

    第11册

    5549嘉熙二年戊戌(1238)5647淳祐元年辛丑(1241)5736(附)淳祐二年壬寅(1242)5736淳祐四年甲辰(1244)5806(附)淳祐六年丙午(1246)5806淳祐七年丁未(1247)5899(附)淳祐九年己酉(1249)5899淳祐十年庚戌(1250)5988(附)淳祐十二年壬子(1252)5988宝祐元年癸丑(1253)6074(附)宝祐二年甲寅(1254)6074(附)宝祐三年乙卯(1255)

    第12册

    6075宝祐四年丙辰(1256)6218开庆元年己未(1259)6278(附)景定元年庚申(1260)6278(附)景定二年辛酉(1261)6279景定三年壬戌(1262)6358景定四年癸亥(1263)6359卷十五南宋度宗(赵禥)朝(1265—1274)6361咸淳元年乙丑(1265)6490(附)咸淳三年丁卯(1267)6490咸淳四年戊辰(1268)6573咸淳六年庚午(1270)6574咸淳七年辛未(1271)6635咸淳十年甲戌(1274)6703(附)端宗景炎元年丙子(1276)

    第13册

    6705附录未确定榜次登科人6707进士科:4816人。7225诸科:152人。7243特奏名进士:223人。7268武举进士:86人。7276制举:10人。7278博学宏词科:2人。7278童子科:14人。7280明法科:2人。7281上舍释褐:19人。7283特赐第:69人。

    第14册

    7295姓名笔画索引7607姓氏音序检字表7613宋代科举总论7616第一章宋代科举研究文献资料7629第二章宋代科举科目7653第三章宋代科举考试程序7667第四章宋代科举考试内容与试卷格式7684第五章宋代科举考试管理制度7702第六章宋代科举考试机构与考官7719第七章宋代宗室科举制度7733第八章宋代登科人唱名赐第与释褐授官7756第九章宋代皇帝与科举7769第十章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7793宋代纪年表7799后记 兀兀穷年为哪般 传承文化敢担当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宋代登科总录 全14册 2014清晰》这一重要历史文献的价值与意义。从书籍的结构、历史背景、内容分析及其学术价值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首先,从书籍的结构层面出发,介绍了全书的编排方式及其详细内容安排。接着,分析了《宋代登科总录》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宋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和影响。随后,本文深入探讨了《宋代登科总录》中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高层次人才及科举信息。最后,文章强调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及其在研究宋代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文献学、历史学及社会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阐述,本文试图为读者呈现《宋代登科总录 全14册 2014清晰》作为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的深远影响。

1、书籍结构与内容安排

《宋代登科总录 全14册 2014清晰》作为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其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全书共分为14册,每册内容均有明确的主题和章节安排。这些册子不仅按时间顺序排列,还根据不同的科举等级和人物类别进行分类,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查询路径。书籍采用逐年编排的方式,记录了自宋代初期至末期的科举考试成绩及相关人物的详细资料。这一设计使得每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保证了查阅的便利性。

除了基本的时间顺序和类别划分,《宋代登科总录》在内容上也注重了对各类科举情况的详细记录。每册中都会列出考生的姓名、籍贯、考试成绩及其后续的社会经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个人履历数据库。这些详细的个人资料不仅为学者研究宋代科举提供了原始数据,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及人才选拔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宋代登科总录》的每册末尾,通常还会附有总结性的分析,讲述科举选拔的趋势、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的特征。例如,早期科举注重的是文人品行,而晚期则逐渐倾向于学术成就和政治背景的结合。这种总结性的分析,帮助读者在了解具体的科举数据的同时,也能掌握宋代科举制度的宏观发展脉络。

2、宋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宋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它的存在不仅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也为后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宋代登科总录》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详细记录了科举考试的相关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制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

宋代科举制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首先,宋代的科举考试更加重视学术水平,尤其是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之间的层层筛选,能够确保进入朝廷的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次,科举制度在宋代成为了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阶层跃升,这使得宋代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宋代登科总录》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中数以万计的科举考试及其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也为我们研究宋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学者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宋代科举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3、登科考生与其社会影响

《宋代登科总录》所列举的每一位登科考生,都是其时代的精英。这些考生不仅在学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在社会中往往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无论是通过科举成为政府官员,还是通过学术成就获得社会尊重,这些人物的成就无疑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才观。

在《宋代登科总录》中,有大量的登科考生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其后的人生经历也各具特色。例如,有些考生通过科举一举成名,进入朝廷后成为重要的政治人物,有的则通过教学和著述成为学术界的翘楚。通过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宋代社会如何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和任用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同时,这些登科考生的事迹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知识、道德和才能的高度重视。在《宋代登科总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登科者除了学术成就外,还以正直的品行和良好的道德操守在社会上赢得声誉。这样的人物不仅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对“贤能”的期许。

4、《宋代登科总录》的学术价值

《宋代登科总录》作为一部翔实的历史文献,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首先,它为研究宋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通过对这部文献的分析,学者们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科举选拔机制、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这为后代的科举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宋代登科总录》中的人物资料,对于研究宋代的社会阶层、政治权力结构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登科考生的背景、成就和社会角色,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层级划分及其对人才的重视。特别是在政治层面,这些科举出将的精英往往参与了治国理政,他们的贡献直接影响了宋代政权的稳固与发展。

最后,《宋代登科总录》对宋代的学术文化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为宋代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动力,促使了大量文人学者的涌现,形成了宋代独特的学术氛围。通过这部总录,学者们可以追溯这些文人的学术成就与思想贡献,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宋代的学术成就和文化成就。

总结:

《宋代登科总录 全14册 2014清晰》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宋代科举考试的书籍,它更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书籍结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学术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宋代科举制度对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它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对于任何研究宋代历史与文化的学者来说,《宋代登科总录》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历史数据,还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机制及其对国家政治、社会结构、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点击联系需要东西方神秘学学习资料,专业的咨询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 有需要联系v;hx-hx3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打赏~~~  
图片1

联系我们

图片2

关注公众号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魅影魅影
上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下午4:13
下一篇 2024年11月20日 下午4:14

相关推荐

  • 经穴秘密.pdf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经穴秘密.pdf :经穴秘密,经穴治病明理_王富春,经穴透刺法_刘炎经穴秘密经穴秘密经穴秘密.pdf 经穴秘密 下载高清完整版有…

    2024年12月13日
  • 嘉定王鸣盛全集 全11册 2010清晰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嘉定王鸣盛全集 全11册 2010清晰 嘉定王鸣盛全集 全11册 2010清晰 Quantity 嘉定王鸣盛全集 全11册 20…

    2024年11月20日
  •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全35册 吴镇烽着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注意:《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

    2024年11月23日
  •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 全2册 2010彩图高清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注意:《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是电子版(本站电子资料大部分是PDF格式,极少部分为DJVU格式。非txt epub a…

    2024年11月22日
  • 五灯会元(点校本) 全3册 2011高清

    如何自学 占星术 占星教程网盘 塔罗牌教程百度网盘 五灯会元(点校本) 全3册 2011高清 五灯会元(点校本) 全3册 2011高清 Quantity 五灯会元(点校本) 全3册…

    2024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