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PDF电子书全10册,由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出版。
《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作者熊月之)为20世纪30年代着名学术社团“上海同社”相关研究成果汇编,内容包含上海史地政区沿革,尤详于上海开埠以来的社会转型、政治外交、工商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风物、民俗人情及古今名流等多个方面,内容切实,纪事新鲜,尤以其大量引述文献档案和手的调查报告,特具珍贵的资料参考价值。
《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覆盖了从晚清到民国的整个近代时段,就表现形式而言,有笔记、杂记、回忆录、传记汇集、个人年谱调查报告、城市指南;就内容而言,涉及历史沿革、政治法律、各界名人、社会生活、市政工商、文化教育、古迹名胜、语言习俗等;就史料价值而言,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对于旅游者来说,它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上海历史的窗户;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是可供征引的资料库。
《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书目:
第一册
上海杂志 (卧读生着/顾静整理)
沪稗类钞 (徐珂编撰/闻诗辑录)
第二册
沪壖话旧录 (海上漱石生着/宋钻友整理)
退醒庐余墨 (海上漱石生着/李婉清整理)
第三册
徐愚斋自叙年谱 附:上海杂记 (徐润编/顾静整理)
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 附:廿年一瞥 (李平书着/冯绍霆整理)
畴隐居士七十自叙 (丁福保着/冯绍霆整理)
第四册
宣统元年上海指南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
第五册~第六册
增订上海指南 (林震编纂)
第七册
上海市大观 (屠诗聘主编/邢建榕整理)
第八册~第九册
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
第十册
上海时人志 (戚再玉主编/白丁整理)
《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出版说明:
近代上海在中国城市史上,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是个异数。其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地方,其荦荦大者,约有五端:
其一,一市三治,互不统属。近代上海在大部分时间里,存在三个行政实体,即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这里有三类市政机关,三个司法体系,三个警察系统,三个公交系统,三个供水系统,三个供电系统,连电压也不一样,法租界是115伏,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分两种。
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中国城里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德华七世大街(今延安东路),接着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南头,然后穿过民国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最后是中国警察。
由于一市三治,上海就存在很多管理死角和缝隙。一个人在法租界犯了法,越过洋泾浜,跑到公共租界,就太平无事,法租界巡捕不能继续追捕他。同理,罪犯从公共租界跑到法租界,从华界跑到租界,也如同越过国界差不多。一个人在华界攻击皇上皇太后,该杀头、灭族,跑到租界里,则会被视为民主斗士,大出风头。这道缝隙虽然很小,但影响很大。它在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统治系统中,成为持不同政见者或反政府力量可以利用的政治空间。如火如茶的鼓吹革命的张园演说得以举行,章太炎、邹容所以能够发表慷慨激昂的反清文字,举世震惊的苏报案得以发生,《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之所以如变戏法般禁而不绝,清朝遗老在民国初年能够拖着长辫子在这里悠哉游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这里诞生,左联文化活动能够在这里展开,都与这道缝隙的存在密切相关。
其二,西洋风情。租界是西方人管理的世界。西方人将欧美的物质文明、市政管理、议会制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带到这里,使租界变成东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块西方文化“飞地”。在租界与华界之间,虽有界线,但没有不可逾越的藩篱,人员、货物、信息能够自由流动。这样,通过租界所体现的西方文化,可以毫无遮拦、毫无限制地扩散开来。通过租界展示出来的西方文明,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距,极大地刺激着上海人,推动着上海人学习西方的步伐。上海绅商设立的煤气公司、电力公司、马路工程局,发起的地方自治运动、华人参政运动,上海市民日趋健全的市民意识、法制意识、公共秩序意识,这些都与租界的示范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代上海洋气四溢,洋货多,洋楼多,洋制度多,洋观念浓,上海人以崇洋着称,都与此示范效应直接有关。
其三,政治孤岛。因为有租界的存在,上海在将近一百年时间里,是个政治孤岛。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号令,可以行至天涯海角,在上海租界却不能畅行无阻。中国其他地方硝烟滚滚、哀鸿遍野,上海租界却可能风平浪静、灯红酒绿。在太平天国、中法战争、庚子事变、日俄战争、辛亥革命、江浙战争、北伐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期,上海租界都处于中立状态,烽烟不起,锋镝不鸣。近代中国是在连绵不断的外侵、内乱、天灾、人祸中走过来的,上海这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孤岛,意义就特别重要。它对上海的经济、社会特别是人口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大批官员、富商来这里居住、置业,各种人才向这里涌来,无数游资向这里集中。近代上海的三多,即有钱人多、有闲人多、文人多,就与孤岛效应直接有关。
其四,特大城市。上海在开埠初期,城市人口十多万,1853年超过50万,1900年超过100万,1930年超过300万,1949年初达546万。一百年多中增加20多倍。上海在开埠以前是中国普通沿海城市,按人口在全国排名在十名以后,1900年以后就跃居第一。到1920年代,已是全国特大城市。1919年中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9个,前十名依次是:上海、广州、天津、北京、杭州、福州、苏州、重庆、香港、成都。这时,上海人口已有240万,比第二名广州(160万)多80万,比第三名天津(90万)多150万,超过后四名即苏州(60万)、重庆(52.5万)、香港(52.5万)、成都(50万)四个城市人口总和。此后,上海在中国城市中,一直是芝麻中的西瓜,独大,1930年代已是世界第五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集聚功能,在上海释放得淋漓尽致,全国金融中心、工业中心、航运中心、科技中心、新闻出版中心、文艺表演中心,都集中在这里。
其五,五方杂处。上海国内人口八成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十八个省区。同乡会是他们最熟悉的组织,同乡是他们最亲切的关系,名目繁多的会馆、公所,为同乡寻找工作、排解纠纷、申诉冤屈、子女就学、看病就医、办理婚丧嫁娶之事,发挥重要作用。千姿百态的地方话、地方菜、地方戏,成为各路同乡认同的重要标志。外侨人口最多时超过15万,所属国籍与民族最多时超过六十个,包括英、美、法、德、日、俄、犹太、印度、安南、韩国等。各种总会是他们最重要的社交场所。日本人则自成社区,讲日本话,建日式房屋,吃日本料理,办日本学校,出日文报纸,将虹口地区建成了“小东京”。
以上五点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派生出上海社会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诸如:
教育多元。除了国人官办或民办的学校之外,有教会办的,租界工部局、公董局办的,外侨团体办的,有用英语教学、英语考试的,如圣约翰大学,也有用法语、俄语、德语、日语教学的,学制、教员、教科书、教学方法、毕业文凭五花八门。
宗教多元。宗教门类之多,教务之盛,信徒之众,均为全国其他城市所罕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五大宗教在这里都相当繁盛。信奉对象千差万别,教堂样式千姿百态,礼拜仪式形形色色,真可谓众神毕至,群仙咸集,各显神通。不难想象,这里是佛教的水陆法会、春节烧香、除夕撞钟、元宵彩灯、观音诞辰、龙华庙会、浴佛盛典、盂兰盆会;那里是道教的画符念咒、掐决步罡、祈晴祷雨、驱鬼逐妖、占卜堪舆、超度亡灵,各路神仙从玉皇大帝、九天玄女,到铁拐李、吕洞宾、关公、钟馗、春申君、黄道婆、施相公、秦裕伯、陈化成,一路走来。一会儿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五大功修、开斋节、宰牲节;一会儿是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受难节、感恩节、圣餐礼拜、结婚礼拜、追思礼拜、安葬礼拜;一会儿又是犹太教的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普林节、修殿节、除酵节。这边是留蓄长发、上衣至膝、戴镯佩剑的“红头阿三”锡克教徒;那边是头戴白帽、身穿白衫的“白衣秀士”袄教信徒。
至于衣着、饮食之讲究多样,语言之南腔北调,娱乐之花色繁多,鸦片之泛滥成灾,娼妓之畸形繁荣,流氓之猖獗一时,骗术之防不胜防,这些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为《上海滩》、《色戒》之类影视剧津津乐道,滋不赘述。
近代上海城市的这种奇异性、复杂性,奇异、复杂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以至于后之研究者对其作任何简单的概括、断语都可能失之偏颇。你可以说它是黑色的染缸,我可以说它是红色的摇篮;你可以说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我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本营;你可以说它摩登,我可以说它传统;你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说它是罪恶之渊薮,我也可以列出一百条理由说它是文明之窗口。红与黑、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反动、世界性与地方性…几乎任何两极对立的判断,对上海来说都能成立。只有一种判断不会招致反驳,这就是:极其奇异、复杂。
上海城市的这种极端奇异、复杂性,在近代就已经被众多中外人士所认知、记载、研究,留下了品类繁多的游记、杂记、笔记,在当代则强烈地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地方史、城市史、现代化史、新文化史、新社会史等不同视角切入。上海史由此成为学术研究中一大热点,长盛不衰,甚至有“显学”之称。与此相适应,各种有关近代上海的游记、杂记、笔记、小说被发掘、整理、出版,已有多种此类丛书问世,据说销路都不错。但是,上海史资料是其阔无边、其深无底的大海,未被发现、未受重视的资料还有很多。这次上海书店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稀见上海史志资料丛书》,就是在已有此类书籍出版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整理出来的很有价值的史料。
这套丛书覆盖了从晚清到民国的整个近代时段,就表现形式而言,有笔记、杂记、回忆录、传记汇集、个人年谱调查报告、城市指南;就内容而言,涉及历史沿革、政治法律、各界名人、社会生活、市政工商、文化教育、古迹名胜、语言习俗等;就史料价值而言,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对于旅游者来说,它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上海历史的窗户;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是可供征引的资料库。其中,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是商务印书馆在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参访、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编撰出来的,是第一本中文《上海指南》,体例完备,内容翔实,数据准确,所述许多建筑、园林、机构今天已成历史陈迹,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向来为治上海史者所重视。这部《上海指南》奠定了此后各种版本上海指南的框架。近代上海发展快速,五年小变,十年大变,指南、大观之类的读物也跟着城市演变的步伐不断更新,补充新的内容。1930年的《上海指南》、1948年《上海市大观》,就记述了不同时期上海城市的方方面面。将1909年、1930年与1948年这三部书对照着阅读,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上海城市快速演变的节奏。1932年面世的《费唐报告》原为英文,后译为中文,是南非法官费唐应工部局之邀,对公共租界进行全面、深入、细致、扎实、严肃调查基础上写出来的调查报告,虽然费唐的立场可以批评、讨论,但《费唐报告》的史料价值却不容怀疑,很多数据出于档案与实地调查。《费唐报告》是中外治上海史者权威、常用参考书。《徐愚斋自叙年谱》、《且顽老人七十岁自叙》、《畴隐居士七十自叙》,出于徐润、李平书、丁福保这三个重要人物之手,以其生活经历为经,旁及同时代其他人、事、物,多属亲历、亲见、亲闻,对于了解近代上海社会,很有参考价值。徐润年谱、李平书自述此前虽已有节录本出版,但此次以全本推出,仍有价值。戚再玉的《上海时人志》共录一千余人,涉及20世纪40年代中期上海的金融工商、文化艺术、新闻传媒、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社会宗教等各界名人,尤详于政界和社团,凡市长、市政府秘书长、各局长等方面,许多资料为他书所不记或略记。卧读生的《上海杂志》,徐珂的《沪稗类钞》(闻诗从《清稗类钞》中辑录)均属笔记、杂记类读物。作者长期生活在上海,熟悉并留心记录上海掌故,所记多为颇有价值的社会史料。
笔者要特别推荐的是《沪燸话旧录》与《退醒庐余墨》。二书原先连载于民国时期报纸上,迄未成书,现首次整理出版,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孙玉声是着名报人、作家,也是掌故专家,长于记录,文笔优美,两书所记史料,多为他书所未载,弥足珍贵。《沪燸话引旧录》所述园林、戏院、茶寮、书场、旅馆、报纸、医疗界、书画界、房屋建筑、文武官厅、书院学校之变迁,沿波讨源,如数家珍,参以亲历,可补充他书之不足。书中对于各类事物记述,如船、轿、男女服饰、帽子、鞋子、袜子、裙子、扇子、雨具、妇女饰物、烟袋、御寒炉具,均具体翔实;对于上海官衙的封印开印、各地居民的迎神赛会、两租界的盛大集会等社会活动,所述亦系统全面。《退醒庐余墨》中的《城隍庙人物志》,记述了活动在城隍庙地区的测字先生、卖橄榄的小热昏、卖风筝人、扦脚人、卖粢饭的“粢饭阿六”、卖糖阿四、卖梨膏糖人、卖艺人“小辫子”、卖药草人、卖面筋人、卖九仙草人、开茶馆的“茶馆监生”,所述对象均为作者亲见之江湖人士,叙其来历,述其特色,娓娓道来,极为生动,实在是研究上海社会史的极好资料。
可以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留心老上海掌故的人,对于想了解上海文化底蕴的人,对于研究上海历史的人,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