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全110册)
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 中国佛性论 自相与二谛有无_13387046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 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护教辩论_13387143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0 魏晋佛学格义问题的考察 世亲与普特南对实在论的批判等_13384777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1 《弘明集》研究 _13384804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2 根本唯识思想研究 _13384813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3 佛典汉译之研究 隋代佛教史述论 _13384802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4 敦煌讲经变文研究_13384859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5 盛唐诗与禅 禅宗与宋代诗学理论_13384852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6 佛教譬喻文学研究_13384858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7 佛教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皎然诗研究_13384830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8 黄山谷之禅诗研究 《洛阳伽蓝记》之文学研究_13384821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09 宋初九僧诗研究_13384860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1 缘起论的基本问题 原始佛教缘起论研究等_13384818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10 《祖堂集》句法研究4_13384840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2 心性与佛性 星云大师监修;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总编辑;永明,永进,永本,满果,满耕编辑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_13384843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3 日莲论 试论清净道论的禅法 佛教苦乐观与慈悲观综论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_13384842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4 智顗思想与宗派佛教的兴起 智顗观心论思想述评 智顗三谛思想研究_13384819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5 烦恼即菩提_13384788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6 智圆佛学思想研究 隋唐佛学圆融思想研究 论隋唐佛教中的圆融思维_13384841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7 宗密的融合论思想研究_13384817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8 澄观佛学思想研究 澄观及其佛学思想 华严宗祖法藏及其思想等_13384832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19 肇论通解及研究 论僧肇哲学 星云大师监修;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总编辑;永明,永进,永本,满果,满耕编辑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_13384850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_13387091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0 般若与老庄 从三论玄义看吉藏中道思想_13384787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1 三论宗佛学思想研究 吉藏二谛思想研究等_13384814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2 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 弥勒信仰述评_13384866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3 慧远的佛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等_13384826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4 傅大士研究 星云大师监修;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总编辑;永明,永进,永本,满果,满耕编辑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_13384861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5 黄檗禅学思想研究 马祖道一与洪州宗评传_13384849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6 禅宗与心学 鸠摩罗什禅学思想述评 黄檗禅学思想述论等_13384799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7 南宗禅学研究 论慧能禅的境界追求 坛经主旨探析等_13384868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8 禅宗与罗教 禅宗伦理学初探 中国佛教伦理研究_1338484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29 憨山佛学思想研究 憨山思想研究 元晓佛学思想研究 契嵩及其佛学思想 一行及其佛学思想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_13384853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 宋代禅宗史论 汉魏两晋禅学研究_1338716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0 唯识思想及其发展 真唯识量探讨等_1338482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1 佛教唯识哲学要义等_13384824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2 境界与言诠 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 星云大师监修;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总编辑;永明,永进,永本,满果,满耕编辑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_13384805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3 《起信论裂纲疏》思想探析 论清辩对“空”的逻辑证明等_13384792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4 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 知礼佛教哲学思想及其时代特征等_13384800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5 荷泽宗研究 《新唯识论》述记 有相无相本义及其应用等_1338481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6 佛儒道心性论比较研究 佛性论与儒家人性论重建_13291846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7 近现代以佛摄儒研究 论梁漱溟先生的儒佛思想 李贽与儒佛_1338478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8 现代新儒家与佛学 柳宗元与佛教 论苏轼与佛教_13384791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39 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 星云大师监修;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总编辑;永明,永进,永本,满果,满耕编辑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1_13384801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 《摩诃止观》之圆顿义 佛教的般若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_13387092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0 晚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_13384839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1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的比较研究_13384834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2 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与日本等_13384827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3 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 佛学与现代医学等_13384846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4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 郝春文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_10351729 图像(1)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4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 郝春文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_10351729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5 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 唐代佛教庶民化问题初探 中国历史上的比丘尼_13384820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6 晋唐寺院与寺院经济研究 试论唐前期的寺院经济等 _13384828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7 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 十至十五世纪新疆宗教关系研究_13384812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8 日本当代佛教与政治 白族密宗_13384844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49 唐代僧侣与皇权关系研究 隋、唐前期诸帝佛道政策的沿革及其原因 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的宗教政策等 _13384794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 太虚之唯识学研究 智顗佛教哲学述评 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_1338723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0 西夏佛教研究 等_13384833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1 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 悟真事迹初探 星云大师监修;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总编辑;永明,永进,永本,满果,满耕编辑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2002_13384838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2 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_13384863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3 敦煌变文研究 敦煌维摩诘文学研究_13384869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4 禅诗研究(一)_13384808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5 禅诗研究(二)_1338486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6 文字禅与宋代诗学 由“不立文字”到“文字禅”等 _13384793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7 宋词与佛道思想 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 论东晋僧诗_13384856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8 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 鲁迅与宗教文化 废名创作中的佛教色彩_13384857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59 佛教与二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关系之研究等_13384796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 中土前期禅学思想研究 宗果思想研究_13387214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0 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_13384864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1 佛学与人学的历史汇流 佛教与中古小说_13384780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2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 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_13384778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3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洛阳伽蓝记》句法研究_13384781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4 魏晋南北朝佛经词汇研究 《那先比丘经》试探等_1338479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5 《慧琳音义》语言研究 南北朝佛经复音词研究_13384809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6 佛教词语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慧琳和他的一切经音义_13384847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7 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 汉魏六朝佛经意译词研究等_13384776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8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_13384837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69 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汉魏六朝佛经代词探新_13384782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 体用简别与佛旨真诠 唯识思想与晚明唯识学研究_13387234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0 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 法显传与巡礼记语法比较研究_13384810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1 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等_13384790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2 《南海寄归内法传》研究 敦煌歌辞总编校读研究等_13384783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3 汉唐佛教建筑发展之研究 汉传佛教建筑礼拜空间探源_13384822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4 明代南_13384779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5 禅与禅宗寺院建筑布局初探等_13384786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6 试论西藏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形制的历史演变等_13384831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7 八思巴生平与《彰所知论》对勘研究 _13384811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8 西藏人文主义先驱更敦群培大师评传 _13384851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79 中国佛教雕塑形式体系的建立 能海法师评传等_13384797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 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 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_13387213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0 敦煌美术与古代中亚阿姆河流派美术的比较研究等 _13384784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1 敦煌净土圆像研究 北凉石塔造像研究 _13384789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2 四川唐宋佛教造像研究 巴中南龛摩崖造像艺术研究等_13384854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3 敦煌莫高窟史研究 天龙山石窟分期研究 _13384872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4 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分类与石窟寺院的组成等 _13384775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5 克孜尔石窟的佛传壁画 克孜尔中心柱窟研究 _13384836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6 中原北方地区北朝晚期的石窟寺 须弥山唐代洞窟的类型和分期等_13384835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7 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 须弥山早期洞窟的分期研究等 _13384871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8 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 _13384855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89 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 _13384867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 李通玄佛学思想述评 善导净土思想述评 印光法师净土思想及其时代特色_13387045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0 印度佛教莲花纹饰之探讨 释迦八相圆之研究 _13384823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1 天台宗性具圆教之研究 天台“性恶”思想之义涵与辨正_13384870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2 天台判教论等_13384807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3 华严“法界缘起观”的思想探源 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 _13384862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4 唐初法相宗思想之转变 _13384848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5 憨山禅学之研究 竺道生顿悟思想之研究_13384829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6 宗密教禅一致思想之形成与影响 东山法门之渊源及其影响 _13384806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7 善导思想之研究 性具与性起思想之比较研究 _13384803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8 戒律学原理 13384798 图像中国佛教学术论典 99 慧远、僧肇圣人学研究 僧肇之物性论 僧肇《物不迁论》思想研究 _13384816 图像
有需要联系v;hx-hx4
摘要: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全110册)是一部宏大的佛学经典合集,系统地收录了中国佛教学术界的经典研究成果和思想精髓。全书分为110册,涉及中国佛教的历史、思想、文化、经典、教义及其发展演变,涵盖了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讨论和哲学思辨。这套丛书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佛教各个方面的全面资料,也为广大佛教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全110册)》的学术价值、内容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其对现代佛教研究的影响,旨在通过对其详细的阐述,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学术巨著的深远意义。
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全110册)是中国佛教研究的一个集大成者,其学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中国佛教历史的深刻剖析,还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首先,这套丛书的出版填补了佛教研究在许多领域中的空白,尤其是在中国佛教的思想流派、学术传承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系统性总结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意义。它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学术资源,帮助学者从多个视角理解和分析中国佛教的演变及其思想影响。
其次,《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的学术价值还体现在它的跨学科性质。该丛书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通过对这些学科的综合探讨,使得佛教研究不再局限于宗教范畴,而是进入到更为广阔的文化和思想领域。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不仅能够促进中国佛学与世界其他佛教传统的对话,也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
最后,《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的学术价值还表现在它的传世性与学术深度。全书汇聚了众多佛学大师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其学术水平和专业性极高,是现代佛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不仅为研究中国佛教的学者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框架,也为新一代的学者和研究者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的内容结构非常严谨,按主题和学术领域的不同将全书划分为多个专题。每一册都集中探讨某一具体的主题或时期,使得读者能够对中国佛教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例如,其中有专门探讨中国佛教历史演变的章节,也有分析中国佛教与传统儒学、道学关系的部分,更有论述佛教经典的注释和解读的章节。
此外,论典的编排也呈现出一种时间线性的结构,从最早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后期各大佛教宗派的发展,再到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变迁,逐步展开。这种结构不仅清晰地展示了中国佛教的历史脉络,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有更强的时间感和逻辑性,有助于理解中国佛教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的哲学逻辑。
同时,丛书的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多元化的研究需求,既有针对传统经典的解读,也有对现代佛教思想的剖析,涉及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学的实证研究到哲学的理论推理都有涵盖。这种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它不仅适用于专业学者的研究,也适合佛教爱好者以及希望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普通读者。
《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多种视角和方法,体现了现代佛学研究的综合性与严谨性。首先,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历史考证方法,尤其是在分析佛教经典与传承过程中,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详细考订,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方法保证了丛书的学术真实性和史料的准确性。
其次,丛书中的许多篇章采用了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在对佛教经典进行注释和解读时,学者们结合中国佛教的独特文化背景,深入分析其内涵和思想。比如,对于《华严经》、《金刚经》等经典的解读,作者不仅从文字表面进行解释,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涵。这种解读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佛教的哲学体系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
此外,研究者还充分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从多个维度分析中国佛教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作用。通过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分析,佛教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宗教信仰,还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这使得《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不仅具有宗教学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
《中国佛教学术论典》自发布以来,对当代佛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丛书为现代佛教研究提供了权威的学术框架和研究资料,使得学者们在研究中国佛教时能够依托更加系统、全面的资料。它为佛教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为现代佛教思想的探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其次,丛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学术界,它还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普及。通过系统化、学术化的研究,佛教不仅被更好地理解,也使得佛教的思想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尤其是现代社会中,随着佛教文化的国际化与多元化,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佛教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这套丛书正是这种研究热潮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最后,《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对佛教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不仅为佛教信仰的修行者提供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也促使当代佛教的创新和发展。随着佛教面临现代化的挑战,这套丛书为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推动了佛教教义的现代转型。
总结:
《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全110册)》是一部划时代的佛学经典,它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化传播和社会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佛教历史、思想、文化的系统总结,它为学术界和佛教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这套丛书也展现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佛学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而言之,《中国佛教学术论典(全110册)》不仅是佛学研究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历史与思想的必备工具书。它的出版为全球学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帮助更多的人理解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推动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创新。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